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子,感慨特别多。现在杜中宵有了孩子,家业有成,杜循想要的都有了,人也豁达了许多。
杜中宵是有些迷茫的。永城两年多,在他这个职位上,能打拼出来的政绩,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基本都做到了,但前途在哪里基本看不到。按正常的官员升迁路线,杜中宵下一任可能还是做幕职官,把自己初来亳州的路再走一遍。重复自己的路,对杜中宵来说,甚是没有意思。
直到夜深,父子二人才各自回去休息。杜循回到房内,妻子还没有睡觉,见到他醉熏熏的样子,不由埋怨道:“自己家里,怎么吃这么多酒?大郎多少公务缠身,你还要去烦他。”
杜循在床边坐下,摇头道:“你知道什么,今日是大郎心烦,我陪他饮两杯便了。这几个月一直与他作对的那个转运使被贬官,大郎心里高兴,才一起饮酒。但谈起话来,我看大郎有些心懒,不似初从家里出来时那么雄心万丈。也是难怪,这几个月我在永城县里看了,市面繁荣,百姓安乐,大郎把这一县之地治理得极为出色。但听他意思,好似到任之后升迁无望,有些心灰意懒了。”
妻子道:“官场上的事情,你又知道了!大郎自己做官,不比谁都清楚?”
“大郎自然清楚,他是无人说话排解。人在官场,很多事情身不由己,难免如此。算了,这些说了你也不明白,早早睡觉!官场上的事情,大郎自己作主。”
第129章 提拔()
过了新年,还在正月里,韩月娘产下一子。杜中宵一家欢喜异常,天天围着他们母子转。永城政务已经走上正轨,杜中宵的时间大多花在里,陪着家人。
看看到了二月初,夏竦突然送信来,让杜中宵立即去亳州见他。杜中宵向董主簿和程县尉两人吩咐罢了,让柴信带了几坛好酒,一些永城有名的土产,动身前往亳州。夏竦是知州,杜中宵这些知县平时都有各种孝敬。杜中宵从不送钱,都是这些比较值钱的物品,记在公社的账上。
日上三竿,杜中宵一行了进了亳州城,径直来见夏竦。
柴信帮着蒙大海把礼物搬进后衙,杜中宵则由夏家仆人领着,到了花厅。
夏竦正在花厅里喝茶,气定神闲,见到杜中宵来了,吩咐设座。
行过礼,分宾主坐下,杜中宵拱手:“不知相公唤卑职来,有何吩咐。”
夏竦看着杜中宵,笑着道:“自是好事。今年朝廷贷元昊之罪,西北罢兵,圣上念起过往,终究还是我当年所说为是。因此朝廷有意,让我再转武资,前往边地。”
杜中宵愣了一下,不知该不该庆贺夏竦。按夏竦的意思,好似他要升官了,可从道理来讲,从文资转武资,不是好事。夏竦来亳州,就曾经闹过,自己从武资转为文资。
夏竦并没在意杜中宵的神情,自顾自说道:“朝廷有意让我到河东安抚一路,都督兵马。此事已是定论,单等诏敕下来,我与新任知州交接,便就成行。你在亳州三年,政绩卓著,永城钱粮广有,百姓安乐,甚是难得。我有意带你前去河东,为我签判,意下如何?”
杜中宵愣了一会,才明白夏竦是又要升为边帅了,实权在握,是以甘心改为武资。反正到了他这个地位,文武之别已不那么明显,武资可升使相,比文资还强得多。重臣到边路为帅,以文改武是常例,夏竦当然坦然接受。只有自己这种中下层小官,才对文武之别那么敏感。
见夏竦眼巴巴地看着自己,杜中宵急忙拱手:“相公抬举,卑职自然遵命,以备驱驰!”
