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枭将-第2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骆腾发心想,果然什么事情都瞒不过这个精明的弟弟,骆腾发点了点头,表示默认。

    “没有什么好担心的。”骆腾达这些天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对当下的局势做出了一个比较明晰的判断。自从以少胜多,以三千兵马击溃近万追击他们的朝廷军队的时候,骆腾达的自信心猛涨。

    原本的骆腾达和骆腾发一样,有着和他一样的顾虑,但是在这次的胜利之后,骆腾达豁然开朗,有了和骆腾发不一样的看法。

    现在的大赵朝廷早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强盛的大赵朝廷,虽说大赵现在在表面上看还是很庞大,是一个不可撼动的庞然大物。但是这个庞然大物在大的同时他也是虚弱的。

    大赵在此后要应对的不仅仅是他们山西的叛军,同时大赵还要应对陕西的老牌叛军陆天浩。以及辽东的曼舒辽东。

    对他们山西叛军很难使得上全劲。

    骆腾达现在要面对的问题不是其他什么问题,他现在一套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挺过这一阵子。坚持过甘州镇军和秦军的围剿,只要挺过这次围剿,他的这支军队就能够很快壮大,并且在山西立足。

    骆腾达很清楚,朝廷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够解决掉他们的话,朝廷也不会一直在这个地方死死地啃下去,朝廷必然要么被辽东的曼舒辽国,要么被陕西的陆天浩等人组成的叛军逼得调兵围剿。

    总之,在最后这两支对他威胁最大的军队终将会撤出山西地区,届时,山西就是属于他骆腾达的舞台。

    “只要我们能够挺过甘州镇军和秦军的围剿,我们就算是成功一半。”对于未来的规划,未来他们何去何从,骆腾达在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影子。

    山西这个地方是最适合他骆腾达的地方,以来骆腾达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骆腾达不忍心离开这个从小生养他的故土。二来,骆腾达在山西地区有着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尤其是雁门关的关兵,更是骆腾达立足成事的根基所在。

    雁门关关兵是骆腾达最大的凭恃。综合这些条件,没有那个地方比山西更适合作为骆腾达的立足之地。

    “朝廷兵锋正盛大,我们不宜与朝廷正面对抗。”骆腾达说出了他的战略方针,“在甘州镇军和秦军没有离开山西之前,我们潜入深山,我们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对山西的情况要比甘州镇军和秦军了解。”

    秦军和甘州镇军无论如何精锐,有一个优势是他们绝对占据不了的,由于秦军和甘州镇军都是客军,对山西的地理状况肯定没有他们来了解。在地利方面,他骆腾达的军队相比秦军和甘州镇军而言占据着优势。

    骆腾达决定以这一点优势和秦军、甘州镇军展开周旋。

    当然,秦军和甘州镇军可能请当地的镇军为他们引路。不过这些当地的镇军都是一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怂蛋。对他们造不成多大的威胁。

    “二弟的意思是在深山之中和秦军、甘州镇军展开周旋,直到秦军和甘州镇军撤出山西境内的那一天?”骆腾发大致猜到了骆腾达的想法。

    骆腾达点点图说道:“目前我们最大的优势便是在于地利,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还有,我们可以在这段时间内整合山西其余的势力,壮大我们的实力。”(。)

第三百七十六章:四十二万八千六百二十一两() 
第三百七十六章:四十二万八千六百二十一两

    将视线转移到帝国的心脏京师城。

    此时的京师城,城内城外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人们似乎比过年还要开心。

    京师城在这个时候表现出喜气洋洋的气氛是源自于辽军的出关。普通百姓的目光大多还是短浅的。在他们看来只要辽军出关了他们救安全了。

    辽军一走就没有什么能够威胁他们的了。毕竟这是京师城,这是在天子脚下,天下,还有哪个地方比天子脚下更安全呢?这是京师城百姓的看法。

    当然,迎师大典上,几十万军队表现出来的强大阵势也给了他们安全感。他们相信这一支军队可以保障他们的安全。

    京师城百姓们似乎并不知道更大的危机正向着这个蹒跚的老大帝国悄然接近。

    京师城的街头巷尾,乃至茶馆,都在谈论着大赵的军队如何奋勇杀敌,如何赶走辽军的英勇事迹。其中也有归来的士卒在大街上四处夸耀着不属于他们的那些子虚乌有的英雄事迹,博得京师城百姓赞赏的目光,从而混吃混喝。

