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马掠三国-第4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夏兀�

    而且周瑜的文学造诣方面,同样首屈一指。

    曲有误周郎顾,这句话便是最好的说明!

    提起周瑜,那么也不得不提及到小霸王孙策了。

    如果论起东汉三国时代,为后世人熟知的,关系亲密的君臣代表的话,流传千古的桃园三兄弟算一个,周瑜孙策也绝对算得上。

    周瑜与孙策的关系十分交好,是从少年时期就建立下的十分深厚坚固的友情。

    孙策的父亲江东猛虎孙坚,当年起兵攻讨董卓之时,将家小移居舒县。周瑜正是庐江舒县人,周家几代皆世居于此,孙家迁家而来,孙策与周瑜由此相识。

    两人是同岁少年,一见面也皆为对方的风仪气度所折,遂起相交之心。周瑜作主让出他周家路南的一处大宅供孙家安家居住,并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人有无通共,交往密切。

    想到孙策,周瑜的嘴角便是不由得微微勾起。

    他本就是一个喜恶与爱憎分明的人。

    对于不喜欢的人就是不喜欢,即便承认这个人有本事,他也一样不喜欢。

    而对于不喜欢的人,他甚至不想跟对方多说上半句话,也不想跟这些人有任何的交流与接触。

    如此,更遑谈论为其效力了。

    他周瑜,是一个性鲜明的人,也不想为世俗与权势而磨去自己的棱角。

    虽然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忍辱负重,能大能小方是条龙,但他却是一个不愿意遭受屈伏的人。

    同样的,他这个人,也算是很讲义气的,尤其是真正谈得来称心相交的朋友。

    所以,周瑜已经决定了,要全力以赴,扶持自己的这位兄长。

    何况,原本做出这个决定的。也并不只是周瑜一个人的意见,而是整个周氏家族的意见。

    在他的背后,还有这整个一大家族,这也是与他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在周瑜还年少的时候,他就已经是周氏家族内定的家主了。

    而现在,这个家族已是无条件地在支撑他,由他来带领了。

    他的每一个决定,不只是关系到自己的,更是关系到整个家族,他已经代表了整个周氏家族的意志。

    这世的周瑜虽不是独生子,但却是这一辈中的嫡长子,按照古代的嫡长继承制,是要轮他掌家。

    而乱世之中,周家几位有影响力的长辈多有遭难,死的死、病的病,现在是属家道中落时期,所以年纪轻轻的这份责任就便落到了他的肩上。

    而现在的周瑜,也确实完全拥有这份儿能力,所以家中长辈也放心交付。

    他和孙策的配合,也确实算得上神配。

    历史上,东吴虽然最后被司马家篡魏后的西晋给灭国了,但并非没有一统天下的能力与实力。

    如果孙策这位小霸王不是意外遭刺早故的话,如果他周瑜这位东吴大都督也不是因病英年早逝的话,那么三国的历史真的是有可能改写。

    孙策与周瑜,这两个同岁同年的从少至交,一位是天生霸主,一位是不世英才,他们的结合是一柄无上的利剑,是完美的君帅搭配。

    如果不是都死的早的话,三国的天空,将是他们驰骋的天下。

    曹操与刘备,虽也都是一代枭雄,但却抵不过岁月的无情,他们没有孙、周二人的年轻,没有他们的英雄年少。他们崛起之时,都已是中壮年时期,而孙、周二人,却皆是朝气逼人、英气迫人的青年。

    即便不使着青春来耗,孙周二人的结合也尽可抵敌一切的巨浪洪涛。

    只可惜,徒奈何,天妒英才啊!

