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文豪-第5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刚出洛阳宫,却见方吾才恰好入宫,此时天色已将晚了,陈凯之不由诧异的看了方师叔一眼,旋即看了看四周,见没什么人看见,才上前,低声问道:“师叔有事?”

    “有事……”方吾才捻着须,得意非凡的样子:“师叔可是太皇太后心腹,太皇太后对师叔日思夜想,有事总想着和师叔商量商量,这也是人之常情。”

第八百零四章:大功告成() 
    陈凯之最见不得师叔这般嘚瑟的样子,总是一副自以为聪明的模样。

    简直让人很受不了。

    虽然有时候陈凯之不得不承认,这家伙确实挺聪明的,可这嘴脸,总是让人不舒服,好似全天下的人都是傻子,就他最聪明一样的,这姿态让他很是无语。

    陈凯之看了他一眼,便淡淡道:“那么师叔就请入宫吧,回头见。”

    方吾才却是叫住陈凯之。

    “且慢着,有两件事和你说。”

    陈凯之只得驻足,回转身来看着他:“请师叔指教。”

    方吾才捋着胡须,神色淡淡的开口说道:“第一件,你那师兄要有大用了。”

    陈凯之不由皱眉,万分诧异的问道:“这是什么缘故?”

    方吾才老神在在的样子:“他也是师叔的师侄嘛,不能偏颇,总不能师叔将自己的心都剜出来都只给你一人,这叫雨露均沾,所以老夫有一事忘了告诉你,太皇太后密令师叔催促郑王谋反时,还命师叔提防你陈凯之。”

    陈凯之并不觉得意外,赵王等人在时,太皇太后目标是宗王,可自己逐渐崛起,这太皇太后,怎么会不留一手呢。她估计现在会想怎么打压自己,毕竟太皇太后想独揽大权,自然不能有他这种功高盖主的人存在。

    “这邓健,不是在济州任知府嘛,我向太皇太后建议,要提防你,首先便是要从内部攻破,你有一师兄,在济州任知府,不妨拉拢此人,布下这一枚暗棋,将来可以大用。”

    “太皇太后相信师兄会背叛我,而效忠于她?”陈凯之皱皱眉,冷笑的问道。

    方吾才闻言也是笑了起来。

    “信不信,都要试一试嘛,所以,得给邓健一点甜头,所以不出意外,你那邓师兄该还朝了,不过,想来可以得到大用,放心,这家伙木讷了一些,不过师叔自会调教他的。”

    说着,他又认真起来,捋着胡须,慢悠悠的说道:“还有第二件大事,太皇太后有意令师叔招揽天下的大儒,借此巩固声望。好了,只是知会你一声,省的到时候,又说师叔什么事都瞒着你,师叔现在可是大红人,很忙的啊,心腹二字,你可知道如何写的吗?腹者,旁为月,月为何物,便是日头落下,天黑了,四下无人时,旁又有一个‘复’字,复者,往来也,深更半夜,四下无人,同处一室,商议机密,方为心腹,老夫很不容易啊,这样大的年纪,还来回在宫中奔走,想要静上一时半刻都不可得,何也?非我不愿,实乃太皇太后垂爱而已。”

    他说着,便摇头晃脑起来,好似自己很情愿的样子,却又不得不这么做,一副我苦逼,我难受,可是我却是没办法呀。

    陈凯之感觉自己要吐了。

    臭不要脸啊。

    明明就是他自己贴上去的,还一副痛苦的样子,这牛逼装的好呀。

    虽然陈凯之心里觉得要吐了,却不得不憋着脸:“师叔去做心腹吧。”

    方吾才挥挥手,入宫去了。

    陈凯之心里则只是摇头,苦笑。

    他到了北镇抚司,刚到门口,便有力士上前,道:“殿下,有人登门。”

    陈凯之点点头,入内,至厅中,便见几个先生竟都在此。

    不只是晏先生和陈义兴,便连杨彪和蒋学士也都来了。

    陈凯之不由诧异,朝杨彪等人道:“杨先生和蒋学士何以来了?为何事先也不知会一声?”

