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獒唐-第2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年多来,群臣也没再为这个事儿争执。

    武承嗣呢,也是恪守本分,做好一个准储君应该做的事儿。

    不但昧着良心和李氏诸王,还有狄仁杰他们那帮忠臣打好关系,做事更是谨小慎微,生怕有一丝的不妥。

    可是,一年多过去了,武承嗣就算再稳得住,他也怕夜长梦多啊!

    再说了,最近这个势头也不太对,李贤这厮几次出尽风头,大有同辈翘楚之势。

    你让武承嗣哪里还坐得住?

    特别是前几天,吐蕃攻打阳关之事,李贤大放异彩,让武承嗣更加的心绪难安。

    不行,得出手了。

    于是,就是有郑克义举群臣请立太子之事。

    对此,说心里话,武则天还真没生气。

    老太太的心胸,不是那种狭隘之人,更不是为了这点小事计较的人。

    说句不好听的,武承嗣要是继续当鹌鹑,闷头就等着她去封太子,自己一点努力都没有,武则天反而会不高兴。

    在老太太眼里,我的天下传给你,你起码得有坐天下的担当。

    要是个蔫头巴脑的废物,我立你干什么?

    所以,郑克义领着这么多人来请立太子,武则天不但不生气,反而挺欣慰的。

    但是,欣慰归欣慰,立还是不立,那还是老太太说了算。

    你们闹闹哄哄的没用,武则天心中自有计较。

    “如今战事未平,转过年,还有迁都之务,立储之事,不益仓促,且再等等!”

    一句话,就把郑克义等人给顶了回去。

    可是,顶回去是顶回去了,老太太也没让大伙儿觉得她不高兴,不想立武承嗣。

    不但重赏了上表群臣,大年夜当天,还赏宴武承嗣,极至殊荣。

    此时,武承嗣一琢磨,老太太虽说不立,可好像也没有另立他人之意,也就只好做罢。

    但心里,总是有那么一丝不踏实。

    ————————

    长安这边,又是一年岁去春来。

    对于吴宁来说,年还是那么过,却是比去年还要热闹几分。

    而且,闲得没事儿的众人显然已经不满足于就在府里闹腾闹腾了。

    “咱们去华清宫,泡温泉吧!”

    太平公主提出了新意。

    “好呀!好呀!!”李裹儿欢声附和。

    华清宫,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华清池,背靠骊山,面朝渭水,风景秀丽,因唐玄宗和杨贵妃没羞没臊的在里面洗鸳鸯浴而闻名后世。

    其实,华清池从周朝(秦之前的那个周)开始,便已经是皇家园林,盛名久已。

    吴启一听说华清宫,登时来了精神。

    要知道,这一年多,他把长安四周的景致都转遍了,唯独没去过华清宫。

    没办法,那是皇家园林,他是进不去的。

    “去华清宫?”吴启目光炯炯,“我们也能去吗?”

    太平闻言,“有什么不能?”

    慵懒的往后一靠,“本宫在华清宫还有一太平池,是专为本宫所用呢!”

    “”

    好吧,人比人得死,狗大户就是狗大户。

    “就这么定了!”

    太平道“咱们出城几日,在华清宫泡泡温泉,望望山河美景。这个年啊,过的也能舒坦些!”

    大手一挥,把罗厨子、老十一等一大帮人都划拉在内,“本宫做主了,都去!!”

    大伙一听,自然雀跃。

    唯独吴宁,支起身子,“也好,忙活了一年,大家都好好歇几天,我正好也躲几日清净。”

    “嗯?”太平一愣,“你不去?”

    吴宁摇头,“我就不去了,还有事。”

    “什么事儿?”

    吴老九眼珠子一立,“不该问的别问!”

    “嘿!”太平也不示弱,“还敢与本宫使脸色?说,什么事儿!?”

    吴启等人一看,“走走走走走,姐姐打弟弟,没什么好看的。”

    这二人估计是要顶牛,谁也不愿意掺和。

    至于吴宁去不去

    爱去不去呗。

    “到底什么事啊?”

