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第3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心里不安,也纯属正常,可这种正常行为,却不是李元吉能够接受的。

    “陛下,臣倒是有个想法,或许可以解决这个困惑。”房玄龄苦皱着眉头,他一直在想办法解决,但却始终没有个好办法,但没办法也要找个办法来试一试,若是任由这种谣言漫天飞,对于朝廷来说这可不是件好事。

    “什么办法?”李元吉抬头问着。

    “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长者!臣觉得陛下可以下令,召集各县德高望重的长者,邀请他们参观火车,并且简单的了解一下,同时让他们亲自登上火车,体验火车,只要能够让这些长者接受,其他的百姓应该问题不大。”房玄龄说着。

    “可!”李元吉点了点头,也觉得这个办法似乎可行。

    华夏是个长者社会,而老人对于国家的贡献几乎是没有的,当然,这并不能否定他们存在的意义。

    而是单纯的从直接经济方面来说的,因为年纪大了也就干不了重活,中不了地,什么也干不了,所以他们无法创造,所以显得没有贡献。

    但实际则不然,老者在华夏的地位是超然的。

    各个朝代都有规定,老者在见到皇帝的时候可不拜,连见皇帝都可以不败,更不要说那些官员了。

    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些老者的意见,在各个家族也往往意味着最终的决定,所以,如果能够让这些老者接受,那么其他的百姓自然不成问题。

    但又有些犹豫,因为没有客运车厢。

    尽管计划已经有了,可所有的计划,必须要等到火车完成全部的测试之后才能展开。

    而火车的测试又不是个容易事,首先需要空跑二十个来回,接着需要运载货物跑二十个来回,随后是客运二十个来回。

    这个客运自然不是正常的客运,而是调遣兵力上车,用士兵来扮演普通百姓。

    所以车厢,自然是统一的平板车,最多也就加装个护栏。

    等到真正运营的时候,车厢就会分为三种,平板,箱货,客运车厢。

    “尽量挑些身体硬朗的,另外受不了刺激的也就不要来了。”李元吉想了想,只能吩咐道。

    临时制造客车是来不及了,连生产线都还没有呢,现在也只是在科学院内进行初期的设计,短时间内根本拿不出来。

    而平板车的话,又担心那些老者受不了刺激直接嗝屁,那样朝廷可就没办法跟人交代了。

    另外,即便如此的话,也要对车厢进行一定的改动,比如说加装座位,加装护栏。

    “火车工厂的事情准备的怎么样了?”安排好了这件事情,李元吉便关心起了火车工厂的事情。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火车必然是要大力制造的,不然紧靠着一条长洛线,只需要二十对火车就足够了,同时,铁路也是要大力修建的。

    而火车工厂能造的不仅仅只是火车,同时还要对铺设铁路的设备进行研究,简单点说,就是想从依靠人力的时代,转变为机械化时代。

    虽然难度很大,但总要试一试不是吗?

    就算造不出后世的那种精密设备,搞个半机械半人工的设备总是可以的吧?

    发展嘛,总要一步步的来,谁也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

    而自己的优势在于,知道整个大方向该往哪里走,而不像历史上,只有当人类意识到当下不足的时候,才会去想办法改变某一个局面,而自己穿越者的身份,算是帮自己大幅节约了这些意识问题的时间,可以从一开始就朝着一个目标去推进。

    “科学院那边正在研究具体的设备,之前臣也跟老许他们聊了些,他们觉得如果每一个零件都占用一台设备的话,这样规模会太大了,而且只是建造这个工厂,怕是就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所以他们决定对整个火车进行详细的拆分,尽可能的将一些类似的零件归整到一台设备里,这样的话,只需要一台设备,多备几套磨具就可以了。”房玄龄汇报着火车工厂的情况。

    “其他的可以这么做,但蒸汽机厂一定要按照要求来,将来对于蒸汽机的需求将会是巨大的。”没有发动机,没有电力,唯一能够提供动能的,也只有蒸汽机。

    所以蒸汽机的地位无疑被提高了很多,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当然,李元吉能够做到的,也就只有这些了,再往后的电力,内燃机什么的,李元吉对此是一窍不通,所以是一点忙也帮不上,甚至连解释都解释不清楚,所以提出来跟不提出来其实没什么区别。

    而且除了这个以外,就是对于人才的缺乏问题,任何时代的发展,都需要经过大量的积累,而这个积累,指的就是人才,通过前人不断的测试,总结经验,当这个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开始爆发。

    虽然蒸汽机已经造了出来,可到目前为止,也只有科学院内参加项目的这些人才简单的搞明白了大多数原理,甚至连他们这些制造者,都没能完全吃透这其中的技术和原理,更不要说其他的了。

    这让李元吉意识到了难题的所在,同时也让他放平了心态,不再去要求更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但是那些能够做到的,李元吉还是会提出来,还是不会放弃的。

    “陛下,这些都有初步的规划,而且工部那边也正在对火车工厂进行详细的规划,而初步的意见是,在同一厂区内设置不同的分厂,每个分厂都有各自的任务,而难点在于如何对一些零部件的划分,这个需要更多的技术讨论。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问题应该不大,只要科学院那边做完工作,设备能够跟上来,相信很快就可以投产了。”房玄龄依旧如同往常一样的汇报着。

    上一次的试验场之行,让不少大臣们的思想都发生了改变。

    他们不再考虑将所有的工序都集中在一起,也不再要求一名工匠从头到尾的去完成一个任务。

    流水线的模式很好的被他们给接受了,并且经过数次的测试,印证了这种工作方式对于效率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这一次倒不是李元吉提出来的,而是工部自己想出来的。

    他们认为,设立各个分厂去建造自己的任务,然后将这些零部件拿到一起去组装,这样会大大的提高效率。

    而李元吉听到这一点之后,便对此深感认同,虽然工部还没汇报,甚至这个计划也只是初步计划,还没有深入的讨论,但是对此,李元吉也依旧是很认同,这种模式其实跟后世的生产模式是一样的,分造,总装。

第四八五章:总要有人去做的() 
    (抱歉,上章的章节序号出错了,章节名这个没办法修改,不过其他的都没问题,不影响。)

    神元五年,春,上诏万民齐聚长安车站,长百米,宽三米,不使畜力,可载万石日夜疾驰,万民同乘火车,自长安始,两时三刻至潼关,同车,日落归于长安,万民叹!

