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能臣-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来,杨坡的权位就更为稳固了,他的地位也因皇帝的“躬亲拜访”而显得更加尊贵,在朝堂上,他们“清流”一派的气势天然就压了“外戚”一头。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杨坡算计到了皇帝的顾虑,才能一击成功,成功为“清流”派续命。皇帝虽然受到了打击,但他心中反而愈发坚定了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尚书台的班底组建工作也很快有了进展。

    弘文六年二月二日,这一日在民间称为“龙抬头”,因这一日后雨水渐渐增多、春意愈发盎然而得名。不过这一日对于大盛王朝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新的太仆卿、宗正卿以及大将军正式上任,并且尚书台的主要构架及人员名单宣布确定。

    按照皇帝与丞相府、太尉府、御史监察院商议的结果,负责尚书台日常事务的主官为“尚书令”,由原丞相崔宪担任;下设“左右仆射”两人,分别由原廷尉卿东郭旭和原太仆卿柳万乘担任;“仆射”下各设“左右丞”二人,再下设“六曹”(礼曹、兵曹、工曹、民曹、刑曹、吏曹)以及尚书侍郎若干。“仆射”以下人员名单并未确定,不过有些职位皇帝已经心里有数了,安放进去也只是时间问题。

    原本尚书台的组建无需经过“三公”的同意,但由于要使用到国库的经费,御史监察院提出也要将尚书台的官员一并纳入监察之中;皇帝思虑了再三,还是决定就尚书台的构架问题与“三公”进行协商,最后才形成了上述的方案。

    按照皇帝与“三公”敲定下来的方案,尚书台有参政议政之权,但无实质的施政之权,因而这个新设立的衙门并不能对时政有决定性的影响。但这样的结果也已经达到了皇帝的目的,毕竟设立尚书台的初衷就是为自己培养人才,而不是要立马就夺权。

    闻到朝廷风向的世家子弟、寒门士子甚至于地方官员都对尚书台中的官职趋之若鹜,他们心里都明白,这将来就是一个仕途晋身的捷径,而且在尚书台中能够接触到国家大政、朝廷决策,最关键的是能够接触到京中的重量级官员,以及当朝天子。尚书台就是一道“龙门”,只要进入了其中,不怕日后没有机会出人头地。

    正因如此,对于入台之人的筛选就极其严格,这一点从尚书台设立之初就已经制定下来。入台要经过数道关卡:首先是“品德”和“才学”,这条是针对白身士子而言的,他们要先经过朝廷的同一考核,得到“孝廉”或者“茂才”的认定以后才有机会进入尚书台;其次是“政绩”,这条是专门针对地方官员而言的,如果在任上没有做出过什么成绩,或者主持地方事务时出过纰漏、受过弹劾,那也不能进入尚书台;最后要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统一考试,称为“殿试”,以时政策论为主,又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获得皇帝认可之人才有资格进入其中。

    除了“殿试”,“品学”和“政绩”的考核就交给了御史监察院,可以用最短的时间从“泥沙”之中淘换选“金子”,皇帝也不用花太多的精力在选择人才的事情上。当然,皇帝的这个决断在有意拉拢御史监察院,使其彻底倒向自己这边,而不至于被丞相府或者太尉府所拉拢——毕竟,御史监察院的设立初衷就是替皇帝监察百官,若是被权臣控制住了,那皇帝就真没有什么威严可言了。

    从大朝会到如今,周沐的举动仿佛都有意在向皇帝靠拢,以他为首的儒生、“中间派”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御史监察院的二号人物、下御史白德虞在上司周沐的影响下,也开始尽心竭力地皇帝服务——宣布成立尚书台的诏书下达后不久,他就从考核杰出的地方官员中遴选了十二人的名单交给皇帝,以备选用。

    同时作为“中间派”的廷尉卿张士信也主动向皇帝举荐了身在廷尉府中的郎绾入尚书台。郎绾是皇帝登基之初就已经看中的人,张士信的这个举动很明显是在向皇帝“表忠心”,有些在为未来打算的意味。不管怎么说,儒生和“中间派”的靠拢可以防止“文官”和“外戚”的进一步坐大,也有利于皇帝稳固建立自己的势力,这对刘彦钊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

