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军侯-第3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这地道必须要稳妥,必须要保证不会出现意外问题,乃至还要维持一段长久的年限,怎么说也得要有个两三年的保质期才是。

    而另外的一点,这专门负责土工法的人手,也需要朱棣负责才是,不过这事到很好解决,那些个阴沟里的臭虫老鼠,专门干掘人祖坟的搬山,摸金们,他们难道还不会挖地道吗。

    那简直是这些人的老本行好不好,所以朱棣只要派一些人专门抓住这些臭虫们就行,到时候威逼加上利诱,保准这些见钱眼开的货色俯首帖耳的唯命是从。

    至于事后这些人还有没有资格活着,这就要看朱棣的心情如何了。

    别看这些专门在地下活动人名称叫的好听,什么摸金校尉,搬山道人等等,但实际上还是摆脱不了盗墓贼的本质。

    而大明以孝立国,这等掘人祖坟的事情,那就等同于生死大仇根本无从化解,必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毕竟谁家没有先人祖辈,谁家没有祖坟老宅,若有这些阴沟里的臭虫扰了先人的清静,那作为后世子孙还有什么脸面在百年之后面对列祖列宗,自然是恨死了这些盗墓的贼子。

    所以到时候钱朱棣会给,堂堂大明燕王还不至于因为这些银两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但说了给你多少报酬是一回事,可朱棣表示自己从来没有答应他们任何一个人能够活着离开燕王府啊。

    到时候作为刀下亡魂,他们也怨不得朱棣,只能怪他们自己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吧,这掘墓盗坟实属罪大恶极有违人道的行为,不问自取是为贼,掘人祖坟是为仇,为贼者负仇,焉能让其等存活于世

第671章 削藩(二十一)() 
作为大明天下各路藩王之首的朱棣率先表态,遣燕王府三位世子殿下入京城为先帝服孝祭奠。

    其余那些心思不定另有打算的藩王们见此,也一个个顺从行事随了朝廷的旨意,没有再多做犹豫,这毕竟就连朱棣都已经主动这般了,他们的势力还比不上朱棣,自然不可能继续坚持下去,万一惹得朝廷动怒,使新帝不满,那恐怕要影响到藩王各自的根本利益,因此谁都不想做另类的人,更不会去做那出头之鸟,白白给人打的。

    所以除了一开始,那些胆小本分根本没有什么野心的藩王直接命王府世子赴京以外,其他人基本上都在观望的阶段,也就是在等待朱棣这个藩王首位皇室宗亲第一人的动静。

    这不,现在传出来了,朱棣本本分分的命燕王府三位世子入京,一点波折拖延都没有,痛快的不得了,据传那朝廷派去的使者连过夜都没有就直接启程回京,可见这速度效率是得有多快

    不过朱棣这样做决定的原因可是和其他藩王所想的不一样,因为其他人想的是朱棣这一次向朝廷低了头,或者说朱棣还没有什么不臣之心,所以才这般老老实实的样子,以朝廷旨意为尊。

    但实际上呢,朱棣心中早已有了另外的打算,和原本安分做一个藩王,为大明戍守边疆的心态早就变了个样。

    现在就可以很明确的说,朱棣再也不是从前的那个燕王了,原先他会顾念皇室亲情宗府血脉,原来他会想着大明天下安稳不已,不能随意搅动风云惹起干戈。

    可如今的朱棣呢,在燕王府有威胁的时候,在朝廷明确指定了要对天下藩王动手,而身为中藩王当中势力最大的朱棣自然是不可能逃过一劫。

    这种大难注定临头的局面,朱棣如果再和以前一样的心态想法,那也太小瞧这个被朱元璋十分疼爱的皇四子燕王了吧。

    要知道在朱元璋这么多的皇子当中,朱棣可谓是最和朱元璋相似的那一个,无论是从脾性喜好,相貌身形上,乃至同样是对战事的热爱程度,朱棣简直就如同一个翻版的朱元璋似的。

    说句假如,当初要是朱棣为大明长子出身,那这大明第二任君主的位子百分之百是朱棣的囊中之物,绝对不会出现半点的偏差。

    虽然朱元璋适应国策制度,也是为了大明接下来的发展前途着想,有些刻意的将朱标培育成了一个文君之相,但却不代表这半辈子都在马上奔波的朱元璋就会彻底放弃武事,当有另外一个更好的选择在他面前的时候,换了是谁都会去选择那更让自己满意的选项。

