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5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驻守居庸关的蒙古军队绝对不会是精锐,精锐肯定随着阿鲁台等人去进攻北直隶的州府县,有居庸关的高墙护卫,三万人马足以击退明军的进攻。

    况且大明在北直隶就京城还有十几万大军,其他的地方兵力空虚,而阿鲁台的大军就在通州城,如果京城的明军去攻打居庸关的话那么阿鲁台正好可以趁机消灭掉他们,即便是周征派军从万全都司攻打阿鲁台也能及时派军救援。

    因此,在阿鲁台看来居庸关固若金汤,没必要把最精锐的士兵留在那里,这给了赵勇不少机会。

    “剩下的人跟随本侯进攻通州城,阿鲁台就在通州城里,擒获他就能对敌军产生巨大的震慑。”

    李云天的视线随后落在了地图的通州城上,用小木棍一指,沉声向在座的众人说道,“此战事关京城安危,望众位众志成城,将其一举拿下,给皇上分忧。”

    “遵命!”在座众人纷纷向李云天一拱手,齐声应道。

    “镇武侯,那些关西兵如何处置?”赵勇注意到地图上还有几个用绿色标记的地方,他知道代表着关西七卫,于是沉声问道。

    关西七卫有八万兵力,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李云天要想使得北直隶安稳下来,一定要把关西七卫的人给降服。

    李云天闻言不由得皱了皱,这正是他为难的地方,按理说他在拿下居庸关和通州城后就要消灭关西七卫。

    可关西七卫与鞑靼、瓦剌不同,他们的形势与兀良哈三卫比较相似,都是大明所封的卫所,而且一定程度上听命于朝廷,被大明用来当做边疆的一道屏障,所以李云天不可能像对待鞑靼和瓦拉一样对他们采取凌厉的攻势,否则大明在西域就少了一个对抗外敌的缓冲区域。

    中国古代凡是强盛的王朝必然争夺西域,又或者说,凡是能长期控制西域的王朝都是强盛的朝代,例如大汉和盛唐。

    对中原的王朝来说,控制西域至少有三个好处:

    1,西域产马。众所周知良马对骑兵的重要性,宋朝之所以在对抗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中处于下风,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缺少马匹而不能建立大规模的骑兵。

    2,重要的战略地位。汉朝最初经略西域时就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两面夹击匈奴“断其右臂”,而唐朝也曾长期与吐蕃争夺西域,控制西域后唐朝就可以从侧翼牵制吐蕃。

    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拱卫甘肃陕西等西部地区,为其提供屏障,宋朝的西北地区就长期面临西夏犯边的威胁,不仅要忙着应付西夏,还要与金国、辽国乃至蒙古国周旋。

    3,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保持与西方交流的通道,虽说大明海运发达,但与西方的贸易主要还是依靠丝绸之路,这除了明朝的海禁令外,还与海路太过危险有关,除了海盗外还要防备狂风暴雨,因此反而不如走陆路安全。

    关西七卫在洪武初年相继内附大明,其中:

    哈密卫:元朝时为哈密力,永乐二年内附,为忠顺王封地,置哈密卫于哈密城。

    安定卫:元朝时为撒里部畏兀儿,洪武七年内附,为安定王封地,永乐四年移居昔儿丁;

    阿端卫:元朝时属撒里部畏兀儿,洪武七年分设阿端部,洪武八年置阿端卫,洪武十年废,永乐四年复置阿端卫,宣德七年徙治贴儿谷;

    曲先卫:元朝时为曲先答林元帅府,洪武初年内附,当年置曲先卫于阿真,洪武十年后废入安定卫,永乐四年复置曲先卫于药王淮;

    赤斤蒙古卫:元朝时属沙州路,洪武十三年内附,不过很快被北元占据,永乐二年蒙古一部百姓再度内附,永乐帝置赤斤蒙古千户所于赤斤站,永乐八年升置赤斤蒙古卫;

    沙州卫:元朝时为沙州路治,永乐二年蒙古一部百姓内附,永乐三年置沙州卫,宣德七年迁居苦峪;

    罕东卫:元朝时为罕东,洪武二十五年后相继内附,洪武三十年置罕东卫,值得一提的是宣德年间罕东卫占据了沙州,迫使沙州卫迁徙。

    在关西七卫中,哈密卫在明代西北地区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哈密自洪武二十三年兀纳失里遣使来京城朝贡以来,就与大明展开了密切的政治和经济联系。

