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兴华夏-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心里明白,拿破仑三世夫妇送自己这些礼物,是没有任何恶意的,他们挑选的这些礼物,也可以说是费了一些心思的,想要向自己表达感激之情。但是,他们实在是太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了,所以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到了自己的手里,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麻烦,甚至是生命危险。

    “希望您老人家别再给我弄出别的幺蛾子了。”林义哲暗暗道。

    此时的林义哲哪里想到,这仅仅是这场风暴的开始。

    ※※※※※※※※※※※※※※※※※※※※※

    杭州,元宝胡同,胡雪岩私第。

    夏日的杭州署热难耐,用过早餐的胡雪岩正和妻妾们在花园里乘凉,亲信陆庆云急匆匆的赶来,对在躺椅上的胡雪岩附耳小声的说了几句话。

    胡雪岩的眉毛扬了一扬,身子也不由得直了起来。

    “呵呵,想不到他能耐还蛮大的啊!竟然能和法酋拉上关系。”胡雪岩起身,两名侍妾上前,用手中的团扇给他打扇,他摆了摆手,侍妾便退下了。

    胡雪岩取过一把精致的折扇,一边轻轻摇着,一边在花园里踱起步来。

    “私通外国,这事儿到了部里,不用咱们动手,清议这把火儿肯定就够他受的。”胡雪岩有些兴奋起来,“不过么,来而不往非礼也,我要是不给他再添把火儿,真有些对不起他。”

    “是是,这机会要是放过了,可就太可惜了。”陆庆云说道。

    “找几个御史,把这事儿办了吧。怎么做你知道。”胡雪岩说着,手中折扇猛地一收,眼中放出光来,“左大人那里,也知会一声,他是能知道消息的,咱们这把火儿过了,要是没起效,左大人刚好可以出手。”

    “是。”

    陆庆云走后,胡雪岩想象着林义哲披枷戴锁和陈婉哭喊嘶叫的样子,一时间心头大乐。

    “自作孽,不可活,呵呵,我看你这回怎么办!”

    ※※※※※※※※※※※※※※※※※※※※※

    北京,紫禁城,养心殿,西暖阁。

    窗外艳阳高照,不时有热风吹进,碧蓝如洗的天空中不见一丝云彩,不时有群鸽飞过,发出阵阵的鸽哨鸣声,惹得西暖阁里的慈禧太后莫名的一阵烦燥。

    尽管刚刚服过了冰镇的荷叶粥,但慈禧太后仍感到暑热难耐,此时的她,不由得怀念起在圆明园的日子来。

    由于夏天的北京酷热难耐,皇帝处理政务的中心有时便不在紫禁城,而是设在圆明园的园林山水之中。但自从圆明园被焚之后,这个规矩便没了。自同治朝开始,她便只能窝在这又大又闷的紫禁城中,陪伴着自己的儿子,度过这难熬的岁月。

    今日的奏章不算多,慈禧太后难得的忙里偷闲,看着同治皇帝已然能自己独立的批阅奏章了,不枉了自己这许多年来的教诲。想到自己没有辜负咸丰皇帝的重托,她的心里又感到了一丝欣慰。

    是啊,再过些日子,待到皇帝大婚之后,她便可以归政皇帝,卸下这副重担了。

    正在她心绪激动之时,总管太监刘诚印快步走了进来。

    看着刘诚印手里捧着的军机处新送来的奏章,慈禧太后不由得皱了皱眉。她看了看角落里摆着的金珐琅“喜象升平”西洋座钟,问道:“今儿个怎么晚了?”

    “回皇太后的话,今儿个总理衙门收到了法兰西国的照会,军机处还在议着,所以有些晚了。”

    “哦?什么事儿?议了这么久?”慈禧太后问道,“难道又是哪里出了教案不成?”

    “回皇太后的话,奴才也没打听,呵呵,不过肯定不是教案的事儿,好象是法兰西人要感谢咱们大清帮了他们的忙。”刘诚印笑呵呵的说着,将奏本置于书案之上,“奴才想着,应该算是好事儿吧。”

    “不过是答谢而已,这么简单的事儿,竟然还要议那么久,军机处的差,办得真是越来越回旋了。”慈禧太后哼了一声,眼中闪过不悦之色。

    正在批阅奏章的同治皇帝偷眼望了母亲一眼,明显是觉察出了什么。

    “所谓的好事成双,今儿个还有另一件好事儿,奴才要报给皇太后知道。”刘诚印身为继安德海之后为慈禧太后所宠信的总管太监,察颜观色的本事当然了得,他立刻开始说起令慈禧太后高兴的事儿来,“奴才本不想在这儿打扰皇太后的,但实在是有些等不及了,呵呵,奴才这里,先给皇太后道喜了。”

