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得诸葛丞相想的周全,就这么办吧。”刘备再无犹豫,欣然采纳了诸葛亮的献计。
“陛下英明。”诸葛亮拱手赞叹,又道:“还有一件事,陛下还得抓紧收服西羌军为我所用,以弥补我们在益州的损失,我料那苏贼很快就会大举入侵我关中,我们必须要在那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刘备深以为然,再次采纳诸葛亮的提议,当即下旨,命马超的父亲马腾,前往西羌人领地,诱降那些羌胡诸部为其所用。
安排过了种种举措之后,刘备脸上的阴霾已消失了许多,俨然已从益州惨败的阴影之中走了出来。
他昂然立马,回望南面方向,脸上浮现傲色,冷冷道:“苏哲,你以为你从朕手中夺走益州,朕就束手无策了么,朕告诉你,朕有的是办法对付你,你我之间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第八百五十五章 风调雨顺()
益州,汉中。
苏哲在南郑城中逗留一个月,尽情享受了胜利的喜悦之后,终于起程班师还京。
汉中方面,苏哲留下魏延坐镇南郑城,统帅四万精兵,负责整个汉中的防务。
朱桓,黄盖,严颜等大将,同样被留了下来,归属魏延的指挥,分别驻守阳平关,阴平,剑阁等各城。
成都方面,苏哲则令陆逊,率三万兵马坐镇,以黄权,韩当,凌统等武将为辅佐。
陆逊的任务,一方面是为汉中的魏延做后盾,另一方面也是对南中蛮族各部,进行监视镇压。
安排完了益州的防御之后,苏哲则率领着近十五万兵马,浩浩荡荡的归班中原。
经过近半个多月的行军,时年夏,苏哲终于回到了中都洛阳。
整个洛阳城都沸腾了。
苏哲归京这一天,洛阳城的官民们,自发的万人空巷,前往御街迎接他们伟大天子的归来。
当天,欢迎的人群,从城门口一直延伸向皇宫,密密麻麻跪满了御街两侧。
苏哲是在万民景仰,山呼万岁,如敬神明一般的跪迎中,昂首进入洛阳。
短短不到半年时间里,苏哲便奇迹般的征服了拥有“蜀道难”之称的益州,扫灭了刘备十余万大军,连同南蛮诸部也一并灭定,还斩杀敌军无数大将!
这等赫赫之功,足以名垂千古,令天下百姓敬畏震惊。
苏哲就是带着这样的奇功,享受着万民的山呼万岁,回到了他的皇宫之中。
皇宫内,还有黄月英,貂蝉,孙尚香,糜贞,庞童众位美人爱妃等着他。
分别半年之久,如今再见,这些本已熟悉的妃子们,却让苏哲重新感到了新鲜,激起了他的欲念。
于是,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苏哲便在宫中,与众位爱妃肆意的寻欢作乐,尽享君王的乐趣。
当然,苏哲也没有忘记他的承诺,在回宫之后,便以盛大的纳妃之礼,先后纳祝融,张春华和大小乔姐妹为妃,为他的后宫之中再添几位美人。
更令苏哲欣喜的是,继皇后黄月英后,庞童也为他诞下了一位小皇子。
身为皇帝,自然希望子孙繁盛,如今再添一子,苏哲当然是欣喜不已。
于是,苏哲在厚赏庞童之外,为这个小皇子命名为苏定,寓意天下大定之意,同时策封其为晋王。
自家的美人儿子要封,那些为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自然也要大大封赏。
颜良,张绣,魏延,邓艾等一个个有功之臣,统统加官进爵,增加食邑,赏赐钱帛。
当然,苏哲的这些厚赏,除了食邑和官职之外,其余钱帛之类的实物,则统统由刘备这个敌人代他支付。
益州乃天府之国,当年刘焉刘璋父子经营益州多年,所积蓄的钱财何止亿万。
刘备征服益州后,这些钱财虽然落到了刘备之后,被刘备陆陆续续的搬走了七成,但仍有三成多的财富,留在了益州。
而这些财富,则随着江州,成都等重镇的陷落,统统都落入了苏哲手中。
