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有家店-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在得知孙承宗在京城,崇祯皇帝第一时间要见孙承宗的原因。

    对于这位天启皇帝的老师,崇祯皇帝真的很想见一见,听一听他对大明现状的看法。

    在见到王承恩的时候,孙承宗也很诧异,崇祯皇帝宣自己入宫?不会宣袁崇焕?自己没听错?确认了自后,孙承宗心里也有些迟疑,这个时候圣上召自己进宫,所谓何事?

    虽然心里迟疑,但是行动上却时不敢耽搁,跟着王承恩就进了宫。

    来到乾清宫,孙承宗就见到一个年轻人坐在龙椅上,身上穿着龙袍,似乎在看奏折,眉头皱着,好像被难住了的样子。

    撩起衣服跪倒在地,孙承宗开口说道:“臣孙承宗参加圣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皇帝抬起头,见到孙承宗跪在地上,连忙起身,快步的从龙椅上下来,双手将孙承宗搀扶了起来,笑着说道:“爱卿快快请起!”说着还对一边的王承恩吩咐道:“以后孙爱卿进宫勉通报,免跪拜礼!”

    “奴婢记下来!”王承恩连忙答道,看了一眼孙承宗,这还是崇祯皇帝第一如此看重的大臣。

    伸手拉住孙承宗,崇祯皇帝笑着说道:“爱卿是先皇的老师,自然也是朕的老师,原本朕也不知道孙爱卿在京城,早知道爱卿在京城,朕早就将爱卿找来了。”

    说实话,孙承宗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在看向崇祯皇帝,突然有一种恍惚的感觉。

    虽然不是同一张脸,但是这个拉着自己的胳膊的动作好熟悉,以前天启皇帝就是如此。想到自己那个对自己尊敬有加的学生,孙承宗不禁有些唏嘘。

    对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很多地方不支持自己,孙承宗对天启皇帝有些不满,但是对于自己这个老师,天启皇帝是绝对的尊重。孙承宗不禁想起了天启皇帝的音容笑貌,再看崇祯皇帝的时候,目光就柔和了很多。

    崇祯皇帝自然不知道自己得到了大哥的遗泽,拉着孙承宗向暖阁走去。

    来到暖阁,崇祯皇帝坐下,对身边的王承恩说道:“赐座,给孙爱卿搬一把椅子来!”

    搬一把椅子?王承恩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圣上赐座,一项但是一个锦墩,圆形的,谁能在圣上面前坐椅子?除非是那些皇亲国戚,圣上的叔叔或者国舅爷才有这样的待遇。

    孙承宗也对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礼遇感到诧异,连忙说道:“臣惭愧!”

    君臣二人坐下之后,崇祯皇帝笑着说道:“爱卿,朕初登大宝,朝廷之事繁多,朕有很多的事情理不清头绪,今日爱卿既然来着,要为朕好好的解答一番。”

    问政?能够问政于臣下,说明崇祯皇帝能够听得进去意见,但是这也只是初步印象,至于能不能听进去,还要在观察。孙承宗虽然心里起了希望,但是依旧不动声色的说道:“圣上垂询,臣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大明这些年,天灾频仍,朝廷赋税沉重,为了辽东之事,朝廷又屡次加饷,百姓苦不堪言。”崇祯皇帝也不饶弯子,直接就说道:“加上朝堂上党同伐异,官商勾结,大发国难财,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朕夙夜忧叹,思来想去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不知道爱卿可有良策?”

    见崇祯皇帝目光炯炯的看着自己,孙承宗觉得自己久违的热血似乎又热了起来。

    沉思了片刻,孙承宗缓缓的开口说道:“治国,无外乎治人,圣上想要解决这些事情,最先要做的还是选贤用能,澄清吏治,没有能力和廉政,其他的事情做起来也是枉然。”

    “至于朝堂上党同伐异,臣子不能以党侍君,君也不能以党疑臣。用人选贤任能,只问清廉和能力,不问党派,又要对党同伐异之事严加惩戒,假以时日,比能够澄清吏治。”

    崇祯皇帝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也知道这不是权宜之计,最好的办法是培养新人。

    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眼下还是需要这些人,原本的崇祯皇帝连杀在换了几十个内阁大臣,结果换上了一个和原来一样,再来一个还和原来一样,想要解决党争顽疾,绝对不是杀人能解决的。

