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启-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光皋想了半晌道:“光皋明白了,回去会把毛总兵忠于朝廷,请朝廷派监军的意思禀报圣上,请毛总兵在此静候佳音吧。”

    毛文龙腹诽不已,却也无计可施,只能安慰自己,监军来了,至少登莱不敢再折扣自己的粮饷,总算多了一个好处。

    回去的海船上,满桂满脸崇拜地看着杨光皋道:“同知好说话,几句话就把这事办得妥妥当当了。”

    杨光皋笑道:“其实这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毛文龙也心里明白得很,他重兵在此,没有监军,谁敢放心他?圣上倒是放心他,但那些大臣们呢?东江太重要,没有制约的手段是绝对不可能的。”

    满桂笑道:“火药定期供应,就卡住了他的脖子,圣上仁慈,可毛文龙可不是象我满桂这样值得相信的人,卢学士这一招,确实是高。”

    杨光皋道:“卢学士这一计,确实使得毛文龙不得不听话,外面的将领还是防着些好,谁知道会不会有别的心思。圣上说的好,不要给别人犯错的机会,这才是真的对他们好。”

    朱由校听了杨光皋的回报后,找来方从哲和徐光启询问了一下监军的人选,方从哲沉吟了一会说道:“就让陈奇瑜去吧,此人心事清明,毛文龙想瞒过他很难,而且为人正直,和登莱的官员也可以斗一斗,臣请圣上圣裁。”徐光启也觉得这人不错。

    第二天,皇帝下旨:礼科给事中陈奇瑜着任命为东江镇监军,兼理辽民收抚之事。

    陈奇瑜,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初任洛阳知县。天启二年升任礼科给事中。原本历史上,陕西的起义军基本上让他剿灭完了,不过最后被反贼蒙骗,信了他们的假投降,输了个干干净净。

    他接到圣旨后,其实是不大开心的。东江远离大陆,可以说是毛文龙一手所创,在这里当监军绝对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朱由校将他叫进宫去,对他说道:”陈卿你去东江后就三件事,一是不让毛文龙谎报功劳,二是不让登莱官员克扣东江的粮饷。朕很快就会让近卫军前往辽南,到时会有人专门与你联系,你催促毛文龙和辽南近卫军搞好配合,这是第三件事。其它的事你不用管,当然如果你顺便学一下兵法,那也是好事,日后说不定会有独当一面的机会。“

    皇帝话中的殷殷期望之意他还是听得懂的,其实很多的文官心中都有一个凭战功封妻荫子的梦,陈奇瑜心态有了不同,日后如果要领兵,现在的监军之职倒确实是个好机会,熟悉战场,甚至说不定能在军中收几个心腹,那有朝一日领军时,不至于一筹莫展。

    于是他回道:“臣谢过陛下厚恩,臣一定不负陛下期望,学好战阵之术,为国效力。”

第135章 京师大学堂() 
自从大学城开始修建后,朱由校就已经在准备招收学生的事宜了。这事是礼部负责的,所以他找来了内阁诸人及户部尚书徐光启,礼部尚书孙慎行。

    见礼后大家就座毕,朱由校说道:”朕有一个想法,想要和各位爱卿商量一下,就是科举改革的问题,朕觉得我们现在的科举方法取得的进士太少,不利于朝廷对全国各地进行管理。“

