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兴华夏-第3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嵩焘的目光落在小木匣上的“遇事乃发”四个字上,好奇心再次升起,便起身将匣子拿了过来,揭开封条后打开,取出里面的信函看了起来。

    郭嵩焘只看了几眼,面色便立刻变得凝重起来。

    “当真如此,这一趟伦敦来的,还真是龙潭虎穴之行啊!”郭嵩焘仔细看完了林义哲留给他的“方略”,跌足长叹起来。

    郭嵩焘正在感叹,却见门一开,使馆参赞也是郭嵩焘的翻译的张德彝和武弁郭斌快步走了进来。

    “大人,英国外交部派人前来,请大人即刻去到部里,说是英国外交大臣召见。”张德彝说道,

    “英国外交部来人?”郭嵩焘一愣,他马上想起刚才看到了林义哲给他的关于“滇案”的处置方略,心中便隐约猜到了,英国外交部来人,很可能便是和这滇案有关!

    “正是,大人。现在他们还在客厅候着呢,说是要当面递交召函。”郭斌看着郭嵩焘,小心地答道,“标下觉着,来人似有不善……”

    郭嵩焘不动声色的“嗯”了一声。将小木匣重新锁好,然后便和张德彝郭斌一道来到了客厅。

    果然,和他刚到伦敦后去英国外交部递国书时英国人的热情不同,来的这两个英国外交部人员的神情显得很是冷淡,说那些外交辞令的时候也很是生硬,郭嵩焘也没和他们多说什么。在接了召函之后,便带着张德彝和郭斌随来人前往英国外交部。

    到了英国外交部,英国外交大臣德比果然直接向郭嵩焘提出了关于“滇案”的质询,并为“在这次事件中有英国人死亡”向郭嵩焘提出了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并正式递交了抗议书和交涉照会。

    “郭先生,这是一起非常严重的暴行。希望贵国政府能够严肃对待,不然的话,贵国政府将承担一切不可预料的后果。”德比十分严肃的对郭嵩焘说道。

    郭嵩焘听出了德比话中隐含的威胁之意,他已经从林义哲留给他的方略当中知道英国人将会如何就马嘉理一案对中国展开讹诈,是以心下并不惊慌,而是神情自若的回答道:“此事突发非常,我亦十分震惊。然此次马嘉理此人遇害,乃是因其以旅游之名,擅自偷入我国边境,为自印度之贵国兵队引路,查探路径,又言行骄横,枪杀我民,激起公愤,至被击杀。此案曲在贵国,中国虽小有不是。而以两国交好故,是以未予穷究,不意贵大臣反诘我国之不是,不知是何道理?”

    听了郭嵩焘的回答,张德彝和郭斌脸上满是惊讶之色。张德彝一时间竟然忘了给郭嵩焘的这番话做翻译。

    对于滇案的发生。他们俩也是现在才知道消息,并且立刻感觉到可能会给中国带来大麻烦,不料郭嵩焘却说出这样一番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的话来,似乎对滇案的详情了如指掌,怎能不令他们吃惊呢?

    “俊峰,快翻给德大臣听。”郭嵩焘见到张德彝的样子,干咳了一声,说道。

    张德彝这才反应过来,立刻用流利的英语将郭嵩焘刚才说过的话翻译了一遍。

    听了张德彝的翻译,德比的眼中也闪过惊异之色。

    对于马嘉理事件的详情,他还在等威妥玛的电报,之所以先行向郭嵩焘发出抗议书和交涉照会,是打算在郭嵩焘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先声夺人,为未来向中国方面进行敲诈做准备,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郭嵩焘竟似对马嘉理事件的详情完全知晓。

    “郭先生,你的说法,是来自于贵国政府的调查结果吗?”德比问道。

    “此事我已接到国内通报,略知大概,详情尚在追查之中。”郭嵩焘道,“马嘉理借旅游观光之名,行探测路径之实,枪杀我边民,乃是铁证如山,不容抵赖,若贵大臣以此人之死为由,妄行勒索,至两国交好受损,想必贵国女王陛下是不会答应的吧?”

