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心传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秦桧为几千钱就向人做了贷款,可见他当时有多穷。为了维持生计,秦桧在私塾里教书,而且还教的是学前班。
秦桧曾概叹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这话的意思,若能有三百亩田地,绝对不做孩子王。自古以来,带孩子都是苦逼的差事。
承诺很多时候都像是放屁,是不能当真的。说的时候可以惊天动地,时过境迁之后,一切都会苍白无力。
秦桧后来的党同伐异,杀人如麻,卖国自肥,他太苍白无力了……
屌丝的困苦生活,能让有大志者砥砺意志,政和五年(1115)秦桧考中进士,补为密州教授。
秦桧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一旦走上了大道,便不会停下脚步,接着有考中了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
咱们解释下词学兼茂科是什么东西。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在隋唐的时候科举虽然崛起,但还不唯一的选官制度,还有很多方式选官,因此学子即便考中了进士,也是很难做官。
一般来说,运气好的话,等个一两年,便可以入官,运气不好的话,三年五载甚至超过十年都是有可能的。
号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就是中了进士却没有官做,一怒之下,写出了传世之篇《马说》。
进士要想快速做官是有捷径的,可以参加制科考试,一旦高中立即可以做官。
制科包括:博学鸿词、茂材异等、才堪经邦、贤良方正、直言极谏、高蹈丘园、堪任将帅等,据说有八十余种。
制科属于不定期考试,高兴了就来一回,不管是在职不在职的文人,都会主动参与考试,因为机会难得。
到了宋代以后,官员机构庞大,前三甲进士可以直接做官,甚至六甲进士可以等待选官。
说到这里可能有看官要要问了,三甲是什么意思?当然不是三甲医院的意思。
隋唐时期科举只按人数录取,不分门别类。
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才开始分类为“三甲”。
即殿试第一等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称“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这帮人都成为进士。
其实还有四甲,五甲,六甲进士,这些人也是可以做官的,但要等待选官。六甲进士要经过诠选和呈选的考试才能选官。
进士直接做官导致了士人单纯搞文学的少了,以至于起草的文书太没有文笔了,但是又不能直接录用那些文人,因为他们只是偶像,不是治国安邦的人才。
为了扭转这个现象,宋朝中后期有开了制科,其中就包括词学兼茂科。
学正是什么呢?简单点就是教导主任,辅佐博士施行教典、学规。
由此可见,秦桧在这个时期,确实是个很不错的年轻人。
事实上,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是有理想的有报复的,可面对扯淡的社会,有的人坚持了,成为最好的或者最坏的,留在了历史的书页里。有的人没有坚持,归为庸庸之辈,而繁衍了种族。
秦桧就属于坚持中的坏蛋。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进攻宋朝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要求宋徽宗割让三镇: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
此时身为职方员外郎的秦桧,提出了较为重要的四条意见。
一是金人贪得无厌,要割地只能给燕山一路。
二是金人狡诈,要加强守备,不可松懈。
三是召集百官详细讨论,选择正确意见写进盟书中。
四是把金国使者安置在外面,不让其进朝门上殿堂。
就这四条建议来说,恰好摸到了大宋的脉门,尤其是第三条,指明了正确的外交政策,可惜当时钦宗皇帝一条都没能采纳。
朝廷见秦桧侃侃而谈,就派秦桧和程璃为割地代表同金人进行谈判。
秦桧在谈判中尚能坚持上述意见,又被升为殿中侍御史、左司谏。
王云、李若水见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回来后说,金兵“坚欲得地,不然,进兵取汴京”。
朝中百官在讨论中,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秦桧等三十六人认为不可。
看看现在的秦桧,在看看后来的秦桧,同是一个人,怎能差距这么大呢?