    “哦?什么好事儿?说来听听。”慈禧太后紧拧的眉头舒展开来。

    和只会曲意逢迎的安德海不同,刘诚印一向谨守本分,从不妄言,而且说话和气风趣,谈笑间便可让人豁然开朗,是以慈禧太后对他很是信任,在安德海因私自出宫被山东巡抚丁宝桢诛杀后,她便提了刘诚印接替安德海。现在刘诚印等不及要给自己报喜,那自然是让她开心高兴的事儿了。

    “船政那边儿给皇太后寻来一批原来宫里头遗失的珍瓷。奴才知道皇太后见了一定欢喜,已经着人给皇太后摆到房里了。”刘诚印说道,“今儿的奏本里,就有这事,皇太后一会儿便能看到。”

    “你先把那个本子拿来我瞧瞧。”慈禧太后眼中闪过讶异之色,说道。

    刘诚印上前,找出林义哲的奏本,呈到了慈禧太后的面前。

    由于“万年清”号改造成功,朝廷甚为满意,加之林义哲进献的《普法战争纪略》和《法兰西师船图表》让军机处大佬们大开眼界,在林义哲担任船政枪炮所总办后,慈禧太后赏了林义哲按察使衔,准许专折奏事,是以林义哲虽然官卑职小,但已经能够直接上奏朝廷了。

    慈禧太后打开林义哲的奏本,看了看题头,上面写的是关于“伏波”级运输舰的建造和“伏波”、“永保”二舰交付招商局使用情形的。慈禧太后没有看完,她注意到奏本里面还有一张夹片,便拿了过来。她在上面只瞅了一眼,面色立刻大变,猛地合上了奏本。

    “刘诚印,东西你都见过了?”她的声音里罕见的带有一丝颤抖。

    “回皇太后的话,奴才都一一验看过,共有瓶、盘、尊等一十六件,全是粉彩,雍正官窑的款儿……”刘诚印话没说完,便被慈禧打断了。

    “快!带我去看看!”

    当回到储秀宫的慈禧看着摆放在阁子里的十六件原属“天地一家春”的陈设用瓷时,她的眼角竟然渗出了些许泪花。。

    刘诚印小心地观察着慈禧太后的表情,慈禧太后知道刘诚印在看她,便取出手帕,装做擦汗的样子,飞快地揩掉了眼角的泪水。

    在外人面前,她是绝不肯流露出女人软弱的那一面的。

    只是这一次,她实在是难以压抑住心中的激动。

    慈禧来到摆放着那件题有诗句的天球瓶的花架前,轻轻的抚摸着莹润光洁的釉面,轻声的哼唱起来。

    刘诚印听出来了慈禧太后哼唱的是小曲“艳阳天”,不由得愣住了。

    哼唱小曲的慈禧,脸上竟然焕发出一种异样的神彩,仿佛怀春的少女一般。

    从入宫到现在,他还是第一次看到慈禧太后有这样的表现。

    “好听么?”

    “皇太后唱得妙,奴才这一回可是饱了耳福。”刘诚印立刻笑呵呵的夸赞道。

    “多少年没唱,都有些生疏了……”慈禧太后笑了起来,“其实当年唱的,更好听呢。”

    “当年在‘天地一家春’,先帝就喜欢我唱的小曲儿……”没等刘诚印接口,慈禧自顾自的说起了往事,象是说给刘诚印听,也象是说给自己。

    “我入宫后,便住在‘天地一家春’,这几件瓶子,都是放在‘大雅斋’里的,上面的画儿,都是如意馆里有名的画师画的,‘大雅斋’是我学画的地方,我那时还照着这上面的画儿描过……”

    ————分割线————

    求收藏!求推荐!

