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2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天不亮,大营的起床鼓声便轰隆隆敲响了,士兵们甚至来不及洗漱,便从各个营帐飞奔而出,种师道治军严厉,也表现在集结上,一通鼓五十下,必须全部集结完毕,就算光着脚也得奔出来,来晚者当即杖三十。

    集结速度对军队而言极为,遇到偷袭、伏击,士兵就需要迅速集结,最度形成战斗力,而这种反应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必须要严格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渐渐养成一种习惯,一支精锐的军队就是这么点点滴滴地迅速出来。

    李延庆站在大旗下,注视着士兵的集结,脑海里却在思考自己的治军理念。

    他要在玄武营中制定一种等级森严的规矩,这样在集结时,士兵并不一定非要跑到自己的主官面前,在一个将领面前,士兵都要服从指挥,虽然略显得有点杂,但并不乱。

    这样不仅集结的速度更快,在战场上即使被打乱,也能迅速形成新的队伍,形成新的战斗力。

    他深知历史上的宋军面对女真骑兵冲击时,很容易陷入混乱状态,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在混乱中无法形成二次反击能力,很快就崩溃了,形成了女真骑兵的单边屠杀。

    要扭转这种被动,就要训练出一种全方位的作战模式,以队为基础,在实战训练中,队与队之间的士兵不断互换混杂,而迅速形成新的战斗力。

    这种模式的关键就在队头,队头不能局限于某一个人,而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标志,李延庆想到的是红头盔,战场上队头阵亡,另一个人戴上这顶红头盔,他又是新的队头,使红头盔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将士兵吸引在他身边,从而保持阵脚不乱。

    而都头则戴白头盔,他的白头盔又能将更多的队伍集结在一起,形成更加强大的长枪阵,这是步兵对付骑兵的有效战术,以集体的力量战胜骑兵冲击。

    李延庆正思考时,鼓声消失,士兵集结完毕,但还有十几名士兵一边匆匆整理盔甲,一边向这边奔来。

    “军法官何在?”李延庆一声厉喝。

    一名雄壮的队头快步走出,躬身抱拳道:“末将在!”

    李延庆一指十几名迟到的士兵,“给我拿下,每人杖三十!”

    队头一挥手,数十名执法士兵冲上去,将十几名士兵按倒,举杖便打,顿时哭喊声响成一片。

    “明天再有迟到者,杖五十!”李延庆冷冷对全军将士道。

    1

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救大名() 
随着人员和装备到齐,北军营的训练便渐渐走向了正轨,时间飞快消逝,眨眼又过去了一个月。

    这天下午,在占地辽阔的演练场东侧,两支军队正在训练实战拼杀,这是两支各五百人队的厮杀,他们手执盾牌和木刀,士兵倒地则算‘阵亡’退出。

    在演练场上,每天都会有几场这样的实战训练,不过这一支军队的实战训练和别的队伍略有不同,军队中不断闪动着红头盔和蓝头盔,两支军队都略显得有些混乱,但混乱中又不失章法,只见士兵不断地被冲散,又不断的聚集,红头盔或者蓝头盔就像磁铁一样,在不断地吸引着四周的士兵向它靠拢,使军队阵脚始终不散。

    李延庆便骑兵在演练场边缘观战,他手执一根长枪,不断地用长枪指着士兵喝喊,要求倒地的士兵立刻退出战斗。

    他却没有注意到,就不远处的另一侧,数十名亲兵正簇拥着大帅种师道也在边上观战。

    这时,杨亮发现了种师道,连忙跑来向李延庆汇报,李延庆这才将指挥权交给王贵,他翻身下马,向种师道处奔来。

    “卑职参见大帅!”李延庆行一军礼。

    种师道指着战场道:“似乎有点混乱!”

