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2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不到跟之前的催化剂那样,要么产量大幅度的提升,要么成本大幅度的降低。

    可是在赵信眼里,这是完全不亚于之前的一个创新发明。

    精准的控制,就代表着良品率高,代表着的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这对于大规模的生产来说,相当的有用。

    他的这个发明,最多只是节约整个成本2文,从17文降低到的15文。

    可是这已经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在往前,每压缩一文都是非常可怕,正是多种多样的压缩,最终才形成了现在的成本,每一项对于后来都有很大的作用,更别说这个的,在目前的订单环境下得,2文代表着每年获得80万贯的。

    仅仅是这个,就足以重奖了,更别说他带来的体系的提升,铁的质量会提升15%,钢铁会提升7%,看起来细微的提升,让整体的质量,在价格没有大幅度的增长的前提下,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同时效率有所提升,炼钢可以节约时间12%,炼铁是7%。

    在炼钢和炼铁上面,反过来的的表现,也是正常的,铁的温度比钢的温度高,这个温度计,更加适宜的,是炼钢,而不是炼铁。

    虽然说,这个铁匠作坊,目前最主要炼制的是铁,可是未来,伴随着炼钢炉和工人的进一步熟练,一定会进入到钢的领域,只有大面积的钢的普及,才是这个冶铁作坊最佳的选择。

    牛大力更加不知道的是,这么一个温度计,天然的,可以测量1200度以上温度的温度计,他可以应用于很多的领域。

    这些领域,有的是北宋拥有的,烧制陶瓷,特别是瓷器,基本上都是1000度以上的高温。

    北宋的瓷器非常的发达,可是成品率一般不高的,甚至窑变比比皆是,原因就在于温度和配方,没有精准的配方,没有足够精确的温度控制,可能会创造出稀世珍品。

    有些窑变的产物,甚至是后世都无法的复制精品,那些文物爱好者在感受着瓷器的美轮美奂,不可思议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为了诞生这么一个窑变的产物,废掉了多少瓷器。

    一个成功的将军,是亿万士兵的累累白骨铸就的,出色瓷器也是同样,不知道他的背后,多少瓷器的废掉,同时多少窑主家破人亡。

    给窑主一个选择,他肯定会选择稳定,大量生产的普通瓷器,而不是虚无缥缈窑变。

    对于这么一个的天然的温度计,赵信也很是好奇,他好像没有听说过类似的东西,后世中国,在高温领域,多是红外成像,和热阻温度计,多是利用热的一些效应,对于温度产生精准化的控制。

    而天然的,有些类似物理的温度计,还从来没有过,是因为他的误差太大,才没有被利用,还是根本就没有发现。

    借助着卡牌系统,点亮了这种石头,是一种复杂的矿物合金,主要成分是钨钼等难以溶解的金属,含量并不算多,还有铜铁等众多的成本,以一种很特别的形式,形成的石头,这种石头,在赵信的知识领域之中,自然界里面不算多。

    实际上,也真的可以说相对比较稀少,就这个铁匠所知道的,也就是在河北的一些山里有。

    赵信在知道的第一时间,就派人前往寻找,那是一片地形比较特别的远古火山,经过了亿万年的风化,最终形成的特殊地貌,只有在几个山谷之中,发现了这种石头,已经够了的保守估计,可能有100万斤以上。

    对于一种矿物,特别是矿石这种东西,100万斤,这不是一个大数字,一般比重在5以上的石头,一个立方,就是5吨,也就是1万斤,100万斤,不过是百来个立方,对于矿藏来说,是很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10米方圆的正方形,体积就是1000方。

    赵信那这个,又不是为了提炼其中的钨钼,虽然他们的含量不低,要这些东西,只是辅助冶炼的温度,控制在可控的局面之中,而不是多么精确的温度计,那是不可能的。

    高温温度计,在1000摄氏度以内的,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高精尖的问题,多是借助着红外和热阻等方法,而不是简单变色,可是这些,在这个时代就可以了。