    召集万民体验火车的事情在一个月后得到了实行,而此次的体验,自然而然的也有史官的参与。

    这些史官与百姓同乘一车,亲自体验火车的好处,同时记载下这令人激动的一刻。

    只可惜这个时候并没有影像记录,所以只能用这些干巴巴的文字去记载。

    而史官记载史料又有一个毛病,他不像是那样写的很详细,他们记载的内容,多为一件事情的概括。

    但是这段话却给后世留下了几个强有力的史料证据。

    其一,早在神元五年便已经彻底推广米这个长度单位,而许多史学家认为这个时间点可能会更早一些,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推广一个标准,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测试论证,所以在此之前,必然会先内部的使用一段时间再去推广。

    但出现米这个单位,最早的记载便是神元五年,关于火车的这段记载。

    除此之外,这段话还证实了火车可载万石重的货物,并且可以日夜疾驰,另一个就是他的速度。

    两时三刻,从长安抵达潼关,两时三刻,也就是五个半小时的时间,长安至潼关,直线距离约120公里,实际路线距离为一百五十二公里,即每小时不到三十公里的时速。

    这样的速度放在后世那就是龟速,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那绝对能称的上神速。

    如果拿来比对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大军行军的时候,正常情况下每日的路程为六十里,也就是三十里,而火车只需要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就可以走完这段路。

    如果换算下来,一天一夜的时间,火车几乎可以跑三百公里的距离,还是那句话,放在古代,这是个难以置信的速度。

    除了八百里加急以外,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超越火车的速度,但一封八百里加急,途中所需要用到的人和马那是无数的,所耗费的精力也是无数的。

    但不管怎么说,火车的出现,这让很多人都感到有些不解。

    因为后世的史学家在研究的时候发现,大唐是先有的火车,随后才大范围的朝着工业化转变,这一点让他们很难以理解,甚至有些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不过这些都是后人们要去操心的问题。

    现如今,李元吉在大批量的禁军保护之下,来到了长安车站。

    长安车站已经开始试运行了,不过此时还并没有投入民用,目前阶段,铁路上跑的,主要是军用,即将各种军用物资通过铁路运输至各个营地。

    一是进行测试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与效率性,另一个则是在测试铁路。

    效果的确比以前好了不少,但实话实说,对于效率的提升,实在是很有限的。

    而对此,李元吉也是心知肚明,火车的理论速度到了铁路上还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更不要说马匹去拉动的火车了。

    而此次的测试,不仅仅只有那些招募而来的老者,除了一定数量的禁军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人群。

    那就是肩扛着红色肩章的军校学员。

    人数为一百来人,自然是那些通过考试的地方学员。

    经过了半年期的军校生涯,这些学生兵基本已经发生了蜕变,正在朝着军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这百十学生兵,则被单独的安排在了一节车厢,车厢是露天的,很简陋,好在天气已经转暖,这个时间坐在车上,也不会觉得太过于寒冷。

    只有五个成绩最好的学员兵,才有资格与李元吉同乘一车。

    当然了,还有几个名望高一些的老者,以及能够抽出空来的几个大臣。

    “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测,目前基本可以确定,从长安出发,赶到洛州的平均时间大约为一天零两个时辰。而对时间影响最大的,是火车的载重,车上装载的货物越轻,火车的速度就越快,目前测试速度最快的为空车,单程下来只需要不到八个时辰,而载重测试最多为二十节车厢,除去一节燃煤车厢和补水车厢以外,另外的十八节车厢最大载重一万一千石,最多的一次用时一天零七个时辰,主要原因是途中火车出了些小故障……”老许不断的汇报着这段时间的测试结果。

    测试自然是模拟各种情况下的运转,有空车,有载货,所以结果自然不会相同。

    加上最新的车厢还没有制造出来,所以目前所使用的,依旧是之前的五米版本。

    即便如此,能将单程的时间控制在一天零两个时辰,这个数据也还是可以接受的,甚至说,这个成绩已经很好了,已经足够超出李元吉的预料了。

    “虽然测试已经大获成功,但你们依旧不能松懈,尽可能的去找到更多的问题,然后解决它,避免在使用途中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影响到全局。”李元吉点了点头,表示认可的同时,又叮嘱他们不要松懈。

    如今的李元吉可谓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军事上的全面胜利,国内的发展又是如此的顺利,重要的是科技树的建造也很快,虽然曾经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在三年内,还是搞出了火车这种高科技玩意儿。

    虽然整个车头内部很简陋,甚至可以用粗糙去形容,也包括了一些零部件的布置有些不合理,内部的空间没有足够的利用起来。

    可这一切总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不是吗?

    从无到有,从农业化到工业化,李元吉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即便是加上准备期,也不过八年的时间而已。

    八年,很漫长,但也很短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八年能够做到这些,这是不可思议的。

    “火车的出现,无论是对于朝廷,还是对于百姓,亦或者对于军事而言,这都是一件大好事。”李元吉继续说着,而这段话则是对所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