    众人一走,太平也平静下来,凝神细问。

    可惜,吴宁不想说,“别问了,我也出城几天,办点私事。”

    太平不依,“什么事儿,还不能告诉我?”

    吴宁也不干了,“什么事儿还非得告诉你啊!”

    “怎地?”太平贴了过来,“不行?”

    “行行行行!”

    吴老九就怕这婆娘贴上来,不是要钱,就是要命。

    沉下声来道“我想去桃云岭住几天。”

    太平一怔,“桃云岭?”

    猛然想起与吴宁来长安路上,路过的那个道观。

    “你你怎么又要去哪儿?”

    那个时候,吴宁显得不太正常,还不让她告诉吴家兄弟。

    “那里到底有什么?”

    “嗯”吴宁沉吟着。

    思量良久,终还是道出了实情,“你不觉得,那个天师观很像一个地方吗?”

    “”

    太平茫然,“像一个地方?像哪里?”

    可是转而整个人一僵,一双凤眼瞪的浑圆,“你!!你是说问仙观!?”

    “对!”吴宁肯定点头,“我怀疑,你那个师叔就在天师观。”

    “可是“太平实在想不通,“若他在天师观,不正应该与你相见吗?”

    回答太平的,是吴宁同样茫然的摇头。

    说实话,他也不知道肖老道为什么要躲着他,这里面到底有什么他还没解开的迷局。

    所以,他这次才要特意再去一次桃云岭,想要得到的也正是这个答案。

    如今,长安的公务已经没什么要他分身的了,唯一剩下的事儿,就是转过年,城造监要协助皇城司,对长安的皇宫,以及各处行宫内苑进行一番修整,为武则天迁都做准备。

    这点琐事儿,倒也耽误不了吴宁什么。

    他现在的心思,主要就在找到肖老道和贺兰敏之身上。

    如果肖老道还不见他

    “”

    不见也得见!

    吴宁还不信,这世上还有他想见而见不到的人。

    “对了。”天师观的事让太平公主联想到一件别的事情。

    “神都那边有传闻,说是陛下今年必然迁都长安。”

    “必然?”

    吴宁眉头一拧,心说,有些牵强了吧?甚至

    几乎没有可能。

    。(加更二)

第三九四章 老十一去沙州() 
长安的下水刚刚动工不久,离完工尚需时日,今年是肯定弄不完的。

    加上,长安旧皇城、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坊等处的修整,今年就迁都回鸾,确实有点仓促了。

    况且,西线与吐蕃还有战事,这个时候迁都?武则天着急回来干什么?

    皱眉道“此等谣传不足一信。西线军情紧急,怎么可能这个时候迁都?”

    “真的!”太平笃定道,“为迁都之事,母皇不惜让西线的三路大军停滞一年,暂缓对吐蕃的攻势。黑齿常之和李多祚已经暂调回京了!”

    太平皱着眉头,略微顿了顿“你说”

    “母皇如此着急回长安,会不会,也是为了敏之兄长的事情?”

    “若真如九郎所想,肖老道就在长安,那贺兰兄长多半也在长安。而且,很可能就藏在杨家。”

    吴宁闻言,缓缓摇头,“过年时,孟道爷来长安,他已经潜入杨府探过了,丑舅不在杨府。”

    若非如此,吴宁也不用再去桃云岭了。

    “哎呀!”太平一跺脚,“他在不在杨府也没关系,反正他很可能就是在长安就对了。”

    “你说,母皇是不是洞悉了这一点?所以才着急回都长安?”

    吴宁一阵默然,太平所言也不无道理。

    迁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更不是武则天这个皇帝回到长安,就算迁都了。

    三省六部、左右两衙、几十万禁军、各个职能部门,再加上朝廷上下多年积攒的文书机要、馆阁史稿,这些都要随皇帝一道挪到长安来。

    这是一个大工程,丝毫马虎不得,也必然会造成许多职能部门的停滞。

    吴宁之先料定传言是假的。也正因如此。

    要知道。西北西南还在打仗,军情瞬息万变,半点也延误不得,怎么可能此时迁都?