    实际上儒生和“中间派”在弘文朝初期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首先,能被“清流”势力认可的或是些老资格的高官,或是有家世做依托的高门子弟,想要挤入这个圈子难度有些大;其次,“外戚”是在崔太后的一手扶持下成长起来的,在这过程中也打压了不少儒生和“中间派”;第三个原因,就在于皇帝身上,从他登基初期的情形看,刘彦钊纵容崔太后扶持崔氏一族,这在儒生和“中间派”看来不是明智之举,所以他们本身对皇帝是明主还是昏君有所疑虑,因而迟迟不敢聚拢在他的麾下。

    然而如今不一样了,皇帝在大朝会上的表现,以及设立尚书台的举动都清楚无误地向世人表达了要夺回大权的决心,这也使得儒生和“中间派”对皇帝有了信心,有了期待,才会明里暗里地帮助他壮大羽翼。

    朝堂上的这些变化都逃不过秦骧的眼睛,他也没有料到当日对张忌傲的一番话竟然会激起这番波澜;不过朝局的这些走向只会对自己的计划更有利,他作为看客又何尝不乐观其成呢。

    此时,秦骧的心中又有了一番别的盘算:周家已经在未来的朝局中有所布局,白家、东郭家和赵家也都或明或暗地有所行动,唯有同属“京晋望族”的秦家没有任何动作,这对他们其实没有任何好处。当前,也该是为家族利益考虑的时候了。

    今天是端午,祝大家安康!白天事情多,更新的有些晚,歉意则个~~~

    (本章完)

第56章 东郭菱芸(一)() 
所谓的“京晋望族”,指的是世居恒阳、晋原一带的百年大族,到大盛朝时,便是专指恒阳的秦氏、赵氏、东郭氏,以及晋原的崔氏、周氏和白氏。这六大家族相同之处就是都以“经世之学”为依托,本身人丁兴旺,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加在一起的实力足以令皇族汗颜。

    从儒家经典中衍生出来的“经世之学”,毫无疑问是大霄、大盛两朝的显学,不过虽然都以“儒家经学”为依托,这六大家族的处世风格也各有不同。

    当今天下风光最盛的名门望族当属晋原崔氏,他们不仅是世人景仰的经学高门,也是皇室外戚,手中掌握的权力也是其他五大家族无法比拟的。正因如此,崔氏家族的年轻一代追求学问的心思远没有老一辈那么强烈,这是因为崔氏子弟晋身仕途的难度大大降低,无需向老一辈那么勤苦求学。当然,这也得益于崔氏一族在霄末的乱局之中押对了宝。

    周氏和白氏也都是晋原望族,两者在霄末群雄并起的局面下关上了大门,族中子弟一心向学,双耳不闻窗外事。天下大定之后,他们才出来为朝廷效力,但已经失了先手,掌握的权势难以与同出晋原的崔氏相比;但难能可贵的是族中年轻一辈子弟仍能恪守祖训坚持学问修养,光凭这一点,周氏与白氏就比崔氏更受天下士人的青睐。

    恒阳赵氏,则是以“耕读”传家的世家大族,而且家法严厉,这个家族出了哪怕“丞相”一样的高官,族中子弟都不能得其庇荫,必须老老实实钻研经学,凭自己的学问和才能在官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因而恒阳赵氏不仅为人处事受人尊敬,为官当政也是颇有治绩,比起崔氏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高门来说,名声好了不知多少倍。

    然后是恒阳东郭氏,这个家族的学问以“经学”为底蕴,刑名、兵法、货殖、农桑、土木等等无所不学,真正可以说是兼容并蓄、百家争鸣。东郭氏中不仅有东郭棠这样的儒学大家,也有如东郭旭这样精通刑名之学的子弟,而且还专门有人从事农事、商贸供养着庞大的家族。可以说六大家族中,以东郭氏的根基最为稳固、家底最为殷实。

    最后就是恒阳秦氏。秦氏的祖地本在恒阳,后来为躲避朝堂上的纷扰而举族搬迁至邻近的兰阳郡,并留下了“三人三代不为官”的祖训;之后大盛高祖皇帝征辟秦懿,使用了一些手段使得原本受祖训约束不能入朝为官的秦懿在恒阳重建宗脉,与已经迁往兰阳的祖脉合称“恒阳秦氏”。这个家族真正是以治学为追求,“经学”的造诣最为深刻,而且族中子弟在二十岁前几乎都能得到“茂才”以上的评价,可见其家门文风之盛。