有了这些缴获来的钱财,不仅够抵消了苏哲此番伐蜀的军饷开支,多出来的钱财,除重赏有功将士之外,还盈余了不少,可以充实国库。
将士们刀头舔血,为苏哲浴血奋战,舍生忘死,这其中当然有荣誉感的激励,但支撑他们的根本,还是利益。
苏哲深知这一点,对将士们自然是不吝赏赐,何况赏赐儿女用的钱帛,都是出自于敌人,他何乐而不为。
一时间,得到赏赐的大魏将士们,无不是欢欣鼓舞,对苏哲这个天子,自然是无不感恩戴德。
苏哲还京之后,第二件事要处理的,就是长城以北的鲜卑人,还有并州北部的匈奴人。
就在一个月前,这两支胡人还达成了联盟的协议,打算合起伙来挥师南下,入侵大魏的幽并边地。
当苏哲攻取益州,班师还京的消息,传往北部之后,鲜卑人和匈奴人立时刻哑了火,无不为之震惊。
为了警告胡人,苏哲大举在晋阳,蓟城一线增兵,并对外放出风声,声称他要挥师出塞,一举讨灭鲜卑和匈奴。
这风声一放出,立刻令胡人惊魂丧胆。
因是畏惧于大魏国力,苏哲的神威,鲜卑和匈奴人很快就表示服软,派使者带着牛羊贡品前来洛阳,声称愿奉大魏为宗主国,以表明臣服之心。
苏哲当然也知道,匈奴人和鲜卑人狼子野心,臣服只是表面的虚与委蛇,只是故意示弱而已,实则是时时时刻刻想要染指中原大地。
匈奴人和鲜卑人,苏哲是一定要灭的,但却不是现在。
鉴于刘备的汉国还未灭,中原还没有一统,此时大举出塞,只会给刘备这个大敌以喘息之机,将来反而埋下隐患。
所以,苏哲便假意接受了鲜卑和匈奴人的臣服,厚赏了他们的使臣,并回赏了他们不计其数的钱帛,以示对他们的笼络。
苏哲这么做的原因,无非是要稳住匈奴和鲜卑人,为他争取到幽并边境的平静,才好让他能腾出全部的兵力,去收拾关中的刘备。
胡虏暂时表示了臣服,接下来的时间,就是等待了。
时间已进入仲夏,苏哲需要等到秋收下来,才有足够的粮草,为他供应一次灭国之战所需要的军队。
除了粮草,就是运输粮草的民夫。
此番灭汉,苏哲至少要调动近四十万大军,供应这样一支大军所需的粮草,何止百万石。
而运送如此之多的粮草,至少也需要征调十几万的民夫,数以万计的骡马。
唯有等到秋收,天下各地的青壮进入农闲期,苏哲才能在不破坏经济的情况下,征调足够的民夫。
而在这等候的几个月时间里,苏哲当然没闲着。
从河东到洛阳再到南阳,数十万将士都在日夜操练,为不久到来的灭汉做准备。
并州幽州等边地,当地的太守也在源源不断的往洛阳运送战马,充实大魏的骑兵力量。
这期间,大魏所控制的天下各州,大部分都勉强风调雨顺,唯有兖州,豫州两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干旱。
而这两州,偏偏又是两个产粮大州,此二州若是因为干旱,导致秋收粮食减产的话,对秋后的伐汉之战,必定会有所影响。
所幸苏哲不是一般的君主。
他是“神”。
神说要有雨,就必须有雨。
身在洛阳的苏哲,在与众妃子寻欢作乐之余,利用量子气象卫量,对二州遭受干旱的地区,进行了大范围的降雨,于无声无息间,化解了旱灾。
几月之后,秋收结束。
大魏诸州经历了一年的风调雨顺,再一次喜获丰收,各地粮仓无不爆满,所征集上来的粮赋,数以千万斛计。
秋后结束,粮草充足,运粮的民夫也不缺,伐汉的时机正好。
于是,中秋一过,苏哲便将讨灭汉国,一统天下提上日程。
第八百五十六章 伐汉!伐汉!()
是日早朝,苏哲召集大魏身在洛阳的文武重臣,共商伐汉大计。
众臣经过一番唇枪舌战,最后却得出了出奇统一的意见:
时至如今,用奇兵险计灭汉已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唯有用阳谋正面平推。
如今刘备只握有雍凉二州之地,凉州人口少,土地贫瘠,虽然出产西凉铁骑,却远不及雍凉重要。
而雍州的核心,就在于长安。
原本苏哲打算是从中原和益州,两面夹击,同时对长安城发动进攻。