    听了郭嵩焘暗含机锋的话,德比心里暗自吃惊,不由得心中暗暗后悔这抗议书和交涉照会发得有些早了。

    可能是看出了德比的悔意,郭嵩焘微微一笑,说道:“现下贵大臣似并不知晓此案之详情,为两国交好起见,贵大臣方才所发之抗议书及照会,还请收回。”

    郭嵩焘说着,将刚才英国人递来的抗议书和交涉照会看都没看,便又递了回来/

    德比的脸上现出了一丝难言的尴尬之色,他想了想,点了点头,摆了摆手,刚才递交抗议书和交涉照会的英国外交部工作人员赶紧上前,从郭嵩焘手中将两份文件又拿了回来。

    “对于这一次的不幸事件,帝国政府表示严重关切。”德比兀自强硬的说道,“我会重新拟定一份照会,送给郭先生,还请郭先生将这次事件贵国政府所掌握的情况通报我国,和我国所掌握的情况相互对照,便于这次事件的进一步处理。”

    “好说,好说。”郭嵩焘点了点头,含糊其辞的说道。

    两人又谈了一会儿,郭嵩焘便告辞而出,可能是为了表示对刚才郭嵩焘给了英国方面台阶下的感激和对郭嵩焘本人的敬意,德比亲自送郭嵩焘出门,上了马车。

    待到马车驶离英国外交部的大院,郭嵩焘这才掏出手帕,擦了擦额头渗出的汗珠。

    “大人,这英人被杀一案,当真如大人所言,曲在英国?”张德彝迫不及待的问道。

    “嗯!”郭嵩焘当然不能告诉他其实这是林义哲在木匣里的文件中写明白的,只是含糊的点了点头。

    “大人是不是在京便知晓此案详情?”郭斌的头脑简单,他是跟随郭嵩焘多年的老人,对郭嵩焘的日常行动十分熟悉,但他也不清楚郭嵩焘到底是何时知道的马嘉理事件的详情,出于对老主人才能学问的盲目崇拜,他便开始自己发挥起想象力来。

    “嗯!”郭嵩焘点了点头,“此案总署已有交待,我本来没当回事,不料英人却要藉此大做文章,我回头便将此案详情写明,给他们送过去。你们到时候也看一看,省得外人问起,不明其中是非曲直,以为曲在我国,再生事端。”

    张德彝和郭斌点头称是。当下郭嵩焘回到使馆,便一头拱到了书房,重新拿出林义哲给他的方略,仔细的看了起来。

    不多时,英国人再次将照会送到了中国公使馆,张德彝接了照会,正打算给郭嵩焘送去,不意遇到了刘锡鸿,刘锡鸿见到照会,并不知道里面的内容,想到这可能是给正使的,又是和自己这个副使无关,他心下恚怒,也不管自己能不能看得懂,便将照会打开,装模做样的看了一番之后,便命张德彝给他翻译。

    照会的内容不长,张德彝给刘锡鸿解说了一遍,刘锡鸿听出其中案情重大,登时心生畏惧,知道办不好很可能会若祸上身,便立刻要张德彝把照会给郭嵩焘送去,自己则出了公使馆,也不说要去哪里。

    “这位刘大人,真是……”郭斌看着摇摇晃晃走出大门的刘锡鸿,忿忿地哼了一声。

    对于刘锡鸿,使馆人员多数都没有什么好感,刘锡鸿尖酸刻薄,下人稍有不慎,便会触怒于他,横受挞罚,象郭斌身为武弁,有一次出行时,不小心走在了刘锡鸿的前面,刘锡鸿便大怒,狠狠的训斥了他一番,如果不是看在郭斌是郭嵩焘的老部下的份上,弄不好还会打他一顿板子。

    张德彝看着刘锡鸿的背影,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没有说话,而是赶紧去了郭嵩焘的书房,将照会送给了郭嵩焘。

    郭嵩焘见了这份新照会,当下命张德彝先行译出,写于纸上,在张德彝翻译完毕之后,郭嵩焘便命张德彝等人退出,自己对照着英国人的照会,和林义哲给的方略,写起给英国人的回复来。

    这时的刘锡鸿,已经上了马车,直奔邮局而去。按照约定,他每隔十天,便要将自己的日记寄回国内,而日记的收寄处,则是李鸿藻的家!

