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究一家之言,难服百家之众,说出来也无甚大用。”
“哦?”武则天挑眉,觉得新鲜,还没人这么说过的。
“何意?”
“臣打个比方。”吴宁诚然道,“有士,专攻儒道。”
“自然而然,他看前史的角度必从理教而出。分析前人功过,也是发于礼,止于礼。”
“之乎礼教之眼光,那战国诸雄,乃至秦皇之功过,那必定是暴政于民,过大于功。”
“可是,若换一法家之人,看战国史事,那秦王可能就没有错,甚至功大于过。”
“若换陛下呢?可能角度又会生变,秦皇已经不是功过之辨,而是完全的功过千秋。”
“。。。。。。”
武则天一边听,一边点头,吴宁说的没错,确实如此。
但就秦一统六合来说,儒家大骂嬴政暴虐之君。
可是,换了法家呢?秦国重法治国,改新弊政,这本来就没有错,治国本就应该如此。
而身为帝王的角度,正因为嬴政以暴虐之政治世,才能统一天下度量衡,才能车同轨、书同文,才能把分崩离析的中原大地疏导成一个统一文化的大帝国。
。。。。。。
其实,这和后世的人看历史是同一个道理。
有人的从文化的角度看历史,他觉得是这样的。
有的人呢,从军事的角度看历史,又觉得前面那个说的不对。
有的人又从气候、地理的角度看历史,觉得前两个说的都不对。
而你说不定又什么时候,又蹦出一个奇葩的视角,把乱遭遭的历史再解释一遍。
。。。。。。
“子究的意思联明白了。”
武则天被吴宁的新颖想法所引导,顺着他的话头说道:“就好像,秦之一统六合,若让黑齿常之来说原因,他一定告诉朕,那是因为秦之军事天下第一。”
“秦弓秦弩天下无敌的缘故喽!”
“正是如此。”吴宁深意为意,“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
“陛下问臣战国之见,那臣又怎敢把个人己见,拿来迷惑陛下呢?”
“哦??”武则天一怔。
听吴宁这意思,他不是不想答,而是他的答案真的和别人不同?
至少,她提到秦军之强的时候,吴宁并没有表现出同意的神态。
于是,武则天真的好奇了,想听听吴宁的个人已见,到底是什么不同。
“那子究先生对于战国之局有何高见?”
她却没发现,不知不觉中,她已经把为什么叫吴宁来放到一边了,而是掉进了吴宁的谈话陷阱之中,顺着吴宁的思路在聊。
“这。。。。”吴宁一阵犹豫,好像是不太想说的样子。
“没关系。”武则天含笑鼓励,“但说无妨!”
“好吧!”吴宁为难点头,“若有误谬,陛下原谅。”
“其实,微臣观秦之一统六国,以往和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相同的。”
“一来,秦皇文韬武略,远胜六国之君。”
“二来,秦国名臣辈出,良将如云。”
“三来,秦之军械远胜六国。”
“此上三点尽归于秦,乃天命所赐也!”
“可是。。。。。。”吴宁话锋一转,“近观前史,臣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那是怎么回事?”武则天被吴宁之言吸引,不自觉地就问出了声。
“陛下您看,论文韬武略,战国七雄哪个不是明君辈出,英明一世?”
“再说名臣良将。大秦确实比诸雄能臣多一些,可是,细数下来,商鞅、吕不韦是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张仪是魏国人。这些人都非秦人。”
“而再说军械,那就更加的谬误了。”
吴宁道:“秦地地处关中,本不盛产金铁。所以秦械被逼无奈,只能以青铜为器。”
“就算后来超于铁器,那也是无铁之局下,大力开发铜器的结果。”
武则天一想:“。。。。。。”
对哈,让穆子究这么一说,颇有几分道理。秦国好像什么都不占,那它怎么就一统六国了呢?
“那依子究之言,秦国到底凭借的是什么?”
