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大宋-第2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煤球非常简单,做个模具,把煤粉压制成型即可,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是炉子。炉子要好烧,容易引燃且节约燃料,最重要的是风门要方便地控制火力。好在铁监里人多,杜中宵说出想法,很快就把炉子做了出来。不多日子,铁监里煤球炉已经普及,开始向市面上卖了。

    煤球不需要用好煤,特别是煤矿里视之无用的粉状煤,用了最好。只是这个时候,煤价很低,卖价主要是运费,这一点并不吸引人。铁监离着煤矿不足百里,并不远,但运费可是一点不低。没有水运,是无法降低运费的,一百里也比一千里水运便宜不了多少。煤球炉吸引人的,是其控制火力的方便性,外面煤球卖的并不便宜。

    石桌下面就是一个大煤球炉,火力很旺,烤得桌面暖暖的。

    两人落座,杜中宵让一边的士卒取了两个包袱来,交给苏颂和柳涚。两人不知里面是什么东西,心中好奇,急忙打开,却见是一件锦袄。

    杜中宵道:“春天的时候,在青台镇种了些草棉,秋天收了。我家里用棉花制了几件锦袄,你们每人一件,穿了御寒。”

    柳涚急忙推辞:“这样珍贵的东西,下官如何敢收?”

    杜中宵道:“营田务地里种出来,何谈珍贵?等上两年,此物遍种襄邓间,自然就成平常之物。”

    此时棉花很少,价格昂贵,是稀罕之物。偶有棉花织成的布,价格还要高于绢帛。至于用棉花制袄做被,那更是想也不敢想的。此时常见的御寒衣物,里面填充的是丝绵,丝绸的副产品。官员俸禄,每到冬天依品级不同,都会发一定数量的丝绵御寒。

    认真来讲,丝绵的效果比棉花好得多,成本也高得多。棉花普及之后,蚕丝被的档次不知比棉被高到哪里去了。只是因为罕见,杜中宵现在还可以拿来送礼。

    丝绵价高,民间百姓不可能人人买得起,平民的御寒衣物里面填充的东西五花八门。什么芦絮、鹅毛,甚至杂草都有。棉花普及,最重要是惠及普罗大众,对富人倒并不重要。

    两人再次谢过,收了杜中宵送的棉袄,认真放起来。

    酒过三巡,杜中宵道:“这几个月,铁监里又建了两座高炉,都顺利产铁。有这几座炉子打底,现在建炉子,实在容易不过。从本月开始,拉纤厢军要大批来人了。依着计划,铁监这里最终会有大约两万人左右,几十座高炉。我们本来预计,铁监一年产六七千万斤铁,就是不得了的事。现在看来,这个数字要翻上几倍。一时之间,天下多了这么多铁,怎么贩运是大事。沿边三路向来用河东路的铁,短时间我们的铁在那里不好卖。无非是朝廷打制兵器,用我们的铁替换相州的铁,无非几百万斤而已。”

    苏颂道:“这确是大事。不说卖到那里,就是处处有人买,我们也运不出去。”

    杜中宵点了点头:“委实如此。叶县这个地方,虽然处于南北要道,却无水运。太宗时候,曾经在这里挖漕渠,费了无数人力物力,最终做不成。没有水运,我们必须另想办法。”

    柳涚道:“有什么办法可想?若只是用大车,哪怕只是向南运到唐州,向北运到许州,需要的车马粮草也是惊人。我们的铁再好,价钱便宜,把这运费加上去,价钱也就上去了。”

    “是啊,只靠大车,终是不行。从铁矿到铁监之间,前些日子铺了一段铁轨,便利了许多,你们看了没有?铁矿在山上,装了矿石之后是下坡,到铁监并不费多少力气。回去上坡,又是空车。”

    听了杜中宵的话,柳涚皱着眉道:“运判的意思,是要铺铁轨?铁矿到铁监之间还好说,路程并不遥远,又是专为运矿而设。用铁不多,运来的矿石可以满足铁监之用。若是在地方铺,用铁量惊人,算起来价钱太高了。我们把铁这样用,朝廷那里如何交待?”