    杨彪和蒋学士相视一笑,随即他捋须道:“殿下,我等是来报喜的。”

    陈凯之只当他们是因为自己成了亲王,便笑吟吟的道:“算不得什么大喜,于我而言,护国公和亲王,又有什么分别?倒是近来……”陈凯之笑了笑;“朝廷奖励了勇士营,以至于有更多的宗室子弟,来飞鱼峰了,这是好事啊,勇士营的规模,怕还可扩大一些。”

    杨彪闻言摇了摇头,旋即便笑吟吟的道:“不,老夫来此,并非是为了这个来报喜,殿下可还记得,当年老夫为殿下修书,作《陈子十三篇》吗?”

    陈凯之这时才想起来。

    这部书,是杨彪主动希望编撰的,为了修这本书,杨彪可没少折腾陈凯之,这虽是杨彪主笔,可其中的思想和精髓,却全出自陈凯之,陈凯之和杨彪不知秉烛夜谈了多少个日夜,就是为了这部书。

    陈凯之早将此书忘了,这时方才想起,不由道:“我竟以为杨先生下了山,便将此书束之高阁了。”

    “哪里。”杨彪笑吟吟的道:“老夫可不敢相忘,而今,此书终于成了。”

    陈凯之不由道:“可否看一看。”

    “老夫亲自回京,为的就是给殿下看看,还需殿下好生润色为宜,待殿下修改和润色之后,老夫再将其送之天人阁。”

    陈凯之见晏先生等人都带着笑,倒显得很不好意思:“我这点学问,竟得杨先生的器重,亲自撰书,实是惭愧。”

    说着,杨彪如宝贝一般,捧出书来,陈凯之接过,大抵先看了去。

    他自然不可能凭空创造出什么学说,其实这学说,本质上是陈凯之站在后人的高度,无数古人的肩膀上,提出的一些观点罢了。

    某种程度,陈凯之对儒家的理解,反而更易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因为在后世,王阳明心学可谓是大行其道,譬如……知行合一。

    书中通过陈凯之的许多对话,生动的阐述了陈凯之的观点。

    本质上,心学是一种哲学类的概念,不过流派也是诸多,陈凯之却更倾向于,人该检视自己的内心,去观察事物,领悟自己的本心和事物的本质,最终再去顺着自己的心去行事。

    而杨彪的文风显得格外的严谨,可谓深入简出,陈凯之自己看着都笑了,这是披着心学的皮,教人入世,同时让读书人休要坐在书院里,而是亲力亲为,在行动中去领悟事物的本质啊。

    陈凯之大抵看过之后,心生感动,这杨彪得花多少心思呀,合上书,眼眶不禁有些湿润,旋即他便叹了一口气,颔首点头:“此书若出来,只怕又不知多少腥风血雨了。”

    晏先生笑着摇头:“却也未必,儒家流派诸多,各有观点,此书老夫方才也看了,倒是颇受启发,未必就会惹来什么风波。”

    陈凯之颔首点头,这个时代的儒,和上一世的唐宋之后的儒不同,宋朝的时候,由于程朱理学受到了统治者的追捧,以至理学几乎独占了儒家的解释权,不过在这个时代,却也称的上是百花齐放。

    陈凯之笑道:“我这几日,寻了时间,好生润色一二吧。倒是有劳杨先生了,杨先生,济北那儿如何?”

    杨彪笑了:“好极了,真是大有可为的地方,那儿数年前,一片荒芜,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济北方圆数千里,其山川河流俱都在殿下手里,正是因为初时没有人烟,反而可以大展拳脚,这几年,先是搬了几个工坊去,又开始在海边建设了盐田,在旁建了精盐作坊,与之迁去的匠人有上万之多,有了银子,便开始建立了新城,这新城凭空而起,依山靠海,又因为乃是通衢之地,乃大陈特许开的互市之所,因而大量的商贾纷纷而来,便连吴楚之地的商贾,亦是乘了海船,慕名而来,他们本是为了求盐,却也为了方便,带走了不少济北其他作坊生产的货物,又将各国的特产送来济北贩卖,而今诸国商贾,俱都汇聚于济北新城,有了大量的人来人往,附近又有盐田和作坊,不只是一些流民至济北了,便是不少大陈的商贾,也纷纷在济北新城购置土地,建筑商铺和宅邸,殿下,那儿真是热闹啊,虽然来往的商旅,还有匠人,起初时,也不过三四万人,可这三四万人,非其他府城之人可比。”

    杨彪嘴角的笑意越发甚了,好似看到兴盛之世。

    “其他的府城,大多都是寻常的居民,手里能有多少的余钱呢?可济北新城不同,新城里的商贾多,一掷千金也不在乎,即便是匠人,亦有稳定的薪俸,唯独缺少的,恰恰是时间。”

