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顺皇朝-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夜幕渐渐开始笼罩起整个长安城,大顺皇宫之内,也由宫女、内侍起了长明灯。平民百姓不舍得用的蜡烛,在皇宫之内,却好像不要钱一样,让每个灯柱都上了蜡烛。

    油灯固然能燃烧得更久,且经济实惠。可黑烟太过浓重,一般为苦寒学子,平民百姓所用。身为皇室,怎么可能会用平民百姓所用的东西!

    自古以来,帝王家爬上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不就是为了这比任何都要高等级的享受吗!

    当然,在陆承启的观念之中,蜡烛和油灯,都是同等级的东西,都是以火照明而已,谁比谁更高级了?刚刚重生的时候,在没有电灯夜晚,陆承启还一度不习惯。就是在蜡烛下面看书,也觉得那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折磨。

    现在习惯了,也只能看一会书而已。好在古代书籍的字都印刷得比较大,不然的话,或许更伤眼睛。习惯性地在仁明殿看了一会书,便觉得眼皮要打架了。

    怪不得古人都这么早起床,晚上的娱乐项目实在有少啊!陆承启身为一国之君,又不能去逛青楼瓦舍,这让极想见识一下古人风流韵事的他,实在有郁闷。

    无聊只能睡觉了,早睡早起身体好。自嘲地笑了笑,陆承启便让周芷若吹熄了蜡烛。两人相拥和衣而眠。明日便是例朝。需要更早起床。要是睡不好。例朝上着两个黑眼圈,定叫那些眼尖的京官逮个正着,在私下百般猜测呢!

    弯月朗星,没有污染的古代,连星星都格外明亮。只是这七月初的天气,已经转凉了。带着对今年极端寒冷天气的担忧,陆承启迟迟才进入了睡眠之中。

    一夜平静,唯有偶尔几声虫鸣。扰人清梦。

    翌日清晨,在晨钟声响之中,陆承启身穿龙衮,在内侍宫女的簇拥下,缓步进入了大庆殿之中,再一次开启了例朝。

    √√√√,∽。

    style_tt;

    听着群臣山呼万岁,陆承启原本很淡的虚荣心,都有膨胀了起来。做皇帝就是这个不好,活在阿谀奉承之中,很容易便迷失了自己。

    极力装作宠辱不惊的陆承启。淡淡地道:“众卿可有要事启奏?”

    话音落下,殿中文武百官却没有一个人出列的。在皇帝日益积威下。群臣都明智地选择少话。当然了,也不能阻止一些,很想被皇帝另眼相看,从而升官的人。

    只见御史台的监察御史,皇甫亶出列道:“陛下,臣今日听闻,长安郊外,有人在大动土木,似乎在挖掘深坑。更让人心寒的是,这些人居然动用钱财,召集青壮百姓前去劳务。《大顺律》有云,凡国土皆为朝廷所有,怎么能让这些盗窃之人,安然动用国之土地?再者,这些居心叵测之人,居然在农忙之时,聚拢大批青壮农户,用心可诛!”

    陆承启一听,乐了。驰道之事,早就见诸于报。《大顺民报》不止一次报道过这件事,看来这些御史台,根本就不在意《大顺民报》这份半官方半民间的报纸。

    自从陆承启在《大顺民报》上面辟谣之后,御史台恐怕就不再看《大顺民报》了。就算看,这些关乎民间疾苦的事情,肯定也是一扫而过。他们的眼光,都盯在百官及民间有无犯错之上,不然怎么显得出他们的政绩来?

    先前弹劾官员,碰了一鼻子灰。虽然早就知道,御使官员是一个得罪人的活计,可耐不住想要升官啊!弹劾官员会被群起而攻之,唯有监察一下民间了。

    这条路子也不好走,监察司把他们的要监察的东西,早就以暗报的形式递呈给陆承启了,哪里轮得到他们?今日皇甫亶跳将出来,不过是以为自己捉到一个大好机会,不定皇帝因此对自己刮目相看了呢?