夏竦点了点头:“你第一任到亳州,按常例下一任也要到边地。我以河东都部署、经略安抚使判并州,你便跟我到河东路为并州签判。知县,你下一任若是做得好,前途无量,你应该明白。”
杜中宵道:“卑职谢相公赏识!只是,签判事关重大,只怕卑职才具不足——”
夏竦摆了摆手道:“你不必谦虚,这两年你在永城的施政我都看在了眼里,相信我,我不会看错人的!治一县之地,对你来说有些屈才了。等到了河东,我专心一路,并州事务便全委托于你。那个时候你可以尽显胸中才华。做得好了,朝廷不吝破格提拔,你要心里有数。”
杜中宵再次拱手谢过。河东路都部署、经略安抚使按例兼并州知州,一般来讲,他们不会在一州事务上分心,州里政务多委托于属下,就是签书判官厅公事。
州里通判不是知州属官,不管地位多位悬殊,两者都是互相监督的关系。知州的自己人其实是幕职官,他们从职位设置上就是辅佐知州的,特别是幕职官之首判官。
夏竦这种又是特例,主要的职务其实是路一级,知州只是兼任而已,幕职官是可以自辟的。夏竦看中杜中宵,并不需要向朝廷举荐,他决定就可以。碰到这种事情,也有官员婉拒,只是杜中宵的头还没有那么铁,自然满口答应。签判是一州幕职官之首,其实是代表夏竦治理并州,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自己可以提前有理一州之政的经验。如果拒绝,不说失去一次难得的升迁之机,还彻底得罪了他。随着西北罢兵言和,当年在西北主和的夏竦地位上升,可不是他来亳州的时候可比。
见杜中宵答应得爽快,夏竦很满意,道:“永城知县一职,会由他人接任。我预计会在八月间到河东上任,你到时与我到并州会合即可。在此之前,你可以回乡看一看。此职是我辟署,不必守缺。”
杜中宵急忙谢过。本来官员到任,要到京城守缺,不定等到什么时候才有下一任,这中间的空闲时间不计入履历。并州签判是夏竦自避,不需要守缺,相当于给杜中宵放了个长假。
看夏竦的心情格外好,杜中宵心中一动,拱手道:“相公,卑职在永城这几年,除了营田务,还建了一些实业,都好生兴旺。若是来个不晓事的知县,只怕败坏了,甚是可惜。”
夏竦道:“哦,莫非你心中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杜中宵道:“宿州推官苏颂,与卑职是同榜进士。我在永城立的实业,多有他的参与。如果由他来接任永城知县,定然能够更进一步,不致让卑职做的事情半途而废。”
夏竦沉吟道:“这个苏颂,是龙图苏绅之子,我也听说过。若是此人,倒也合适。”
杜中宵急忙道:“此人学问精深,政务娴熟,是个理政良才,定然是可以的。”
夏竦点了点头:“好,我便向朝廷举荐苏颂来接你永城知县之职。对了,你如此心急,是家里有事么?苏颂现在去接任,你倒是有几个月的空闲时间。”
“不瞒相公,卑职近日得子,想带着回家乡一趟。我和贱内都无兄弟姐妹,想回家安排一番。”
夏竦道:“哦,你近日得子,怎么没有知会同僚一声?大家做个东道,为你贺一贺。此事你不必担心了,我这便上奏章,举荐苏颂来代你为永城知县。”
杜中宵拱手谢过。苏颂是推官,若是改任知县,就必定要升京官的,跟杜中宵以前一样。杜中宵举荐苏颂,也是帮朋友一把。而且在他看来,自己留下在永城的那些产业,苏颂是最合适的继任人选。
韩绛在陈州制出车船,已经能在河里航行,虽然用于实际运输还不成熟,但已迈出了重要一步。他跟杜中宵这些人不同,中进士之前已经出仕,官职较高,下一任不回京城任职,就可以任知州了。
以杜中宵现在的资历,出任签判是正常的,属于正常升迁。但到并州这种重地任签判,则属于越级提拔,特别是由边帅夏竦自辟,地位与一般州里的通判不同。一任做满,只要没有过失,再一任就可以做通判了。做了通判,便是州官,才算跳出幕职官这一阶级。
告辞夏竦出来,杜中宵走在亳州的街道上,仔细回味着跟夏竦的谈话。其实自夏竦到本州上任,跟杜中宵接触得不多,关系也谈不上多亲密。这是夏竦的特点,官场上就没有推心置腹的人。他在调往边地的时候重用自己,纯粹是因为在永城的政绩。
想到这里,杜中宵呼了一口气。这样也好,自己也不是喜欢做别人跟班的人,纯粹因为能力被重用反而比较好接受。如果夏竦私植党羽,拉拢杜中宵入伙,杜中宵反而要犹豫了。杜中宵曾不怀疑自己做出政绩的能力,官场上的关系,还是这样纯粹一点好。
