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太监重视了。
朱大典轻咳一声,缓缓说道:“监军大人爱护部下之心,在下亦是称赞不已。这样吧,依在下之见,不若我与刘总兵留60颗头颅便可,余下的53颗头颅,由高监军安排便是。”
朱大典一脸温和地笑容望向高起潜,他暗自认为,这个分配方案,于情于理,都算是照顾周全了。
高起潜气得瑟瑟发抖,他刷地从座位上站起,用一根颤抖的手指指向朱大典刘泽清二人,那尖利刺耳的声音猛地响起在大帐中。“你们两人如此贪渎下属之功,真真不知廉耻!你们若有本事有胆量,也带兵去辽东打鞑子啊,你们若能砍得鞑子首级回来,咱家一个不要,全部归给你们!”
第九十二章 头颅分配(下)()
朱大典的脸上的笑容霎时消失,一张瘦脸开始涨红,心头的怒火也腾腾地窜起。
哼,你这死太监,如果不是仗着皇帝的宠信和这个监军身份,敢这样对我一省大员说话么?现在竟敢对我发火,真真狗仗人势。
朱大典向一旁的刘泽清瞥了一眼,发现他同样是一脸几乎无法控制的怒容。
刘泽清按捺不住愤怒吼道:“好!我等分不分首级先两说,那按高监军的说法,有功才可分得,那辽东军兵此战更无丝毫功劳,又有何资格发得首级,难道高监军要借此机会收买人心不成?”
朱大典脸露一丝冷笑:“辽东军兵与我山东兵马同为朝廷官军,同样在此地奋力而战,高监军何太厚此薄彼?李啸为我山东兵马,我等为其上官,理当分润,分多分少另算,但辽东军兵要来分润,恕朱某实难同意。”
高起潜脸色红一阵白一阵,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有些超出了他的预料,他手颤抖地指着朱大典与刘泽清,嘴唇哆嗦:“你们,你们竟敢与我朝廷监军顶嘴!好,待我奏明皇上,请陛下来论个公道”
眼见得高起潜开始说出斗气话来,朱大典与刘泽清两人几乎就要与高起潜翻脸之际,李啸站了出来,平静地说道:“几位大人别争了,这样吧,李某自已只留下20颗头颅便可,另30颗给一同作战的吴将军,剩下头颅,我看,就给朱大人和刘大人吧,不过,要花点银子来买。”
朱大典和刘泽清听到李啸将剩下的63颗头颅留给自已时,心中正在大乐,忽听得李啸接下来说要他们用银子来买首级,都几乎不相信自已的耳朵。
这首级竟然还要自已花钱来买?
这李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刘泽清怒喝道:“李啸,你把这军营当什么地方了!你以为这里是菜市场吗?这首级也能由你买来卖去,真是堪称奇谈!”
朱大典也摇头叹息:“李百户,你太年轻,恁不晓事。这首级乃军功评定之物,如何可以插标论价,我大明朝开国至今,都未听过如此奇闻。”
李啸冷笑道:“两位大人,你等也知道,这鞑子首级乃是我军于冰天雪地中血战得来,我上百名军士战死辽东,方斩得这些鞑子首级。两位大人袖手高坐,便欲凭白得到这些首级,这天底下岂有这般便宜之事!”
李啸转头望向高起潜,这个刚刚被刘泽清与朱大典联手抵制,正气鼓鼓的大太监,看到李啸暗示的眼神,突然明白了过来,他在座上喝道:“李百户之话,亦有道理。这些首级皆李啸军兵血战所得,你两人若是想白得这些首级,却是不成,咱家也断不能同意。”
李啸向朱大典与刘泽清拱手致礼:“请两位上官体谅李啸的难处,李啸也需对本军将士作个妥善的交待,牺牲将士与受伤官兵亦需银钱抚恤。”
刘泽清犹自冷笑:“那本官若是不给钱呢?”
“那这些首级你们一个也别想得。”李啸平静地回答,随后他转头笑着望向高起潜:“相信高大人会向皇上明言此战经过。”
李啸心下暗叹,朱大典,刘泽清,你们这两位不知道搜括了多少金银财宝的高官,在我这样一个百户官面前摆官架子也罢了,竟还如此贪婪,起了欲要强夺之心,实实让人可笑又可鄙。老子若是没有依靠,自然随你等欺负,但现在你们也该好好想清楚老子身后站的是谁!