    到永乐年初,永乐帝设立哈密卫,册封了哈密忠顺王和忠义王,哈密则每年循例遣使来京城朝贡,故而被纳入大明的疆域中。

    大明借哈密欲收到“断北狄右臂,破西戎交党,外联络戎夷,内蕃屏甘肃”的功效。

    之所以大明不愿意攻取西域,不仅因为西域地处偏远大军征伐不宜,以及西域诸国和诸部之间常年攻伐拥有很强的战斗力,还与大明的边防政策有关。

    总结起来可以归为三点:

    一,大明的战略重点是在九边,具体在蓟州、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对付北方的鞑靼和瓦剌,明朝自洪武年间在九边屯兵一百余万,而西域远离大明京畿,故而并非战略要点。

    二,西域地域偏远,地形复杂,大明多次与哈密在哈密卫进行拉锯战,但是由于明军长途作战,再加上周边鞑靼、瓦剌等势力的干扰,故而明军无法将其消灭,更别提关西其他的势力。

    三,自大唐天宝年间恒逻斯之战后,中原王朝对西域控制力不从心,遂导致西域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的陷落,后来虽然有张议潮收复甘凉十一州,无奈大势已去,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力越来越弱。

    况且,西域与大明内陆相比就是荒芜之地,大明立国后一直忙于跟北方的鞑靼、瓦剌作战,没有精力去管理西域,再加上当地的部族已经建立了各自的政权,因此大明要想控制西域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故而设立了关西七卫来羁縻统治,兀良哈三卫也算是羁縻统治。

    所谓的羁縻统治,是唐朝以来的中原王朝对边疆多部族地区的一种统治方式,羁縻区不同于藩属国也不是正式行政区,中原王朝通过委任当地部落首领对这一地区实施统治,既不设立行政机构也没有驻军。

    。。。

    。。。

第七百二十二章 西域方略 二更。。。() 
在西域,除了关西七卫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东察合台汗国,其次就是柳城、火州和吐鲁番等小国。

    柳城:元朝时为柳城万户府,永乐五年开始朝贡。

    火州:元朝时为哈喇火州总管府,永乐五年开始朝贡。

    土鲁番:元朝时为土鲁番万户府,永乐四年开始朝贡。

    即便是东察合台汗国,其疆域和势力也分为三部分:

    一是亦力把里本部,东起北塔山,西到塔什干,北界额敏河至巴尔喀什湖一线,南包天山山脉;

    二是杜格拉特部领地,包括塔里木盆地周围,帕米尔高原及其以西费尔干地区;

    三是畏兀儿部地,即吐鲁番盆地,值得一提的是,畏兀儿人唐朝时期称作回鹘人。

    像那些夹杂在大明与东察合台汗国的效果一样,吐鲁番、火州和柳城既臣属东察合台汗国,也朝贡于大明。

    因此,关西七卫对大明来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屏障,可以有效地阻止西域各势力向东渗透,其作用至关重要。

    其实,大明在洪武时期本有机会在西域建立稳固的地方政权,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明太祖对北元发动的岭北之役。

    洪武五年,明军再次北伐北元,旨,。在完成汉唐所未完成的历史功绩,永清蒙古大漠,由于这次北伐主战场发生在岭北和林,因此历史上便称之为“岭北之役”。

    明军此次北征兵分三路,明太祖令威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中路;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东路;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出西路。

    按照计划,徐达率明军主力引诱北元主力至近边作战,左副将军李文忠率东路军奔袭北元朝廷,征西将军冯胜率西路军迷惑和牵制西北蒙古诸王,配合中路军作战。

    三路大军中徐达的中路军是主力,东路李文忠军是奇兵,西路冯胜军负责牵制任务。

    中路军面临的是遭遇战,以歼灭蒙军主力为战略目的,是决定本次战役能否成功的重点与关键。

    东路军与中路军不同,并不以军事作战为目的,而旨在中路军的掩护下,以实现消灭北元汗廷为政治目的。

    而西路军是三支军队中战略地位最轻的,只是一支起牵制作用的侧面部队,其承担这两大任务,一是占领甘肃,二是牵制甘肃蒙古势力防止其东援扩廓帖木儿军。

    为便于西路军更好地实施掩护任务,冯胜的将印名号上与以往不同。

    徐达佩“征虏大将军印”,李文忠佩“左副将军印”,而冯胜却不像洪武三年北伐时佩“右副将军印”,改佩“征西将军印”,有意将其与其他两路明军相区分。

    对此次北伐,大明上下信心十足,可战事的进展出人意料,进入蒙古大漠后,徐达的中路军在岭北和林遭遇惨败,而李文忠军因为缺少中路军的掩护不得不陷入孤军作战的困境,伤亡惨重。

