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獒唐-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见,大唐各项财税都让吴宁画在一个圆里面,每一项税收,又以多寡占比,把圆圈分成若干扇区,一目了然。

    简直就是一目了然!

    占的最多的当然就是“租庸调”所代表的农税,占了五成,足足有半个圆。

    而像盐课、铜铁、仓窑、加耗这些,在整个圆上只有几乎分不清多少的一条细丝。

    吴老九用一种前所未见的方式,让武老太太第一次这么直观地看清了自己的这个国家。

    。。。。。。

    ,

第一二四章 饼形图表与柱形图表() 
下面,吴宁借助着这张图表,开始把每一项财政收入,给武则天彻底地分析了一下。

    农税,这个不用说,其实大唐的农税还真不算高,占财政收入将近50%。

    可是,下面的地税、使役钱、官属田、租贷,都是和农业分不开的,也应该算在农业收入之中,这就占了80%的财政收入。

    再加上,不算显眼的常平仓、勾征、土贡,那这个比例就更多了。

    吴宁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告诉武老太太,大唐是个农业国家,财政收入的将近百分之九十来自农民。

    这个比例,已经是高得吓人了。

    这里都不用吴宁去劝,武则天自己就知道,她想提高财政收入,绝对不能再从农户身上下手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不从农户下手好办,可要怎么增加农业收入呢?

    武则天立刻想到了——逃户。

    这是朝庭的一贯思维,从太宗开始,大唐王朝就不遗余力地挖掘逃户,想把天下逃民,都归于顺民。这样就有人交税了嘛。

    可是,这个问题哪那么容易解决?

    根据户部的统计,当下大唐有良民不足700万户,人口大概就是五千万左右。

    可是要知道,逃户、奴婢、兵户是不计入良籍的,大唐的实际人口应该比这多很多。

    户部估计,单是逃人,整个大唐就有不下三千万人口。

    包括武则天在内,所有的大唐皇帝都有一个梦想,就是把天下逃人都归化于良人。

    多了三千万人口交税,那得是多少财税收入?

    可这是一个恶疾,英明神武如太宗,果断善政如武后,也拿逃人没招。

    说白了,经过一甲子的时间,大唐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能够安顿逃人了。

    而逃户于原籍出逃,也不是丢弃土地,而是土地被富户兼并,无地可种。

    而大唐实行的是人头税,没有地也得按人头交税。

    这样的情况下,不跑还等什么?

    所以,这么多年来,逃民问题,别说是解决,就算是遏制,朝廷也做不到。

    这是一个死循环,逃人越来越多,土地向富户集中,使得更多的农民变成无产佃农。没办法,只能主动卖身富户,或者出逃。

    这样一来,交税的人就越来越少。

    武老太太热切起来,难道。这个吴宁有能解决逃户问题的奇方?

    猛然抬头,“还有吗?”

    她手里的那几张纸早就看完了,甚至老太监都不知道又给她递了多少次了。

    此时,在武老太太的龙榻之侧,吴宁的奏本铺了一榻,而时间也已经整整过去了半天。

    “圣后!”上官婉儿在侧提醒,“该用膳了。”

    “且先等等。”

    看到关键之处,武老太太哪肯停下?干脆道:“把箱子搬到朕身边来,你们都下去吧!”

    众人无法,只得从命。

    而那一箱子奏本刚到老太太身边,武则天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最上面几张看了起来。

    结果,老太太又是失望,又是惊讶。

    失望的是,吴宁并没有给出解决逃户的办法,这小子和武则天想的不一样。

    而惊讶的是,接下来的一张纸上,吴宁又给出了一个武则天从未见过的感官对比——柱形对比图表。

    吴宁以五年为期,把大唐六十多年来的租庸调、户、地、草、盐各税,分类排列画成图表。

    只见,租庸调一项,开朝之时,只是短短的一小节墨柱,而后逐年增长,到了代表当下那一条墨柱,已经比唐初高了不知道多少。

    但是,代表近二十年的四条墨柱,长度几乎没什么变化。

    好像。。。。。。农税从二十年前开始,就后势乏力了。

    而户税,就没有农税长的那么厉害了,虽也有增长,但也只是唐初的两倍多一点。

    而后,只要与农事有关的税目,历年来增长的都很迅速。

    只是,像盐课、铜铁、官营项目这些,则是根本没长,有的甚到还不如唐初。

    武则天看到这里,心中一颤,发觉好像是哪里出了问题,可是又抓不住其中症结。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大唐财务的增长基本来自农税。