    所以说这是假如,也是建立在朱棣为大明长子的前提条件下才成立的

    然而现在的大明宗室皇亲当中,朱棣虽然不是长子却胜似长子,因为其前面的三位兄长尽皆病逝,再加上大明开国高祖帝也病逝,整个宗亲当中彻底是以朱棣为尊,哪怕朱允炆为大明皇帝,但是在朱姓宗室里,这朱棣的地位也要高过朱允炆一些,这便是血脉姻亲家族谱系的规矩

    那自然站得高也就要接受很多事情,就比方说在这次朝廷下旨命令各个王府遣世子赴京的事情上,很多人都要看着朱棣的意思行事,因为朱棣代表的就是大明天下藩王的利益,也是皇室宗亲当中的领军人物。

    朱棣做什么喜好什么,就算不会惹得天下云动,那也会让很多藩王受到不小的影响,这就是其地位身份所带来的变化。

    如今,朱棣选择了遵从朝廷旨意行事,那么其他人不关心中愿意不愿意,也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和朱棣选择相反的方向。

    因为如果那么做的话,岂不是既得罪了朝廷,又恶了燕王朱棣吗,同一时间招惹了大明皇帝和亲王之首,这岂不是在自讨苦吃

    就这样,朝廷这一次的诏令得以顺利的实施下去,各路藩王的世子纷纷从自己父王的封国出发奔赴京城而去。

    只是像朱棣这般还另外带着不少侍从护卫的队伍,也着实是在众藩王当中少见的很啊。

    但转念一想,如此这般才真正的符合燕王朱棣的身份和脾气不是吗,如果什么都没有表示,还十分顺从的让自己儿子们赴京,这别说是朱允炆会不会有所怀疑了,就连其他那些藩王都会觉得事情当中有不对劲的地方。

    也真是因此,朱棣才间接打消了朱允炆心中的一些顾虑,甚至都给了朱允炆一种错觉,是不是自己这名正言顺的大明帝王君临天下,燕王叔也俯首称臣了,所以才这么顺利呢。

    当然,这不过只是朱允炆一厢情愿的而已,哪怕是一向奉行温和手段循序渐进的黄子澄也不会这么想的,更别说是暴烈性格奉行强压手段的齐泰了。

    初听闻这消息的时候,齐泰的第一反应就是燕王耍诈,肯定是另有谋划和打算,说不定此时都已经开始准备起兵造反了呢,所以急匆匆的就劝诫朱允炆,要赶紧盯紧了朱棣才行。

    不过黄子澄却觉得齐泰的反应太大了,着实是有些紧张过度的表现,要知道三位燕王府世子可是在赴京的路上,朱棣总不能不顾自己三个儿子的死活吧,所以不要总是去想那些子虚乌有的事情才好,还是尽力平和一些。

    朱允炆亦是这么认为的,他觉得自己这位燕王叔都这么痛快的派遣了世子赴京,虽然带了不少扈从侍卫,但这才是正常的表现不是吗,所以根本就没有太过怀疑朱棣的暗中用意。

    不过嘛,这防人之心不可无,朱允炆还是听进去了齐泰的一些建议,最起码也要盯紧了北平的动向才是,也是以防万一吗。

    那自然,这件事就落到了蒋瓛锦衣卫的头上,朱允炆命他严密盯紧北平城的大小动静,包括燕王府内外的异常情况,如有变化当立即禀报以测万全。

    蒋瓛自然欣欣然领命,表现上看起来是毫无情感,其实心里乃是正中下怀的表情,这可不就是瞌睡来了送枕头吗,既能帮着朱棣隐藏一些什么,又能稳住陛下的心,不至于对锦衣卫有什么怀疑,简直是这一整年来,蒋瓛听到的最满意的命令了

第672章 削藩(二十二)() 
不过蒋瓛是打算借着职权的便利,却没有想过真正直接接触朱棣的意思,更不会将他心里的这些算盘都抖搂出来。

    要知道臣子谋君,这本是欺天大罪,哪怕朱棣真的是借了锦衣卫不少的助力,可若是他晓得蒋瓛心里真正的想法以后,肯定不会再亲近锦衣卫,反而还会保持距离进而带着无限的忌惮于恶感,乃至于比朱允炆对锦衣卫的排斥还要强烈。

