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现在是赵信要,这可是他的亲儿子,哪怕是中枢没钱了,也挤兑着来。

    这些日子,三司使叶清臣躲他远远的,封建社会,并不是以年为单位的,分别分成秋收和春收,虽然说,春收刚刚收到,已经押解到了京城,可是吃饭的口子更多,真的要在这里松口了,其他地方怎么办。

    说实在,虽然三司位高权重,在别人看来是技相,是最为财权的官职,可是每一个三司使都战战兢兢的,或许在真宗,甚至是太宗年间,北宋收入高支出少,三司使是一个非常清贵,并且体面的职务。

    可是到了仁宗朝,伴随着各种弊政,北宋三坑已经出现,官员,士兵,加上边患,这是三个巨大的口子,而且是无休无止吃钱的口子,就有些入不裹出了,从郑戬,到叶清臣,再到后面的王尧臣,都为了这个钱,殚精竭虑,愁白了头发。

    可是皇帝的面子总要给,况且,还是赵昕的事情,叶清臣也算是高官了,否则也做不到计相的职务,在仁宗的大力宣传之下,他也是有资格知道苗定到底是什么人的存在。

    最终,在政府,中枢,包括三司的共同筹措之下,最终的数字出来了,给出的是一个普通的州的建设时候的拨款,15万贯。

    听起来不少,15万贯,换成米,都有20万石,换算成其他的东西,应该也差不多,可是这笔钱对于普通家族来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对于一个州而言,真的是一个杯水车薪的数字,打个比方吧,就如同赵信最开始穿越时候,经过的那个县城南乐,他的那个小小的县城,单纯城墙来说,就是7万贯以上,加上一些必要装备,防御性附属设备,15万贯就基本上没有了。

    建设一个州,不是说,你建了一个城就完了,更别说建设一个城墙。

    就算是15万贯,这个钱,也不是一次性的给付,要分成三批甚至是四批,逐步的拨付。

    北宋现在,收入依然庞大无比,在仁宗朝,政府收入超过了千万,在仁宗庆历时期,把所有的都折算成钱,大概是2000万贯左右,听起来是非常可怕,可是实际上,支出更大。

    西北边患的逐步加重,已经不可能随时的拿出这么庞大的资金了,一般而言,是首批是5万贯,然后在3年之中,给付完毕,同时除了最初的时候,是钱之外,其他的,会以其他的需求给付比如说,各种的日用品,粮食,还有其他的产品,这些都会进行折价。

    这已经是仁宗跟中枢商议的最好的结果了,仁宗也想要给多一点,但是他也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政府也没有钱,这30万还是中枢从各个地方抠出来的,如果不是这个定海侯是的赵信,换做其他人,这个资金肯定要缩水一半以上,甚至有三分之二被漂末的可能。

    既然钱粮上因为叶老头的固执,没有得逞,那么其他的方面,就不能再不打折扣,仁宗也非常尽心,几乎每天都关注着进展。

    赵信在要求上,除了要求建设费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到了人手,特别是匠人,不管是什么级别的,只要是,就可以要。

    关于工匠这些,会从各个大作监之中,抽调的差不多2万,因为赵信不论级别,大匠或者是主要匠人之类的,没有抽取,学徒和刚刚学徒出身的是重点。

    仁宗也想把大匠给抽取一部分,可是各大作坊的反对,特别是现在,工匠们的任务也很高,抽调这些学徒和刚出师的,这没问题,一旦抽调大匠,整个攻城就会出问题。

    达不到愿望,仁宗当然要在其他方面找补,匠人多了一些,大概5千,达到了两万五的样子,比之前赵信要求的多了一些。

    赵信如果知道,肯定会更高兴的,他要的就是年富力强的,真的给大匠,也不是不能用,一个转化的过程就需要很久,万一碰上那种固执的,执意不愿意按照要求来做,那不是更加麻烦。

    学徒和刚出师的,他们自己对于技术的掌握都没有到一定程度,更没有自信,反驳赵信的要求,反而更容易融入。

    除了工匠之外,厢军也是赵信要求的重点,这一点,无论是仁宗,还是军队都打开绿灯。

    厢军也可以,首批3万厢军,未来需要的话,可以增加到是十万,不过有一点就是这些厢军一律不允许携带武器,而且中央也不负责厢军的一切。

    实际上,当这个最高到十万的奏折拿到仁宗这里的时候,仁宗似乎是明白了,3万厢军,每年的费用,恐怕就要超过30万贯了,这等于是裁撤了3万厢军,难怪这些中枢们批准的这么的快。

