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降一成,比例不多,但本着能省一点是一点的心态,不少百姓还是对朝廷的这个政策大呼圣明。
洛州以东,五十余里处。
刘老汉扛着个锄头站在田间地头,看着一望无际的绿色麦苗,心情那是要多爽快有多爽快。
去年下了几场雪,规模不大,但也不小,如今积雪已经全部融化,大地也开始复苏。
扛着锄头在地头上刨了两下,地里水份很多,看到这里,刘老汉的脸上更是露出一副难以抑制的笑容,甚至可以预见,今年又是一个丰收之年。
瑞雪兆丰年,这句话如今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冬天虽冷,但对于百姓来说,却是一件大喜事。
这意味着他们接下来只需要在收割前一个月,对田地进行一次灌溉就行了,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只要保持土地不干燥,有点水份也可以。
这样一来,田地的产量自然会骤然飙升。
虽然还达不到后世亩产千斤的水平,但是冬小麦的话,亩产一百四五十斤还是有可能的。
对于一个顺年也只能亩产一百一二十斤的老农民来说,亩产增加个一二十斤意味着什么?
没中过地的人一定不会明白这个道理,更体会不到这里的乐趣与艰辛。
刘老汉没什么能耐,也没什么特殊的地方,与其他的普通百姓一样,每次丰收过后,都要发动全家在田间地头忙碌上几天的时间。
不是急着耕种,而是大扫荡,看看收割的时候有没有遗漏在地里的粮食,这是个连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的年代。
不是没得吃,而是穷怕了。
“他二叔,又站在地头傻乐呢?”
刘老汉没有回头也知道是何人在嚷嚷,心里也没有不痛快,直接转头笑骂着:“臭小子,别以为你是里正老子就不敢打你,这也就是老子老了,老胳膊老腿快使不动了,这要是放在十年前,看老子不打的你满村乱跑。”
刘举呵呵一笑,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多多少少也粘带着一些亲戚,伦理之辈固然要遵守,但偶尔的开些无伤大雅的小玩笑,也没人会去在意。
刘举不就是靠着这一手,在村子里混的很不错,虽说这人嘴巴有点欠收拾,但谁家要是有个矛盾啥的,刘举过去说一句,大家也都愿意卖他这个面子,所以,里正这个职位自然也就是刘举了的。
“他二叔,你来吧,今儿个我就站在这里不动了,任你打骂,绝对不跑也不还手。”刘举往哪里一站,一脸欠收拾的笑嘻嘻。
“嘿,你小子蹬鼻子上脸了是吧?”刘老汉一听,瞬间来了脾气,这小子往日来上一句就赶紧二叔二叔的叫的可亲了,自己也不好发脾气,今儿个这是咋了?
刘老汉也不知道,反正他还是装模作样的举起锄头朝着刘举那里走了过去,装模作势要给他来上一下。
“二叔,动手之前我可得跟您说件事啊,今儿个您要是打了我,估摸着十天半个月的,您是回不了家了。”见刘老汉走来,刘举也不担心,反而嬉皮笑脸的说了句。
“装模作样,老子是你二叔,是长辈,打你也就打了,骂你也就骂了,就算你是里正,官府也管不着,再说了,老子自己的家,凭啥回不得?”