    图表之下,是吴宁的一段话:

    “圣后天纵之才,无需宁再多言。依照此图,何利何弊,圣后自有计较。”

    “不难看出,除了农税,朝廷在盐铁、路驿、仓窑、官营上面所用之功实属微末。”

    “圣后若要增收财税,其途何在?圣后定有计较了。”

    武则天眉头紧锁,沉吟开来。

    吴宁说的极有道理,大唐至今,鼎盛无二,人口是唐初数倍,农税亦是增收甚多。

    可是,按理来说,人多富庶,带来的不应该只是农事繁荣,像是盐铁、路驿、官营的瓷窑,纸坊也应该一同繁盛才对,可为什么收入不高呢?

    这确实值得深思。

    再往下来,则是吴宁细化的解释。

    “以仓窑为例,其重者官窑瓷具也。”

    “其精者,供给皇家御用;其次者,贱卖于民,是为仓窑所收。”

    “然,圣后不知,官窑之次,亦高于民窑不知繁几,民间亦不得用。”

    “所去何处?皆经番邦海商,外走万里也。”

    “落地几何?官窑之千倍万倍也!”

    “其利于谁?非圣后,非唐民,乃藩国海商也!”

    “再言丝茶,亦是千万倍之所利,所属亦为藩国海商也!”

    嘶!!!

    武则天倒吸一口凉气。

    瓷器、丝绸在海外极贵,这一点武则天是知道的。

    老太太甚至听说,在万里之外的那些地方,居然拿大唐的丝绸、瓷器当作财富保值之物囤积。

    在赏赐外邦使节之时,老太太也愿意投其所好,送些瓷具什么的。

    可是,现在看了吴宁的这个表,再听他分析。。。。。。

    居然有千万倍的利润?老太太不淡定了。

    要真那么算的话,这大唐得亏多少钱?

    看了看那柱形表,单仓窑一项,朝廷一年的收入只有可怜的41万贯。

    但是,如果那千倍万倍。。。。。。

    好吧,都不用千倍万倍,百倍也行啊!

    如果百倍之利让大唐得来,那就是4100万贯啊!比一年的财政收入都高。

    “亏了亏了!!”

    幸好此时内宫无人,要不武老太太拍着脑门子,一脸肉疼哀嚎的样子,非吓死几个不成。

    “来人!!来人!!”

    “速传地官、冬官觐见。”

    (武老太太是个浪漫的统治者,什么三省:上书、中书、门下,六部:吏、户、礼、刑、兵、工,人家嫌不好听,上书、中书改成了凤阁鸾台,六部改成了天地春夏秋冬。)

    (地官就是户部长官,冬官就是工部。)

    。。。。。。

    。

嘿嘿嘿。。。。。。。单章() 
你们有病啊。。。强迫症晚期啊。。。。

    我用零点零零零一秒编出来一个数儿。咋地吧,就是没过脑子。鞭挞我吧。。。。。

    或者。。。。。

    咦???你们可以用136820字的论文,论证一下72小时能不能划拉136820个字儿嘛。

    反正我是不能的,腰都快折了三天也就一万二,这还直掉头发呢。

    还有。

    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有人还纠结这个饼形图表用毛笔怎么画。。。。。。

    咱就想问一句,一个穿越者,一个高智高穿越者,(这特么和智商就没关系!)

    换了你!!!

    回到大唐,或者干脆回到石器时代。如果连个图表怎么画出来的都搞不定。。。。。

    那兄弟。。。。娶个屁股大能生养的媳妇种地去吧。

    再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连个图表怎么画,是用粗毛笔还是细毛笔,是用炭块儿还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我都得水上千八百字,说的清清楚楚。

    那这故事还能看了吗?不得稀碎啊。。。。

    后面还有纠结数据来源的,这个我在章节说里已经说过了,没看着的自己去找一下。

    特么咋就摊上你们这一帮杠精呢?