听完李啸的话,高起潜脸上立刻浮起了深浅莫测的笑容:“那是自然,据实上奏是咱家的本份。”
刘泽清脸上顿时气泄,胸口却因极度的愤怒而起伏不平,他死盯着李啸的眼神有如刀子,恨不得把李啸大卸八块。
朱大典眼神复杂地看着犹是一脸平静的李啸,心下却在暗叹,没想自已今天,却落在李啸的算计之中。
现在的朱大典基本上看清了李啸的路数了。
最开始,他将这三十颗头颅赠于吴三桂,除能有效拉拢这个辽东的实力派外,也等于是讨好了吴三桂的义父高起潜,故这死太监愿意出面来为李啸争取利益。另外,那李啸估计也已想道,高起潜私心极重的分配方案定会遭到自已和刘泽清的反对,所以在场面陷入僵局之时,他才假装好人地出来打圆场。现在提出这般条件,有高起潜在上面力挺,那么,自已除非不要军功,否则只得乖乖按李啸的意思去办。
原本自已想凭上官权力硬夺李啸的首级战功的做法,是行不通了。不然,高起潜的一封奏本,足以让自已仕途终结。
这个李啸,真真是个狡滑无耻之徒,这借刀杀人,狐假虎威之计用得娴熟得很哪!
“那李百户认为,老夫要出多价钱来买这些头颅呢?”朱大典在许久的沉默之后,缓缓问道。
李啸微笑地伸出3个指头说道:“每个头颅按300两计算,共计18900两银子。”
刘泽清腾地从座位上跳起:“李啸,你这混蛋!你怎么不去抢!朝廷给的赏格是每个头颅50两,你竟敢卖到300两一个!”
李啸冷笑一声:“既然刘总兵觉得吃亐,那在下就与你算笔细帐。63个头颅,如果按50两一个的赏格来算,应是3150两银子,如果这么多首鞑子首级报上去,皇帝陛下定会还有嘉奖,现在鞑子首级难得,朝廷赏赐定不会少,这63颗鞑子首级在下估计至少也有3000多两赏银,这样一来,两位大人平均每人只需花6000多两银子便可买下这些鞑子首级。而有了这些首级,在当今我大官明军对鞑子败绩颇多的背景之下,两位大人军功自是光耀非常,这官位与爵禄自会升赏有加。两位大人不用出丝毫无力,只需花这么点银子,便可升官得禄,这完全是笔极合算的买卖呀。”
李啸说完,笑意吟吟地看着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的刘泽清。
上座的高起潜抚掌大笑起来,声音尖锐刺耳。旁边一直低头没说话的吴三桂脸上,亦对李啸露出了颇为欣赏赞叹有加的神色。
吴三桂心下暗叹,这李啸,算得精准啊,他现在既给了我足够的人情,又让高起潜从容下了台,还给自已留了二十颗头颅,但因为有高公公的直接上奏,虽然比原计划少了十颗头颅,但这个千户官的职务却是没跑的了。最后,也是最绝妙的是,还把剩余的63颗头颅卖了个好价钱给刘泽清与朱大典。
这李啸,端的是个人精!
我回辽东后,定要好好拉拢此人。吴三桂在心下暗暗定下主意。
“罢了,鹤州,看在高监军面上,我等就依李百户之意吧。”朱大典最终长叹了一口气说道,他虽然脸上挤出笑容,但两只三角眼中,两道阴寒的目光冷冷地射向李啸。
刘泽清重重地用拳头砸了一下座位的把柄,凶狠地凝视了李啸良久,最终恨恨地点了点头。
一场群狼争食的斗争终于结束了。
按议定条件,这首级最终定为李啸20个,吴三桂30个,刘泽清30个,朱大典33个,两面镶黄旗官纛的夺取之功,则给了监军高起潜。
朱大典与高起潜随后分别起草捷报,向朝廷报告这一重大胜利。
李啸向高起潜提了个小小的请求,就是请他在奏章上为此次出战派出船只的海商蔡守也提上一句,心情大好的高起潜自是应诺不提。
随后,吴三桂作东,留李啸等人好好吃了一顿,本欲再留李啸至明日,李啸以营中多事为由婉拒。吴三桂尤是连声称谢,亲自送李啸至登州大营外的官道上方归。
现在那装满首级的板车之上已改装成了朱大典与刘泽清的18900两的买首级银子,酒足饭饱的张行猛、雷傲、上官云杰看到这一箱箱亮灿灿的银子,人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还是咱们大人有办法,又能得到官位,又能赚得实惠,这白花花的银子,着实让人欢喜得紧。唉,对我们的李百户大人,俺老张实在是真心佩服。”张行猛脸上几乎笑成了花。
