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第4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唐能够走到现在这一步,难道不算是奇迹吗?

    原本应该出现在一千年以后的东西,现在又出现了多少?

    这些东西又给大唐带来了多少的改变?又给社会现代化推进了多少年?

    “去把承光接过来。”李元吉朝着马五吩咐道。

    所有人都知道,李元吉这是又想提问了。

    当然,他们并不介意,因为这样可以加速李承光的成长。

    一个未来太子的成长速度是否可以跟上时代的发展,这很重要,就目前来看,李承光表现的并不差。

    除了李元吉会经常提点他以外,李承光也多次奔走于各个大臣之间,去向他们请教一些问题,甚至自己亲自深入民间去了解一些问题。

    然后将这些问题,以自己的角度去写出来,交给李元吉,交给那些大臣们进行评判。

    李承光的决定,并不会被付出于实际行动,但这一系列的决定,却是他成长的必经之路。

    他所欠缺的,是经验,是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无论是李元吉还是大臣们,都不缺少,他们可以尽可能的避免李承光走上歪路,这很重要。

    随后,李元吉又在试验场内参观了一圈,看了许多正在进行的项目,有满意的,有不满意的,也有令他疑惑的。

    但不论结果怎样,自始至终,李元吉没有再开口一句。

    他不打算在提出什么意见了,因为他的意见,的确可以缩短这个过程,可从长远来看,这对于大唐而言,并不是有利的。

    大约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李承光被马五从宫中接了出来。

    亲眼看到了机械化生产的速度,机械化翻地的震撼场面,而那些亲眼看到的大臣们,即便是之前已经见过了,但是现在,心中依旧很是震惊。

    许海将他的想法再次说了一遍,这是李元吉要求的,许海也知道,李元吉这是想考验一下李承光。

    这个时候,许海身上那老学究的脾气瞬间消失的一干二净,能够亲身参与到对未来太子的培养之中,哪怕只是一个环节,许海也觉得自己脸上是倍有面子的。

    而机械化翻地的速度,也确实让李承光大吃一惊,甚至根据许海的描述,自行在心中描绘着改进以后的画面。

    但,现在的李承光可不是一年前的李承光了。

    虽说年纪依旧不大,只有不到九岁,但是这一年多的时间内,李承光所经历的事情,却比之前八年加起来都多。

    有过被刺杀的经历,有过李元吉的考验,有过大臣们的考验,经过了数十次内阁会议的洗礼,亲自参与了几十件国事的决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那是自开始就说好的事情。

    李承光的心智,正在迅速的成长着,说少年老成可能有些不太合适,但实际上也差不了多少,至少在同龄人面前,这个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特别是与二皇子等人相比起来,这一年来李承光的成长,那可是所有人都看在眼里的。

    “父皇,儿臣觉得,许主任这个想法可以进行实质阶段的研究,但成功之后,应将研究成果进行封存。”李承光想了下,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了那么多的经验,李承光现在根本不怕出错,反正自己的建议也不会被采取,如果错了,李元吉等人还会帮自己修正,自己再去吸取其中的错误,避免再犯就可以了。

    这是一种保护,同样也是一种培养。

    同样的方式,一个放得开的人,跟一个放不开的人,同样的时间内,两个人所获得的收获是完全不同的。

    “为何?”李元吉愣了下,问道。

    “因为儿臣觉得它太过先进了,机械化生产,目前的这种就足够了,虽然翻地的速度比不上改进过后的,但是比起以前的速度,儿臣觉得至少快了十倍以上,一台机械,可顶十头牛,就算无法释放十个人的劳动力,至少也可以解放五个人的劳动力,一旦大范围的推广,整个大唐又将解放多少劳动力?如此多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这对大唐而言是好事,但也未必是好事。

    因为当下的大唐,没有办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工作,没有工作,这些人就只能闲下来,一天两天还没什么,可这日子一久,各种问题便会接连而来,所以,儿臣担心一但拿出更先进的机械,会导致社会的混乱。

    不过前期的研究是可以进行的,这些东西就算现在用不上,说不定三五年之后大唐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到时候直接拿出来使用就可以了,这中间可以省去研究的时间。”李承光逐一的说着自己的看法。

    李元吉有些惊讶,因为他十分可以肯定,李承光的看法是正确的,这个办法自己也知道,但是之前却忽略了这些。

    讲一千到一万,还是因为自己已经适应了快节奏,即便现在决定将这个节奏放缓一下,可是内心深处,思维深处,依旧还没有彻底的适应这个决定。

    “哎!若不是承光的提醒,朕怕是又犯了一个错误……”李元吉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但内心深处却还是很高兴的,李承光的成长,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第六三七章:确定() 
    对于李元吉来说,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因为每一个后世人都清楚这件事情,所有的科研部门,都不会研究出来一个项目就立即投入使用。

    特别是国家级别的科研部门,而他们通常采取的方法,是投入一代,储存一代,研究一代。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浪费,以有限的精力,去做更多的事情。

    就拿军工来说,今年搞了个新项目直接上马列装,如果明年在搞出来一个,还继续列装吗?

    列装难道就不需要时间?就不需要去更换之前已经装备的?