    建立全新的,系统的人才培养系统,这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之道。

    崇祯皇帝突然想起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忍不住说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孙承宗点了点头,接着说道:“皇上对百官公平,自然会有很多有识之士得到赏识,党争之风也会得到遏制。”

    “至于官商勾结,荼毒百姓,说到底还是官的问题,如果官员能够做到廉洁奉公,官商勾结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说到底还是治官。”

    崇祯皇帝接着问道:“爱卿,你对辽东之事怎么看?爱卿在辽东四年,对辽东非常的了解,现在辽东每年消耗军饷巨万,朝廷早已不堪重负,爱卿可有万全之策?”

    “守辽土,必用辽人,屯田养兵,训练军士,这些都会做的。”孙承宗沉吟了片刻,开口说道:“上下一心,用人得当,克复辽土必然不在话下。”

    想了想,崇祯皇帝决定问了一个关键问题:“自从萨尔浒之后,大明精锐一战尽没,朝廷以无精锐之师征讨辽东。爱卿虽然在辽东做出了成绩,也编练了一支精锐之师,可是爱卿可曾想过,朕倾举国之力一战辽东,如若战败,后果会怎么样?”说完,崇祯皇帝盯着孙承宗,等着他的回答。

第二十四章 崇祯皇帝的决心() 
孙承宗一愣,他没想到崇祯皇帝会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一直是保守派用来攻击自己的论调。孙承宗明白,这是崇祯皇帝最关心的问题了,也是崇祯皇帝在辽东用人上的迟疑。

    如果使用袁崇焕,自然是练兵收复辽土,如果使用王在晋,那就是以稳守为职责。

    虽然孙承宗对保守派很看不起,也不太赞同他们的官点,但是孙承宗知道,自己不说服崇祯皇帝,自己的想法是无法践行的。

    崇祯皇帝能够站在保守派的一方,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就说明了崇祯皇帝内心的倾向性。

    “皇上,辽东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已经是兵强马壮,只要稳扎稳打,将帅一心,收复辽土,平定辽东自然是没问题的。”孙承宗缓缓的说道,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好回答。

    至于说什么一寸山河一寸血之类的话,孙承宗觉得不会太有用。虽然和崇祯皇帝谈话的时间不长,孙承宗却发现了崇祯皇帝是一个实用性质的帝王,一切从可行性出发。

    喊口号,唱高调,对面前的这位帝王没用,孙承宗只好从实际出发。

    “事实上鞑子的实力并没有那么强,朝廷很多人将鞑子说的过于厉害了!”孙承宗解释道:“臣觉得现在大明解决到辽东之后,没了辽东边患,每年的军饷开销也会小很多,到时候国库也就充盈起来了。”

    “再苦百姓几年?”崇祯皇帝嘲讽的笑了起来,这种话是他最厌烦听到的。

    所谓在乎百姓几年,加征辽饷,全都是这些当官的自己想出来的,说什么百姓会理解的。你将百姓的口粮全都抢了出来,百姓能理解你?饿着肚子的百姓不跳高骂娘就不错了。

    孙承宗有些尴尬,他也知道百姓生活苦楚,甚至连三餐都吃不饱,能吃上两顿饱饭都算是好日子了。

    症结在哪里?孙承宗怎么可能看不到,那就是权贵阶层不纳税,一个秀才,他家的土地就不纳税,形成庞大的土地挂靠形式的避税方法。

    自己家族考上一个秀才,大家就将自己的田“卖给”秀才,价钱还非常的低廉,甚至根本就不要钱。在将这些地自己租回来种,只需要每年给秀才一些钱粮就可以了。

    因为秀才的地可以逃避税收,这样算下来比起自己种地交税收益更客观。

    同时因为这个,还能免除一大部分的苛捐杂税,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这些秀才就成了地方上有名的士绅,加上地主,秀才还是最底层的,再加上更上面的举人、进士、各级官吏,皇亲国戚和世袭贵族,他们全都是这个制度的得利者。

    甚至是普通的百姓,他们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收成,这些地方士绅通常会成为族长,甚至是族老。他们也会回馈自己的家族,建立族学,让家族子弟读书,争取考取功名。