    不过秦氏也是深谙“朝堂晦暗”的家族,深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对于追求官位远不如其他五大家族来得上心。这也是为什么人口规模不下于其他家族的秦氏,即便出了“三公”这样的高官,族中也没有多少子弟出来做官的原因。兰阳祖脉的秦氏,更享受“安平乐道”的生存状态。

    秦骧心中所考虑的“家族”,自然是指他们恒阳一脉了,说白了就是秦骥、秦骐和他自己三人而已,当然兄长们的子女还只是懵懂的孩童,自然不能算计在内。

    “如今崔氏一家独大,等于是夺了其他大家族的权势,势必不能长久。现如今我们秦氏还是应该暗中蛰伏,等到崔氏与其他四大家族争得不可开交之时,我们再行介入、从中渔利,方才是上选。”秦骧心里想道,“但,棋局还是要布置一下的,否则机会来到,没有准备却是万万不能的。”

    如今秦骧的最大倚仗就是晋原的周氏,在他看来周绰和周沐都是可以利用的对象,但也要防备自己被他们控制;白氏虽然淡泊名利,但有计亚成揭发杭兴的功劳在,与他们结盟也是可以考虑的选项,至少不会给自己使绊子;赵氏独善其身,从来不参与党派之争,不奢求与其结盟,但应该也不会干扰到自己的计划。

    秦骧思来想去,觉得最有可能与秦氏结盟的家族,就是恒阳东郭氏,这个家族中三教九流的人都有,而且也善于经营之道,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先结交东郭家族中管理商业的高层,然后再筹划结盟之事。比起与周氏的合作,秦骧更喜欢纯粹的利益交换,不参杂一丝的“大义”水分。

    从正月十五日履新至二月初,利用京兆府中小吏们的“情报网”,秦骧基本上已经掌握了一些东郭家族内部运作的情况。东郭氏内部也有比较明确的分工:首先是族长和两名家老构成了家族事务的最高管理层,掌握着决策大权;其次是“大学堂”,由一位家老主持,负责教育、培养族中弟子学习;接着是就是负责管理土地、货殖、土木之事的骨干,甚至还有专门的子弟履行监察之责。整个东郭氏家族俨然就是一个微缩版的******。

    东郭氏家族中,负责“货殖”事务——也就是商业和畜牧业——的族中骨干名为东郭季尧,按辈分算是东郭棠、东郭旭的孙子辈。近几年计亚成在京城贩售西域胭脂的时候都与此人打过交道,也是多亏了他的帮忙,西域胭脂打开了不少销路,而不是仅限于京城一代。在秦骧与东郭氏的结盟计划里,这个东郭季尧正是可以利用的人。

    就在秦骧想着将计亚成招来京城与东郭家族拉近关系时,东郭季尧的府上送来了请帖——当然是通过关系托张忌傲送来的,东郭季尧还不知道秦骧住在恒阳西城的秦府西苑。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秦骧手里捧着这封请帖,却没有注意到张忌傲的表情——戏谑,却又有几分羡慕。

    “秦骧,或许你还不知道,东郭季尧那可是京城中的一大富户,虽说没有官职在身,但他的名头可以与东郭旭、东郭棠相媲美,可以说是他们这一辈中最会挣银子的!”张忌傲说道。

    秦骧点点头:“东郭季尧的名号我也听说过,东郭氏中管理家族事务的族长、家老都是他的爷爷辈,但是掌柜财政大权的却是他这个当孙子的,可见此人对于经营一道造诣颇深!”

    “那是当然,不然东郭家族也不会在这几年中财富猛涨了数倍!”张忌傲赞叹道,“不过这些都是他们东郭家的财富,他东郭季尧的真正‘财富’你却没见识过!”

    “真正财富?”秦骧好奇地问道,“难道东郭季尧敢在家族财富之外另设‘小金库’?”

    “嘿嘿!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张忌傲神秘一笑,一双眼睛滴溜溜地打量着秦骧,“我说你小子怎么这好的福气!金窝里藏着‘二娇’不说,就是他东郭季尧的‘掌上明珠’也有可能被你得到!”

    话已说道这里,秦骧完全明白了张忌傲的言下之意——东郭季尧的送来请帖的目的,并不是闲话家常那么简单,而是组织了一场“相亲会”,准备将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