    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差,甚至根本不足以将这些新的装备全部列装到部队,就算能够做到,也无法做到让其战斗力全面提升到应有的水平。

    频繁的换装,对于部队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尽管更换的装备很先进。

    所以,装备一代,储存一代,研究一代,这就很有必要了。

    当第三代研究完成之后,如果时间还有很多,那么完全可以研究第四代,淘汰第二代,将第三代作为准备列装的下一代,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那就不断的淘汰储存的那一代,一直去更新换代,等到真正的开始列装的时候,整个装备虽然只换了一代,但是整体性能却提升了很多,一但让部队彻底适应,其战斗力也会上升几个台阶。

    其他的科研项目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然,在后世那个时代,农业方面的科研基本上是不需要储存什么技术的,只要被证实是可靠的,就可以直接投入使用。

    但那个前提是,后世那个环境下,不需要太多的农民了,而且有足够的工作去提供给他们。

    就是科技公司,他们也不会一口气把所有先进的技术全部拿出来,一是大家都不会,这是行规,而是一次拿出来完了,下一代产品的亮点就少了。

    “投入还是要投入的,只不过要区分一下地方!”李元吉考虑的自然比李承光更加全面,虽然李承光考虑的也有他的道理,但毕竟没有走过太多的地方,对于大唐的每一个角落,也不是特别的熟悉。

    而到了这个时候,李承光也开始打起了精神,一副虚心受教的样子。

    “镇北地广人稀,受制于人口限制,到现在也还有大片的土地等着去耕种,这种新的设计,可以用在那里,让那里的劳动力可以去开垦更多的土地,从而对大唐内部的粮食供应更加充足一些。”李元吉说着。

    李承光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镇北他知道,但是没去过,只知道那边人不多。

    不对,好像也有几十万人,可是人口密度却不多。

    大多数人都聚集在镇北与护北二城,那里是整个镇北的核心所在,周边地区也有一些村庄,但是人口却不多,因为山多,不利于耕种。

    出了护北,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现在已经被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农田,那里的土地肥沃,牲畜成群,每家都有自己的牧场,这些牧场产出的粪料,足以供应自家农田的所需。

    所以镇北那边的粮食产量,始终都比关内地区更高一些。

    近些年来朝廷已经不怎么往镇北移民了,就算有移民,也是自己想去的,觉得混不下去的。

    但即便是这样,也未必能通过审批,因为朝廷有意识的要控制这些移民,而他们的目的地,将会是济州岛,朝鲜半岛,甚至是将来的西域等地。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镇北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在不继续投入人口的前提下,只有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才能够让其产出扩大数倍。

    而机械化耕种,正好适合这个,有了这些机械,有了最新的加强版,不说多的,多开垦五倍的土地是完全没问题的,到时候不说镇北的粮食可以供应整个大唐,但至少供应五分之一个大唐还是没问题的。

    这个操作就比较灵性了,只要能稳定十年的时间,就意味着接下来的两年之内,哪怕大唐全部天灾人害,绝产两年,都不会出现大范围饿死人的现象,因为粮食储备足够多。

    经过李元吉的提点,李承光似乎也想到了这些。

    但不管李承光是否已经想到了,对于他这一次的表现,李元吉还是很满意的。

    “近段时间你多去科学院走动一下,多看,多听,多学,少说!”李元吉对着李承光吩咐道。

    李承光的路一般是李元吉安排好的,不让他去的地方,他很少会去。

    不是没有好奇过,但最终理智还是压下了好奇之心。

    对于李承光来说,这个决定或许只是一个跟其他决定没什么区别的决定。

    但是对于周边的大臣们来说,这可是个足以令他们惊讶不已的决定。

    科学院那是什么地方?皇帝的禁地啊,除了皇帝以外,其他人都不准干涉的地方,甚至很少对其他人开放,大臣们想来,也要先申请一下,或者科学院那边提出了邀请。

    而现如今让李承光可以自行来这里走动观察学习,其更深层次所指的意思,还不够明显吗?

    说的再通俗一些,李承光现在基本上已经坐稳了太子之位了,基本没什么悬念了。

    李元吉将马五和李承光留了下来,带着其他大臣浩浩荡荡的离开了试验场,他们在这里待的时间也不短了,该看的都看了,该做的也都做了。

    回程的路上,各自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心思。

    一路无话,直到李元吉回后宫的时候,才停下来将房玄龄招呼了过来,似是想起了什么事情似的。

    “准备一下,正旦朝会的时候,朕要册封太子。”李元吉跟房玄龄独自说着,这一路上他也考虑了不少,也仔细的想了一遍李承光这一年多的成长历程,虽然现在他年纪还有些小,但那不是借口,不足以掩饰他的优秀。

    李元吉可不是李渊那种优柔寡断的人,也不需要两个皇子之间去相互制衡。

    他是那种一但确定了,就会全力去支持的人,关于这个,李元吉也想了不少,包括在回来的路上,他也一直在想着。

    “那其他皇子呢?”房玄龄问着,册封太子,其他皇子也要跟着册封,这意味着地位已经确定了,而对于那些年幼的皇子来说,的确有些残忍,但要怪也就只能怪他们出生的太晚了些,错过了这个机会,要怪就只能怪李承光太优秀了些,彻底遮住了他们的光芒。

    “先拟个封号吧,年满十五便搬出宫去。”

第六三八章:辅政人选() 
    册封太子,这不是一件小事。

    而按照李元吉先前定下的规矩,一但册封了太子,余下的皇子也要全部册封封号。

    这个册封的规矩看似有些奇怪,但实际上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历史上有些朝代是自皇子出生之时就有了封号,有的则是到了成年才有封号,还有一些则是规定一个年纪,哪个皇子到了就单独册封哪个。

    但是李元吉采取的这种方式,在历史上并不是无迹可寻的。

    历史上汉景帝在册封太子的时候,就是采取的这种方式,长子刘荣被册封为太子,其他皇子全部获得了封号,年龄到的,一律离开长安前往封地,年龄不到的则留在宫中,等年纪到了再离开。

    汉武帝刘彻就是因此而沾了光,最终取代了刘荣成为了太子。

    当然,如果刘荣给力一些的话,如果刘荣的母亲不那么嚣张的话,刘彻那个小屁孩是没一点机会的。

    同样的,采取了汉景帝分封的方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