    没有哪个帝王喜欢自己的前路被人所左右,而且还是被自己的下臣所设计牵引,这简直是对皇权的极度蔑视,是对皇帝本身的一种羞辱,如此怎么可能容忍的了这种事情的发生呢。

    蒋瓛现在别看是已经和朱棣站在了一条线上,但他绝对不敢真正的明着表态,哪怕是有回护朱棣的地方也得是暗中进行才算稳妥,以免事败之后惹得双方都对锦衣卫产生极度的不满之意。

    所以这一次被朱允炆安排的任务,负责严密监视北平城和周边地区,乃至燕王府动向的差事时,蒋瓛心里那叫一个满意啊,真是没有什么比这件差事更加令他认同的了

    朝廷的动作在北平的朱棣自然是不清楚,甚至他就算是和前任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有过约定,按理说到了蒋瓛这一代就应该是过去了,所以朱棣也没有说什么再和锦衣卫搭上关系,免得其他人有什么闲言碎语的声音传出来可就不好了。

    不过这次显然是被人看在了眼里,蒋瓛主动要站在朱棣的这一边,只是没有明确表露身份罢了,以免话多失言徒增败笔

    各藩王府世子入京,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所带来的影响和那些情报的分析判断而言,朱允炆等朝臣们的反应还是不错的,最起码达到了所有人满意的程度。

    乃至让朱允炆也放心这后面的几个月静心休养了,不会在这洪武三十一年最后的光景当中再闹出什么事端来,一切都等待明年初时另做打算。

    而此时在北平的朱棣,他却是坐在王府书房当中静静地思考着什么,双目此时显得略微无神,却是很明显精神不在此集中的表现,更像是神游物外的一种状态呢。

    在他这般沉思之前,道衍和尚姚广孝是刚刚从燕王府离开,其因为朱棣相召而前来,目的是为了给朱棣解惑解愁。

    这惑自然就是当日为何如此坚定确认让三位王世子殿下入,毕竟当初朱棣的话才说完一般,姚广孝就十分确定的让朱棣立即执行朝廷的计划,这才是真正为姚广孝所折服的举动行为。

    事后,朱棣传唤姚广孝前来解释的时候,本打算叫着张枫一同旁听的,可无奈张枫此时有差事在身,完全是你没有空闲的时间啊。

    反观姚广孝所给出的解释就简单多了嘛。

    不能拒绝朝廷的旨意,不能为了世子殿下就闹得很僵,更不能真正率兵出击,以免造成名声狼藉,更别说这些尚且还没有该盖棺定论的事情呢。

    不过很显然,姚广孝的这几条解释是让朱棣十分满意的,果然当初匆匆应答便是对的,如果这么干等下去,朝廷那里还不知道要怎么催促说呢。

    至此,姚广孝每日出入燕王府的次数越发的频繁,多亏了他是个僧人,头上竟无半点发丝,不然还有些麻烦了呢。

    而张枫还在一丝不苟的监督地道建造速度,所有人严密控制整个燕王府宿卫司的校场,生怕出现什么纰漏泄露出去,免得朝廷知晓讥问朱棣可就出坏菜了

    但话说两头,姚广孝所想的其实和朱棣之间还有些偏差,但也绝对不影响整件事情的走向,甚至这收获还会比以往能快能好呢

    测试人心观察动静的各王府时间算是暂且告一段落,使者们有的完成了使命,有的则是什么都没有观察出来,亦或者这些人天生就是如此的呢。

    不过,在燕王这里的使者却是十分自信的态度,表示已经完全掌握了燕王此时的心境状态,以该是不会有什么变故了。

    黄子澄方孝孺他们也不可能离开京师远赴北平去验证,就只能是相信这使者所说的话了,暗地里再找锦衣卫验证一番便是,也算的什么大事。

    就这样,从开年之初到现在这么长时间了,洪武三十一年当中真可谓算是风雨不定飘摇不断,对大明而言还没到那种底线的时候,但对于朱允炆,对于在朱棣自己而言,这天下的变化可就太多太多了。

    接二连三的亲王病逝,直到先帝病故归天,再到新帝登基成立,大明看起来正处于不安稳的状态下。

    好不容易熬过了金陵城门下的袭杀,也过去了周王府的事件,再有现在遣世子赴京的政策。

    大明这一年折腾的也够累的了,是该到了歇一歇的时候,在这岁末最后的月余时间里,朱允炆等人的计划是休养生息默不作声,最起码那关于周王的流言可还没有散去呢,这舆论走向对朝廷可不利,尤其是新帝刚刚登基,所以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