    “启禀大帅,这些士兵平时各有队头,但战场上则没有了直属队头,他们将随时集结在距离自己最近的队头周围,大帅也看到了,就是红头盔和蓝头盔,然后队头又向军旗集结,这样便能保证阵脚不会被冲散,只是目前训练还不足,所以显得有些混乱。”

    种师道点点头,他也看到了,士兵看似很混乱,但实际上还是有章法可寻,种师道一向以实战为准绳,所以他也不评论李延庆的这种战法是好还是不好。

    事实上,李延庆在玄武营的两大改革:重改轻,乱战法,在军营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前者争议不大,轻骑兵有利于长途突袭,大家并没有异议。

    但在战场上取消固定队伍编制,却遭到将领们的一致反对,大家并不是不理解李延庆的思路,只是大家都认为不现实,太想当然,容易造成混乱不用说,而且队头容易成为敌军猎杀的首要目标。

    更是,大宋军制是战争爆发时才临时集结,战后各自归营,这种战法不符合大宋的军制,反而会破坏大宋原有的底层将兵制,所以也只有李延庆的玄武营采用这种战法,其他军营一概不理会,连朱雀营也按兵不动。

    好在种师道比较宽容,并没有阻止李延庆的乱战法,而是允许他去战场上实践。

    这时,种师道不再提战法之事,他沉吟一下对李延庆道:“上午天子紧急召见我,要求我们立刻出兵救援大名府,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我也不清楚,天子只说大名府形势堪忧。”

    “大帅是要求卑职去救援大名府?”

    种师道点点头,“现在我不得不承认你改为轻骑兵有一定的道理,你率领玄武营连夜出发,我再拨付给你十艘大船作为后勤所用,收拾一下吧!”

    说完,种师道又递给了李延庆一只调兵龟符,“凭这只龟符,军队可以一路畅通无阻,并得得到地方官府的粮食支援。”

    李延庆接过龟符躬身道:“卑职遵令!”

    .......

    自从博州兵败后,梁中书死守大名城,城内四千厢兵,加上逃回来的数千败兵也加入了守城防御,梁山军缺乏有力的攻城武器,在攻城不利后便将大军撤回了郓州,只留下都统制张岑率领三千士兵驻扎莘县。

    就在五天前,梁山军暗中向大名府增兵三千,由大将关胜统帅,张岑则率两千军佯攻馆陶县,梁中书中计,以为莘县只有一千守军,便率三千军出击莘县,却中了埋伏,被关胜率军杀得大败,梁中书只率十几人逃回了大名城。

    梁山军开始大举攻城,大名城岌岌可危,梁中书万般无奈,只得向朝廷紧急求救。

    救兵如救火,李延庆率两千步骑混合军一路向北疾速行军,在白马渡过黄河后,在卫州黎阳县稍作休整,军队随即杀进了大名府,首先抵达了内黄县。

    内黄县是大名府最南面的一个县,距离大名城约一百五十里,目前内黄县依旧被官府控制,但梁山军却在四十里外的清石寨驻兵五百人,这是因为清石寨的地理位子比内黄县更,内黄县只控制住卫州方向的入口。

    而清石寨同时扼守住了卫州和相州南入口,是李延庆军队去救援大名城的必经之路。

    当李延庆的军队抵达内黄县,知县带领其他官员和数十名乡绅迎了出来,知县姓杨,相州安阳县人,三十余岁,同进士出身,自从几个月前梁山军占领清石寨后,他每天提心吊胆,唯恐梁山乱匪杀进城,将他和其他官员一起斩首,所以当李延庆率军到来,杨知县喜出望外,亲自出城迎接。

    众人寒暄几句,李延庆率军进了县城,在城门处李延庆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清石岗问道:“清石寨所在的山岗树木茂盛吗?”

    “非常茂盛,以松树为主,很多人都靠在山上打柴为生。”

    李阿燕想了想又问道“山寨内的梁山军从来没有骚扰过内黄县?”

    杨知县摇摇头,“他们是一个多月前才进占清石寨,一直在山上修筑工事,不过就在前天,我们抓到一个清石寨的探子,我怀疑他们想打内黄县的主意了。”

    李延庆顿时有了兴趣,“这个探子还在吗?”

    “还在,就关在县衙中,如果将军有兴趣派人把他提走!”

    李延庆随即回头对杨亮道:“你带几个弟兄去县衙把这个探子提出来,交给王都头审讯。”

    “遵令!”

    杨亮转身匆匆去了,杨知县又陪笑道:“下官在本县最大的内黄酒楼摆了几桌酒席给将军接风洗尘将军务必赏脸。”

    李延庆淡淡笑道:“杨知县的心意我领了,只是大名城形势严峻,我必须立刻出发,以后再来赴宴吧!”

    “将军这就要出发吗?”

    李延庆点了点头,“我就去攻打清石寨知县关闭城门,乡兵上城严守,防止意外!”

