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6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发动机,在旧时空的飞机爱好者中就流传着“只要发动机给力,门板也能飞上天” 的说法。

    当然螺旋桨飞机的发动机相对简单,一般的汽油机或柴油机就可以,莱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成功飞行的飞机飞行者一号,就是用的一台12马力四缸水冷汽油发动机。

    不过项目小组并不打算直接使用这个时代的发动机,主要是现在的发动机功率太低,没有实用性,因此决定先用汽车的发动机代替,一方面积累制造飞机的经验、收集飞行数据;另一方面也培养飞行员,等这个时代的发动机技术成熟以后,再使用这个时代的发动机。而且也用不着等太旧,在旧时空里,1911年发生的意土战争中,飞机就首次登上了战场,说明那个时候的发动机技术己有了长足的进展,离现在也只有6年时间。

    而华东政府也十分重视固定翼飞机的研发,公共资产管理部也专门拨给项目小组4辆汽车,用于改造飞机。除了发动机之外,其他的部件也有不少都能派上用场。

    虽然这4辆汽车都是小型车,但发动机的功率都在100马力己上,既使是汽车发动机转换成飞机发动机,会有一定的功率损失,但动力充足,也远远超过了这个时代。

    由于受至于动力不足,因此莱特兄弟制造的飞行者一号是采用木布结构,主结构是用的木杆和少量夹板,没有封闭机舱,机翼是在木框架上缠亚麻布。而且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飞机基本都是木质结构,当然主龙骨是用的钢结构。而全金属飞机则要等到30年代才会出现,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有一部份木壳飞机。

    100马力的发动机当然不能支持全金属飞机,但也可以满足木壳结构飞机的动力要求,到不用像莱特兄弟那样用布质机翼。

    当然飞机用木材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什么木头都能用,不仅质量要轻,还要有相当的硬度,而且还要纹理均匀,易于加工才行。一般机体、机翼材料可以用云杉木,因为云杉树高大通直,节少,材质略轻柔,纹理直且均匀,结构细致,易加工,具有良好的共鸣性能;另一个关建的部位是飞机螺旋桨,由于螺旋桨是飞机的主要动力来源,坚硬度要比机体更强一筹,而榉木是螺旋桨材质比较好的选择,主要是榉木坚硬密实,抗冲击性强,在蒸汽下易于弯曲,可以便于制作造型。

    其实适合制造飞机的木材有很多,并不是只能用云杉木和榉木,甚致有大量木材的性能要超越云杉木和榉木,但是都太稀少了。只有云杉木和榉木的产量大,应用范围广, 这两种木材在中国都有出产,而且产量都很大,尽管山东并不出产这两种木材,但都是很容易能够买到。

    这样制造飞机的主要部件,材料都得到了落实,下一步就是着手设计,这到也不是难事,毕竟有那么多经典的机型可供参考,最终设计小组决定采用一战时期德国的主力机型信天翁系列战机为原型,著名的红色男爵冯?里希特霍芬就曾驾驶过这型战机。

    经过了三个多月的设计之后,最终定型的设计成品是:整机全长7。2米,采用纺锤般的流线形木制机身,这也是信天翁系列战机的最大特征,而流线形机身可以减低飞行阻力,提高机身强度,中弹后的生存性好,并且也不难制造;机翼则是采用上下双翼面,上翼展8。6米,下翼展7。4米,虽然双翼结构会降低飞行的灵活性,但却可以增加升力,毕竟动力摆在那里;机高2。7米,空重624公斤。

    

第三三七章 工业成就(三)() 
完成设计之后,接下来自然就是生产样机,首先生产了两架样机,主要是用于地面滑行、短距飞行测试,及机体强度测试。当然在测试机体强度时,还要先把发动机拆下来,毕竟发动机是宝贵的。

    而经过了数十次地面滑行、短距飞行之后,将所得到数据输入到华东政府建立的服务器中进行计算分柝,又对原设计进行了一些细节修改,这才开始制造3号样机,好在这个时代的飞机十分简易,制造起来也不难,一架飞机的制造时间在3个月左右,因此在1个月前,3号样机制造完成,又进行了几次地面滑行、短距飞行测试,今天开始正式试飞。

