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仕妖娆-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书人的良心,六字不可谓不重,但凡读书人身上稍有君子之气,多会自视清高,对风骨和良心看得极重。

    扫了一眼御书堂诸多秀才,钟毓秀仿佛在李凤梧身上看见了一个传说中的影子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的狂儒柳开。

    大宋朝那位狂儒柳开,在士林中可是留下了千古佳话,当然,他的后人也是够彪炳的,提起其中一位大概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河东狮吼的原型柳月娥,后世某位作者甚至还根据柳月娥的老公陈季常为原型创作了一本热门历史。

    如今到了南宋,河东柳家已没落,旁支的河西柳家春节前被李凤梧这小子闹了个灰头土脸,这倒真是讽刺的紧。

    钟毓秀暗自叹了口气,柳相正如今攀附上了史相公,若非自己想入临安做官,今日之事何苦来哉,读书人的良心……被这竖子说得真是难堪啊。

    走上御书堂前台阶,敲响挂在檐下的小钟,不时便有人搬来诸多试卷,杨奉贤和另一位负责府学监考的先生也相继到达,钟毓秀宣布了诸多考试规则后,分发试卷宣布考试开始。

    这和后世的入学考试颇有相似之处,和谢试、省试、殿试的差距极大。

    谢试、省试、殿试主要是考究才华和才情,对四书五经的理解,以及对时势的看法见解,比如高宗时期,如果殿试时候写出北进的偏激言论,虽然不贬落,但要想有个好名次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孝宗时期,风向大改,若是殿试时那些策论依然是偏安一隅的想法,要得好名次也是希望不大。

    今次考试,毕竟是面对诸多秀才,并不是选拔举子们入仕,因此考究的多是些基本知识,主观题极少,大多考究一些千家诗、诗经以及论语孟子等原文及其解义。

    大宋的秀才和举子一般,亦是不值钱。

    所谓举子,过了谢试便是,但需每三年再考一次,不像明清中举就意味着可以光耀门楣,而秀才在宋朝更只是个称谓而已,谢试不过的称之为秀才,读书人亦称之为秀才。

    李凤梧这种读过两三个月蒙学的人,也可以称之为秀才。

    哪像明清,中个秀才都能入仕。

    从这点来说,大宋虽是读书人的天堂,却也只是出类拔萃那拨人的天堂。

    试卷分发下来,李凤梧拿过后粗略一看,顿时笑了,你妹,就这样的难度,放在后世就特么初中毕业语文考试水准,用后世通俗的话来说,几十道填空题,十道理解,再加一篇作文。

    这和谢试、省试时考的赋、诗、论和时务策完全不在一个等次上,毕竟只是府学考试而已。

    当然,此时还没有填空题的这种说法,而是称之为“帖经”,理解称之为“经义”,作文称之为“策问”。

    帖经对李凤梧来说毫无难度,毕竟是过目不忘的男人。

    磨好墨好提起笔如刷朋友圈一般刷刷刷的一路狂写,几乎毫无阻塞,管它是诗经还是论语抑或是孟子,李凤梧早就背得滚瓜烂熟。

    写得很欢,李凤梧也找回了当年读书时挥斥方遒意气风华的快感。

    其实那一世中,李凤梧从小学到高一都是顶尖的学生,只是高二迷上了网络游戏才一落千丈,最后补习了一年才考上个二流大学。

    钟毓秀坐在师位,安静的看着诸多考生人生百态,有人提笔疾书,有人皱眉深思,有人东瞟西望,还有的人大概是早晨吃了重味吃食,此时肚子难受又不敢张狂,深恐失了斯文,然后终究捂不住,放出一个让周围秀才都在心里咒骂其先人的臭屁来……

    杨奉贤和另一位先生则在秀才桌间走动,谨防有人作弊。

    钟毓秀看了一眼李凤梧,发现这小子下笔如流水,几乎没有停顿过,心中不由得暗自诧异,不是说李家小官人十六岁前都是痴呆的,开窍不过**个月么,怎的有这般水准。

    杨奉贤走到李凤梧桌前,看清李凤梧的卷面后不由得皱眉,李家小官人帖经答得极其完美,没有一处纰错,但是这字……实在不敢恭维,和六岁幼童有甚差别!