    很快,在这个铁匠的帮助下,开采了那些石头,不是很多,可是如果只做城温度计的话,可以使用的好多年。

    最关键的是,那不是一个地方,在仔细考察了一个生成的年份之后,还有一些地质上面的条件,总算是有了初步的了解,会在一些特别的,地质条件详尽的地方进行寻找,中国地大物博,这样的东西,应该还有很多。

    5000贯的奖励,顿时让大名府来的铁匠们,目瞪口呆,之前,因为催化剂重复的事情,有些人传言,这个奖励是骗人的,是之前的铁匠作坊,为了弄到他们的秘方,做幌子。

    可是真正的钱,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那是完全不一样。

    5000贯,一贯8斤,差不多就是4万斤铜钱,大量崭新的,被编成100文,100文的小串的铜钱,堆放在一起,现金带来的视觉冲击,那是其他所有的都无法相比的。

    牛大力一家十来口,哪怕每一个人都拿着百十斤的铜钱,也是杯水车薪,一个人能够拿多少,十来贯,二十多贯,已经是极限了,5000贯,那真的是钱压死人。

    赵信当然不会作秀,5000贯,也不太保险,好在,旁边有钱庄的分号,直接存入钱庄,开出飞票,这才算解决问题,这些底层的工人们,第一次感觉到了,原来钱多了,也会有大问题啊,压手啊。

    现金的刺激,再一次掀起了改进的潮流,哪怕现在,铁匠作坊已经足够完美了,不太可能有大规模的改进,可是这些经验丰富的铁匠和大匠,开始细微的地方进行推敲,积少成多,改进还是在不断进行,最关键的是,当这个温度计应用到铁匠作坊的各个方面的时候,他们发现,大匠的门槛,不再是那么的高不可攀了。

第二百六十五章() 
奖金,总是吸引所有人目光的事情,之前几次奖励,已经让早来的这些铁匠们,见怪不怪了,可是大名府这些新来,却是激动不已。

    5000贯的奖金,他们赚不到,其他的呢?

    牛大力的实力,他们相当的佩服,也掌握了这个足以改变整个铁匠生产的温度计,可是他们就没有各自手中的绝活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点看起来简单的一点,这些工匠们都明白。

    如果换成在铸造司,要做到这一点,那很难。

    每一个人的秘方,都是安身立命的本钱,铸造司虽然很大,可是资源并不是很多,一些顶尖的大匠,依靠着手艺,占据了相当份额,他们的手艺,如果泄露出去的话,他们的地位就不保了。

    这一点,在铁匠作坊不存在,铁匠作坊是工业化的大生产,个人的秘诀,没有作用,整个作坊也会推动,让这些手艺和秘方,向所有人进行公开,提升所有实力。

    虽然说,同样的秘方,在不同人的手中,掌握的程度不是那么的一样,可是对于整体的提升相当的明显。

    不过,正是深入的进去学习,这些铁匠们,也发现了不同,这些秘方,乍一接触,提升非常明显,可是深入的研究进去,其中也分不同的层次,细节决定一切。

    他们之前境界就非常的高,能够在大名府取得官方身份的,可不是简单的,就算是禁军之中的铁匠,也跟他们有较大的差距,他们之前只是没有的深入进去而已,一旦深入进去之后,立刻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天地。

    首先,大匠们的生产效率迅猛的提升,那不是一点半点,是数倍。

    之前虽然铁匠作坊有一些大匠,可是,大匠数量并不太多,还都是超过一定岁数的,他们更多的被摆起来,很少参与到第一线工作之中,偶尔也只是尝试。

    可是从铸造司过来的这些就不一样了,他们正是壮年,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们的加入,很快就展现了不同。

    首先获得突破的是牛大力,他创造了一个可怕的数字,他带着一个7人的小组,完成了2800斤日产量。

    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是400斤,人均年产70多吨,这个数据,就算是放在21世纪,也是可怕要命的产量,按照中国1995年标准,人均不过33吨,那可是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15年的产量,还是大型炼钢炉的前提下。