    他原本打算派人去清石寨打探消息,不过既然抓到一名探子,一些基本的情报就不用再去打探了。

    李延庆走下城墙,王贵匆匆上前道:“已经问出来了。”

    “怎么快吗?”

    王贵了冷笑道:“到了我手中,我会让他生不如死!”

    “他说了什么?”

    “清石寨大约有乱匪四百八十人左右,装备和我们差不多,为首是一名统领,叫做陶俊。”

    “什么?”

    李延庆吃了一惊,陶俊不就是相州的乱匪吗?同伙贾进被自己干掉,他们居然转到大名府来了。

    “将军知道这个人?”

    李延庆点点头,“相州的乱匪首领也叫陶俊,是不是同一个人我就不知道了。”

    “那应该就是了,祖父告诉我,相州和赵州联合五千厢军前往滏山剿匪,但乱匪却趁夜逃掉了,肯定就是这支军队。”

    李延庆立刻下令道:“各军集结,立刻杀去清石寨!”

    鼓声轰隆隆响起,正在休息的玄武营士兵迅速集结,只片刻便集结完毕,李延庆翻身上马,长枪一挥喝令道:“去清石寨!”

    两千军队杀出城门,向四十里外的清石寨杀去,内黄县城门随即缓缓关闭,一千乡兵奔上了城墙,张弓搭箭,严阵以待。

第三百九十九章 剿匪初战() 
清石寨位于一条长约二十里的山岗上,这座山岗就叫做清石岗,在大平原地区这种山岗比较少见,山岗并不很高,只有六十余丈,谷深林幽,溪水潺潺,倒是一个风景秀丽之处。

    清石寨便位于清石岗南麓,地势比较险峻,只有一条窄窄的上山小道,山顶上分布着上百顶大帐,驻扎着乱匪近五百人。

    这支乱匪正是从相州与赵州交界处的滏山逃来,都统领张岑给了他们一批兵甲物资,令他们驻扎在清石岗上,替梁山军守住大名府的南大门。

    山脚下是两条官道的交汇处,一条是从西南方向过来,叫做卫州道,另一条官道是从西北方向过来,叫做相州道,两条官道在这里交汇形成一条新官道,直通百里外的大名县。

    两条官道的交汇处原本有一个集市,商人早已逃走,集市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支乱匪已在清石寨驻扎了一个半月,却始终没有下山去劫掠内黄县,倒并不是他们转了性,而是内黄县有一千余乡兵,真的打起来他们未必是对手。

    就算如此,他们还是难改兽性,常常下山去周围乡村劫掠财物,抢夺女人,以至附近村民纷纷逃离家乡,清石寨周围三十里内一片荒芜。

    在清石寨最大的一顶营帐前,一名士兵急声道:“外围探子发现情况寨主火速定夺!”

    士兵的禀报打断了寨主陶俊兴致,陶俊就是大名县人,是卢俊义的徒弟,他高大雄壮,膀大腰圆,武艺十分高强。

    此时他从一名女人身上爬起,腰间围一块布走了出来,十分恼怒道:“什么事情大惊小怪?”

    “启禀寨主,探哨发现一支军队正向我们山寨杀来!”

    陶俊一怔,“哪里来的军队?”

    “是从内黄县方向杀来,大约一千余人左右。”

    陶俊眉头一皱,人数不多,不太象官兵主力,有点像内黄县的乡兵,但谅他们也没有这个胆来攻山。

    难道是从卫州杀来的厢军?陶俊不愿多想,他立刻令道:“传令弟兄立刻防御工事,准备给敌军一个狠狠的打击!”

    停一下,陶俊又令道:“点燃烽火,向大名城方向报信!”

    虽然陶俊有些不以为然,但大名城那边的主将张岑有过严令,千人以上的官兵出现,必须点燃烽火报信。

    ‘当!当!当!’在急促的钟声中,近五百名乱匪纷纷奔出营帐,手执弓箭和长矛向防御工事奔去,陶俊在山顶南北两边修建了十几座防御工事,屯集了数千根滚木,他们还有几万支箭,并不畏惧官兵攻山。

    与此同时,修建在山顶的烽燧也点燃了烽火,三柱烽火浓烟滚滚,告诉大名城的梁山军,南面有敌军杀来。。。。。。。。。

    半个时辰后,李延庆率领一千步兵从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