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烦躁的甩了甩袖子,崇祯皇帝背着手向前走,不满意的说道:“钦天监的人都是干什么吃的?朕养着他们都是吃干饭的?京城之地发生地龙翻身,居然没有一点察觉,全都是废物!”
崇祯皇帝的发泄其实理由不太充分,这个时代怎么可能预测准的地震发生时间,即便是后世也不可能。
只是发生地震之前肯定有预兆,居然没有一个人发现,崇祯皇帝也是有些恼羞成怒。毕竟发生大灾对国家是一个考验,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考验,尤其是向现在大明朝这种国力,简直就是在雪上加霜。
很快事情就有了一个大概结果,在听说了结果以后,崇祯皇帝无力的坐在了龙椅上。
“皇上,王恭厂火药厂发生大爆炸,恰逢地龙翻身,东城已经是一片狼藉,百姓伤亡惨重。”大臣在下面汇报,崇祯皇帝却一句也没听进去:“臣请调动三大营维持秩序,并且帮助清理废墟,掩埋尸体。”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现在天气虽然没那么炎热,可是尸体也放不了太久,需要尽快处理。”有一位内阁大车补充道。
崇祯皇帝缓缓的抬起头,看了一眼说话的两个大臣,摆摆手说道:“你们去安排吧!”
几位大臣也看出了崇祯皇帝的不对,对视了一眼,各自告退去安排了。
王恭厂大爆炸,崇祯皇帝苦笑,这算不算自己的蝴蝶翅膀?历史上王恭厂大爆炸发生在天启年间,自己可是崇祯皇帝,这晚了两三年的大爆炸是个什么鬼?
“皇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且放宽心,没有过不去的坎。”伸手摸索着崇祯皇帝的手,周皇后轻声的安慰道。
良久,崇祯皇帝才回过神来,事情已经这样了,还能怎么办?
对周皇后笑着点了点头:“皇后放心,朕没事,只是一时间有些失神。大明这几年就不太平,各地灾害频发,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如今又来了如此地龙翻身,实在是苦了百姓了。”
“皇上有这份心就难得了。”皇后看着崇祯皇帝,笑着安慰道。
这一场推迟的王恭厂大爆炸和历史上非常的相似,给崇祯皇帝造成了大震撼的同时,也打乱了崇祯皇帝的计划,所有事情都只能向后推,赈灾成了第一要务。
哪里都可以乱,京畿重地不可以,安抚和救灾成了第一大事。
后世史书详细的记载了这一次事情的经过:京城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城东北方渐至城西南角,同时有一特大火球在空中滚动。巨响声中,天空丝状、潮状的无色乱云横飞,有大而黑的蘑菇、灵芝状云像柱子那样直竖于城西南角。
刹那间天昏地暗,尘土、火光飞集,天崩地陷,万室平沉。东自阜成门,北到刑部街,范围内木材、石块、人体、禽尸像雨点那样从天空中降下。数万间屋、两万多人都被炸成粉状,瓦砾腾空而下,衣物远飞至昌平,死者皆裸体。
正在紫禁城内施工的匠师们,从高大脚手架上被震了下来,两千人跌成“肉袋”。为皇帝出宫准备的仪仗队中的大象,因受惊从象房中奔逃而出,满街乱窜,践踏百姓,死者无数。
御史何迁枢、潘云翼在乾清宫被震死,住在城西南的何家、潘家全被埋在土中。由于皇宫处在爆炸区边缘,帝幸免于难。
据《天变邸抄》记载,大爆炸猛发之时,崇祯帝正在乾清宫用早膳,突然大殿震动,皇帝扔下饭碗,起身直奔交泰殿。速度之快,惊慌的内侍们一时未来得及跟上,只有********王承恩扶着他。但行至建极殿旁,有木槛、鸳瓦自空中坠下。
崇祯帝喘息未定跑入交泰殿,躲到大殿的一张桌子下,同时,乾清宫大殿严重损坏,一派狼藉,御座御案都翻倒在地,侍奉皇帝进早膳的太监皆殉难,无人存活。
崇祯皇帝也曾经看到过这段记载,连自己躲在桌子底下都记载的很详细,让崇祯皇帝很无奈。
很想把写这段的家伙找来,直接塞到桌子下面,他知道个屁,地震当然要躲在桌子下面了。只不过崇祯皇帝也不能把史官怎么样,那群家伙都是一群又臭又硬的家伙。
从这天开始,外面的情况一日三报进入皇宫,崇祯皇帝的脸色就没好看过。
除了中心灾区之外,其他地方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巨响传遍了整个北京城,南自河西务,东自通州,北自密云、昌平,都受到影响。