    与京师城内外的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不同,在皇城内的皇宫中,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大赵帝国的皇帝宋宇仁却是愁眉不展。脸上写满了忧虑。

    宋宇仁还没有来得及对辽军出关的事情感到高兴一阵,更多的事情接踵而来。

    眼下,有这么几件大事摆在宋宇仁面前。

    第一件大事,也是目前最为迫切的大事,如何封赏这次有功的勤王军。这次举国的军队勤王,就连南都的金陵城都派遣了勤王军过来。并且这一次勤王军在彭朝栋的率领下,取得的战绩也还算好看,至少没有那么丢脸。

    那么问题来了,大赵近年来财政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国库已经没有什么钱了,国库的仓库几乎都可以直接跑老鼠了。

    不仅国库没有什么钱,就连宋宇仁的内帑这些年来这里抠一点,那里拿一点,也没有剩下多少的银两。而几十万大军所要的封赏又是惊人的。总不能直接将他们草草打发了了事。

    这些军队是帝国最后所能够使用的军队,帝国想要威胁住统治必须依仗这支军队。

    这次辽军的破边入关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宋宇仁,他所引以为傲那银子堆出来的京师城禁军这些老爷兵少爷兵是靠不住的。想要维系大赵帝国的统治大赵帝国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那几支有数的强军。

    大殿之内群臣在已经散去,留下了寥寥无几的几个大臣留在大殿之中。

    几个人留在大殿之中,大殿显得很空旷。

    作为帝国的首辅和次辅,按照道理来说,现在朝廷面对这么大的事情,徐鸿谦和吕宗成应该留下大殿中一起商讨应对的办法,但是宋宇仁并没有让徐鸿谦和吕宗成留下来。

    宋宇仁知道现在这两个人势同水火,留下他们两个不要说商量事情了。留下他们他们两个,他们两个不在大殿中吵起来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要留下来一起商量事情根本不肯能。

    为了耳根清净,也为了能够更好地想出应对当前问题的法子,宋宇仁索性下令让他们两个直接回家一边凉快去。

    宋宇仁的这个决定自然是令这两个朝廷的栋梁之臣感到不高兴,但是大赵朝廷的这个家还是宋宇仁当。宋宇仁是说一不二的,宋宇仁要他们回家,徐鸿谦和吕宗成也只能乖乖的回家。

    徐鸿谦和吕宗成走之后,大殿之内的人更少了,现在大殿之内只剩下了户部尚书苏恪以及几个户部的主要大臣。

    “苏爱卿,户部真的一点银子也没有了吗?”

    大殿之内就这剩下了几个户部的大臣,宋宇仁现在问及财政的问题也没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了。直奔主题,问苏恪道。

    苏恪非常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皇上,臣刚刚把户部在京师城主要的库府全部都底朝天地搜刮了一遍,总共找到了银子也就四十二万八千六百二十一两。”