    谁曾想到,这是皇帝很早就定下来的基调了,驰道一事,关乎军事,商业,民用等多种用途,大顺要想强大起来,驰道是一定要修建的。

    监察御史皇甫亶的“举报”,不过是徒惹陆承启不快而已。事情既然已经公开了,陆承启也不想隐瞒了。等皇甫亶完,他才缓缓地道:“皇甫卿所言事物,乃是朕亲自授权,皇家大学所办。此物唤作驰道,若诸卿不识,大可回去查阅秦朝史籍。当年秦始皇一统六国,这驰道曾立下汗马功劳。先前,工部侍郎唐勋,曾上奏于朕,这个月初,连通皇家大学,皇家军校,军器监,与长安城北门外,共计三十余里。若以良马牵引,三十余里不过几刻便能走完。”

    听得此言,监察御史皇甫亶便觉得“驰道”二字异常耳熟。仔细一想,这不是《大顺民报》上早就写过的吗!自己摆了乌龙,脸上一阵燥热,厚着脸皮道:“既然是陛下许可,臣无话可……”

    听闻皇甫亶如此不要脸皮的话语,连一向不喜发表意见的兵部尚书秦怡康都笑了。慑于皇帝的威严,文武百官才不敢太过放肆。

    御史中丞李然淡淡地看着回归朝列的皇甫亶,嘴角隐隐弯起一丝不屑的笑意。李然早就知道,自从弹劾一事成了过街老鼠之后,御史台便成了众人的眼中钉。往日在御史台很有话语权的李然,此刻也有管不住手底下的官员了。这些御使官员,见御史台晋升无望,一个个都打起了自己的算盘。御史台离心离德之下,威力骤减。李然很想再抖一把官威,让这些御使官员看看他的能力。可时机一直没有等来,实在让李然惆怅万分,以至于如今都把“一身正气”收敛了许多。

    别道一根筋的李然不懂官场,这个自诩为卫道士的“正直”老头,比一般官员的触觉都要敏感!上一次的弹劾风波,他还不是一样的全身而退,而前工部尚书黄锡时以致仕告终?可见此人的弹劾能力,非同一般。不仅如此,还很懂得审时度势,如今势头不对,他便把獠牙收回,静静地等着下一波攻击。这,便是言官的特性,不咬人则已,一咬人就往死里咬!(。)|

第二百三十五章:如何审讯() 
李然在下面打着自己的算盘,却忽略了这时朝堂上的精彩。由刑部侍郎罗韫出列,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陆承启有诧异地看着罗韫,作为刑部,应该是最安静的才是。毕竟什么刑事案件,轮不到他们在朝堂里面出声,例朝乃是廷议的地方,哪里有时间给刑部讨论案件?除非是有重大案件,大理寺拿不定主意,才由大理寺卿提出,由皇帝断定,是否交由刑部审讯。

    “难道有什么震惊全国的大案了不成?”没有经历过这种事的陆承启,一时间也没有表态。待得思虑了一番之后,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刻钟了。此时,朝堂上寂静一片,文武百官还以为皇帝被罗韫踩到了尾巴,个个都屏住呼吸,想看好戏。

    陆承启思考完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走神了。轻轻地咳嗽一声,稍稍掩饰了一下自己的尴尬,平静地好像没发生什么事情一样,如常一般道:“准奏!”

    轻轻飘飘的两个字,却让一直等着下文的罗韫差跪下了。心中直道:“我的祖宗啊,不带这么吓人的……”随着威严日重,陆承启即便出现在文武百官面前不话,都会对他们产生一股无形的威压。要是心理承受能力弱一些,不定就自己先把自己吓死了。

    好在刑部侍郎罗韫还算是比较胆大的,可就这半刻钟时间,也被陆承启唬得冷汗直流,一个劲地回想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不法之事。

    陆承启轻轻巧巧吐出那两个字,对罗韫来。简直就是走在沙漠中快要渴死的人。突然看到一汪清泉一样。这是获得新生的赏赐啊!

    差痛哭流涕的罗韫,一激动之下,就忘了自己要啥来着了。赶紧瞥向手里端着的朝笏,才想起要什么:“启禀陛下,太原王家家主王元士,已被羁押回长安城之中。如何审讯,还请陛下示下。”

    此言一出,举朝震惊。太原王家。王元士,这两个名字,熟知世家历史的文武百官,肯定是知道的。王家有多牛?按照他们所,西汉篡位的王莽,就是王家的老祖宗!历【≌【≌【≌【≌,♂。

    style_tt;经千年而不衰的世家,岂是一底蕴都没有的?

    哪曾想,再厉害的世家,在国家机器面前,还是不堪一击。距离上一次议论出兵的廷议。不过才大半个月而已。禁军已经赶赴太原,把王元士给捉来了!