    这话一说,孙慎行不乐意了,他起身道:”陛下,三年一次科举,每次可取得近三百进士,已经不少了。物以稀为贵,进士取得太多,就会让人觉得进士亦不过如此。“

    朱由校笑道:”孙卿觉得一年一百多人能治理好各地吗?“

    孙慎行道:”臣以为一年一百人,就已经足够治理全国各地了。“

    朱由校不再理他,转而问徐光启:”徐尚书,现今我国的县有多少个。“

    徐光启站起来说道:”回陛下,现今我朝共有两京十三布政司,共有一百四十府,一百九十三州,一千一百八十三县。“

    ”那一般由进士担任的官员职位大约是多少?“

    徐光启道:”户部统计册上,这样的职位大约是五千八百六十人。“

    朱由校又对孙慎行道:”孙卿,按一位进士可任职三十年算,三十年只能有三千位进士,你觉得够吗?“

    孙慎行道:”陛下所问徐尚书的是一般进士担任的官职,其实这些官职也有很多是由举人担任的,举子可以候补为官,所以并不需要多加进士名额。“

    朱由校道:”举子任职,是由本人自愿于吏部登记以待补缺,举子任职,并不一定就不如进士吧?朕记得海太保就是举人出身。“

    方从哲出列道:”陛下所言甚是,海刚峰就是举人出身,最后做到右佥都御史,且民间有海青天之誉,可为我等楷模。“

    海刚峰就是海瑞,他确实是个大清官,所以其它人一听,也都附和方从哲的说法。

    孙慎行则是不出声,朱由校又道:”既然举子亦可为官,那下层小吏呢?可否从生员中选取呢?“

    孙慎行大声反驳道:”陛下,我大明开国以来,皆以进士为尊,举子为官本为少数,而生员为吏,则其颜面何存,请陛下让生员们还是按部就班地科举而上吧。“

    在这个时代,进士当然是最高的存在,但举子比之宋时已经强了很多,因为中举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虽然仕途比进士差了许多。所以范进中举后才会兴奋成那个样子,但举子面对进士,有一种天然的自卑感,明朝就出现过举人出身的正官管不了进士出身的下属的情况,当然,大多数时候是进士是上官,举子是下属。

    朱由校又问徐光启道:”三年举子有多少人?有多少人直接为官?“

    徐光启答道:”回陛下,举子一千人,大多数举子都想再考进士,为官者十中无一。“

    朱由校说道:”孙卿你看,每三年为官者不过四百人,明显人数不够,而且最重要的是,朕接到东厂报告,各处地方,为害于民者往往是小吏居多,民间有一句话:任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不知道诸卿可否听过?“

    各位大臣低头不语。朱由校道:”朕决定让生员即可为吏,终究是读了圣贤书的,至少残害生民的情况会少一些吧。“

    方从哲道:”陛下,生员于家中读书,从未接触过县中各处事宜,如何是那些积年老吏的对手。“

    叶向高和徐光启也觉得这是个问题,朱由校道:”当然不能直接让生员去为吏呀,先要经过学习才行。朕在王恭厂修建了京师大学堂,讲授实用之术,专门用来培育人才。“

    孙慎行道:”陛下准备让生员们学实用之术,那圣贤之书呢?“

    朱由校有些烦他,殿中各人都是从进士而入的仕途,其实明白所谓的科举不过是敲门砖罢了,既然要生员去当小吏,那当然要学有用的东西,难道准备用圣贤之语来对付油滑的老吏和难缠的刁民?这不是明知故问吗?

    朱由校板着脸说道:”朕以为,经世必以致用,难道用来争一些虚无漂渺之事?学得实学,用来促进天下生民之福祉,这才是正途。“

    孙慎行急道:”陛下,这不合圣人大道呀!“而其他大臣则是面色复杂,仔细体会皇帝所说的话。

    朱由校怒道:”圣人大道所为何?儒家本为入世之学,当日圣人创儒学,即为改春秋时礼崩乐坏的局面,难道每天在这里吵就可以改变吗,要做事呀,这不正是经世致用的意思吗?“

    孙慎行连忙跪倒道:”陛下,臣一时失言,请陛下责罚。“

    朱由校道:”起来吧,有不同的意见相互辩论是可以的,但要辩实物,办实事,不要直接就扣上一顶大帽子。“

    这时叶向高站起来说道:”陛下经世致用之语,如黄钟大吕,必将兴我大明,请容臣为天下贺,为祖宗贺,为生民贺,亦为陛下贺!“说罢深深拜下。

    其余重臣也一起拜服:”容臣为天下贺,为祖宗贺,为生民贺,亦为陛下贺!“

    朱由校不知道,经世致用最早由顾炎武提出,而现在的顾炎武只是个十多岁的小孩子,这一观点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现在由他这个十多岁的大孩子提出,当然会震惊这些大臣。

    朱由校笑道:”都起来吧,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如何让生员成为小吏。朕的意见是,设立专门的学校,让生员们自愿报名,参与学习,学习一定的时间后,进行考试,成绩合格即可以委任为一地小吏,各位还有些什么看法,一起来说说吧。“