    西路军由于没有进入大漠,而是在甘肃执行任务,因此并未受到中路与东路战事的影响,反而获得了重大胜利,几乎占领了甘肃行省全境。

    岭北之役是明军有史以来的最大惨败,多名高级将领战死,死亡的士卒也高达数万。

    这些战死的士兵是明初跟随洪武皇帝的百战精兵,能与蒙古军队在战场上正面对撼的精锐,进而促使大明的西北战略的方针由武臣所主张的肃清蒙古、占领内亚的进攻策略,转变为文臣所倡导的依托长城实施近边防御的策略,一举奠定了未来二百余年明、蒙长期对峙的格局,对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冯胜来说,他在甘肃最惧怕的就是西面的东察合台汗国。

    不过,明太祖发动岭北之役时东察合台汗国的大汗哈马鲁丁向西面的帖木儿帝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并占领了帖木儿帝国的大片领土,势头甚猛。

    冯胜听闻岭北之役惨败的消息后大吃了一惊,由于对东察合台汗国东进甘肃心存畏惧,因此他选择了焚弃城池的弃地措施,以免贻粮于地的政策。

    在甘肃七战七捷的颍川侯傅友德占领瓜、沙二州后没有西进,也是为了避免与东察合台汗国发生战争

    冯胜撤兵后,东察合台汗国并没有东进,而是与帖木儿帝国爆发了如火如荼的战争,根本就无暇顾及西域的事情。

    对于东察合台汗国来说,它的首要战略目标是攻下帖木儿帝国。

    东察合台汗国与西部的帖木儿帝国本来同属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哈马鲁丁以非黄金家族的身份篡夺了汗位,不仅遭到了东察合台汗国内部众多贵族的反对,而且帖木儿帝国以黄金家族正统地位自居也对哈马鲁丁构成了威胁。

    因此,无论从统一察合台汗国的角度还是从维护汗位的合法性角度,哈马鲁丁皆将西进河中,统一察合台汗国,作为东察台汗国首要的战略目标。

    再者说了,东察合台汗国以牧立国可是地理条件较差,而河中地区农耕条件十分优越,有着以牧立国的东察合台汗国所不具备的丰富资源,所以占领河中地区对于东察合台汗国壮大经济实力,也很有帮助。

    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东察合台汗国首要的经略目标是河中地区,甘肃只不过是边缘地带而已,秃黑鲁帖木儿汗在位时东察合台汗国势力才延展到嘉峪关以西的沙州、哈密地区。

    即便如此,东察合台汗国的势力也仅仅是渗透进来而已,主宰这一地区的仍是出伯系察合台后王集团的贵族,至于甘肃更是未与察合台汗国产生过瓜葛。

    很显然,哈马鲁丁只有在统一了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后,才有可能会考虑东进甘肃,而冯胜很显然没有看到这一点。

    历史证明冯胜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洪武后期,随着帖木儿击溃哈马鲁丁,秃黑鲁帖木儿的幼子黑的儿火者继承东察合台汗国汗位,采取与帖木儿联姻的方式合好,在消除了西部的威胁后才开始经略东部地区,扣留明朝使者傅安,占领土鲁番,进攻哈密。

    而帖木儿帝国采取的战略选择也是先安抚东察合台汗国,然后西进消灭伊利汗国,重创钦察汗国,统一中亚、西亚地区后再大举东进。

    值得一提的是,永乐三年,帖木儿帝国的大汗帖木儿率领二十余万士卒发动了一场对明朝的东征,想要征服大明,可惜次年病死在了军中,进而消除了帖木儿帝国和大明的一场战火。

    因此,虽然洪武五年的北征仅冯胜的西路军取得了胜利,但冯胜返京后却与战败的将领徐达、李文忠一样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