    “因此,老夫所见的其他人,要嘛自己种粮种地,自己生火造饭,自己织布织衣,自己缝补衣衫,自己纳鞋,给他们一两银子,怕是一年到头也花销不完,其实他们也未必有这么多银子。”

    杨彪兴趣盎然的道:“可在新城,匠人们本就有稳定的收入,再者,每日要去上五六个时辰的工,便是家中妇人,也在织造坊里做事,哪里能如其他人那般自给自足,所以鞋子,不得不买成鞋,衣服,不得不买成衣,一切的花销,一户人家,至少也得五六两银子出去,新城一户人,在其他府县,消费力竟比寻常人家十倍不止,以至许多商贾说,新城的生意是最好做的,任何一家茶肆酒馆,任何一家成衣铺子,都是生意兴隆。”

第八百零五章:文以载道() 
    杨彪一面说着,一面观察众人的神色,见大家都认真的听着,他咽了咽口水,润润了嗓子,旋即又笑吟吟的道。

    “这数万人,堪比数十万人啊,你想想,多少商贾见到了其中的利益,纷纷跑来买地建铺子,这数百上千的市集起来,就需要更多的人手,而人手,都是商贾们从附近的州县招募来的,而今,人越来越多,在册的户籍人口,已超过十万了。”

    想到自己一手经营管理的地方已经非同凡响了,这杨彪面色红润起来,神色奕奕的。

    “前些日子,老夫又招募了一批流民,划定了一些农区,专门负责垦荒挖矿,垦荒的人不少,因为济北的粮大多是外地运来的,价格高昂,这粮食在济北卖的上价,倘若是养猪种菜,也有足够的利益。现在许多的工坊,也都在筹建呢,因为商贸往来愈来愈多,本地的许多货物,都自外地运来,因此,不少人也学精盐作坊和铁坊还有织造坊一般,也开始招募人,建窑的建窑,生产的生产。”

    陈凯之颔首点头。

    济北的需求过于旺盛,这当然得益于精盐的垄断,再加上互市的利好,单凭这两个产业,等于是陈凯之凭空的制造出了数万个后世的所谓中产阶级和数千个富人。

    这些人,和寻常人是不同的,寻常人几年买不起一件衣衫,吃用都是自给自足,可在济北,为了满足这些中产和富人的需求,便使百业也跟着兴旺起来,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多的中产和富人的崛起,那些小买卖主,那些商铺里的掌柜俱成从中大发其财,自然而然,他们也有了自己的需求。

    需求越来越多,而且需求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高,行业也开始出现了细分的趋势,譬如寻常人,只用瓦碗,这瓷碗,只有宫中和极少数的富贵人家方才用的,可随着济北富足人口的增多,瓷碗之类的东西,肯定会变得流行,只是从外地高价将这陶瓷送来,不但价格居高不下,而且还难以供应市场,自然而然会有人看中商机,在本地开窑,兴建陶瓷的作坊。

    如此一来,他们也需要招募人手,也需要投入金钱,需要大量的砖头,需要煤和木炭的供应,自然而然,这就催生出了烧炭的产业,烧炭需要木材,有不免需要伐木场,伐木场需要斧头和大量的锯子,便有专门的冶金作坊,冶金需要钢铁,钢铁作坊的买卖就兴旺起来。

    这其中可谓是环环相扣,两大支柱产业,衍生出数十上百种各色的作坊,而作坊需要人工,济北人口不足,就不得不开出价格较高的薪水,济北的薪俸,比之大陈最富足的江南地区的匠人薪俸,还要多一倍有余,有了这个动力,就足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投靠了,而一旦天下百业的精英汇聚于济北,这就衍生出了更多地妇人和中产的群体,于是,继续循环下去,需求非但没有得到满足,反而更加高了。

    这也是陈凯之预期的,面对现在的济北状况,他并不惊讶,可他依旧表现出很满意的表情,朝杨彪点点头。

    “很不错。”

    宴先生等人听闻,一脸神往的样子。

    “看来,老夫也得挑个日子去济北走走。”

    “不只如此。”杨彪笑吟吟的,像是献宝一样的:“现在那济北知府,正在和一些大商贾,谋划着兴建码头,还有船坞,随着吴楚之地的海贸开始频繁,这海船的需求也变得愈来愈大,越国原本最擅舟船,可也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