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军侯-第3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不骄不躁不急不忙,自己挑选的储君终于没有辜负他的希望。

    这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能够如此迅速的成长起来,做到足以支撑大明天下的地步,朱元璋真的觉得很是满意。

    甚至就算在之后自己真正的离开了人世间,他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也对大明将来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大明已经有了一个能够真正主导他的主人,大明天下百姓也有了一个称职的君主,而他作为大明的开国之君,也终于可以放下一切了

第604章 一些准备() 
当然了,朱元璋虽然说是即死亦无悔。

    但这也不过是他心中的感叹罢了,到没有非要现在就必须去死的状态。

    毕竟储君是交出了自己满意的答卷,但朱元璋所要留给朱允炆的可不仅仅只有这些而已。

    他既然能为朱标准备蓝玉等武人勋贵作为武之一脉的底蕴,能将解缙贬黜民间作为朱标将来的朝中文首。

    那自然也有为朱允炆所准备的人手。

    如齐泰黄子澄之流,他们是朱允炆自己所招募的心腹,这不在朱元璋的考虑当中,也并无什么干涉的意愿。

    但老朱自己却仍然有不一样的打算。

    既要保证他所留下的后手不会出现臣强主弱的局面,也要让两方能够真正的协力通合,让朱允炆得到强大而臂助,进而使大明江山屹立不倒盛世万年。

    而朱元璋所留下的这些人当中,属武官一系之中,自然是要以征西将军长兴侯耿炳文为首,以及耿炳文的副手,武定侯郭英二人为主。

    此二人一个是天下擅守之将,一个则是少有的悍勇之士,一主一从,一正一副,足以应对一切。

    耿炳文此时虽然已是六十余岁的高龄,但也正是如此,才让朱元璋最为放心。

    其父耿君用原本就是朱元璋嫡系人马中的嫡系人马,只是在与张士诚的作战当中被破城陷入力战身亡。

    而耿炳文也正是在那以后接替了自己父亲的职位,接管了他父亲的军队,成为了朱元璋麾下的心腹大将。

    更是屡屡击败朱元璋当时唯二的两个对手之一,张士诚。

    后来更是跟随徐达,常遇春等名将四处征伐,如汴梁,大同,陕西等重地均有其征伐的身影。

    而且耿炳文是彻彻底底的朱元璋一系,跟什么淮西权贵等等朝廷上那些派系完全没有任何的关系。

    就连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都或多或少有几分派系的影子在他们身上,这毕竟是自己难以磨灭的出身问题。