    就这水平,哪怕是苏仙那样才情才华并重的先贤,参加殿试估计也得落到三甲的进士出身去,甚至于四甲五甲同进士也不无可能。

    李凤梧答完帖经,双腿跪坐得有些难受,打算活动一下,伸直腿揉了揉,一旁的杨奉贤便低声叱道“学堂之上,不得失仪。”

    爱屋及乌,因为杨迈的缘故,李凤梧对这位先生还是颇有好感,闻言微微揖首,道“学生受教。”

    继续跪坐,揉了片刻后提笔答题。

    接下来是经义,就是主观题,以儒家经典中的一段一句或不同章节同一主题的句子为题目,让应试者作文,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类似后世理解中的读后感,一般比较灵活。这种府学考试中,不需要多么出类拔萃的见解,也不需要多么标新立异的观点,符合当世大流观点即可。

    李凤梧对此自然也是深有感触的,一切读后感,都要向着光明正确的方向,当然,在大宋朝,所谓的光明正确不外乎清高的君子风骨、正确的纲常伦理和仁爱厚德等大道理。

    李凤梧依然答得没有难度。

    杨奉贤看得只点头,李家小官人观点成熟,见解优良,胸有才华,看来蒙学知识相当扎实,应是今次府学考试中的佼佼者,这句话说通俗点就是李凤梧世界观比较正能量……

    杨奉贤之所以有这种看法,只因李凤梧的答题速度远超其他人,经义他已经答了七道,其他的大多学生才开始作答经义……毕竟是没过谢试的秀才,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进入府学的能力。

    考试的目的就是选良黜莠。

    答完经义,最后是时务策论,李凤梧看了一眼,便知道时务策论应该是西厅教授周必大出的题,让考生根据金国和大宋朝两国局势自由言论。

    这不就是看考生对时事见解么,是北伐还是继续偏安一遇,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论证之。

    这对李凤梧而言亦没有难度,毕竟他现在可谓站在上帝视觉,大宋接下来北伐是肯定的,但北伐是对是错,历史已有盖棺定论。

第五十章 雄文惊四座() 
隆兴元年建康府学文宣王庙的入学考试,注定要在大宋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考试结束,李凤梧带着恶仆李巨鹿回李府挑逗朱唤儿去了,至于考试结果,第二日遣一个仆人到文宣王庙看张榜即可。

    钟毓秀和杨奉贤及另外一位先生将试卷收整后,一起来到府学明德堂,此时府学生员的开学检测考试早已结束,一些先生正拿着其中的优秀作品探讨着。

    看见杨奉贤等人进来,众人放下手中事情,纷纷围过来,等待东西厅教授周必大和曹崇一起审阅那个风云人物李家小官人的试卷。

    杨奉贤从一堆试卷中找出李凤梧的试卷,墨迹已干,轻手轻脚的放到周必大书桌上。

    和杨奉贤预料的一般,周必大只扫了一眼卷面便皱眉,显然对李家小官人鸡飞鸭舞的书法造诣极为头疼,这水准在府学里也可以傲视群子,不是针对谁了。

    字迹虽丑,考虑到李家小官人十六岁之前不沾笔墨,这种程度也能接受了。

    周必大便提笔墨,准备一题一题判阅。

    然而众多先生和东厅教授等了许久,也不见周必大落一墨,暗自诧异,大家都熟知周必大其人,立身刚正,就算李家小官人是经他首肯入的府学,这种情况下断然不会徇私,只是他为何不落笔?

    曹崇本是想等周必大阅完再复审,此时也忍不住好奇之心,靠过去问道“子充兄何故不下笔审之?”

    周必大苦笑,将帖经卷递给曹崇,“无处下笔,若真要审阅,大概只能落个鸡飞鸭舞的批语了。”

    众人闻言都是诧然。

    曹崇看罢,也不得不叹服道“李家小官人熟记能力着实不错,竟然只字不差,真如子充兄所言,这卷面还真给他落个鸡飞鸭舞的批语,子充兄不怪的话,某来落笔。”