第130章 交接()
西北与党项罢兵言和,皇帝又记起夏竦主政西北时主和的好处来,改为宣徽南院使、河阳三城节度使、河东路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判并州。诏敕下来,夏竦辟杜中宵为并州签判,并举荐原宿州推官苏颂为永城知县。此时夏竦声势正盛,朝中一并同意。
进入三月,杜中宵一再催促下,苏颂匆匆交接了宿州事务,来永城接任知县。
把苏颂迎入后衙,分宾主落座,杜中宵道:“苏兄可算来了,这几日等得我心焦。说也奇怪,诏敕未下之前,我并不急着调走,诏敕一下,便就一天也待不得了。”
苏颂道:“此是人之常情。待晓在永城将近三年,也该待得烦了。离你赴任并州还有数月,正好回家住一些日子,以慰思乡之情。”
两人说些闲话,聊到永城政务上来。
杜中宵道:“永城这个地方,正处汴河岸边,位于要道,商业极是繁盛。我任知县两年,其他的不说,钱粮广有,缴纳赋税向来是本州诸县之首。在这上面,子容不必担心。惟一难办的,是县里赚钱的产业不少,不只是势力人家,本路甚且朝廷里的显贵多有在县里置办产业的。这些人大多还是能够好好做生意,但倚仗权势,欺压百姓的也不罕见。子容接掌此县,尤要注意这些人家。”
苏颂道:“这是难免,地方繁华了,都想来赚些钱财。好在你一切都成法,我萧规曹随就是。待晓在此地花了无数心血,我不辜负就是。”
杜中宵向苏颂介绍了永城县的产业,对他道:“在其他地方,县里收钱多靠酒税,永城这里却是不同。衙门掌控,钱财最广的是永城公社。公社虽然不是官府所有,为地方公吏差役合办,但钱粮收支向由衙门做主。这是天下其他郡县所没有的,这两年收入不菲,淮南路和亳州向有争论,一直有人力主收为州里所有。子容,你切不可一时心软,让州里把这产业收了去。不然,断了县衙财源,只能回到从前的老路上,向百姓筹钱,以备衙门使用。此路一开,永城便就泯然众人了。”
苏颂笑着点头:“我在宿州也两年有余,岂能不知钱粮是地方根本?衙门手中有钱,则一切政务皆好说,不需看州里脸色,不必赋敛于民,什么政绩都能做出来。待晓可能不知,传出你要从永城离任的消息之后,朝中颇有权贵子弟谋求到这里上任。你任永城知县,连续两年考绩天下居首,打造了一座繁花似锦的县城。到这里上任,政绩不愁。不是你托夏相公向朝里举荐,还轮不到我呢。”
杜中宵也笑。他是当局者迷,不太清楚外人怎么看永城县。其实永城财政每年上报三司,城里又有不少权贵的产业,大家怎么会看不出永城这里的好处。不要说朝中大臣,就连皇上也知道永城有个知县杜中宵,只用两年时间,就让一个县财政宽裕。此次杜中宵到并州上任,虽然不用守缺,上任之前还是要求他进京面圣,陛辞之后才上任。杜中宵升大理评事、并州签判的消息一出来,便有权贵子弟谋求永城知县的职位。有的是要来这里刷资历,有的是要来捞一把,只不过朝廷给了夏竦面子而已。
聊了公事,看看天色不早,杜中宵道:“走,今日县里父老在城外酒楼设宴,一是为你接我,二是为我送行。你去见见他们,日后也好做事。”
两人出了县衙,杜中宵见城里街上人流如织,热闹非常,心中不由感慨。当年自己到这里时,永城不过是个普通的中原大县,人口不多,县城也不繁华。经过两年治理,不算营田务,县里的人户也增加了近一千户。不只如此,县城附近大量荒地开辟,人口大量集中到县城周围来,商业繁华了许多。
经济发展,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大趋势。当然这个年代,城市周围的人户依然多数从事农业。与其他地方相比,城市周围精耕经作,经济作物占的比例更大,商业更加繁荣。只要这个趋势开始,一直继续下去,量变必然会带来质变,整个社会经济终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了看杜中宵的脸色,苏颂道:“永城之繁华,现在尤胜于毫州城。待晓在这里两年,委实是做了实事,不只是朝廷得利,地方也安乐。”
杜中宵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