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一次日军不得不出大价钱向王宾购置大量的军火,而且是不惜代价的购置。
这样一来的话,以目前兵工厂的产量就有些相形见绌了,不得不扩大产量。
这一扩大产量,王宾就头疼没钱扩毛线啊!这诸省的救济款还没到,自己就遇到了这么一个大困难,真是操碎了心。
不过就在王宾操心着救济款的事情的时候,这个总计三百二十九万的救济款恰好被押送到了锦州解决了王宾的燃眉之急。
于是王宾开始着手对兵工厂了生产能力进行扩建,但是这么一算扩建的费用又苦恼了,扩建可不是增加生产线就能够解决的,这要想扩大产量可是还要再增添一个炼钢厂的,这扩建的话,用于救济的款项可就有些不怎么够用了,就在王宾烦恼的时候,福伯的一句话让王宾看到了另一条路。
福伯建议让一些商会加入到这一次的扩建,以及锦州的一系列的改革或者以资金为成本加入王宾手下的工厂,这样的诱惑可不是一些商会和大户能够拒绝的,你只需要掏出一些钱就能够和新任的盛京将军搭上一些关系何乐而不为?
于是很快王宾就让福伯放出了这一消息,要知道之前也是这一招王宾立马就将关外的一些大户和一些商家拉拢到了自己这一方,有了军事方面的支持再加之本地的大户支持,王宾在辽西之地有什么动作都是毫无阻力的,毕竟两者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荣俱损的。
于是这锦州兵工厂及其将要投产的炼钢厂和锦州纱厂、水泥厂的扩建顿时就得到了很多的资金支持,跟关键的是通过这一次的融资,王宾和北方一些有名的大户商会都搭上了联系。
而且这一系列的融资王宾虽然手中所持有的股份得到了下降,但是第一股东的身份还是被王宾所把持着,毕竟王宾也并不希望自己手下的工厂融资到最后自己却不是控股,白白为他人做嫁衣。
而这一次的融资最为值得注意的是,王宾从北方的资本市场获得了不少的资金,而这一点也间接性的表示出了,这是一次资本家之间的联合,在北方有不少的资本家都加入了这一次发融资,在王宾的眼中,这一次的融资完全就是一个资本利益体的初步规模。
可以这么说,今后王宾的发展会在资本这个巨兽的支持之下,越走越远。
于是在这个资本利益体初步形成之后,王宾便利用这个资本利益体打开了新的方向,先是对于自己目前所需的炼钢机器问题迎刃而解,随后是王宾手下工厂的原料问题也不在是问题,最重要是王宾手下的锦州纱厂原本只是为了向日俄双方提供医疗纱布而建立,但是在战争结束之后这个纱布的销路将会成为王宾最大的难题,不过在这一次的融资之后这一切的问题都将不会是问题。
北方的资本市场已经向王宾打开的怀抱,在加之锦州纱厂的后面有着王宾这个盛京将军和北方的一些资本家们的身影,这纱厂的销路自然是不成问题。
于是在清末这个资本市场初步发展和显露的时候,王宾就已经抢尽了先机,利用一次次的融资在自己的身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资本利益体,从而在北方的资本市场中王宾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王宾得到了资本的支持之后,改革的步伐便开始缓缓的展开,首当其冲的便是军队的改革。
第一百二十章讲武堂()
自从这个世界开始有了战争为止,交战的双方一直都是以步兵为主要力量进行对拼,所以说步兵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廉价而又重要的兵种,每一场战争当中步兵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再加之步兵的容易训练和成本低廉注定只需要接受一段时间训练的老百姓在拿上步枪之后,便可以被称之为步兵了。
步兵产生于远古时代,奴隶社会时期,在许多国家,步兵是战场上的主要力量,分为重装步兵、轻装步兵。
中国古代称步兵为徒或卒,有徒兵、徒卒、武卒、锐士、技击、带甲等称呼,主要围绕战车作战,后来逐渐成为主要作战力量。
封建社会时期,骑兵发展为主要兵种,步兵担负辅助任务,但是随着火器的出现和发展,步兵又再一次的成为主要兵种。
所以说正式因为这样的原因,步兵才会成为近代战争的主要力量之一。
随着王宾手下的军队开始扩张,步兵是首当其冲的第一补充要素,炮兵是需要用炮弹喂出来的,工程兵和辎重兵则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只有步兵的训练最为简单。
最主要的是只要有一个稳定的兵源地和充足的资金,建立一个以步兵为主的军事力量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大人这扩军的事情朝廷已经下了谕令,允许我们再扩建两个镇的奉天常备军,并且朝廷还要求大人您裁汰所有不合格的旧军,加强对奉天局势的掌控力。”
此刻在王宾的办公室内,马自楷正在向王宾汇报着朝廷对于这一次扩军的看法。
至于朝廷的看法,王宾并不担心会拒绝自己扩军,毕竟这关外的局势朝廷诸公都是心如明镜只单单凭一个镇的军力是万万无法守住的,在加之袁世凯一定会在朝堂之上大力推进扩军这一事项,毕竟在袁世凯看来只要是王宾所扩的军到最后必然是会成为北洋力量的一部分。
因此对于王宾所提出来的扩军计划,在朝堂之上并没有什么人反对,只是现在袁世凯的势力越来越庞大,在朝堂之中对袁世凯颇为忌惮的人不在少数。
“嗯。既然这朝廷的谕令下来了,你们就要好好的把扩军的事情给完成,现在你们这个裁汰旧军的事情做得怎么样了?”