    苏恪很无奈,大赵朝历代这么多的户部尚书中,要说最难当的尚书,恐怕就是苏恪了。没有一代的户部尚书会比苏恪这个户部尚书更难当。

    户部本来是一个油水很足,人人向往的部门,到了苏恪接受户部尚书的时候。户部已经彻彻底底地成为了清水衙门。现在京师城六部之中,油水最为寡淡的衙门恐怕非户部莫属。

    勤王军大胜的消息传回京师城之后,苏恪是京师城的所有官员之中,最为忧虑的一个。苏恪没有时间和机会去享受这份喜悦。

    苏恪面对大胜的消息心情是复杂的。苏恪喜的是辽军终于走了,北方的战事结束了,北方的子民也将免受辽军的涂炭。这是站在一个普通大臣的角度应该有的想法。

    在喜悦的同时,苏恪的心情也是忧虑的。苏恪已经事先想到。军队在取得大捷之后,下面要做的事情按照朝廷的惯例自然是对有功将士的封赏。

    有功赏,有罪罚,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是理所应当。

    封好说,宋宇仁手中别的东西没有,任何东西都很缺,但是,宋宇仁最不缺的就是一些爵位好称号。这种带有名誉性的东西好说,只要一张纸的事情,费不了多少钱。

    但是难就难在赏,拿什么赏,是现在苏恪和宋宇仁最头疼的事情,国库已经空了。

    苏恪事先将京师城所有的户部库府全部搜刮了一遍以便应对这一次的封赏赐。想着无论如何这一次先应付过去再说。

    最后下面的官吏汇报上来的四十二万八千六百二十一两这个精确的数字让苏恪浑身为之一振。苏恪当时在听到这个数字之后直接昏倒了过去。

    四十二万八千六百二十一两对于寻常人家来说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当时对于一个国家的财政来说,四十二万八千六百二十一两是一个非常可笑的数字。

    苏恪心想,就连他们的死对头曼舒辽国国库中的银两恐怕也不止这么一点吧。

    “四十二万八千六百二十一两四十二万八千六百二十一两四十二万八千六百二十一两”

    宋宇仁呆愣楞地默念了这个数字好久,也不知道念了多少遍,似乎多念几遍这个数字会增加似的。

    宋宇仁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结果报上来的数字,还是让宋宇仁猝不及防。

    户部是宋宇仁对于这次封赏指望最大的地方,这次封赏能不能够顺利地完成,就指望着户部了。

    最后就连户部也让宋宇仁失望透顶。看来户部是指望不上了,四十二万八千六百二十一两。根本无法完成这次的封赏。(。)

第三百七十七章:借银子() 
第三百七十七章:借银子

    一个泱泱的大帝国,一个曾经天朝上国自居的大帝国,谁能够想到今天会沦落到他的国库只有四十二万八千六百二十一两白银的库存?

    这个数字在鼎盛时期的大赵王朝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零头,现在大赵的户部财政已经到了精确到用两的地步。

    “苏爱卿有什么办法?”宋宇仁眼神热切地盯着苏恪,指望着苏恪能拿出什么主意来。

    苏恪心想,你一个堂堂的大赵皇帝都没有主意,我一个臣下能有什么主意。苏恪就差和宋宇仁干瞪眼了。他这个户部尚书,当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换做是平常人,估计在苏恪这个位置上早已经精神崩溃了。

    “臣不知。”苏恪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既然话说到这个份上,宋宇仁也只好挑明了,他也不顾作为一个皇上应该有的威仪,在大殿之中说道:“有什么好法子能够弄到钱,苏爱卿单说无妨,朕一定支持苏爱卿。”

    宋宇仁说出这番话后,不禁令苏恪感到一惊,其余的几个户部的主官也忍不住呆住了。宋宇仁说的话哪里像是一个皇帝应该说的话。

    最先恢复常态的还是苏恪,苏恪了解宋宇仁,也知道宋宇仁的苦衷。不是万不得已,宋宇仁一个帝王之尊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苏恪站在原地不知道该说什么,在想了很久之后,苏恪对宋宇仁说道:“皇上可以效仿穆宗皇帝向群臣劝捐银,借银之事。”

    苏恪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声音像蚊子一般小,似乎只有他自己能够听的到。

    饶是苏恪说话的声音这么小,宋宇仁还是捕捉到了苏恪的话语声,将苏恪的话听的一清二楚。因为宋宇仁听的实在是太认真了。

    苏恪说出这番话声音很小也是有原因的。皇上向大臣借银子又是颜面是一回事,而且朝廷还拖欠着下面的大臣的俸禄,宋宇仁这时候又向下面的大臣借银子,实在是有失颜面的一件事情。

    更关键的是当年穆宗皇帝的名声是出奇的差,就连朝廷也不避讳将穆宗皇帝定位为昏君。作为后世大赵皇帝的一个反面教材教育后世的大赵君主。

    穆宗皇帝劣迹斑斑,向群臣借银子也是当年穆宗皇帝劣迹斑斑的事迹之一。当年萌古部族的军队围困住了京师城,国库也同样的空虚,不过那时候的空虚和今天的空虚情况又有点不同。

    穆宗皇帝在登基的时候大赵的国库可谓是库府充盈,在穆宗皇帝登基后的短短十几年间。大赵的库府便已经见底了。至于为什么见底,原因也很简单,原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