“真没想到,李百户竟有本事让那些当官的不得不掏出银子来买首级,我雷傲真是开了眼界了。近二万两银子啊,这下我军又可以更加扩大补充了。我就说,我雷傲这辈子做得最对的事,就是跟了李百户。”雷傲一个又一个箱子摸过去,同样一脸笑得稀烂。
上官云杰脸上亦是满布笑容,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望向李啸的眼神,更加炽热,更加诚挚,充满了敬佩与赞叹。
“出发,回堡!”脸上满是自信而快意的笑容的李啸扬鞭大喝,率先上马。
多年以后,登州大营到高龙堡这段路,有了个新名字,换银路。这个名字的由来,便是李啸智斗上官换得银子的故事
明天历史页面有推荐了,求推荐,求收藏
第九十三章 崇祯皇帝()
很快,在李啸等人回高龙堡三天后,朱大典与高起潜的报捷文告均已各自呈入朝中,朱大典的报告发住朝廷兵部,而高起潜的奏章则立接送至了崇祉皇帝御案之前。
此时,时任兵部尚书的张凤翼犹在陕西督战,朱大典的奏章最终落到了朝廷首辅周延儒的手里。
周延儒,字玉绳,南直隶宜兴人,20岁中连中会元与状元,一时传为佳话。此人为人机敏,善于察颜观色,崇祯三年九月,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周延儒,被拜为朝廷首辅。
见到这份斩首113名鞑子首级的奏章,首辅周延儒内心的欢喜无以复加,可以说,用快旱死的禾苗得到了一场及时雨来形容也不过。
没有人知道,这位外表颇为儒雅和镇静,极有士大夫风范的状元首辅周延儒,这段时间以来的日子有多难过,他基本上每天都在为登州的叛军未灭而焦虑,为朝中政敌的攻讦与内斗而痛苦不堪,寝食难安。
这位首辅的招抚叛军政策在日益糜烂的山东局势中宣告彻底失败,现在朝廷虽逐渐在剿灭叛军的登州战事中占了上风,但整个剿叛战役进展太过缓慢,迁延太久,每日消耗的粮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朝廷不顾百姓死活,好不容易搜刮上来的练饷、辽饷、和剿饷中的一大部分,都日夜不停地填入这个让人窝火又沮丧的无底洞中,皇帝对他现在已是相当不满。更有温体仁等一帮阴险的反对者时时都地抓他的把柄,想让他早点从首辅位置上滚蛋。种种煎熬与压力,让这位状元首辅神情憔悴又无可奈何。
现在朱大典的这份报捷奏章,让倍受煎熬的周延儒长长地出了口气。
113颗真建州鞑子啊,这可是从自天启末年宁锦大捷之后,朝廷多年以来,再未获得过的大胜!朱大典在捷报中明言,此次渡海袭击鞑子的战斗,是由他总体定计与谋划,方得此大功的,战争目的是震慑后金,让它们不敢大咧咧地与已成瓮中之鳖的孔有德叛军联系。
周延儒愉快地想起,当时正是他推荐朱大典当上山东巡抚并总揽山东军事,当时朱大典荣任巡抚后那一脸惊喜与恭顺的表情,让自已还记忆犹新。现在朱大典立了大功,那么,很自然,他的功劳,很大一部分要算在自已头上,毕竟是他推举朱大典上位的,这份知人善任的功劳是没跑的。
周延儒脸上露出了得意的微笑,他似乎已看到了皇帝见到这份奏章时那龙颜大悦的欢喜模样。于是,他急不可待地将朱大典的奏章揣在身上,便急急进宫面见崇祯皇帝。
在周延儒面见崇祯皇帝之前,皇帝正在东暖阁内观看山东监军高起潜的奏章。
一个身穿明黄龙袍,头戴铰金双龙翼善冠的年轻人坐在盘龙宝座上,手捧奏章仔细地看着。两边各站了两名垂首侍立的太监,他们小心翼翼地站立着,偶尔偷偷瞅一眼正全贯注阅读奏章的年轻人。
这名年轻人,便是刚刚即位五年,时年22岁的崇祯皇帝。
22岁,正是当代大学生刚毕业的年纪。然而,与人们所想象的年轻人朝气蓬勃,欢乐开朗的直观印象不同,这位崇祯皇帝,这位大明王朝的统治者,却是与年纪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