    杜中宵道:“先试一段,总有办法。产出来那么多铁,卖不出去,运不出去,总不是办法。不能贩运到天下,铁监年年存铁,终会废弃炉子,铁监就没多大意思了。除了铁矿石,铁监现在运量最大的就是煤炭。依我之意,是在人来了之后,反正产的铁卖不出去,先把到煤矿的这一段路铺上铁轨。”

    轨道运输不稀奇,历史上不是因为有了蒸汽机造出火车才有铁轨,而是先有铁轨才造火车。秦朝始皇帝混一宇内,书同文、车同轨,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础。车之所以要同轨,便是因为重要道路,因为年深日久,车辙很深,形同轨道,车轮刚好卡在里面行走。

    铁监产量爬升太快,到这里来的铁贩太少,产的大量钢铁积压。杜中宵便建议,从铁矿到铁监之间建造铁轨,方便运输矿石。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矿石来时是下坡,上坡回去空车,不需要特别动力,用人运输也很方便。铁监制了一批运输车,代替了人扛肩挑,大大节约了人力。因为道理简单,好处显而易见,苏颂和柳涚都支持,此事非常顺利。

    一边在研制蒸汽机,一边铺铁轨,杜中宵必然向火车上打主意。

    铁道运输的两个关键,一是蒸汽机。这机器的用处多种多样,好处看得见,摸得着,没有人反对在上面花钱下功夫。而且按着那群研究蒸汽机的人的进度,这两三个月,新的机器该出来了。另一个,就是铺设铁道需要大量的铁。而铁监这里,随着产量急剧攀升,大量钢铁积压,反而不是问题。

    所有的条件具备,杜中宵要造第一条试验线火车了。

    苏颂参与了蒸汽机的研制,对此并不意外。那机器自重太大,制造普通的车辆,道路要求太高,实用性不大。但如果运行在铺好的轨道上,则可以发挥其长处,避免其短处。

    柳涚没有参与这些,觉得用大量的钢铁铺设轨道,矿山还好,普通道路怎么可以?

    见柳涚满脸疑虑,杜中宵道:“没有办法,我们这里产的铁太多,必须要想办法卖出去。产出来了卖不出去,与泥土何异?没有卖铁得来的钱,铁监里这么多人靠什么为生?等到新的人来,再建高炉,钢铁必然会大量积压。铁是连续不断产出来的,炉子一刻不能停,对铁监来说,存铁毫无意义。应该是产多少铁,就要卖出去多少,要不就用掉。现在商贾不通,把钢铁当泥土用,也是没办法的事。”

    见柳涚还是不理解,苏颂道:“铁监是产铁的,矿石运到这里,很快就变成铁。铁卖不掉,放在铁监里多占地方,没有任何用处。不比他处,铁存着以后还能卖钱,铁监不行。因为新铁不断产出来,存的铁一个不好,永远没有用处。运判便是这个意思,其他地方可以存铁,铁监不行。”

    杜中宵道:“存铁多了,朝廷眼里产新铁没有意思,说不定就会裁人,关炉子。好不容易建起来这样一处地方,岂容因为销路不通,让其慢慢萧条。只要方便铁监的制品卖不出去,后面可以用产的钢铁制各种物品。比如农具,天下间还有许多地方,用不上铁。锨、镰、锄、犁之类,在铁监里制甚是容易。如果能运到四方,卖这些铁器,比卖钱赚钱多了。”

    虽然铁制农具已经出现一千余年了,但远远没有普及。就是大宋境内,还有大量农民用不上铁制的农具。这个市场之大,远超想象。更不要说按杜中宵的构想,铁监依托资源优势,以后要发展成为机器制造中心。不过这一切,现在都面临到了运输瓶颈。

    铁监要建的铁路并不需要多长,向北到许州,就可以连通运河体系。向南到襄州,就可以进汉江连通长江水系。几百里远,沟通南北水系,会成为继汴河之后的第二条南北交通大动脉。

第88章 谈判() 
看着远处鱼贯而来的矿车,不时有看车的在坡大时调皮地跳上去,顺坡而下,杜中宵叹了口气。其实自己并没有打算大干快上造火车修铁路,而是想把这条运矿石的路作为试验线,等到新的蒸汽机造出来之后,先在这里试。等到成熟了,再修到煤矿那里,连到许州。

    可自己的规划漏了一点,就是铁监产出来的铁的销路。天下到处缺铁,这是事实,可铁监的铁要卖到他们手里可不容易。这个年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实在太慢,叶县的铁监开了这么久了,闻风而来的铁贩还是太少。除了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其他地方的铁贩很少。哪怕杜中宵利用转运司行文地方,让治下州县到处揭榜,也没有多大改观。前些日子,江陵府来了几个铁贩,甚至惊动杜中宵,亲自为他们接风。