    此时此刻,英国外交部也是一片忙碌,

    英国外交大臣德比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马嘉理事件的处理,由于对事件详情还不了解,会议一致认为,应该要求英国驻中国公使威妥玛“更加广泛的收集令人信服的证据和相关材料,作为和中国人交涉的依据”。(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ps:一更到!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四百四十九章 茶会() 
会议结束之后,德比一边派人将书面材料报告首相迪斯累利,一边命令给在中国的威妥玛发出了紧急电报。

    此时的威妥玛,已经在上海和柏郎会面,威妥玛向柏郎详细询问了马嘉理事件的详细情况,并和柏郎约定好了“统一口径”,在接到了来自伦敦英国外交部的电报之后,威妥玛并没有马上提交他所掌握的“证据”,而是自信满满的发出了一份新的交涉方案,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讹诈条件。在将这份方案发出之后,他便离开了上海,前往烟台,与英国驻华海军司令赖德(a。p。ryder)会商武力要挟的问题。

    威妥玛根本不会想到,他所做的一切,都已经在一个人的算计之中。

    而他也没有料到,他的轻率傲慢和狂妄行事会给他本人以及英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在郭嵩焘给英国外交部回函之后,关于马嘉理事件,英国方面一下子又没了动静,而此时刚好处于“”,郭嵩焘一下子置身其中,可以说应接不暇。

    “”这个词,中国人翻译为“伦敦社交季”, 指英国上流社会集中举办各种社交活动的习俗。从前每逢盛夏,伦敦空气污浊,酷热难耐,贵族和富人皆举家迁往乡间别墅避暑。年底国会复会,他们又像候鸟一样飞回城中,各种社交活动也随之展开。来年4月中旬到8月初,长达一百多天时间。是不列颠岛最美好的时光。此时日照时间长,气温舒适,降雨不多,每天都有丰富多彩的茶会、舞会、晚宴、音乐会,还有园艺展览、马术表演等等。社交季起源于18世纪,在经济富裕的维多利亚时代固定下来。

    而刚在伦敦设立了中国驻英国公使馆的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以及使团的随员们,正赶上参加社交季的各项活动。

    最令中国官员惊讶的。莫过于宫廷舞会。6月22日,中国使节首次应邀来到白金汉宫,他们看到上千男女,穿着盛装礼服,从皇太子、王妃到高级官员、贵妇,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使馆随员张德彝这样记录道:

    “正面立太子、王妃、公主、国戚,左右立各国公使、随员夫妇。对面楼上奏乐,下立通城世爵文武大员。男女云集,以千数百计,皆着朝服,与赴朝、眷会同。跳时分为两班:太子、王妃以下位尊者为一班,各官男女为一班。乐奏则男女对面相向,互为携持。男以右手搂女腰。女以左手扶男肩,旋舞中央。每二、三、四、五偶并舞,皆绕数匝而后止。惟夫妇不相偶,兄妹不相偶,必戚友相识者男女始为偶也。”

    而刘锡鸿对这样的舞会,则颇有微词:

    “跳舞会者,男与女面相向,互为携持。男以一手搂女腰,女以一手握男膊,旋舞于中庭。每四、五偶并舞。皆绕庭数匝而后止。女子袒露,男则衣襟整齐。然彼国男子礼服下裤染成肉色,紧贴腿足,远视之若裸其下体者然,殊不雅观也。……相与跳跃,岂不为非?狂欢达旦,商纣妲己酒池、肉林之故事(他就认准了妲己了),今见之矣!使中国有此。昏乱何如矣!”

    郭嵩焘的看法则更具深意:“西洋风俗,有万不可解者。自外宫门以达内厅,卫士植立,皆有常度。无搀越者。跳舞会动至达旦,嬉游之中,规矩仍自秩然。其诸太子及德国太子,皆与跳舞之列。以中国礼法论之,近于荒矣。而其风教实远胜中国,从未闻越礼犯常。”

    此外还有化装舞会,也使他们目瞪口呆:

    “罗特治跳舞会,男妇填涌,衣冠诡异,兼备各国之制,杂以番服及北墨利加野人。有一女子冠锐头冠,高逾尺,询之则英国百余年前遗制也。又有一女子高冠切云,为异色十余叠,询之,法国主路易第四制为此冠式,各家皆制备此种衣服,以待会集。此所谓儿戏耳,然数百年冠服之制,及五方异俗,下及番苗衣冠形状,摹拟恍惚,亦可为览古及考察各土服制之一助。五色斑斓,光怪陆离,照耀一室,视诸茶会为殊观也。”

    他们还出席音乐会。张德彝代表公使去“世爵哈色里夫人家听乐会。歌者八人,六男二女,皆义大利人。其声清巧,其韵娇柔,听之令人心醉,虽郑卫之音不过是也”。

    中国使团出席频度最高的是茶会。所谓茶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