    接下来,一个个的大匠,都达到了2500斤左右,牛大力更是更进一步,突破了3300斤。

    铁匠作坊工作方法是按照产量来,人均产量提升三四倍,也代表着各自的收入提升很多,作为核心的铁匠,首先是牛大力,他月薪,已经超过了核心铁匠平均月薪50贯左右,达到了150贯。

    这可不比之前的奖金,那是一次性的,按照目前牛大力的样子,还有提升的空间,到时候200贯,也就意味着,每年的收入可能达到2500贯左右。

    这才是最可怕的,更别说,他提出了一个小的技术革新,虽然只是针对细节方面的,普及度不算太高,可是也得到了300…500贯的奖励,这才是大头,看样子,类似的应该会不少的。

    牛大力这样水准的,只是一个少数,可是其他人也不错,那些大匠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居然能够挣到超过100贯每月的薪水,一些好的甚至超过了150贯。

    在北宋,这可不是小数目,150万贯可以买到两头牛,还是在牛比较贵的时候,可以买到2000石大米,这意味着100吨。

    大量大匠的加入,不但加强了生产力量,也让技术实力有了不小的提升,此时此刻,铁匠作坊的技术实力,今非昔比,不但协同性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就连消化技术的能力也很高。

    当第一批,经过了赵信的改造,并且稍稍加工出来的温度计出现的时候,很快就应用到了所有的铁匠工作台上。

    这些大匠们的实力,让铁匠作坊迅速的扩充,除了这些从大名府铸造司之中,出来的铁匠的个人能力出众之外,温度计展现了跟它实际用途不一样的提升作用。

    铁匠的经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火候,看着熊熊燃烧的炉子,甚至连铁都融化为液体的时候,要想判断,需要大量的经验,这不是短时间,是经验和天赋相配合的结果。

    现在,有了这个温度计,只要不是一个笨蛋,就可以通过颜色的判定,算出大致的温度,然后根据达到这个温度的时间,差不多总结出一些经验,这个经验,还是可以全面推广。

    冶铁的火候不必依靠个人的经验,有了明确的指示之后,铁匠小组核心的的能力的进一步的放低,这个放低单纯是指冶铁本身,炼钢也可以,但是成品打造上面不行。

    成品打造还需要很多的能力,可是在冶铁和炼钢上面,已经没有任何的问题了。

    从大名府补充过来的铁匠,其中800个正式的,基本上每一个都可以成为核心,4000多名学徒和帮工之中,也最少有2000名资深的,他们在温度计和铁匠降低标准之后,也拥有了成为核心的能力。,

    也就是说,现在,赵信想要的扩张,也可以把铁匠小组从现在的3000组,轻松的扩张到8000组,甚至更多,让铁的生产,再扩张1。5倍。

    1。5倍,看起来不多,可是联想到现在铁匠作坊的最高产量,450万斤的日产量,再增加1。5倍,这也就意味着2。5倍,一天的产量会超过1100万斤,也就是5500吨。

    日产5500吨,这根本不算什么,这在后世,别说是一个稍稍大型一点的钢铁厂,就算是一个出色的转炉,一天的产量差不多也是这样,大型一点的炼钢厂,转炉肯定不是的一个,甚至还有超过2000吨甚至5000吨的平炉,最终会产生可怕的产量。

    实际上的,中国在21世纪之后,已经在钢铁产量上面,远远的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的钢产量占据了世界的52%,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国家加在一起,都没有中国的产能那么大。

    不但是总量,在个体的产量上面,也相当可怕,在后世,当武钢跟宝钢合并之后,中国诞生了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钢铁集团,年产粗钢甚至达到了每年6250万吨,还有一些3000万吨和大量超过1000万吨的钢铁集团。

    一些普通的省一级的钢铁厂,也可以轻松达到300…500万吨的产量。

    那是在21世纪,中国的技术和人力集中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可是日产5500吨,也就意味着,年产量接近180万吨,这已经是一个恐怖到极点的产量了。

    打个比方吧,在一战之前,1913年,美国钢铁产量3180万吨,德国1761万吨,英国779万吨,法国469万吨,沙俄431万吨。

    那是为了打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