这场巨灾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仅中心灾区,粉身碎骨的,就“人以万计”。死者有姓名的几千人,姓名不详者又不知有几千人在皇宫的工匠,因是震而坠下者约有二千人。还有一间学堂的学生,“粤西会馆路口,有蒙师开学童子三十二人,一响之后,师徒俱无踪迹。”
看着俱无踪迹的说法,崇祯皇帝叹了口气,估计是大地裂缝,直接跌落下去了。
让崇祯皇帝担心的事情也没跑掉,灾变后,明朝举国上下一片慌乱,人心惶惶,朝野震动,怨声沸腾。
有些人认为这是由于奸臣贼子、阉党宦官横行霸道、倒行逆施、贪污受贿、腐败成风所招致的“天谴”,“苍天有眼惩治朱家王朝”。
有些人认为这是由于“上天示儆天之子”,上书要求皇上“反躬修省”。
一时间各种有识之士纷纷跳了出来,一个个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推波助澜,别有用心之人自然是跑不掉。朝廷的注意力并没有因为发生了大灾有所转变,一时间参劾魏忠贤的折子倍增。
其中还有很多人含沙射影崇祯皇帝,对崇祯皇帝包庇魏忠贤大为不满,让崇祯皇帝极为火光。
第十章 寻找徐光启()
乾清宫内,崇祯皇帝翻看着桌子上奏折,随手将一份奏折扔在桌子上,脸上的神情非常的难看。身边没有一个可用的人,让崇祯皇帝想找一个人商量都没有。
魏忠贤虽然被羁押在宫内,可是崇祯皇帝对魏忠贤有一种抵触。
想了很久之后,崇祯皇帝才想明白,魏忠贤掌握内外大权,自己如果想获得足够的权力,难免要搞掉魏忠贤。
前世的崇祯皇帝搞掉魏忠贤,未必没有这种想法,可是崇祯皇帝搞定了魏忠贤却搞不定朝廷。被东林党牵着鼻子走,弄明白朝廷的局势,搞得君臣离心,最后亡国了。
“找一个可靠的人!”崇祯皇帝摸着下巴,这个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信得过的人。
当然也要老辣,别的可能做不到,但是帮着自己出出主意也好的。
想了想,崇祯皇帝想到了一个人,这人自己在后世就是如雷贯耳,可以说是明末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在历史的课本上都曾提到过,他就是徐光启。
无论是以后自己想改革农业,还是造枪造炮,全都离不开这个人。
崇祯皇帝看了一眼身边的王承恩,缓缓的道:“朕想起来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徐光启,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
听了崇祯皇帝的话,王承恩立刻就在脑海里回想这个名字,他虽然觉得这个名字耳熟,可是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在王承恩冥思苦想的时候,崇祯皇帝不由的回想起了历史上的徐光启,他是明末非常著名的一个人。在崇祯皇帝看来,徐光启的作用要比袁崇焕大得多。因为他的称号要比袁崇焕多多的多,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农学家、军事家、政治家。
光是这些称号就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了,只是明末党争严重,官僚集团腐败无能,让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才就这样遗之草泽,虽然后来被启用可是却已经是垂暮之年了。
徐光启在崇祯五年就去世了,按照历史的进程这个人才还有六年好活。这六年能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况且崇祯皇帝能够去后世,以后世的医疗手段,崇祯皇帝觉得自己能让徐光启多活好几年。
明史,崇祯本纪。
天启七年,七月,崇祯皇帝秘密宣召徐光启进京,此事极为机密,少有人知。徐光启进京之后,便下落不明,在一次出现已经是许久之后,对自己所做之事,徐光启不曾对人提起,后人猜测徐光启为大明研发武器。
徐光启准备进京的同时,崇祯皇帝却在发愁,因为收到了吏部尚书周应秋的辞呈。