    周必大爽朗一笑,心中阴霾进去,“惠美兄但请无妨。”收了李家大官人三千贯铜钱,自己虽然没有徇私中饱,但终究拿人手短,如果可以,李家小官人能在府学深造是最好。

    此时阅够李家小官人的帖经卷,后面只要不太拙劣,仅凭此卷成绩,大概便能有六成可能留在府学成为真正的生员。

    曹崇便提笔落下“鸡飞鸭舞,勤修之”的评语。

    和曹崇飘逸书法一比,李凤梧那字便显得极其不堪入目,真是个天上地下的差距,不知道李凤梧看到时候会做何感想。

    帖经满分,接下来便是经义。

    依然是周必大首阅曹崇复审,这一次没有帖经完美,周必大虽然看得频频点头,手中笔豪也是频频落下,显然不足之处颇多。

    十题下来,周必大最终判了个良上的结语。

    然后递给曹崇,曹崇复审时一脸痛苦,无他,李凤梧的字迹着实让人看不下去,如果不是因为此子是此次考试风云人物,以曹崇的性格根本不会看下去,直接给黜落。

    有周必大评阅在前,曹崇只在经义卷补了两处,便也给了个良上的结语。

    帖经满分,经义良上,最后的时务策论只要不大逆不道,李凤梧这生员名分便板上钉钉了,这一结果落在杨奉贤眼里,自然是高兴的。

    自家侄儿杨迈和李家小官人交往过几次,回家后大为赞赏,李家小官人出手阔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年轻人看对眼了,侄儿作风虽有年轻人的张扬,骨子里却重礼守仪,对柳家作风早有不满,加上李凤梧和侄儿相处时毫无做作,侄儿杨迈甚至对自己说出李家小官人当如凤栖梧桐,他日比展翅入天家的评语。

    对此杨奉贤不做看法,但对侄儿的行为,自己必然是要表示一下支持的,因此李凤梧若能留在府学自然是好,自己会建议杨迈和他多走动亲近。

    只是钟毓秀和其他几位先生则有些无奈,钟毓秀心中有鬼不说也罢,其他几位先生,其中两位便是柳家那位青染公的门生,眼见气死老师的小子竟然要入府学,自己还要教导他,心里别提多别扭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沽名钓誉的柳青染教导出来的弟子也好不到哪里去,说衣冠禽兽大概会重了,但给一个假道德君子的评价还是靠谱的。

    拿起时务策论,此次曹崇没有再等周必大看完后复审,而是一起评阅。

    只看得第一句“建炎南渡,两朝对峙,然世事无长久昌期,岁岁而过,必起风云战事……”,两人便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赞赏。

    待看得后文,周必大和曹崇两人的脸色便逐渐变得精彩起来。

    周必大忽然停住,对曹崇说道“实不料我府学初等生员中竟有此等佳作,真是让我等惭愧,不如惠美念与大家共赏之。”

    时务策论读了一半,曹崇也收了之前对李凤梧的间隙之心,大声笑道“如此甚好,也叫大家知晓我府学多了怎样一员才子。”

    说完在众多先生惊诧莫名的目光中摇头晃脑高声念道“建炎南渡,两朝对峙,然世事无长久昌期,岁岁而过,必起风云战事,前有岳王战利后有采石捷……”

    本来是可以直接说靖康耻,不过在本朝这是个不能轻易说的事情,毕竟大宋皇族蒙羞,若是这种事情述诸书面,那真是老寿星吃砒霜了。

    听得这段话,一众先生点头称赞,就连钟毓秀和那几位先生也不得不赞一声,李家小官人着实不错,这段话铺垫得颇有山高月小之势,只等后面水落石出的破题。

    承惠于王安石,太学体几乎销声匿迹。

    太学体是宋初狂儒柳开以险怪奇涩倾向在古文运动后期登峰造极的发展,文体怪诞诋讪流荡猥琐,既无古文的平实质朴,又乏骈文的典雅华丽,直以断散拙鄙为高,完全与骈体文唱对台戏,

    李凤梧自然是不懂太学体的,不过受后世记忆影响,写文章么不就求个简单粗暴?酣畅淋漓直抒胸臆才是王道嘛。

    因此李凤梧一篇时务策论便很是让人觉得爽利。

    曹崇继续高声念文,当念道“天子北归吾望矣,将军挥剑吾往矣,此为宋民之良心”时,曹崇猛然击掌拍桌,惊叹道“好一句天子北归吾望矣,好一句将军挥剑吾往矣!”

    周必大拍掌附议,“果真雄文,此句恰有山高月小后的水落石出之感,令人眼前骤然开阔,实乃不可多得之佳作!”

    众多先生大受震动,一时间明德堂内寂静无声,只剩下曹崇的声音继续念下去,直到最后一段“海陵王归去,然乌禄治国经略,群臣相守上下相安……几显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