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监察省顾名思义,主巡按监察,设监察令,下设三司使,分别监察百官、司法、盐铁诸税,弹劾失职、渎职与不法。”
张辽顿了顿,又道:“平日三司在职责范围内各行其职,只向本公报备便可,遇到重大事务,三司令皆可向本公提议,召集阁会共议,参议者为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监察令、三司使。”
至此,张辽算是将他这一段时间琢磨的机构,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反复权衡,何况他还是个外行。
而且他这个也叫作三省六部,但除了六部外,三省实际上与历史上后来发展的三省并不相同。
历史上的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中书省为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为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如今张辽将门下省和中书省合二为一,将监察提格,放到了与尚书省和中书省同等位置。
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历史上那个三省六部也不是那么靠谱,而且容易造成推诿扯皮,效率低下。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演变,历史上始于曹操。
东汉最大的权力机构是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但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属于内廷机构,曹操担任丞相后,先将尚书台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列为丞相属官,将尚书从内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
曹操进位魏公之时,尚书令荀彧反对,让曹操对尚书台的权力起了忌惮之心,随后在进位魏王时,曹操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对尚书台的权力第一次进行了约束和分割。
到了曹丕继位时,认为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立的秘书令为基础设了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到了三国后期,魏蜀吴皇帝的侍从机构地位不断提高,西晋时,侍从机构正式成为门下省,南北朝时门下省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隋朝建立后,正式设立三省六部,名义上有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实际上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掌管图书、编修国史,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真正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三高官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到了唐朝,三省制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而是皇帝为了控制相权,逐渐将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进行虚置并不断减少,而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为“同中书门下二品”,以品级低的官员来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
从唐高宗时,三省逐步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也逐渐趋向混同合一,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自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自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尚书省有名无实。
到了五代之时,由于连年征战,三省形同虚设,政事多由皇帝特派使臣办理,成为宋代以差遣为正官的开始。
到了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
明初不设中书令,仍以中书省统六部,长官称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废丞相,撤销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废止。
清沿明制,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其上先后有议政王大臣会议、上书房、军机处。
所以真正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实行的时间很短,张辽的这个三省六部制实际上是二省加一个监察。
在张辽看来,作为上位者,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但有几个权力一定要抓紧,否则就要出事。
这几个权力分别是军权、财权、人事权和决策权,军权张辽始终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而且他将来也会给后人下祖制,军权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开。
其他几个权力,张辽就通过制衡来掌控了,决策是通过着急三高官官召开阁会来实现,至于财权、人事权,他不用牢牢抓在手里,只通过监察的手段来扶正即可。
明确了核心机构,接下来就是人事任命了,尤其是三高官官的任命极为重要,关系着这个机构能不能在起步初期较好的推行下去,形成定制。
“文若,尚书令依旧由汝担任,汝任事,吾放心。”张辽道。
尚书令毫无疑问,还是荀彧。
荀彧这几年总揽政事,忠心而有能力,张辽放心的很。
第七百零六章 定人()
张辽麾下,其余诸人的才能多有偏失,只有荀彧最是全面,没有私心,行事不偏不倚,统领全局才是荀彧的最大长处,张辽还是对荀彧最为放心,由他总揽政事。
至于中书令,作为张辽身边的策问机构长官,虽然人数不多,机构精简,但其重要性不亚于尚书令,是以中书令不但要亲近之人,还要有能力,张辽心中早有定计,当即道:“中书令由军师将军贾诩兼领,公达、文优、奉孝皆加侍中之职,参与阁会之议。”
侍中并不是主官,而是作为加官,并不影响此前的本职,还能参与重大事项决策,荀攸、李儒和郭嘉皆是躬身领命:“唯。”
张辽看了一眼长史沮授,接着道:“监察令由公与担任。”
“唯。”沮授怔了下,躬身领命。
三高官官既定,张辽看了众人一眼,道:“汝等可有异议?”
荀彧等人皆是摇头,事实上张辽已经考虑的很周全了,对于三高官官的任命同样考虑的很充分,算是各用其长,他们都很信服。
张辽又道:“尚书省,左右仆射与六部尚书,便由文若思量提名,中书省我自会与贾中书商议,监察省三司使,则由公与思量提名。”
荀彧与沮授皆是点头,副手由他们正职提名,足见张辽对他们的信任,也利于他们施政。
三省六部建立起来,张辽算是松了口气,事实上如今也是建立三省六部的最好机会,如果他还在朝廷,有一般公卿阻拦,还有大汉祖制在上,很难推行,如今在这种人心不定的微妙情况下,反而是推行拍板三省六部的最好机会。
中枢定了,还有地方,张辽沉吟了下,道:“三省六部既定,今日就召开第一次阁会,此番平定袁术,加之朝廷东行,诸郡太守多有空缺,须确定河南、河东、弘农、扶风、汝南、颍川、汝南、九江、庐江郡守之职,并除陈国、梁国、沛国,设陈郡、梁郡、沛郡。”
关中三辅,京兆尹为荀攸,左冯翊为杜戢,在朝廷东行后,右扶风与河南尹张辽要调整,河东太守本是贾诩,如今贾诩调任中书令,河东太守位置自然空了下来,除此之外,就是此番张辽南下平定袁术收回的诸郡了。
顿了顿,张辽又道:“吾拟以鲍信为河南尹,段煨为弘农太守,唐翔为河东太守,周晖任右扶风,诸葛玄任汝南太守,滕胄任颍川太守,吕岱任陈郡太守,王邑任沛郡太守,是仪任梁郡太守,顾雍任九江太守,步骘任庐江太守,诸位以为如何?”