“行了二叔,我也不跟你瞎聊了,赶紧回家吧,有好事。”见差不多了,刘举也不想再多浪费时间,毕竟这是关乎大家的好事,自己还想尽快传达下去呢。
“啥好事?”刘老汉好奇道。
“不敢说,怕你听了太过惊喜受不了……”
“你小子给老子站住……”
骂归骂,刘老汉还是跟着刘举一起回了村子,途中不断的打探着,可刘举那货嘴巴很严,愣是一句话也没套出来。
途中又遇到了几个跟刘老汉一样来地里看庄稼的村民,两人也一并招呼着回了村子。
结果回了村子以后,刘举依旧没有告诉他们,而是让大家伙帮忙挨家挨户通知人到谷场那边去,说是要统一宣布。
村子不大,只有一百来户,几个人分头走着,也不进家里,直接就在路上大声的吆喝着,一趟走完,村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也差不多都出门往谷场那边靠拢。
一百来户,七百六十口人的村子,不大也不小,好在谷场也不小,还是可以容纳这么多人的。
见人齐了,刘举这才登上高处,费了老大劲儿才让底下议论的声音小了些,就是一些不听使唤的小屁孩还在那边嬉闹,不过刘举也没心思去管他们。
“刚才呢,乡里把各村的里正叫了过去,主要呢,就说了三件事。”刘举伸出了三个手指头,一脸笑意的说着。
“有事能直说不?大冷天的,冻死个人……”见刘举要摆出一副长谈的架势,底下立即有人不满道。
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你说那么多大道理又听不懂,简直浪费时间。
“额……”刘举尴尬了下,不过也就一下下,继续道:“先说第三件,朝廷下命令了,大路附近每二十里修建一座驿站,朝廷配马,但马匹所需的草料什么的,得各乡来负责,这个也不多,咱们乡里分了三匹马,每家每年拿出个几两豆,割点草就行了。”
“要那么多驿站干啥?”话音刚落下,立即有人不满的质疑着,驿站是朝廷的,凭啥让俺出草料?虽然一户几两的也不多,但几两也是粮食啊,省着点的话,也够一家人吃一顿了。
“刘老三,瞅瞅你那怂样,这是朝廷下发的命令,命令你懂不?不能啥好事都总想着往自己怀里搂,出力的事情一点也不想干,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好事?”刘举朝着刘老三吼了句,不过也不敢太过放肆,他怕下面人会指着他骂,连忙继续说道:
“再说第二件,不过目前用不着,朝廷颁布了粮食保护价格……”
各种粮食都有,但这只是保护最低价,当下所有粮食的价格都在这个保护价格以上,所以当下根本没用,百姓们也就没什么太大的反应。
“最后一个,朝廷下令了,打今年开始,课赋下降一成……”
“真的?”
刘举的最后一句话,瞬间引起了一阵骚乱,下降一成那也是下降,现在每丁男每年要纳粟或者小麦两石,绢、绫各两丈,布加五分之一尺,缴绢、绫的,另加绵三两,缴布的另加麻三斤。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降低个一成,其实也是减少了一笔不小的支出。
古代百姓什么时候最幸福?降低课赋的时候最幸福。
“陛下圣明……”在村里老者的带领下,不少人都朝着长安方向拱手作揖。
第三四八章:驸马不好当()
降一成的课赋多不多?
不多,一点也不多。
可就是这一成的课赋,加上这几年以来官府的种种作为,却是深深的感动着大唐百姓。
真要让他们说个一二三四,也没人能细细的说上来。
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大道理上哪讲去?就算讲了他们也听不明白,更屡不清楚。
可是有一点,没化不代表没头脑,头脑不清楚,不代表看不清事理。
朝廷这几年来所做的一切,最终只有一个结果。
那就是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市面上出现的商品越来越多了,价格越来越低了,百姓们有地方可以打工赚钱,家里的日子好了,偶尔的还能打点酒尝尝鲜。
百姓不需要那么多的大道理,也不需要什么宏伟的建设蓝图,未来的幻想。
他们只在乎眼前的利益,他们只看眼前。
或许当你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他们会骂你,但是当这个决定出了成果以后,敬佩你,尊重你的人将会更多。
现如今的情况就是这样,朝廷在此之前虽没有什么太大的动作,最大的动作也不过是税改,修路,可这些跟那些百姓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至少在百姓们看来是这样的,税改改的是商税,跟普通百姓没关系。
修路修的是主官道,又不是修到他们家门口,有些人几十年也不见得会走一次,所以跟他们也没关系。
虽然这两者确确实实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可他们看不到,也不知道,更想不到。