    方从哲道:”陛下,生员学习场所都是在京师吗?那费用是自已负担还是朝廷给一些补贴?“

    朱由校道:”京师王恭厂专门建立了一所学校,朕称之为大学城,现今的学生都在大学城里学习。费用方面,朝廷负责一年,旅费书费食宿费全部负责,但一年后如果不能合格,那以后的费用就全部由自己出。“

第136章 京师大学堂(二)() 
叶向高问道:”陛下,只是生员才行吗,举子可以吗?“

    朱由校回道:”要有一部分举子,但他们可以进另外的学校,我称之为师范学校,以后各地亦要兴建这样的学校,他们就是其中的教授。

    徐光启问道:“陛下,不是生员但确实又有志于学的可以吗?“

    朱由校道:”可以,但是必须先要考试,要让他们达到生员的水平,或者有些在其它方面,比如算学方面比较有兴趣的人,只要算学方面合格,那不能达到生员水平也可以入学。包括但不限于算学,就算是农事方面精通的,那也可以入学。“

    孙承宗道:”陛下,京师大学堂可以容纳多少人?“

    朱由校道:”可以容纳大约三千名学生入学。现在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教师的问题,这个要从各部局抽人出来,农事,算学,机械什么的人才都要。另一个就是王恭厂新修了一些别墅,可以出售给全国的人。“

    韩爌说道:”陛下,凡有司官吏,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的。“

    这是明朝的规定,韩爌的意思是官员不能买房。朱由校早已经想好了对策:”这个问题朕是这样想的,王恭厂的房子可以由官员典租,租期可长达三十年,而且期满后可以续租三十年。而如果官员卸任后,也可以变典为买。“

    本来朱由校是想废除这条规定的,但方从哲和徐光启强烈反对,因为这样下面的人就会乱来,在任官场所购买田宅,会进一步助长官员的贪腐问题。几个人商量后,改用了这种温和的方法,这样没有改变规定,却达到了实际买的效果。而且只在王恭厂有效,下面也不敢效仿。

    剩下的就是大家就一些细节方面进行一些小的修补了,比如孙承宗认为学生学习三个月后应该进行考试,然后根据成绩分等,分别给予不同的待遇(经济上)。方从哲认为应该在全国各地招收教师,只要有专长,经过考试后可以聘用为学校教师。叶向高则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管理,最好是设立专门的风纪教师

    商量好后,就按照大家的意见写了一封圣旨,名曰求贤诏,在全国各地招收教师和学生,学生学习各种经世致用之学,学习合格后即可分派于各地任职为吏。学生要求是生员以上,如非生员而确实有才学者,亦可前来报名。所有报名者均需要经过入学考试,考试内容分为蒙学,算学,器械,农事,医药,天文,地理。除蒙学都必考外,其它六科可选考。

    写好后,由王承恩带人抄录后发于周报之上,并在编者按中加以说明,只要是有用于国,有利于民的技艺,即使不在上述内容之中,亦可前来参与考试。所有考中的学生各项费用均由朝廷提供,未考中的学生朝廷将按道路远近提供旅费。这样一来,即使有些人只是为了京城一游,也会来碰一下运气,说不定其中就有精于某一方面的人才。

    这份圣旨一发,可谓天下震动,因为朱由校命令在每一乡村都将考试说明印刷张贴,所以这是第一次皇帝的旨意深入到乡村之中。有些老学究痛心疾首,觉得考试竟然只考蒙学,那是稍微读了两年书的都可以轻松考过的,而其它的科目则与圣人之道根本无关。而另一些书生都是欣喜若狂,他们对经学没有什么感觉,自己知道考进士不用说,就是考上举人也是难于上青天,却对各种杂学大有兴趣,他们看到可以考杂学,而且包路费,自然是漫卷诗书喜欲狂,辞别家中父母妻儿,收拾行李向京师行去。

    大学城在七月时已经基本修建完成,朱由校接到魏朝的报告后,传旨让徐光启陪他一起去验收。

    王恭厂已经大变样了,一幢幢的三层楼房美轮美奂,楼房的式样中西结合,有中式的飞檐盖顶,也有西式的玻璃窗和壁炉。每幢楼房的门牌上都还空着,但楼房的侧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