“先不急。”说到关键的地方,吴老九这个贱人不说了,“陛下莫急,咱们再往前看。”
“往前看?”
老太太这个百爪挠心啊,心说,我这等结果呢,怎么又往前看了呢?
“看哪儿?”
“看逐鹿之战!”
得,这一往前,倒是支的够远,直接到黄帝战蚩尤了?
“陛下!”吴宁不给老太太多想的时间,“黄帝部落发迹黄河中上,与炎帝结盟。”
“蚩尤则是九黎之主,善御兽而战。”
“停!”武则天不想听他废话,“说重点。”
“好!重点!”
吴宁应下,“重点就是:农耕战胜了狩猎!”
农耕战胜狩猎?
武老太太一怔,登时明白了吴宁的意思。
黄帝和炎帝联盟代表的是农耕,而蚩尤的九黎部则是以驯兽和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代表的是狩猎。
“正是炎黄之大胜蚩尤,使得事农耕作的方式成了黄河流域的主导。也形成了中原第一块,也是最大的一块,延续至今的粮产重地!”
“此后三千载,中原兴衰几乎都围绕着黄河流域的这块粮产重地而发生。”
“。。。。。。”
武老太太被吴宁说的一愣一愣的,早就忘了叫他来的目的。
“子究是说。。。。”
他是想说秦之兴起也与这块产粮地有关?
可是,不对啊?秦是在关中一带,这块不全归它啊?
况且,战国时还有楚呢?楚国是在长江中游荆湖一带,也不算这块地里的啊?
。。。。。。
。
第二五五章 文明的支点()
黄帝战蚩尤,虽然被认为是神话传说,可是,抛开那些怪力乱神的部分,单从它的实际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炎黄两大部落联盟战胜了九黎氏,一统了黄河流域。
进而,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基调。
注意,这一,点非常重要!
它的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
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呢?就是农耕文明。
黄帝播百谷草木,事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
炎帝则是亲尝百草,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农具。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在新石器时代,部落普遍以狩猎为主的时期,将农业定为了炎黄子孙生存的基调。
而蚩尤九黎,从神话描写之中,也可以窥得一二。以金为兵,驾驭凶兽,骑着国宝跟黄帝干架。
这说明,九黎族很可能是以狩猎、驯养畜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游牧部落。
当然,以当时黄河中下游物种的多样性来看,可能不用“游”就能猎,也能牧。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农耕和游牧两种生存方式,在当时的社会原是并存的,并且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结果则是,炎黄胜出。
那如果反过来呢?蚩尤得胜,吞并了炎黄部落,可能华夏民族的文明走向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总之,炎黄胜了。
除了我们现在都叫“炎黄子孙”,而不叫“蚩尤子孙”之外,最深远的意义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是种地的!
黄河是母亲河,黄河流域也成了华夏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粮产基地。
而之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华夏的历史都是围绕着这条母亲河,围绕着这个产粮基地而发生的。我们围绕着这一个大粮仓,创造了文明。
甚至到周朝,楚人在长江流域建立诸侯国,使得农事在长江中游发展起来,也被认为是黄河粮产基地的延伸。
而这个局面,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秦国的崛起。
。。。。。。
武则天现在心中生疑的是:穆子究在谈秦之一统,可是他现在说的粮产和农耕,好像和这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吧?
因为,秦国只占算黄河流域的一小部分,远没有达到左右全局的地步。
两个问题不搭边儿。
“子究到底要说什么?”
“麦!”吴宁吐出一字。
“秦国虽只是偏居黄河一隅,可是陛下忘了吗?秦国有麦!”
“麦?”武则天不是太懂。
“对!秦国所处关中,陇右之地,正适合麦子的耕种。而由西域传入中原的麦米,也正好第一个到达秦国。”
“然而,当秦人通过种麦得以大幅提升粮产之时,其余六国还是以粟米为主要作物。”
“试问陛下,粟米对麦子,哪个能胜?”