    当然前期的地面滑行、短距飞行测试一方面是考查飞机的性能,另一方面也是煅炼试飞员。第一批试飞员共有6名,自然全部都是穿越的直升机架驶员,而且在旧时空里都有飞行固定翼飞机的经验。而今天首次试飞的试飞员是郑宗明,在旧时空里,他本来是学习飞行固定翼飞机的飞行员,开过教9教练机,共计有60多小时的飞行时间,是所有穿越的直升机架驶员中,飞行固定翼飞机时间最多的,样机生产出来以后,他一共进了12次地面滑行,3次短距飞行,各项指标都是6名试飞员中最好的。

    负责地面调度的是郑宗明的老搭档王新平,虽然两人在驾驶直升机时,王新平是机长,飞行经验也比郑宗明多,但王新平的年龄较大,又没有固定翼飞机的飞行经验,因此别说试飞,连第一批试飞员都没有入选,只能干地面调度的活。

    而这次试飞的总指挥,是航空部队的指挥官刘广庆,他也是昆明舰的航空组组长,在军舰上指挥直升机的经验相当丰富,当然在所有的穿越人员中,没有人有指挥固定翼飞机的经验,因此也只有免强用直升机的经验。而且还专门修建了指挥塔台,并将从太湖舰上拆下来的雷达安装在上面。

    飞行的跑道设在临近海边的位置,长1000米,其实根据服务器的测算,大约在500…600米的距离,就足可以起飞了,不过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将跑道修了1000米,而临近海边的目地,一方面是让飞机的试飞区在海面上,这样出了事故飞行员落到海里,有一定的生存保障,毕竟试飞是有相当大的风险,虽然有降落伞,但没有弹射座椅,因此保险系数也是大大降低了;另一个方面,则是海军会出动岳阳舰,用雷达监控整个飞行过程,做为试飞的数据资料。虽然地面塔台也有雷达,但补济舰的雷达当然比不上护卫舰,而且其他的电子设备也要差得多。

    下午3点的时候,试飞正式开始,参观的海归者们和一部份工作人员被安排在跑道的中段地区就座,整条跑道都被全部清空,郑宗明穿戴整齐,当然飞行服和飞行头盔都是直升机用的,在机库里登上了飞机的坐舱。机舱的设计布置,当初也是有一番争议的,因为是用的汽车发动机,因此有人认为样机的坐舱可以采用汽车驾驶的布置方式,这样更容易发挥发动机的功能,甚致可以直接利用汽车的车身进行改造。但有人反驳这种建议,认为现在使用汽车发动机只是权宜之计,最终还是要使用专用的飞机发动机,因此机舱驾驶室的布局还是应采用飞机驾驶的布置方式,那怕牲牺一些功率,也再所不惜,用汽车的车身进行改造则更是不可取了。而经过了众人的协商之后,最终决定还是采用飞机驾驶的布置。

    仓库的大门打开,而王新平站在机库的门前,双手各执一根莹光棒,做出示意飞机出库的棍语。

    不过项目小组没有飞机牵引车,因此飞机出库完全是靠人力推动,好在是样机也并不重,20余名工作人员一起用力,将飞机推出了机库,停在飞机跑道的正中位置,机头对准跑道的前进方向。

    王新平转身看了看跑道,确定跑道上没有障碍物,同时又向郑宗明打出准备情况的手式,而得到了明确的答复之后,才向地面指挥的塔台报告:“3号机起飞准备完毕,请求起飞。”

    刘广庆隔着塔台的大玻璃向跑道方向看了看,道:“同意起飞。”于是王新平向3号机打出了起飞的手势,并且讯速的让到一边。

    得到了命令的郑宗明立刻点火开动了发动机,并且推动节流阀。机首的螺旋桨开始转动,带动着飞机向前滑跑起来。

    郑宗明一手握着操作杆,一手缓缓的将节流阀逐渐推到了最大。飞机滑跑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开到200米处的位置时,速度己经超过了100码。郑宗明松开了节流阀,开始全神惯注的准备起飞。

    飞机滑跑到300米处时,速度己达到了130码,这已是飞机在地面滑跑的的最高速度了。于是郑宗明拉动操作杆,开始起飞,这时细心的人可以看到,飞机主翼后缘的连襟翼开始向下张开,而尾翼也由水平变为倾斜。而在高压气流的托举下,飞机的机头抬起,前主轮离开了地面,紧接着后轮也离开了地面,整个机体都己悬在空中。