    仁宗脑子一转,计上心来,吩咐内监,把叶清臣,章得象,贾朝昌给叫了过来,他自己却在轻轻的敲着桌子,这部分减少的,虽然不能都要过来,总是要找补回来一点吧。

第二百二十一章 计相叶清臣() 
章得象是第一个进入到皇宫的,看到仁宗上来询问什么事情的,仁宗并没有说话,让他等着。

    接下来是贾朝昌,然后是叶清臣,叶清臣是最晚的一个,他处理三司的事情,特别是最近,保州兵变的后续,加上陕西又出现了灾情,都需要他来亲自的处理,忙的是焦头烂额。

    实际上,听到仁宗的召唤,他的心就戈登了一下,之前仁宗要那15万贯,都是从方方面面挤出来的,万一遇到个麻烦,三司拿不出钱来,那可就问题大了。

    可是看到章得象和贾朝昌,他就明白,看样子,避不过去了,他不知道仁宗到底用什么名目来要,可是他要先想,到底哪里能够挤出这个钱来。

    真的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他担任三司使这么长时间,没有那一年,不是战战兢兢的,钱不够啊,腰杆子也直不起来。

    可是再怎么的挤,一两万贯的是可以,再多了,就不行了。

    叶清臣看着仁宗,从表情上面看不出什么,可是不是单独叫他一个人,还把首相和副相都给弄来了,这不是小问题啊,这是要更多的钱啊。

    看到叶清臣也到了,仁宗说道:“叶卿,不知道三司每年厢军的支出是多少?”

    叶清臣还没有答话,旁边的章得象暗道一声不好,关于厢军的事情,他跟贾朝昌一起决定的,没有知会叶清臣。

    目的也不是往自己口袋里面放,3万厢军啊,按照拨款,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在中枢,没钱就办不成事情,哪怕是首相也是如此,每年他都跟叶清臣为了几万贯,展开拉锯战,如果这笔钱,省下来,对于东西府都是一件大好事。

    可是仁宗当面,他也不可能直接阻止叶清臣,他脸色古怪,不断对叶清臣使眼色,可是叶清臣却没有看到。

    既然仁宗问起来,这个当然是滔滔不绝。

    按照规定的,一个厢军可以领到12石禄米,加上6贯的银钱,可是朝廷的花销却不止这个的,加上伙食,训练武器更新之类的,在不成立新的厢军的情况下,每年每个人大概是20石米和10贯钱左右。

    “完了!”听到叶清臣这么一五一十的说出来,章得象暗道不好,可是他却没有办法,这是数据,不可能改变的数据。

    “哦,这么说来,一个厢军每年的消耗,大概是24贯!”

    “不能这么说的,因为禄米大部分是自筹,厢军工作也能够解决一部分,朝廷每年的平均下来,大概是4贯左右!”叶清臣虽然不知道,仁宗为什么问起这个问题,可是还是反驳道。

    旁边的章得象稍稍的松了一口气,这个叶清臣还没有傻到什么都说的程度,如果真的要按照24贯一个人的话,那就要老命了。

    仁宗一想也是的,整个朝廷收入才2000万贯左右,厢军一年24贯,禁军比厢军多一倍,80万禁军和40多万厢军,每年的花销,可不是奔5000万去了,无论如何也承担不了啊。

    “这么说来,要是裁撤3万厢军,那么每年可以减少支出12万贯?”仁宗问道。

    “官家要裁撤厢军!”叶清臣大惊失色的说道:“千万不要,三司可拿不出那么多钱来!”