    铁产量更超出了杜中宵的预计,开始以为一年七千万斤就不得了,按现在的形势,下年产量必然突破两亿斤。接下来的两三年间,产量还会快速增长。这里有优质铁矿,又临煤矿,只要卖得出去,一年产十万吨钢铁很多吗?后世拼命控制产量,还能产近千万吨呢。

    可问题就是,产出来卖不出去。一是运输不便,再一个就是没有销售渠道。仅靠铁贩,能卖出去多少钢铁?所谓的大商人,一年几千贯的铁就了不得了,对于铁监根本就杯水车薪。

    这铁路,实在是不得不建。如果能修到襄州,连通了长江水系,就一切不同了。此时的荆湖地区还没有开发,江南缺铁,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如果铁监制造大量铁器,有路直下荆湖,可以大大促进两湖地区开发,并能够迅速扩大市场。

    此时其实已经有了开发两湖地区的条件,但缺乏人口,朝廷也没有动力。中国传统上,一般是人口从北向南迁移,逐次开发。两淮到两浙,两湖正对着京西路。偏偏现在京西路都人口不足,哪里有多余人力去两湖。后世人口稠密的洞庭湖沿岸此时人口稀少,存在大量蛮族,很多地区还是刀耕火种。如同北方的大草原养的羊大量卖到中原,两湖地区的牛也是如此。那里因为有大量闲地,牛是放养的,牛群放养山间沼泽,卖的时候引入栏里,套上大量卖到中原,牛价低得惊人。

    一千年来,中国中部人口的迁移路线,就是延着叶县连接的这条中轴线。从河东路到中原,特别是洛阳周围,人口增多之后,再延着洛阳到南阳的道路,一路南下。晚唐五代,中原战乱,河东路和中原人口减少,到现在都没有填满。洛阳周边地区,包括叶县所在的汝州,有大量宋初从河东路迁来的人口。

    后世的北方人,很多都传说来自山西大槐树下。其实这种迁徒远不是从明朝开始的,到宋朝已经持续了千余年。至于河东,也就是后世的山西省,为什么能够在乱世保持人口,一次又一次迁出,原因就很复杂了。总而言之,乱世结束,人口从山西省迁出,先到中原。中原人口增长,再南迁到南襄盆地。南襄盆地满了,继续南迁,到两湖地区。

    京西路营田,大量纤夫开了闲田,必然要向襄州地区扩展。杜中宵估计,这个时间不会太长。随着车船代替纤夫的进程,早则下年,晚则多一年,自己就要到襄州去了。为方便以后营田,也要把这条路建起来。有了铁监,最少要把铁器普及了。

    建起路来,还要建销售渠道。依靠民间商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官方渠道。全国杜中宵没有权限,最少可以先把京西路的销售渠道建立起来。铁监不能存铁,积压就是浪费。矿石变成铁,铁或者直接卖掉,或者制成铁器,再变成钱。用钱建立基础设施,增加产量,畅通无阻才能保证发展。

    铺设铁路,用铁太多,成本太高,但对于现在的铁监来说,却是刚好。冶了铁卖不出去,跟泥土有什么区别?别说铁路有重大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单单把产出来的铁用掉,对铁监来说就是必要的。惟有如此,才能继续生产,才能发展。

    看着不远处烟囱里浓烟滚滚,周边山林白雪皑皑,杜中宵叹了口气。自己本来以为,哪怕以后真出火车,建铁路,也不是容易的事。一想到铁路轨道要用大量的铁,花费的巨量资金,就觉得困难。真正从采矿炼铁开始,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铁的产量增长太快,市场发远远滞后,不这样用掉,产出来的铁堆在那里干什么?很多事情,不到跟前根本计划不到。

    这处铁监,不出意外,很多年内生产出来的铁只能建铁路。没有这个用途,产铁太多,铁监规模只能萎缩。除了这个办法,哪里还有巨大的钢铁市场?造武器,根本就用不了多少。

    生产促进消费,消费刺激生产,现在还远没到能够正循环的时候。

    庆余楼里,朱员外看钱员外过来,道:“员外请坐。今日我们兄弟做东,请员外饮几杯酒。”

    钱员外看了看朱员外、简员外和温员外三人,冷冷地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