    而这一世,由于高郅的改变,未来的走向,也已经慢慢偏移,谁也不清楚未来会如何。

    说不定,周瑜他和孙策,能爆发出更为强大的影响。

    。。。

    居巢自古人杰地灵,倒确是出过不少名人的。有上古圣人教之巢居,号‘有巢氏’,亦曰‘大巢氏’,后人更尊称为‘巢皇’。

    唐尧时,有大贤士巢父与许由,尧帝闻二人贤名,欲禅位于巢父,巢父不受,再禅位于许由,许由亦不受,皆避世而隐居。

    楚汉时,则有楚国谋士范增,被楚霸王尊为‘亚父’,若楚霸王能在鸿门宴上听从范增之计,杀了高祖,那楚汉之争必是另一番结局,也没有时至今日大汉四百多年的天下了。

    不过,时过境迁,雄立天下四百余年的大汉帝国已是日暮西山、垂垂老矣,如同日不能倒行、老不能返童,大汉的气运已无可挽回。

    这一点,但凡天下有些见识的仁人智士,都可预见得到。尽管大家都还尊着汉室正统,口称着汉臣,但内里的心思都心知肚明。

    昂首而立,凭湖远眺。

    周瑜只觉这一刻有说不出来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的热血激扬、朝气蓬勃,浑身总是有着使不完的精力,对未来的一切也都充满着乐观与自信。心情激荡处直想仰天长啸来舒心意

第783章 热闹起来的大世 (五)() 
“公瑾!”

    周瑜正自想到沉思处,忽然身后有人高呼他的字。他转身望去,但见一人大步而来。

    这人体貌魁伟,目测身高也有一米八左右,他面貌方正,鼻梁挺直,嘴唇略厚,看去便是正直忠厚之人。

    “子敬!”周瑜待得来人走近,微微笑了下,也回称了来人的字。

    古人有“名”与“字”之分,名、字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分际。

    今人大多有名无字,说名字时通常是指这人的名或姓名。

    但古人的名和字是不可混淆的,名是名,字是字。

    《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

    名是幼时取的,字则是待成年行冠礼后才取的。

    名通常是由父母、长辈取的,而字则既可以父母、师长来取,也可以自己来取。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与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来人名叫鲁肃,这是周瑜死后,接任了周瑜之位的东吴第二任大都督,也是东吴四英将之一,是东吴集团的重要人物,得力干将。

    虽然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鲁肃却是个忠厚老实到有些呆直的人,基本上就是诸葛亮的陪衬,是孙权与刘备两边的传声筒,最重要也就是个两大集团合作的居中联络人。

    但其实真正的鲁肃,绝非演义中所描述那般。

    他是个有大智大勇的人,而且胸怀大志,目光远大,有着宏观的战略眼光。只是他的智慧是属于大智若愚型的,是个经常隐忍,不惯于急功表现的人。没有确实可行的办法以及八九分以上的把握,他都不会轻易说出来。

    真正的鲁肃,身上也一点儿没有搞笑的成份在内。

    他是个方严的人,不喜玩乐,不务俗好,而且还是个颇有威严的人,尤其在治军整顿方面。他也不是演义与电视剧里所演译的那样,只是个文士与谋士型的人物。

    他也是文武皆能的,而且在周瑜死后,他接任的周瑜大都督职位也是武将。

    鲁肃是临淮东城人,属今安徽定远一带。

    他出生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了,母亲也因生他难产而亡。

    生来便跟祖母共同生活,由其祖母一手抚养长大。

    好在他家中十分富有,虽孤儿寡祖,但生活也并不艰苦。

    只是他虽家资丰足,但祖上并无人出仕做官,并不属士族,只是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

    鲁肃少时就胸有大志,爱击剑骑射,而且性好施与,周济穷困,乐于助人,深受地方乡民爱戴。时天下已乱,鲁肃看出乱象,知兵荒马乱之际,徒有资财也难自保。

    因此不但不治家事,反而大量施舍钱财,卖出田地,又以此结交贤者,并招聚勇壮少年,讲兵习武,以保家园。

    睛天,他偕众往南山射猎,以此锻炼演习兵马;阴雨天,则聚众在家中讲习教授兵法,练习武艺。

    周瑜任居巢长,从寿春前往上任路过时,听闻鲁肃之名,便带着数百人前去拜访,并请他资助一些粮食。

    鲁肃的家里当时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说出借粮之意后,鲁肃二话不说,立即就手指其中一仓,将这仓米全部赠送给了周瑜。

    经此一事后,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不久后,袁术也听闻了鲁肃的名声,请他出任东城长。

    但鲁肃发现袁术部下法度废驰,也观他不是成大事的,便不想投靠于他。袁术当时的势力很大,鲁肃的家乡也在他的辖地。

    老实说,鲁肃这个只是在地方上有些名声的小人物他还不放在眼内,只是听闻鲁肃有些声名,尤其值得周瑜看重,与之订交,这才想提拔他一下,给他个小小的东城县长做做。

    谁知道鲁肃竟然还不肯做,这岂不是大大的不给他面子?