“!!!”武则天眼前一亮
“不错!!粟米对麦子,怎么可能得胜?”
粟米的产量和麦子是没法比的。让吴宁这么一说,倒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秦之一统。
而吴宁的声音适时传来,“秦国虽不占黄河产粮的全部,可是得麦子之利,秦国等于是把黄河上下这个产粮之地升天再造了。”
“秦因麦子一统六国,而麦子也因秦而广植天下。”
“对对对!!”武老太太显然来了兴致,举一反三,道:“子究所言极是!正因有麦子遍植天下,中原自秦起,便是繁盛千多年,四海皆服。”
说白了,秦国利用麦子的高产,先让自己升级,进而统一六国,使得中原跟着晋级。
而自秦之后,华夏文明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那陛下可曾想过,始皇帝为何要修长城呢?”
“嗯?”
武则天一愣,“不是。。。。。。不是为了抵御异族吗?”
“确实是为了抵御异族,但却也没有那么简单!”
“哦?怎讲?”
吴宁一笑,“恳请陛下取一山河图来。”
老太太与吴老九探讨的正起兴,怎有不可?
“婉儿,速去取来!”
不多时,山河图于二人面前展开。
吴宁指着秦长城旧貌之处道:“陛下且看,秦长城在这里。”
“陛下找来懂地志天候的天官一问便知,秦长城画的这条线,正好把这块粮产之地包裹其中。长城之内,雨水丰足。长城之外,干旱无收。”
“是吗?”
武则天仔细看着山河图,身边没有天官,也只能听吴宁一家之言。
而事实上,秦始皇画的这条线,比吴宁说的更加精确。
如果用后世的水文地图来看,正好卡在400毫米降雨线上,分毫不差。
秦始皇等于是用长城隔出了内外两重天。内里,风调雨顺,粮米丰足;外面,则是赤地千里,不事农耕。
“陛下不觉得,始皇帝画的这条线,另有深意吗?”
“什么深意?”
“微臣以为,始皇帝不但深知中原粮仓的重要性,而且还发现了它的一个致命缺陷。”
“那就是。。。。。。”吴宁指着黄河上下,这片原粮产地所在,“这块地太好了,乃中原命脉所在!”
“可是,这块地。。。。。。也太孤独了!”
“!!!!”
武则天再次浑身一震,“子究是说。。。。”
“不错。”吴宁点头,“一但中原粮仓受到异族侵扰,那便会影响整个中原的吃饭问题。这对咱们来说,太致命了!”
“这就好比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一但篮子倒了,那鸡蛋也就全碎了。”
“所以,始皇帝不惜耗尽天下资财,也要把中原‘唯一的一块田’围起来。”
说到这里,吴宁由衷感叹:“不得不说,始皇帝之思虑深远啊!”
“嬴政知道,自炎黄而起的这个中原大粮仓是重宝,但是又没有战略纵深,也是它的致命缺陷。一但受创,必有亡国之危。”
“所以,他修建了长城,等于是给中原文明加了一道保障。”
“是啊!”武老太太也是长叹一声,由感而发,“始皇之才,旷古绝今!”
吴宁一笑,有意无意道:“可是始皇想不到,数百年之后,有人和他干了同样的一件事。”
“谁?”武则天老目一瞪,还有人和始皇比肩吗?
“呵呵,正是那个千古第一昏君——杨广!”
“隋炀帝?”
“正是!”
吴宁道:“不管杨广出于什么目的,是玩乐也好,彰显功绩也罢,但他都修了大运河。这条运河的作用,不亚于万里长城。”
“怎讲?”
刚问出口,武则天又是低头思索开来,猛的一个激灵,“子究是说,大运河。。。。。。?”
“陛下英明,正是如此。”
吴宁解释道:“陛下且看!”指着山江图。
“在汉末三国之前,中原只有一个粮仓,纵深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