沉吟了很久,崇祯皇帝准备答应他,先把权力接过来,然后在算账,这也是前世崇祯皇帝采取的老办法。接下来就是任命新的吏部尚书,只是此时崇祯皇帝的心里还没有合适的人选,这一天的早朝,崇祯皇帝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大臣们。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随着王承恩熟悉的喊声,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吏部尚书周周应秋昨日给朕递了辞呈,朕心中虽然不舍,可又怜惜他年老体衰,只能准了。可是吏部不能没有主事之人,不知道众位爱卿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刚一上朝,崇祯皇帝就将这个问题抛了出来,想看看我的这些大臣们会有什么样的说辞。
这也算是崇祯皇帝的一次试探,看看这些文臣之间的斗争到底是怎么样的。
听了崇祯皇帝的话下面陷入了短暂的安静,很多大臣顿时意识到了这件事没有这么简单。很多人已经得到了风声,崇祯皇帝两天前去了吏部,这才过去两天吏部尚书就致仕了。
大臣们的想法不一,很多人都在想这是崇祯皇帝准备处置阉党了。现在魏忠贤被软禁,阉党群龙无首,人心惶惶,此时不收拾,更待何时?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可是对这些人来说,重要的是谁接任。
各个党派的大员们都将目光投向了各自的领袖,齐浙楚党此时自然是首辅大臣施鳯来。周应秋本就是出楚党的人,如果这次不能让楚党的人继任,那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损失。
相对于阉党心中的忐忑,东林党的人则是暗暗兴奋,如果能拿下这次的吏部尚书,那么东林党能做的事情就多了。
单单是能够更加方便的安排东林党的官员,就让这些大员们兴奋不已。他们此时的目光都落在了兵科都给事中刘大佑的身上,朝堂上东林党人不多了,把持的官位也很少,现在韩旷就隐隐的成了朝堂上东陵党的领袖。
看着下面的大臣互相交换眼色,崇祯皇帝的心里就是一阵哀叹,这些人第一件事想到的不是举贤,而是为自己的党派争得最大的利益。这样的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可以说是大明朝的悲哀,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是华夏民族的悲哀,是整个历史的悲哀。
“臣有本奏。”就在崇祯皇帝胡思乱想的时候,一个人忽然站了出来,看了一眼发现并不熟悉,看来不是什么身居要位的人。明朝党争开始的时候上场的都是无关紧要的人,来试探一下皇帝的反映,如果皇帝没有什么过激的反映,那么就是大举压上的时候。
回头看了一眼王承恩,王承恩自然明白崇祯皇帝的意思,在崇祯皇帝的耳边小声的道:“这位是户科给事中陈琦,是东林党的人。”
看到下面的状况,崇祯皇帝突然萌生了一下想法,自似乎因该建立了一个党派资料库。不过党派利益错综复杂,很难圈定一个人是哪一个党派的,真的弄起来恐怕也是劳时费力。
崇祯皇帝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淡淡的开口道:“既然陈爱卿有话说,那就说吧!大明并没有阻塞言路的事情。”
“臣保举原南京吏部右侍郎钱龙锡。”陈琦见崇祯皇帝让自己说话,不由大声的道。
钱龙锡乃是以为东林党之中很著名的一位,在东林党被清洗出朝堂之后,朝堂之上很需要东林党有一位位高权重之人,吏部尚书肯定是最好的选择,给一个内阁大学士都不换,毕竟能管着官帽子。
崇祯皇帝摸着下巴,回想着钱龙锡这个名字,好像历史上清算阉党的案子就是钱龙锡审问的。
当时李标为首辅,钱龙锡与刘鸿训协心辅理,审理魏忠贤逆案多半由他主持,奸党分子对他恨之入骨。
这个还不是崇祯皇帝记住钱龙锡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钱龙锡与一位更有名的大臣有牵扯,这个人就是袁崇焕。钱龙锡极力举荐袁崇焕为东北关宁军统帅,巩固边防。等到袁崇焕杀毛文龙,他被弹劾为与袁崇焕同谋越权擅杀大臣等多罪。
遂托病辞官归乡,当时的魏忠贤余党聚谋污蔑袁崇焕为逆首,钱龙锡等为逆党,袁崇焕被杀害后,钱龙锡因袁案受到牵连被判为死罪,经一些大臣极力向崇祯帝陈述求情,才免其死罪,但也被关押。
结果钱龙锡被长期关押在狱,后发配戌守定海卫,福王时复官归里,不久病逝。
这位也是很凄惨的一位,崇祯皇帝看了一眼保举钱龙锡的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