    鲁肃也知袁术这等为人,怕自己驳了他的面子,他动怒发难问责。他不像周瑜身后有势力庞大的世家大族给撑腰,有着雄厚的底气,可以不买袁术的面子,而袁术反还要给几分面子。

    他家只不过是个地方豪族,根本没几分影响力,袁术对付起来可以完全不用顾忌,也根本不用顾忌什么。

    因此,鲁肃拒绝了袁术的任命后,便立即收拾家什,带着百余人举家搬迁,南下居巢投奔周瑜。

    鲁肃事前就有预料到了可能会有追兵,因此南迁时,他让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强壮的青年断后。袁术的追兵追到,他带人排开阵势,先对追兵晓之以理,说袁术这人为人反复,往往言而无信,而且赏罚不明。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得不到责罚。因此,劝他们何必这么紧咬着不放逼迫他这么一个小人物呢?

    接着,鲁肃又示之以威。他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开弓射去,一箭就把盾牌给射穿了。追兵一见,都心中暗惊,又见鲁肃带人排布的阵法森严,手下也个个勇壮强悍,估计凭己方的力量奈何不了他。另一方面,也觉得鲁肃刚才的话说得很有道理,便就此退回,让鲁肃顺利到达了居巢。

    到了居巢后,鲁肃得了周瑜庇护,袁术便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了。而且追鲁肃的那些追兵,听了鲁肃的话,也对袁术隐瞒了事实,只说没有追到,袁术便也作罢。其实本心里,袁术也根本对鲁肃没有任何的重视,派人追赶也只是因为鲁肃拒绝了他的任命,让他感觉没面子,他想要抓回来教训一通泄愤罢了。

    鲁肃现在,其实也就是刚到了居巢不久,便被周瑜叫出来准备拉拢一起。

    “怎么了,公瑾,你说要与某共商大计,可是谓何?”鲁肃笑问道。

    周瑜斜身做了个请的手势,请鲁肃一起过来。鲁肃上前,两人并肩而立,共览水天空阔的巢湖胜景。

    两人并肩而立,一起欣赏着巢湖美景,不时说些闲话,间论几句天下大势。

    周瑜是必定要投奔孙策,帮助他成就霸业的,而成就霸业是需要人才的,鲁肃便是最好最近的人才啊!

第784章 江东将起波澜() 
二人之间的纵论天下,直到当天的日落时方结束。

    周瑜与鲁肃二人都收获颇丰,酒喝的也很开心,通过谈论,对天下大势也解析的十分清晰明了,许多看法上也观点颇同,尽兴而归。

    走到归路时,又一次顿足凝视湖面,愣愣出神。

    “公瑾?公瑾?”鲁肃在一旁唤道。

    “说起来。。。提及此地,我倒是想到了楚汉争霸时,西楚霸王麾下的一名谋臣。”周瑜突然心头一动。

    “哦?”

    说到此处,鲁肃已猜到周瑜要说的谁,带着肯定的语气问道:“公瑾刚才想到的莫非便是范增?”

    周瑜点头笑道:“不错,正是此公。”

    他刚才灵光一闪所想到的人,确实正是范增。

    说来也巧,范增,同样也是居巢人。

    《史记·项羽本纪》上也有载,“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索居家,好奇计。”

    范增是楚汉时期的人物,正是大汉开国之时,而现在则是汉之末代,大汉将要终结之时。

    周瑜在这个时候说忽然想起范增,这走神不算是天马行空、胡思乱行,而正是感怀天下的走神。

    另还有一层,则涉及他们将要投奔的人——孙策。

    孙策此时已有“小霸王”之称,前有楚霸王项羽,今有小霸王孙策。两人都是勇力过人、武艺超群,都是天生的战阵高手,更都是同崛起于江东。他们的武力,他们的性格,他们的称号,甚至他们起步的命运与经历,都是何其地相似。

    大汉开国之时江东有位楚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