    文武百官震惊。陆承启却是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件事情。先前接到监察司的暗报和禁军飞马急报的他,早就把这件事情给放下去了。又设立了常平仓,今后都不虞有人因食盐粮食而闹事。心中没有一担忧的陆承启,自然而然地,在诸多事情要处理的情况下,把这件事抛诸脑后了。

    期间有个插曲,便是太原府尹梁仲文上奏,王家余孽想要劫出王元士,好在卢尘洹早就派出禁军把王元士羁押回长安城,才避免了又一次震惊朝野的大事发生。

    对于梁仲文的辞,陆承启半信半疑。在监察司调查来调查去都没有下文的情况下,陆承启也只能相信了这个法。但梁仲文的奏疏上,给出的证据太过牵强,推理能力还算可以的陆承启,怎么都不相信有人会这么傻的。

    奈何没有证据,此案便只能做了无头悬案。对于遇难的禁军,只能当做阵亡了事。

    此刻旧事重提,陆承启立时便想起了还有这件事没有处理。早就有腹案的他,也不急于表露自己的意思,而是想知道,那些花花肠子甚多的文官,对于此事的看法:“哦,原来是此事。朕倒想知道,诸卿有什么好的办法?”

    武官们自然是插不上话的,对于案件什么的,根本就没有他们的话语权。文官中,也少有熟识律法之人,如果不是明法科出身,对于《大顺律》还一知半解。若是下放成地方官,多数也是靠胥吏办事的主,根本没有一真材实料。

    就连内阁首辅徐崇光,对于此事的意见也不过是交由大理寺审理,再由刑部复查。连相当于宰辅的内阁首辅都这么了,余者还能有什么意见?皆纷纷附和,这个办法好。

    陆承启也明白,因为历史出现了偏差,大理寺也不像以往朝代那样,相当于最高法院。反而是刑部成了最高法院,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大理寺成了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这是最早的二审制度,只有重大案件才能拥有这般的待遇。后世天朝也借鉴了这个制度,可见这个制度自有它的先进之处。

    原先陆承启还想着让京兆府衙门进行一审,让更多的百姓能旁听,背叛朝廷是个什么样的下场。但转念一想,王家的影响力实在有大,要是宣扬出去,好像也不符合朝廷的利益。

    既然如此,还是遵循旧制好了。让大理寺先进行审讯,再交由刑部复审。

    陆承启也知道,哪怕科举制再厉害,一时间也不能尽除世家。通过了解科举制的规律,一些所谓的书香门第,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世家与书香门第,不过是换了个称谓而已,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其后代,几乎都能进入官场,做到一般读书人一辈子都可望不可即的“官”。

    没办法,这些人已经掌握到了为官的真谛,就算偶尔有一代没能科考得中,也能通过庞大的人际关系,从幕僚提为一个挂名的从九品芝麻官,也算有了官身。

    好在大顺的爵位制度,都是世袭不过三代。哪怕是开国功勋,也不过五代罢了。以至于到了现在,大顺朝封爵的官员,凤毛麟角,几乎近三十年来都没有一个。前朝那些勋贵王爵祸害朝政的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但这些掌握了科考规律的人,才是朝廷的心腹之患。这些人等于霸占了官位,寒苦读书人,甚少能考中的了。时日一久,这些比寒苦子弟享受更多教育资源的书香门第,肯定占据了科考的优势。谁都不能保证,这些书香门第持续下去,会不会成为第二种世家?

    要想摒除弊端,必须从科举内容上改革。多重视创新,大局观和办事能力,否则一味的标准化答案,绝对会让有心人钻了空子。国家选不了人才,时日一久,坑的只会是国家自己。

    要是对世家太狠,不定会引起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不满。唯有按制审讯,才能确保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不闹事。然后陆承启再设定一条底线,让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知道,过了线就是自取灭亡,这样的话,便不会有人挑衅朝廷了。到那时候,再调整科举试题,做到灵活变通,为国家选取真正的大才。(。)|

第二百三十六章:黄河的老大难问题() 
ps: 谢谢书友清鱼613的打赏,我已经回到学校了,更新是正常的。请大家搜索()!更新最快的现在我很苦逼地赶着论文,同时趁着还没毕业,蹭一蹭学校的资源,下多一点历史论文。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