荀彧几人思量了一番,认为张辽提到的诸人皆有大才,完全能胜任各郡守之职,皆点头道:“可。”
张辽又道:“以糜竺任大将军府长史,鲁肃为司马,田仪为主簿,法正、司马懿为从事中郎。”
如今张辽身兼晋公与大将军二职,晋公之下设三省六部,大将军府中却还需要长史等僚属,在僚属上张辽完全是一言而定,荀彧等人自然不会说什么。
张辽顿了顿,又道:“文若,公与,汝二人若对本省官吏已有提名,亦可提出。”
随后在荀彧和沮授的提名下,张辽与荀攸、李儒、郭嘉几人商议了三省六部大略人员。
尚书令荀彧提名周忠任尚书左仆射,钟繇任尚书左仆射,卫觊、裴潜、司马朗、诸葛瑾等人担任各部尚书,又有贾穆、徐庶、石韬、唐固、王粲、傅干为尚书侍郎或尚书郎。
对此,郭嘉又提名荀缉、荀诨为尚书郎,荀缉为荀攸长子,荀诨为荀彧长子,荀彧还待反驳,张辽已经同意。尚书郎虽然也位于中枢,但基本相当于中枢小吏,主要是办理具体事务,最是磨练人,等积累了行政经验,便可下放地方任职。
监察令沮授提名皇甫郦、孔融、贾逵为三司使,张辽与众人商议后也同意了。
这些重要的位置由尚书令和监察令各自提名,阁会审议通过就定了,至于其他的人事,则完全由荀彧和沮授任命了。
张辽又道:“各郡郡守已定,但郡丞、督邮、诸县县令、县丞亦多有缺失,文若回去细细思量,拟定人选,尽快上任,安定地方。”
“唯。”荀彧躬身领命。
张辽又看向沮授:“监察省不止于中枢,各州亦设监察机构,定期巡按郡县,公与便定人选吧。”
“唯。”沮授同样躬身领命。
人事关乎州郡安定,如今既定,张辽的目光又回到了河北袁绍与凉州马腾韩遂上来。
他看向荀攸与郭嘉道:“河北之事,由奉孝策划,关中凉州之事,便劳烦公达多费心。河北之战,赵云、高顺、徐荣、徐晃、甘宁皆可听从奉孝调遣,河北战罢,再谋凉州,张郃、徐荣、高顺、许褚、典韦可以任由公达调遣。我只有一个要求,不发则已,发则如雷霆,务必在最短的时间里结束战事!”
郭嘉和荀攸抱拳:“唯。”
诸事计议已定,荀彧和沮授赶回雒阳建立机构,主持大局,荀攸和郭嘉又与张辽计议了一番,敲定了作战计划,二人便各自奔赴关中与河北,着手开始行动。
只有李儒留下了下来。
几个军师中,荀攸、沮授、贾诩除了军师将军外,皆身兼要职,郭嘉还年轻,而且才能有些偏,还需要全面磨炼,所以只兼了个侍中,而李儒跟随张辽已久,此番张辽也只让他兼了个侍中,并没有其他职务,只因为李儒本身就有一个职务,暗影的副统领。
李儒与史阿共掌暗影,史阿掌刺杀与州郡渗透,李儒则掌情报,这是机密之事,便是荀彧等人也是略有猜测,张辽从来没有对他们提过。
此次暗影出现问题,险些让张辽丧命,因此张辽便留下李儒,商讨了暗影情报的交叉搜集与传递,避免以前的单线情报,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误导主将,做出错误决定。
张辽才提起雒阳之事:“文优,雒阳之事好大谋,覆天计吓了本将一大跳。”
李儒忙伏拜道:“属下有罪,请大将军责罚。”
“起来罢。”张辽摆了摆手:“昔日迎奉天子,我仁至义尽,如今天子既然要加害于我,难不成我便伸出头来,引颈受戮乎?本将不是那种迂腐之人,覆天计事先告我亦无妨,我心中自有计较。”
李儒松了口气,道:“覆天计终究涉及天子与朝廷,儒只一力担之,纵然事发,也不会影响大将军名声,何况雒阳之事,皆因大将军爱民如子,民乃报恩之义举。”
张辽摇头失笑道:“文优哪,汝与我相交已有七八年,难不成认为我张辽就是那般没有担当之人?若果事发,也绝不会让汝担当,彼时也让天下知,谋我者,无论是谁,我自报之。”
李儒不由笑起来,他想起了张辽当初在董卓麾下时,岂非就是胆子大的很,始终遵从本心自行其是,也不会在意别人的想法与眼光。
张辽随口又问了句:“文优,晋公之事是汝所谋吧?”
李儒回道:“是儒出谋,皇甫郦前去说服宣В皇侨缃裥'已随车驾前往关东。”
张辽点了点头,道:“暗中保护好他,莫要被天子、曹操害了性命。”
第七百零七章 汝乃天骄()
张辽又细细询问了李儒一些雒阳的情况,随后便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