但眼下益州虽已拿下,但刘备临走之前,迁走了汉中二十万百姓,导致汉中空虚,无法为伐汉大军做后盾,至少要经过两年的迁民充实,方才能有用。
苏哲却等不了两年,所以益州方面没办法发动实质性进攻,只能靠虚张声势,稍稍牵制汉军。
那么这种情况下,进攻长安,就只能从中原发兵,蒲坂关,武关和潼关,则成了进攻长安的三条通道。
此三关,蒲坂津位于河东郡,武关位于南阳郡,潼关则直面大魏帝都洛阳,也是距离最近,运粮最方便的一条大道。
苏谷要攻长安,自然是别无选择,只有以偏师从蒲坂津和武关进攻,自率主力大军,从洛阳出发,直捣乱潼关。
进攻的战术方略定下,苏哲没有过多的拖泥带水,立刻下诏,命天下之兵向洛阳,宛城和安邑三城聚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军在出发之下,全国的总动员令已提前下达,数以百万斛计的粮草,从冀州,兖州,豫州等各州,源源不断的送生前线。
这一次,除了镇守益州,并幽北部边境,以及其余天下要害关隘的兵马,苏哲总计将调动近四十万大军伐汉。
其中,蒲坂津方向,大汉名将徐晃,将率郭淮,郝昭,鞠义,李通等大将,率六万雄兵,兵临黄河,进逼河对岸的蒲坂关。
南阳方面,苏哲则命吕蒙为统帅,率文聘,凌操等大将,由宛城而发,出武关,从西南方向对长安发动进攻。
中路大道方面,苏哲将亲率二十八万大军,以贾诩,张春华为谋士,颜良,黄忠,文丑,张绣,邓艾,张任,太史慈为将,御驾亲征,兵出函谷关,直逼潼关。
这一次,苏哲将不再保留,要起倾国之兵,誓灭伪汉,一统天下。
伐汉的旨意下达,天下沸腾,各军开始集结。
汉国在洛阳一线,密布有细作,很快便有急报,秘密的送往了长安城。
长安,皇城。
金殿上,刘备高坐龙座,手握着雪片似的急报,灰白的脸上写着凝重二字。
啪!
手中情报扔在案几上,刘备俯视群臣,沉声道:“众位爱卿,想必你们已听到了风声,苏贼正在集结兵马,很快就会入侵我大汉,尔等可有何应对之策?”
大殿立刻炸开了锅,惊慌与愤慨的气氛交织成一起,令大殿陷入了争论之中。
大部分人主张将弘农郡一线兵马,统统都撤回到潼关来,依靠潼关天险,阻挡魏军入侵。
而马超关羽这样的重将,则急于为死去的兄弟儿子报仇,主张率主力兵出潼关,于陕县一带跟魏军进行决战。
同样也有谋臣为刘备献计,派人前往并州塞外,与鲜卑匈奴联手,邀他们进攻并幽边境,两面夹击魏军。
“丞相,你怎么认为?”刘备的目光看向了诸葛亮。
诸葛亮淡淡道:“苏贼来势汹汹,中路洛阳之兵,至少有二十七八万,而我们能用于正面交锋的兵马,不过九万余人,臣以为,我们还是弃了关外城池,全军据守潼关最为稳妥。”
刘备微微点头,似乎心意已决。
这时,一直不说话的法正,却突然站了起来,大喝一声:“陛下,臣以为,我们万不可一味退守潼关!”
诸葛亮眉头一皱,看向法正。
刘备也眼前一亮,摆手示意,让法正说出他的理由。
法正朗声道:“剑阁和阳平关的前车之鉴已告诉我们,一味想仗着险关,被动的抵挡那苏贼,最终却往往都守不住,臣只怕我们退守潼关,极有可能重蹈覆辙。”
“而潼关距离长安极近,一旦潼关有失,苏贼的骑兵不出两日就能杀到长安城下,我们连半点缓冲的余地都没有,实在是太过危险。”
听过法正一烟话,刘备回想起益州的惊心动魄,不由打了个冷战。
他便点头道:“孝直的担心不无道理,固守潼关,确实也不是万全之策,那孝直以为呢?”
法正接着道:“我们跟苏贼打了这么多年仗,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被动的防守是不可能取胜,唯有主动进攻,方有击败苏贼的可能,所以我们一定要攻。”
话音方落,张飞便跳了起来,叫道:“孝直说的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