    用这样的方法将家族绵延下去,一代代的保持处于统治阶层。

    官员和百姓勾结,逃避的是国家的赋税,一提收税,当官的都反对,因为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朝廷能收到的税负只有自耕农的赋税,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耕农越来越少,他们有的因为天灾人祸种不起地,只能将土地卖掉,有的因为终于让家族出了一个秀才,土地再一次被集中到了士绅的手里。

    经过大明两百多年的发展,这样的制度已经相当完备,朝廷能收上税款才怪。

    这个时代主体就是农税,没了农税,国家自然就是入不敷出。至于商税,三十税一的超低税率,加上权贵阶层不纳税,衍生了大量的官商勾结,甚至士绅直接就从事经商坐贾。

    官员还打着不能与民争利的大旗,让皇上减免各种税负,崇祯皇帝就被东林党忽悠着降低了江南织造和盐铁矿税,搞得最后大明内库一分钱都没有,都能饿死老鼠了。

    要知道当时丝绸盐矿全都是暴利行业,魏忠贤派往各地的收税太监就是从这里面弄钱的,依靠着魏忠贤弄来的钱,才支撑起了大明帝国的开销。

    东林党恨魏忠贤,自然也有他抢钱的行为,魏忠贤倒了,他们就忽悠崇祯皇帝减免赋税,可是全都肥了他们自己的腰包。

    说到底,症结在哪里?就是权贵阶层不纳税,这个问题不解决,大明就没希望。

    清朝继承了大明朝的制度,其中自然也包括权贵阶层不纳税,拉拢了一大批地主乡绅。到了康熙末年,颓势尽显,江南大灾,朝廷却拿不出钱粮赈灾,只好派当时还是皇子雍正去筹措赈灾。

    雍正登基之后,改革了税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都是摊丁入亩,按照田地的数量征收赋税。

    为了实行这个政策,雍正杀了多少既得利益者,不然也不会被称为暴君了。野史尽可能的抹黑雍正,什么抢皇位,什么不是康熙亲儿子,母亲是汉人之类的。

    孙承宗对这一点非常的清楚,崇祯皇帝说出这句话,他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他也是既得利益者,同时他也知道这块没办法碰。

    当初的张居正改革,紧紧是推出了一条鞭法,清丈土地,遭遇的反对有多大?张居正被死后鞭尸,家破人亡,最后也是人亡政息。血淋淋的教训摆在那里,谁还敢提这件事情?

    “爱卿怎么不说话?”崇祯皇帝看着孙承宗,淡笑着说道:“有一句话说的好,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元朝****,天灾不断,太祖爷以布衣之身起兵,驱逐鞑虏,建立大明,如果这么下去,难保不会有人揭竿而起!”

    “没有百姓参与的那叫叛乱,有百姓参与的那叫起义,没有平定不下去的叛乱,但是如果烽烟四起,起义不断,朕又当如何?”

    孙承宗看着崇祯皇帝,叹了口气说道:“皇上圣明,大明百姓有福了!”

    摆了摆手,崇祯皇帝接着说道:“平定辽东,克复辽土,朕间客不敢忘,但是大明到了这个时候,没办法支撑起大规模的战争了。一旦战败,或者打上几年,不用鞑子打进来,我们自己就乱了!”

    “那皇上的意思是?”孙承宗已经明白了崇祯皇帝的想法,开口问道。

    “维稳,维持辽东局势的稳定,结盟朝鲜和蒙古,扶植东江毛文龙,牵制后金即可。”崇祯皇帝看着孙承宗,沉声说道:“从建禁军三大营,整肃亲军十二卫,恢复成祖荣光。”

    “当初成祖扫北,三大营几十万精锐,人如虎马如龙,大明国势何其鼎盛?区区鞑子不过土鸡瓦狗,可是现在呢?三大营成了什么样子?亲军十二卫还会不会打仗?恐怕连马都不会骑了吧?”

    “自从土木堡之败,三大营就没恢复元气,朕这一次不惜从新打造一支三大营!”

    孙承宗看着崇祯皇帝,心跳都加快了,编练一支精锐之师,一直是孙承宗的夙愿。

    “不过练兵需要钱,维持了当稳定,朕要着手整饬官场,澄清吏治!”崇祯皇帝看着孙承宗,笑着说道:“改革税制,让国库先有钱,只要国库有了钱,其他的事情才能办到。”

    “成祖之时,大明一年光田赋就有三千七百万两,两百多年过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