    裁撤厢军,并不是那么容易,北宋厢军数量的膨胀,是因为各种的自然灾害,才逐步的增加,刚开始,太祖太宗时期,真的是有多少算多少的,反正一旦遇到灾害,全部编入厢军之中,可是到真宗后期和仁宗时候,发现,不能这么弄了。

    北宋的灾害性天气在增多,灾民越来越多,厢军虽然投入不多,可是总是军队,总要政府方面的投入,40多万的前提下,已经有些不行了,再多就困难了。

    从真宗后期到仁宗年间,更多的是维持,可是这个维持就很难,数量也从真宗时候的20多万,提升到仁宗时期的40多万,多了20多万,每年政府支出就增加了一百多万贯,让本来就入不敷出的北宋经济雪上加霜。

    叶清臣不知道裁撤厢军的好处么,但是不裁撤的话,每年付出的,可能只是裁撤几分之一,要裁撤的话,必须要给遣散费,这个保守来说是20贯,还有农具田地,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哪怕是裁撤三五万人,也足以让财政崩溃。

    仁宗听到了叶清臣的说法的,微微一笑,叶清臣这个人有些死板,可是在三司这里,却是功勋卓众,近年来,虽然财政状况依然严峻,却没有到往年的那种程度,仅仅是他上任的几年之间,平均每年都减少百万贯以上的支出。

    到了去年,更是达到了400万贯,虽然他得罪了不少人,可是中枢和仁宗,对他的工作相当的满意。

    “叶卿,如果说说的是,在不提供遣散费的前提下,裁撤不低于三万的禁军!”

    叶清臣有些郁闷的看着仁宗,这不是开玩笑么,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不干,可是他们的生计问题怎么来解决,要如何赚到钱并且生活下去呢?

    “定海军!苗定跟我提的要求,需要3万左右的厢军,不但要厢军,还要厢军的家庭,我和内阁已经答应了!”

    叶清臣有些迟疑,他心中闪过一个念头,却不敢说出来,厢军哪怕再怎么的不行,也是军队,3万军队,整合起来,配备了一定的装备,也拥有强悍的战斗力。

    “放心!清臣,这是没有携带任何装备,只是人出去的禁军!”旁边的章得象说道。

    听到章得象的说法,叶清臣有些明白了,仁宗的目的还是要钱,不过跟他想的不一样,是叫来章得象来施加压力的,而是帮忙说明一下。

    章得象并没有在这样的事情上面,跟他来沟通,目的也是一样的,也是为了钱,3万厢军,比不得禁军,可是每年的拨款不少了。

    此时此刻,他才注意到章得象的表情有些古怪,再加上仁宗不漏声色的表情,作为一个政府高官的,叶清臣还有什么不明白了。

    叹息一声,心中在瞬间做出了决定,如果没有仁宗这档子事情,就算他知道了,也只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仁宗都已经介入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陛下,我知道您的意思了!”叶清臣说到这里,话锋一转的说道:“不过,政府的钱也不是全部投入到厢军,需要有一点折扣!”

    “折扣,多少?”仁宗没有意外,叶清臣的性格,如果不节流一部分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处于公心,那没问题,可是要是多了,那就不好意思了。

    “三贯左右!”

    “好,9万贯,我需要在的厢军到位之后,立刻看到这笔钱,随着厢军一起前去。”

    仁宗的这个说法,让叶清臣有些为难了,他说的是实情,实际上,一个3万人左右的厢军,最终裁撤,单纯一年就不是九万贯,甚至毫不客气的说,一年的投入,在直接和间接加起来,都超过10万贯。

    可是,一次性让叶清臣拿出10万贯,这不亚于挤兑他,要知道,三司现在虽然平稳的运行,可是接近10万贯,也不是说拿出来就拿出来的,叶清臣迟疑了一下,说道:“还是跟之前的一样,三年为期!”

    “那不行,一年就可以节约9万贯,3年能够节约多少,如果时候三年的话,最少也是15万贯!”仁宗一步不退的说道。

    叶清臣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答应了仁宗这个要求。

    旁边的章得象苦笑了一下,可惜他没有任何的办法,整个财政的支出,都是由三司使决定的,三司使,说白了,就是拿出来平分相权的,只要叶清臣决定的事情,就算是章得象也没有办法反驳。

    更别说,看着仁宗步步紧逼的样子,章得象哪里敢反驳,说实话,章得象在中枢八年,从1038年到1045年,不过这个相爷当得相当的悲催,前期,那是吕夷简在位的时候,哪怕当时吕夷简不是首相,可是不是首相胜似首相。

    终于,吕夷简被范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