    可耿炳文没有这方面的估计,从他随父起义入军中征战,便是一直在朱元璋得的麾下,也一直是朱元璋最嫡系的那一只直属亲信部队。

    更加上耿炳文此人天生稳重,性情敦厚,堪为朱元璋麾下众多将帅之中最沉稳的一位。

    但这是优点的同时也正是他的缺点,其沉稳之行比邓愈都更甚,但却没有邓愈一般的心性和更多的锐意。

    所谓沉稳有余而进取不足,做不到总览全局的地步,也自然而然达不到徐达常遇春等人的高度。

    可恰恰因此,朱元璋才足以放心的把他留给自己的皇长孙,作为朱允炆登基之后大明战将当中的第一人。

    而郭英,更不用多提了。

    时常被朱元璋称为郭四浑人,随其兄长郭兴一同投奔朱元璋,更是在早期为朱元璋的贴身侍卫,负责朱元璋的起居人身安全问题。

    如此重要的职位,如果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人,何以交给郭英担任。

    也正是因为他担任贴身侍卫,便足以说明郭英的勇武能够完美地胜任这一职责。

    如果说大明众将帅勋贵当中挑选出最能打的一批,那论到马上为战,常遇春,王弼,傅友德,乃至徐达都能算的上不错的。

    而论到步战之强,那这些人一对一还真的少有能是郭英的对手,从这一点便足以肯定其身手不俗。

    后来可能朱元璋觉得把这样一个悍勇之人放在自己身边颇有些大材小用了,便让郭英也上阵杀敌,独领一军。

    郭英果然不负其所望,很快的便习得骑射之道,虽然比其本身的步战能力稍显逊色,但也足以应对天下八成战将。

    再加上郭英本人悍勇无双,每每攻城拔地均是身先士卒,历经大大小小五百余战,身上刀枪剑戟流矢飞箭之伤不下七十余处,便足以在众多将帅当中傲立一方。

    而且他和朱元璋还是亲家,其同胞妹妹便是朱元璋的宁妃,两人之间的关系比其他将帅更为亲密一些。

    所以朱元璋亦是放心将他作为朱允炆的帮手留到了现在,而且还打算在自己百年之后再加以封赏,彻底让耿炳文和郭英两人坐实朝廷武人一系之首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文臣上。

    朱元璋原本还是想要让解缙回京的,可思前想后再三确定,还是不打算更变当初的十年之约。

    要知道最初解缙是他留给自己儿子朱标的,两人之间也颇为投契,可却因为解缙这恃才傲物刚愎耿直的秉性,使得朱元璋觉得他不太适合过早的出现在大明朝堂上。

    或许是因为保护,或许是因为磨练磨练他的性子,让解缙留下一个十年的缓冲期,也好让他打磨自己的脾性,更好的辅佐朱标。

    然而世事难料,懿文太子朱标病逝,使得朱元璋原本准备的计划都要推翻重来。

    解缙自然也被耽搁了,再加上本来十年之期便未至,更是渐渐地将其抛在了脑后,转而一心对付蓝玉等人去了。

    直到后来又想起时,也就觉得解缙不再适合,遂将其放弃,留待朱允炆将来自己做出选择便是。

    随后朱元璋便又给朱允炆物色了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也就是目前在四川布政司汉中府做教授的方孝孺。

    此人父亲原本便是朝廷官吏,可当初‘空印案’闹得满城风雨,朱元璋是大为震怒。

    这一怒之下免不了要牵连甚多,方孝孺的老父方克勤,便是这被牵连甚多当中的一员。

    不过方孝孺也并没有因此说什么记恨大明朝廷,记恨朱元璋一说,反倒十分尊重朝廷的判决,更是认为礼法不可逾越,自己的父亲死得其所。

    后来朱元璋把他下方到汉中教书,等的就是自己百年之后,再将其提拔回京,作为皇长孙朱允炆的一大助力。

    那时朱元璋便已是看中了他的才学,也看中了他的人品德行,认为方孝孺是足以担当辅政朝臣之人,自然是作为他留给朱允炆的倚重人选之一。

    而现在,朱元璋突然昏迷方才苏醒,正是准备要动用这些后手的时候,也会到了不得不动用的时候。

    因为朱元璋也不能确定自己什么时候会死,也许是明天,也许是后天。

    趁着现在难得的清醒过来,当要做好一切准备,将这些年他所暗中布下的手段等等全都一应实施,为将来皇长孙朱允炆登基做好充足的准备。

    是的,朱元璋已经做足了准备,也做好了迎接死亡的那一刻。

    现在的他在见到这一个月来朱允炆的表现之后,心中早就没有了什么遗憾,只需要在最后将他做应当做的全都做完,便可以安然的与世长辞

第605章 垂垂老朽,总在回忆之中() 
朱元璋心中一直担忧挂念的是什么,是自己的长孙朱允炆能否有足够的担当,肩负起他身上大明天子的重担;是对大明,这个他一手建立得国家未来的景象和昌隆。

    但是现在,皇长孙朱允炆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以及这几年来朱元璋言传身教每日敦敦教诲的积淀,成功在短短一个月零七天的时间内做到了极大的进步。

    其成长之迅速,处理事务之能力强度,均是让朱元璋大为感慨,心中赞叹不已,破天荒的对朱允炆给予甚高的评价,这也是朱允炆继承储君大位以来朱元璋唯一的一次高评价。

    要知道在朱元璋此人的认知当中,只有在他自己那里过了关,才能真正得到他的欣赏和认同。

    虽然朱允炆初时表现出来的天赋确实令人亮眼,但还没有达到能让朱元璋直接满意的地步。

    只有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经验学习的积累,在一个月时间里亲身上手,监国理政,敢于放手而为之后,放得以飞速的成长和进步,也正式在朱元璋心中达到了合格的底线。