有的时候,在下甚至怀疑真正的秦桧已经死了,回来的这个人,只是面貌比较相像的假冒伪劣。否则的话,你很难接受这种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性格裂变。
(本章完)
第170章 170冲动的秦桧()
不久,朝廷感于秦桧的忠直,下诏任命秦桧为御史中丞。
闰十一月,汴京失守,不久之后,徽、钦二帝就被扣押在金军大营了。
靖康二年(1127)二月,莫俦、吴千干从金营回来,传出宗望,宗翰之命要推立异姓为帝意图。留守的王时雍等汉奸,便召百官军民共议立张邦昌,众人大惊失色不敢作答。
只有监察御史马伸对众人说:“吾曹职为争臣,岂容坐视不吐一辞?当共入议状,乞存赵氏。”
这话的意思是:我们作为谏臣,怎能坐视不说一句话?应当共进议状,请存赵氏。
秦桧深为感动,提笔写了一篇可以流传千古的文字:“桧荷国厚恩,甚愧无报。今金人拥重兵,临已拔之城,操生杀之柄,必欲易姓,桧尽死以辨,非特忠于主也,且明两国之利害尔。
赵氏自祖宗以至嗣君,百七十余载。顷缘奸臣败盟,结怨邻国,谋臣失计,误主丧师,遂致生灵被祸,京都失守,主上出郊,求和军前。两元帅既允其议,布闻中外矣,且空竭帑藏,追取服御所用,割两河地,恭为臣子,今乃变易前议,人臣安忍畏死不论哉?
宋于中国,号令一统,绵地万里,德泽加于百姓,前古未有。虽兴亡之命在天有数,焉可以一城决废立哉?昔西汉绝于新室,光武以兴;东汉绝于曹氏,刘备帝蜀;唐为朱温篡夺,李克用犹推其世序而继之。盖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
张邦昌在上皇时,附会权幸,共为蠹国之政。社稷倾危,生民涂炭,固非一人所致,亦邦昌为之也。天下方疾之如仇雠,若付以土地,使主人民,四方豪杰必共起而诛之,终不足为大金屏翰。必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天下之宗子不可灭。桧不顾斧钺之诛,言两朝之利害,愿复嗣君位以安四方,非特大宋蒙福,亦大金万世利也。”
这片文章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何等的慷慨激昂啊。
在那个局势下说这个话,显很傻且很二,但我傻,我纯真。我二,我健康。
此时的秦桧,不愧为一时豪杰,在下每读到这里,无不慨然长叹,这么让人心潮澎湃的话,竟是秦桧说出来的,人性真的是不可琢磨啊。
这段话还算浅白,是一篇不错的骈文,更关键是秦桧这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写出来的,各位看官完全可以揣摩一二。
在下不以浅薄,还是把这话给翻译成白话吧,有的看官并不喜欢文言文。
秦桧说:秦桧受国厚恩,十分惭愧无以报答。现在金人拥重兵,占领城池,操生杀大权,一定要立异姓皇帝,秦桧冒死争辩,不只因忠于主上,是要讲明两国利害。
赵氏自祖宗至嗣君,历一百七十多年。忽因奸臣破坏盟约,与邻国结怨,谋臣失计,误主丧师,导致生灵遭难,京都失守,皇上出城,到军阵前求和。两元帅既已答应议和,布告中外,况且我方正空竭帑藏,搜集各种珍玩,奉于军前,割去两河土地,恭顺地做金国的臣子,今你们变更前面的和议,做臣下的怎能怕死不论呢?
宋在中原,号令一统,国土万里,德泽加于百姓,前古未有。虽然兴亡之命决定于天数,怎可因一城得失决定废立呢?从前,西汉亡于新室,光武中兴。东汉亡于曹氏,刘备称帝于蜀。唐被朱温篡夺,李克用还推算世序而继承它。因为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
张邦昌在徽宗时,附会权臣,共同害国。虽然说社稷倾危,生民涂炭,固然不是一人所致,也是张邦昌所为。天下人正恨之如敌,若给他土地,让他统治人民,四方豪杰必会一起起事杀他,他不可能成为大金的屏障。一定要立张邦昌,京师的百姓可服,天下的百姓则不可服。京师的宗室可灭,天下的宗室不可灭。秦桧不顾斧钺之诛,讲明两朝利害,希望恢复钦宗的帝位以安天下,不只大宋蒙福,也对大金有万世之利。
这一冲动,危机就来了,因为这个书面材料到了金国人手里,秦桧算倒霉了。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以秦桧反对立张邦昌为理由,将他和妻子王氏及侍从等人抓捕。
三月,金人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
张邦昌给金人上书,请求放换孙傅、张叔夜及秦桧。
金国人自然不会同意,这不是湿柴遇小火苗的闷骚,是干菜遇烈火的明骚,我不一泡尿把他给浇灭了,留着给你我烦心?