但是降低一成的课赋,这可是实打实的好处。
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大唐各处到处可见朝着长安方向拱手作揖的行为,百姓们也更是一遍遍的喊着陛下圣明云云之类的感激话语。
之前几年的积蓄,在这一刻瞬间爆发了出来,李元吉的声望再一次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李元吉不是长子,但他当皇帝却比李世民当皇帝更能让百姓接受,因为李世民是谋杀兄长,逼迫生父,李元吉则是拨乱反正。
甚至直到现在,民间也依旧有怒骂李世民的声音,而对于李元吉的,反而多数都是赞扬的声音。
当然,也有惋惜的,他们多希望玄武门的时候李元吉就站出来,直接将李世民的野望扼杀在摇篮之中。
不得不承认,因为当初不成熟的行为,现在却给自己带来了一个最大的好处。
李世民当政的两年内,大唐整整遭受了两年的灾害,蝗灾,旱灾。
李元吉接手的第一年,发生的是洪灾,可洪灾因为提前做好了准备,各地都开挖了水渠,所以洪灾虽然有些影响,但这些水利设施却将大唐不少的耕地都变成了灌田。
灌田和旱田有什么差别?一贯钱和一百贯钱的差别,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更多人愿意将李元吉称之为天命,而没有人去为李世民叫好,不过换谁也都一样,就当了两年皇帝,还一年蝗灾一年旱灾,上哪说理去?
……
洛州城内。
距离政令推广已经半月有余,民间的反应可谓高涨无比,只是段纶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原因无他,又接到朝廷的命令了。
说是命令或许有些不太合适,将其看作是通告倒是很合理。
“才三百匹?”段纶很是苦闷,有苦说不出。
“陛下说马匹的事情先凑活着,让各地先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下,等明年或者后年,基本就能解决了。”信使也觉得有些不靠谱。
“解决?怎么解决?洛州一共二百多个驿站,就三百匹马,我上哪解决去?战马不能动,也动不了,整个都督府加在一起也才三四十匹马,也不能动。”段纶忍不住的埋怨道。
先前说好的每个驿站最少两匹马,地理位置重要的要放五匹马,自己任务都安排下去了,现在说战马不够?
这不摆明了坑人呢吗?
如果不是洛州府的马匹真的不能动,段纶甚至都想把这些马给分下去,不然的话,除非以后都督府传达政令的时候让信使靠两条腿去跑,可洛州这么大,会死人滴……
“搞这么大的摊子干什么?完全没必要啊……”越想越觉得委屈,段纶继续生着闷气。
搞驿站不是不行,相反,驿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驿站的多少,马匹的质量,关乎信息的传递速度,相距越远,驿站的作用就越大。
驿站的存在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四通发达的驿站,往往意味着朝廷对各地的控制力问题。
但是在段纶看来,每个县设置一座一站,配备五匹马就完全够用了,就算是有些地方县与县之间间隔较远,那也可以酌情在途中临时增添一座驿站,而增添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也多花不了多少钱。
况且在中原,关中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一个县一个驿站,就算是很宽裕的了。
况且驿站不管多与少,里面的马匹是永远不会少的,信使骑走一匹马,他骑来的那匹马自然要留下,让马匹恢复几个时辰就可以重新上路,一个县五匹马完全够用。
可是瞅瞅现在,每个乡都必须要设置一座驿站,普通驿站配备两到三匹马,交通重镇配五匹马。
洛州大不大?
大!
治下有县二十六,乡二百,户一十万四千四百三十(推测,开元年间为十二万七千四百四十户),治下人口近百万,绝对的人员大州。
行政机构多,但地方却就那么大,东西六百二十一里,南北八到,西至上都八百五十里,东至郑州二百八十里,东北至怀柔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陕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汝州一百七十里,东南至阳翟县二百四十里,从县至许州九十里。
可算来算去,这么大一个范围内,遍布着二百多座驿站,要这么多干啥?
这也就是洛州府只负责出人监督管理,而不负责钱粮等事,若是连这些也分派到洛州府头上,即便是顶着驸马的身份,段纶也要亲自到长安去要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