    这才给予他‘很好’的评价,也代表着朱元璋对其十分满意,可以放手将整个大明全部交给朱允炆了。

    而另一方面,国之天子有朱允炆继承,大明江山也需要继续成长发展。

    对于朝堂,对于天下,也许正是需要朱允炆这样一个主君来引领他们继续发扬壮大下去。

    与其说朱元璋是对大明未来的一种期许,还不如说他这是一份心中永远不会改变的野望。

    古时大周前后八百余年,强汉四百华夏,盛唐亦有近三百年的风光,那他的大明又为什么不能和大周,强汉,盛唐等辉煌一世的朝代相提并论呢。

    大明有什么不能与汉,与唐同调,都是汉家天下,都是中原大地,朱元璋自问并不比哪个开国君王差什么,也并不认为大明这个新生的国家就没有继续延存下去的理由。

    汉唐盛世,大明亦可为之。

    虽古朝辉煌于史书之上,但今朝亦才刚刚开始,未尝不会于后世人一个大明天朝之盛世。

    也就是这两个一直在朱元璋心中挂着,只不过现在朱允炆的问题基本上算是圆满解决了,他心里最后的一块心病也被去除掉了。

    至于对未来的期许,这是心中埋藏的,也是他生时所看不到的一幕,但朱元璋相信自己死后在天之灵,定能保佑大明万事荣昌天下安定祥和。

    那么对于基本上已经无牵无挂,心中再无什么担忧之事的朱元璋而言,活着于死亡,其实差别已经不大了。

    就算他现在苟延残喘的活着,却也只是一个病入膏肓垂垂老暮的废人罢了。

    就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甚至很多时候只能依靠着辇架出行。

    饮水吃饭也需要侍女尽心服侍,因为朱元璋的双手已然无力,有时还伴随着异常剧烈的抖动,根本做不到拿起杯盏,抓起筷子了。

    如此费力的活着,其实已经和死了没有什么区别。

    但朱元璋恰恰正是感到一生最放松,也最舒坦的时候。

    就好像这瘫软无力的身躯竟然给自己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无力颤抖的双手虽然不稳,可却再也不用紧紧地握住刀柄,也不用在拿起笔杆书写。

    此时朱元璋被动的放下了一切,因为身体的缘故让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每日躺着货卧着,静静地享受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安详时刻。

    也许死亡之后的永眠才是最长久的安详,但对于朱元璋而言,死亡虽然并不可怕,他很早之前就已经将个人的生死忘却在脑后了。

    可人活一世,能够继续在蓝天白云青山绿草之间活着,还能继续呼吸,还能口吐人言,也能喝着美酒享受美食,这总好过未知的死亡吧。

    不怕却不代表喜欢,虽然不畏惧却也并不欢迎。

    没有人能够希望自己真正迎来死亡的那一天,虽然可以坦然的去面对,可却终究要在人世间最极端的两面上,从生走到了死。

    无牵无挂也好,心中担忧也罢,这都是一个人自己的心念,也是自己个人的想法。

    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纵有天大的心愿没有完成,就算将所有的担忧都挂在心头,当你面临死亡的时候,这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了。

    现在的朱元璋就很坦然,积极地享受着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

    也享受着他这辈子真真正正什么都不需要考虑的一段时光。

    小的时候,朱元璋还在放牛之时,便知道元人的可恶,便知道自己家中的贫困凄惨,心中早已想着要改变这一切。

    长大了以后,朱元璋明白了很多,却也多了很多迷茫的东西。

    当他正被自己的师傅送寺庙中赶出要独自化缘求生的时候,这正是他人生中一次重要转折点。

    红巾军的出现,来自儿时同乡好友汤和的邀请,朱元璋做出了自己这辈子认为最正确的一次选择。

    也正是这次选择,让他见到了自己一辈子最爱的女人。

    人生大起大落,如波涛,如云卷。

    朱元璋有辉煌过,也有落魄了,但是他都坚持了下来,一直走到了今天,走到了如今的地位。

    也真正实现了他自己当年喊出的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虽然在救济斯民上还略有不足,但朱元璋已经觉得自己做的足够了,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