    可是,武则天居然暂缓吐蕃攻势,把各路大军主帅都调回了京师,只因迁都,确实有点反常了。

    到底是不是为了贺兰敏之在长安附近,吴宁也说不准。

    有些头疼地闭上双目,“谁知道呢?由她去吧!”

    太平听闻,也是心中不安,抱怨道“这不合情理的,尤其是吐蕃还有进犯阳关之意。若我们停滞,吐蕃必然趁势猛攻,西面的商路却是不太平了。”

    看向吴宁,“不管是真是假,我觉得,你都要早做打算了。”

    “阳关?”吴宁后半句根本就没听进去,把眼睛又睁开了。

    心中暗惊,嘟囔出声“吐蕃要打阳关?”

    “对啊!”太平愣道,“邸报上不是都有吗?你不知道?”

    只见吴宁摇头,他还真没主意。

    呆愣当场,心中一直念叨着阳关之事。

    阳关

    吐蕃攻打阳关。

    沙州,不会被波及吧?

    “九郎??”

    吴宁突然反常地出神,让太平有些生疑,“你怎么了?”

    “没什么。”

    回过神来,吴宁强自镇定,勉强一笑,敷衍道,“你不是说让我早做打算吗?我这不正在想要如何应对嘛!”

    “哦。”太平信以为真,

    “那你好好想想吧!”脸上不由失落起来,“你不去清华宫一游,一下子好似少了几分生趣似的,弄的本宫也不想去了。”

    吴宁一笑,“该去还是要去的。”劝道,“你看裹儿、老十他们满心期待的,你若不去,会扫了大伙儿的兴的。”

    “那好吧!”太平勉强答应,“本宫就这就去叫人准备。”

    幽怨地看了一眼吴宁,转身出得正厅。

    吴宁在厅里又独坐了一会儿,心里想的,还是吐蕃攻打阳关之事。

    阳关,还有玉门关,无论是当世,还是后世,几乎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

    一来,这是中原的西大门。

    两关直线距离不足百里,扼守于天山与昆仑山余麓。

    汉时两关并行。

    阳关扼住天山南麓与昆仑山北麓之间的狭长区域,是于阗、羌狄入中原的必经之路。

    玉门关则扼住天山北麓的西北区域,主要防范匈奴和西域各部。

    到了唐代,因玉石贸易的兴盛,还有吐蕃的崛起,阳关与玉门关又与夹在两关之中的沙州,形成了两关一州,三点一线的协防之势。

    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万夫莫开。

    而阳关与玉门关闻名于世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太多文人墨客因两关而流传佳句。

    “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说起来,这两句请很有意思,一个是从气候的角度,一个是从人文的角度,各说明了两关到底是有多偏僻。

    春风不度,意思是源自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永远也到不了这里。

    所以,出了两关,便是千里罗布泊和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而“西出阳关无故人”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出了阳关之外再无汉人。

    那为什么没有汉人呢?

    因为沙州!

    唐时向西北流放罪臣、犯卒,最远只到沙州。

    沙州城有着大唐最西边的一个罪城营,王维这句诗虽然是送别朋友的,可是诗里的意思却是出了阳关,你连个犯法的罪臣都特么找不着了。

    而此时,吴宁所担心的,也就是这个“犯法的罪臣”。

    沙州

    一但阳关不保,则沙州首当其冲。

    他之所以如此紧张,正因为沙州的罪城营里,有他关心的人。

    不!准备地说,有两波他关心的人。

    “沙州不能有失”吴宁茫然自语。

    想到这,吴宁去把老十一叫了过来。

    “你去一趟沙州。”

    “啊?”老十一正琢磨着去皇家温泉享受享受呢,哪想到,吴老九给他派了这么一个活儿。

    “九哥!”老十一都快哭了,“等从华清宫回来不行吗?”

    吴宁眼珠子一立,“让你去你就去!哪那么多废话?”

    老十一面色一垮,“行行行!去行了吧?”

    老十一不情不愿地走了。

    吴宁回到房中,又静思良久,最后终展开纸笔,写起了一份奏折。

    这份奏折,是关于城造监协助皇城司整修旧宫的。

    吴宁在其中,报备了修整进度,还有各项用人用资事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