第一百一十六章 忆苦() 
刘诚印没有再接话,而是恭恭敬敬地立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慈禧太后述说着年青时的往事。

    “记得刚入宫的时候,没见过多少世面,只是觉得,这些瓷瓶儿比起家里的,要好看得多,后来才知道,这都是雍正年那会儿烧的粉彩瓷器,是最美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慈禧太后的眼波在这些流光溢彩的瓷器当中流动,回想着当年的往事,嘴角满是恬淡的笑容,显然是开心已极。

    “……先帝心忧国事,整日愁眉不展。只有来到‘天地一家春’时,才得见些笑颜,有一次先帝看着这瓶儿,便愁眉不展,我问先帝,为什么不开心。先帝说,如今的景德镇,已经烧不出这样儿的瓷瓶儿来了。我问为什么烧不出来了?先帝说,长毛祸乱东南半壁,波及到了江西,瓷业大受影响,好多窑工死的死,逃的逃,唐英时御窑厂传下的手艺,好多都失传了,只怕将来,再也不见得能烧出这样好看的瓷器了……”慈禧的声音渐渐的哽咽起来,“现在这样的粉彩瓷器,宫里存的也不多了,想不到今儿个,还能见到旧时的念想儿……”

    “可惜咱们大清的好东西,都让洋人给抢去了……”刘诚印说道,“好在现在一点点儿的,还能找回来……”

    “你当真以为,这东西都是让洋人抢走的么?”慈禧太后冷笑了一声。

    刘诚印当然明白慈禧太后是在说什么,不由得暗暗后悔自己刚才随口一句话,又惹得她想起了当年的烦心事。

    作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亲历者,慈禧太后当然清楚,圆明园被焚毁的真相是什么。

    真实的情形是,在火焚圆明园之前,英法联军曾派遣39人的谈判队伍到清廷谈判。但以僧格林沁为主的湥⒁恍┲髡脚煽裢源螅烈馕耆枵勰ダ词梗葺讶嗣W詈蟀巡渭犹概械�39名代表全部扣留,押解回京,这些人里,巴夏礼和英国对华全权专使额尔金的秘书被关押在刑部大牢,其余人的关押地点就是圆明园。

    那么接下来在圆明园又发生了什么呢?

    “……这些人被押解的时候都是被用水泡过的皮绳捆住了双手,后来就再也没有解开过。这样的皮绳是越勒越紧的,用不了几天捆绑处开始腐烂生蛆。这些人刚来的时候咸丰皇帝还来审过他们,后来八里桥战役清方失败,咸丰皇帝仓皇出逃,剩下这些人就没有人管了。于是这些外国公使们就被反捆着双手,跪在地上,三天水米未进,据后来的幸存者回忆说:《泰晤士报》记者鲍尔比第四天死去,尸体在牢房里放置三天,后被扔到野地里,让野狗吃了;安德森中尉,手脚被勒得生出了蛆虫,他看着手上的蛆虫满身蔓延,精神错乱,大叫三天后死去;一位法国犯人,蛆虫进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也疯了……一个幸存者居然还在狱中数蛆来着,说,一天可繁殖1000只蛆虫!”

    后来在英法联军的强烈要求下,清政府才释放了幸存的俘虏。去的时候是39人,回来的只有19人了,而且都被折磨得没有了人样,于是联军就决定报复。根据他们制定的万国公法规定,凡使臣被杀,他日破城,鸡犬不留。而且额尔金还特意提出了一点,那就是进了北京,不杀人不扰民,但一定要烧了圆明园,因为他的使节就是被关押在那里的。

    在10月18日放火烧圆明园之前,额尔金还在北京张贴了告示,说明了烧圆明园的原因和预定的放火时间:“任何人,无论贵贱,皆需为其愚蠢的欺诈行为受到惩戒,18日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皇帝食言的惩戒,作为违反休战协定之报复。与此无关人员皆不受此行动影响,惟清政府为其负责。”但北京的老百姓觉得这跟自己好像没什么关系,那个园子本来就是皇帝住的,与我何干,谁打进来归谁,爱怎么样怎么样,虐待个把囚徒你们有什么受不了的,中国多少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而且还挑出了告示中的若干语法错误。以额尔金的思维所及,中国人的心理是他理解不了的,皇帝失信,百姓麻木,为了报复,他终于下达了烧毁圆明园的命令。

    圆明园就是这样被烧掉的,这不仅仅是中**事的失败,还是中国外交的失败,一个不懂得按照国际惯例争取权益的国家,用野蛮的施虐制造了这个亘古的废墟。而百年之后的后世,并没多少人知道,英法联军放火是为了惩罚当时的中国皇帝虐待使节和不守信用。

    当时的亲历者用这样的笔触,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情形:

    恭亲王在向皇帝的奏折中是这样写的:““该夷去国万里,原为流通货物而来,全由刁恶汉奸,百端唆使,以致如此决裂。……二十二日早,因该夷抄至德胜,安定二门,事情紧急,连夜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