徽钦二帝随金兵北迁,秦桧和孙傅、张叔夜、何栗、司马朴跟从到燕山,又转移到韩州。
其实以秦桧的级别来说,他本可以不被抓捕北上的,但是他的热血,让他走上了一条九死一生的路。
在韩州的时候,徽宗得知康王赵构即位,觉得自己腰杆子硬了一些,毕竟自己儿子当皇帝了。便致书完颜宗翰,要求再次议和。
这份议和书,就秦桧加工润色的。
据说秦桧以厚礼贿赂完颜宗翰,在下不太了解,作为囚徒的秦桧,是从哪里弄来的厚礼?又是怎么能联系上完颜宗翰的?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史料之中,并没有提及这次行贿,是为了和议还是为了自家的性命。因为此事不了了之了。
金太宗吴乞买把战利品分给有功将士,秦桧被送到完颜昌的家里,对秦桧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分配,他以后的飞黄腾达,就是在这里埋下伏笔的。
在下并不知道秦桧为什么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秦桧的转变,应该是从这里开始的。
人总是会变的,但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就不是正常的逻辑能解释的了,是遭受了什么非人的待遇?还是“孝庄侍寝”的待遇?
具体发生什么,由于史料的缺少,很难再确认了。
不管怎么样,以前好歹还是一个戴眼镜的,现在开始掀小姑娘的裙子了。难道君子到流氓指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本章完)
第171章 171秦桧南返(一)()
如果让在下分析这种变化,在下认为秦桧既没有受到非人虐待,也不会受到亲密拉拢。
在这一系列的变幻之中,秦桧看到了国家的底线,皇室的底线,皇帝的底线。
皇帝为了活命,能够彻底的丢掉尊严,甚至把遮羞布都扔掉了。
秦桧就明白了,皇帝是一个什么玩意,自己的忠心又是为了什么?
誓死效忠的主子,在脱下黄袍之后,还不如一个匹夫来的有血性,确实让秦桧是大跌眼镜。
我为赵宋犯言直谏,你们却不能纳而行之,就知道知道忍气吞声。看着自己江山,百姓,妻子,儿女被金人摆布,竟能无动于衷。这种人值得我秦桧卖命吗?
当我决定不再为你卖命,我就要卖你的命了。
从此以后,秦桧变成了一个毫无血性、溜须拍马的人,成为了金国人的走狗。
在秦桧的百般逢迎下,完颜昌越来越欣赏秦桧,做什么事情都把秦桧带在身边的。于是秦桧完颜昌攻打楚州返回,携全家回到了大宋。
当然了,就凭这么一句话,秦桧就回到道了大宋,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秦桧归来的复杂说法。
秦桧南归后,自称是杀死了监视的金兵,然后夺船而来的。
大宋的大臣门不傻,臣僚们随即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孙傅、何粟、司马朴是同秦桧一起被俘的,为什么只有秦桧独回?
关于秦桧归来,有两个路线,有人说在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秦桧和完颜昌就分手了。
如果这么算,从燕山府到楚州大约二干八百里,其间需爬山涉水,难道路上没有碰上盘查询问,就这么一帆风顾地南归了?
这个路线在下是不信的,在楚州和完颜昌分手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但是问题来了,金国人为什么让秦桧回来。
如果说完颜昌很倚重秦桧,是不会秦桧回来的,左膀右臂能够轻易舍弃吗?如果完颜昌并不欣赏秦桧,完全没必要放他回来的。
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