王宾在听了马自楷的话之后,直接问出了扩军的问题,在王宾看来扩军的第一步就是要将这些旧军给裁汰掉,然后才是从关外招募士卒。
“大人,这旧军的裁汰可比之前顺利多了这下面的旧军在增祺手下混的时候,那可是两三个月才能拿到一些勉强维持生计的军饷,这一次一听说大人要扩军之后每个月都有军饷可拿,哪里会有反对的心思,况且那些个被裁汰掉的士卒还是又一笔遣散费的,又怎么会再生事端,以职部看这些旧军高兴都还来不及!”
马自楷的话语当中充满了对增祺私底下截留士卒军饷的不满。
对于马自楷的话,王宾到时完全没有想到,这一次的裁汰旧军竟然没有生出幺蛾子这种情况着实是出乎意料的,不过这样也好省得自己操心,随后王宾又接着马自楷的话问道
“这一次旧军的裁汰一共挑选出了多少士卒加入奉天常备军?”对于旧军之中挑选出了多少的士卒这一方面王宾还是比较关心的。
“回大人,职部从旧军当中一共挑选出了四千多身体力壮,身家清白的士卒进入奉天常备军,再往下职部还准备将那四个巡防营也并入奉天常备军当中。”
马自楷不仅说出了旧军裁汰的数目,而且对于常备军的建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马自楷的想法,王宾早就考虑过了,为了在奉天常备军成立之后能够迅速的掌控,王宾早就考虑过了让这四个巡防营大约两千余人并入常备军,这样一来的话在常备军建立的初期,就可以让这两千余人混合进去,在极短的时间里面将这支常备军的掌控力度达到最大。
所以对于马自楷的这一建议,王宾自然是接纳了。
在送走了马自楷之后,王宾便开始考虑常备军的军官来源,这个来源无非就是从第五镇当中进行抽调,但是光从第五镇当中抽调是远远不够满足需要的。
对此王宾开始在常备军的募兵工作开始的时候,进行下层军官的培养,所以王宾提出了将原有的随营学堂为基础,逐步建设为锦州讲武堂。
对部分有能力的士卒进行与下级军官相关的战法和素质培养,在对士卒进行培养的时候,一些原有的军官也要进行培养,对这些军官进行更进一步的军事教导。
这些军官都要先从立下了功劳的军官开始,毕竟这些军官是做出过贡献的而且军官在经过培养之后,王宾是会进行晋升的,所以这个军官的培养王宾需要好好的挑选。
甚至在第五镇的内部也有不少军官在对这个军官培养的资格进行争夺。
相对士卒的培养就简单多了,只需要挑选一些优秀的士兵而已,这些士兵在经过简单的培养之后,便立刻会被填充到奉天常备军当中,从而保证自己对奉天常备军的下层掌握力度。
对于讲武堂的师资要求王宾也是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由于是草创之初,必然是需要袁世凯的支持的,毕竟袁世凯的手上有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而自己的手上并没有。
于是王宾向袁世凯提出了这一要求,并且对于师资王宾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王宾知道在袁世凯手下的讲武堂当中有这么一批军官是有着出洋留学的经验的,对于诸国的军事战法、制度等都有这不错的眼光,在加之这些留学生思想在经过洗礼之后多多少少能够接受一些新式思想,这些留学生回国之后往往有一腔才华,却因为袁世凯的不重视,除了其中的一些人因为展露才华得到重用其余的一些人则都是在讲武堂中做一个教员。
这样一批高质量的教员自己不用的话,怪是可惜的,让他们远赴重洋到最后不过是个教员,还不如要到自己的手下,没事带带兵,教学生突出者王宾甚至还可以考虑将其从教员变为军官,这样一来还能够拉拢不少这些教员的人心,对于王宾来说这样的方式实在是一举两得之利,拉拢、教学两不相误。
第一百二十一章学堂()
自从在1901年拟行新政后,各地官绅纷纷响应清廷的兴学诏书,设立了不少新式学堂,这些学堂或自立章程,或转抄酌改他校章程,程度、课程、年限参差不齐。同时,纳科举于学校也被提起公议。
在这种情况之下,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学制系统来确立标准,加强规范,消除分歧,已成为清廷和办学者的共同愿望。
于是清末开始颁布的学制始于钦定学堂章程而成于奏定学堂章程。
随着这些教育章程的出现,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而袁世凯更是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于是在北洋一系的的力推和诸多边疆大吏的支持之下,朝廷终于在1905年的五月份下达了取消科举的谕令,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王宾不得不临时将改革的方向做出了一些变动,将学堂教育这件事情给提上日程。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学堂4年、寻常小学堂3年、高等小堂3年。规定儿童从6岁起入蒙学堂,毕业后方可升入小学堂学习,小学堂宗旨“在授以道德知识及一切有益身体之事。”
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堂共7年规划为义务教育性质,“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七年教育”。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4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设政、艺两科);大学堂3年(设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共七科,各科下又分若干专业);大学堂之上设大学院,年限不定,以研究为主,不立课程,不主讲授。
这个在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的学制被称为“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但是主持制定“壬寅学制”的张百熙以偏护新学遭批评,同时因为该学制制定仓促,存在一些不足,公布后即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壬寅学制”公布后未能得到实行。
随后清政府重新公布出了由张百熙、荣庆等人重新拟订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因公布时在阴历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详备。
这个学制之所以说更为系统详备,主要是提出了“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童”,“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学的内容比之前的壬寅学制多出了重点之初,强调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