    这时飞机的位置己跑到500米的地方,正是海归者和其他工作人人员所在的位置,而看着飞机离地升起,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就在这一片的欢呼声中,飞机在逐渐的升高,越过了头顶,越过了树稍、越过了山尖,越过了飞鸟,终于彻底的飞上了天空。当然,工作人员都见过样机的短距飞行,因此虽然欢呼,但也并不怎么太激动,而海归者们中还有少数人看到过汽车,但飞机确实都是第一次见到,现在看到飞机起飞的过程,自然是又是新奇,又是激动。

    他们都是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知道这是一种机器,就和汽车、火车、轮船一样,到是不会和怪力乱神联系起来,但也知道飞行的难度要比在地上跑,水里游难得多,只有少数海归者从日本的报纸上看到过莱特兄弟制造飞机的消息,当时只当是异间奇谈而己,却没有想到海外华人能够造出能够飞行的机器,确实不简单。至少日本还没有这的飞机。而且不少人这才都发觉,在来华东政府这几天时间里,在不断的重新认识这个新兴的政治体。

    坐在驾驶室里的郑宗明看着地面的人物、树木、房屋、道路、山川、河流都在越变越小,心里也同样是感概万千,其实这样的场景,郑宗明己是司空见惯的,只是那是开着直升机,而现在自己是开着固定翼飞机。自从战斗机飞行员的选拨中淘汰,而为了能留在战斗的第一线上,郑宗明选择了舰载直升机,而放弃了开轰炸机,就以为自已这一辈子与固定翼飞机无缘了,却没有想到来到这个时代5年以后,自己不仅能开上固定翼飞机,而且还能亲自参与固定翼飞机的研发工作。

    当然,郑宗明的心里感概,但也没忘了随着和地面指挥塔台沟通,一面汇报自己的高度位置,一面报告飞机的状态,而这时在海上的岳阳舰也打开海空搜索雷达,观察飞机的飞行状态、飞行轨迹,并且也向地面指挥塔台报告观察的结果。

    大约在20分钟后,飞机上向到了1200米的高空,这时地面指挥塔台要求飞机改为平飞,不过飞机的起落架并没有收起,这也是试飞的常态。于是郑宗明一方面将节流阀收回了一点,让飞行的速度保持在110码左右,一面又拉动操作杆,调整连襟翼、尾翼的角度,将飞机改为平飞,并且又在地面指挥塔台的要求下,进行了90度的转弯,飞到了海面上。然后向指挥塔台报告,飞行正常、飞机状态正常。

    于是又保持了大约15分钟的飞行后,飞机又转了一个90度弯,并按照地面指挥塔台的要求,将飞行高度提升到1500米以上,并且将速度提升到了130码。其实根据计算机的计算,样机的最大飞行高度是2000米,速度为150码,不过1500米的高度,在这个时候来说,己经是最高了,而且这是样机的第一次试飞,因此还是采取保守的飞行策略,这样的飞行状态维持了大约10分钟,又再次回到了1200米的飞行高度,速度也重新降到110码左右。并且又进行了几个“S” 弯的动作。

    又飞行了约10分钟,飞机实际在空中已绕了一个圆圈,而且飞行的时间已经差不多有1个小时了,试飞也基本达到了效果,因此地面指挥塔台向飞机发出指令,准备降落。

    其实飞机的起飞并不是难事,只要飞机的动力足够,并且达到一定速度,基本都能够飞得起来,而降落才是最难、最危险的,因为这个时候动力对飞机的影响己经不大了,而更重要的是飞行员的操作,由其是这种机械控制的飞机,对飞行员的微操要求由为严格,弄不好就会机毁人亡。

    郑宗明开固定翼飞机的时间本来就不多,而降落的经验就更少,到现在差不多也忘了,又没有模拟器可以训练,何况旧时空里,无论是直升机还是固定翼飞机,都有大量的辅助降落软硬件设备,因此这些有限的经验其实也没多大作用,只能靠自己的临场操作。要说郑宗明现在不紧张是不可能的,好在是飞行员都是心里素质极好的人,既使是直升机的驾驶员,郑宗明深吸了一口气,左手搭在节流阀上,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