    好了。

    不闹了,上面全是玩笑,那个数,我原来是23万,后来一想好像有点多。。。。13万吧。

    怎么画图真不解释了,你们就说苍山说的有没有道理就完了,穿越了,连个图都画不出来,还是回去吧。

    开单章。。。。。

    (嘿嘿嘿。终于让我抓着机会开单章了。)

    其实就是写的有点迷,出来聊聊天。

    作者吧。

    也没什么机会出来秀存在感,唯一有可能露个脸的也就是书评啊什么的踩着我“麻筋儿”了,或者是生出一些感触。

    攒了一波,一起就都说了。

    先说个有意思的吧,就是。。。。。

    就是老书友都说怎么看不见我骂人了?《大宋》那时候的虎劲儿没了,看谁不顺眼就喷的气势也不见了。

    其实我也挺怀念的,过瘾!刺激!

    写獒唐之后突然就平和了。。。。

    这事吧。。。

    真不怪我,不是苍山手里的刀豁了,实在是起点这孙子太不是东西。

    当然,起点也没拦着不让喷,这不都大数据了嘛,起点在作者后台也弄了个大数据。

    大抵就是分析读者结构,什么你是哪的人,男女比例是多少,一般多大岁数的人看你的书。

    你是个省的,和作者关系不大,男妇比例好想脚后跟想也知道。

    但是这个年龄结构。。。。。

    这个东西一出来,苍山就真喷不动,也骂不出口了。

    我发现尽管历史分类偏向于所谓的老白,可是读者当中18…24岁仍然是阅读最多的群体。

    “。。。。。”

    你这让我怎么喷?

    年龄不对等,知识结构不对等,社会阅历也不对等。

    说白了,一群血气方刚的小老爷们儿,正是老子天下第一、你们谁也没有我明白的时候儿,亲妈都说不动,我一个外人在你们眼里那就和傻…逼没有两个样。

    所以说就说去吧。

    你不能指望一个二十岁的人像四十岁一样思考,那这社会也太暮气了。

    毕竟我当年二十啷当岁的时候也在某个前辈的书评发贴子,“这孙子!一个大招放好几章,真特么磨叽!”

    我也抓着某位老师写错的一段板书,扯着嗓子、神气活现的嚷嚷“这写错了!”。

    前两天媳妇还跟我说,说她特意把《大宋》所有骂人的单章又看了一遍。。。。。

    说你太有才了,骂出花来了。

    “。。。。。。”

    差点没哭了。

    这特么不就是傻…逼吗?我等于是骂了别人,也骂了二十多岁的自己。

    所以呢,以后尽量不骂人了,尽量哈。。。。真惹急了另说。

    。。。。

    ————————

    接下来想说点一直起来想说,可没机会说的问题。

    昨天还是前天,有一位小兄弟成功的在书评区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说,要写熬汤对应这段历史,那什么太平啊,李裹儿啊,上官小婉,韦后这些人都得写死。这都是遗祸万年的人物。

    小兄弟相当的嫉恶如仇。。。。是位好同志。

    今天翻章节说,又发现一位好同志。。。叫“松间墨竹”

    (凑热闹的,想看我喷人的都一边儿去,没有嘲讽啊,是真的好同志。)

    这两位兄弟勾起了苍山对两个相对比较深奥问题的思考。

    一是历史观的问题。

    说到历史,无可争论的权威,当然就是正史,苍山也经常拿正史说事儿,就到“松间”所说的那要,正史就是一个标杆。这无可厚非。

    但是!

    说实话,写《大宋》的时候,苍山是真下了工夫的。

    《宋史》《辽史》《资治通鉴》《周礼》《仪扎》《礼记》《孝经》《左传》《食货志》《北宋地图》。

    只要能和仁宗时期沾上边儿的,对古代社会构成有用的资料,开书之前我就扒了两三遍。

    你们看见的《大宋》里,开封城一条街一个胡同儿,哪家酒店在哪儿都是考据过的。

    历史人物,虽说不是我写的那样,可大体方向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