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凉州辞-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日在他们的眼中,一郡太守都是通天的人物。许多人活了几十年,却是连远远地看上一眼太守的车驾都不曾有。然而这样通天的人,居然要召见同他们一起逃难月余然后来到此间的李公子。一时间众人便又是纷纷赞叹不已。

    刘仲康抚须笑对左右道:“老夫早道小友绝非凡人。”随后便是一通爽朗的大笑。左右众人均是看着李延昭离去的方向,一通艳羡之色。

    李延昭跟那小吏进了城门。一路之上,他细细看着街边景象。广武郡城的街道虽然不宽,然而却是砖石铺就。显然是有人负责清扫,虽然此时人流如织,街道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街道两旁的商铺亦是井井有条。杂货铺、铁匠铺、医馆、粮店、酒楼妓馆等一应俱全,端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好一副繁华景象。

    小吏引着李延昭穿过城门内那条笔直的大街,城中心建有一个钟鼓楼,此时恰巧鸣钟。两人绕过钟鼓楼,往前走,又拐了两拐,小吏在一个略显气派的院门前停下。李延昭放眼望去,见那朱漆大门前,两尊略显瘦弱的石狮子张牙舞爪。门前一排拴马桩立在一旁。门头上挂着一块匾额,用篆书写着四个大字:广武郡府。

    小吏打开侧门,对李延昭招了招手。李延昭会意,便随着小吏进了一旁的侧门。小吏让过李延昭,随即将侧门关好,又走到前面带路。李延昭跟随而行。前院里不时走过一两个抱着一摞公文匆匆前行的小吏,见李延昭跟随另一小吏进得院来,都是用略带疑惑的眼神看他一眼,随后依旧匆匆而行。

    小吏带着李延昭穿过前院,进得二门,二门后还有一道照壁,青砖砌成。转过照壁,眼前豁然开朗,便是郡府的大堂了。

    堂上首座坐着一个面白长须的中年人,穿着一身绯色袍服,面前放着一张几案,正一手端着一盅茶,抿了一口,随后又拿起几案上的一张纸,看来看去,赫然就是李延昭进献的那幅地图。堂前还站着两名武士,按剑而立。

    进了前堂,小吏向首座方向长揖到地:“禀府君,人带到了。”

    那中年人抬头看了李延昭一眼,便即和颜悦色对小吏道:“做得好,你便去忙公务吧。”小吏依言退下。

    李延昭学着电视剧中的模样,跪下对着首座拜了一拜。口中还道:“草民李延昭拜见府君。”

    “不必大礼起。”太守虽无时无刻不和颜悦色,然而李延昭却从中看出了一种久居上位的威严气度。

    李延昭爬起来,只是垂手肃立一旁。前世加上今世,一郡太守这么大的官儿他尚且是头一回面对面,说不紧张,那是假的。

    太守和蔼地望向他,细细观察了一番之后,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而后指向对面的那张几案,对李延昭道:“请坐。”言毕又对内厅里喊了一句:“辛恪,奉茶。”

    李延昭依言走到太守所指的几案后,地上铺着一张蒲团。李延昭知道在这个时代,人们说的“坐”便是跪坐在蒲团或者榻上。于是便依记忆中的模样,两腿跪下,将臀部坐在脚后跟上。

    不多时,堂后便有一个仆人打扮的年轻男子,端着一个托盘走了出来,托盘上放着一盅茶。他走到李延昭的几案之前,亦是跪坐下来,将托盘置于几案上,双手将茶盅端在李延昭面前,又鞠了一躬。李延昭受宠若惊,连忙回礼。然后目送着那仆人起身,又向着首座的太守微微躬身为礼,而后方才端着托盘向内厅走回去。

    看来这个时代真的是礼节多多。李延昭心想到,自己以后还是得多注意才是。之前在逃难路途之中,与刘仲康一干乡民交往,倒是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大伙也都不怎么讲究这些。然而若是以后经常与官吏打交道的话,这些事情倒是难免的了。

    “此图可是足下所绘?”太守率先打破了沉默,问李延昭道。

    李延昭连忙拱手道:“此图确系在下于逃难途中,观陇西河南之地地理,粗粗绘制。承蒙府君错爱。”

    李延昭看向太守,太守频频点头,须臾又道:“足下绘制此图,却是什么用意呢?”

    李延昭坐直身子,思虑片刻,便道:“今天下大乱,胡戎据有关中、中原,谋弑天子,屠戮百姓,致生灵涂炭,田地荒芜,天下恶之。然胡戎兵强马壮,士卒习战,世人虽恶之,却莫当其锋。胡虽悍勇,然则令者众,诸胡酋间,亦攻伐不止,莫从一人。今凉州虽臣于江左,纳流民,开学校,积钱谷,备器械,练士卒。然终归偏于一隅,若待得他日诸胡一统,则令出一人,据关中中原富庶之地,假以时日,待胡酋扬鞭西指,则凉州危矣!”

    太守闻得此言,面上微微变色。未几,便出言道:“既是如此,足下当何如?”

    “在下认为,当在诸胡一统之前,举大兵以雷霆之势横扫陇西河南,继而东取雍秦二州。以一偏师出金城,取关中北部。据潼关以拒中原。关中之地,士民皆心向朝廷,王师既出,应者云集,百姓必箪食壶浆以待。得关中之地,如若善加经营,则众人归心,退可自保,进可徐图中原,乃至河北燕地。驱逐羯胡,光复华夏!”

    听闻这番话,太守不由得微微意动。定定看着李延昭,出了半天神,而后悠悠叹道:“君真乃经世之才!余深恨早不逢君!”言毕跪坐起身,向李延昭欠身为礼。李延昭连忙依样而行,亦是还礼:“府君不可如此,折杀在下!”

    这个时代的民众普遍少受教育。毕竟土地里刨食,甚是辛劳,又恰逢乱世,好好活下去或都已成为一种奢望。谈何接受教育增长见识呢?李延昭自后世而来,见识不知道超过这个时代的人多少。一番话自是令贵为一郡太守也深为折服。

    太守又问道:“君之后欲往何处?不若在余帐下为一幕僚军师如何?”他听闻李延昭的一席话,已是起了拉拢招揽之心。却不料李延昭接下来的话,更是令他大吃一惊。

    “在下欲往军中,为一马前卒耳!”

    “以君之才。不说幕僚,即使出镇一方亦可。何故往军中为一小卒?”太守闻言,痛惜不已。

    李延昭却是一脸淡然:“府君言重了,在下微末之见,得府君垂爱已是感激涕零。在下未敢僭越,寸功未建,徒然为一幕僚,恐徒增旁人闲话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况军中历以强者能者为尊,值此乱世,余自当披坚执锐,临阵杀敌,为国分忧!”言罢李延昭站起身,慷慨激昂道:“好男儿,功名自当马上取!”

    太守听了李延昭的话,亦觉得胸中热血沸腾,不由得一拍几案,站起身来昂然道:“好,好,好。好一个功名自当马上取!余自做主,君可往流民中选取青壮,充任世兵,新选世兵便以君为首!待遇等参照本郡世兵。”听闻此言,李延昭亦是大喜,忙抱拳下拜道:“在下谢过府君赏识之恩!”

    一席话谈得二人俱是欢畅不已。临走之时,李延昭还将自己制作的那块墨泥拿给太守看过,并详细讲述了此物的妙用。太守见之亦是惊异不已。李延昭又回忆起了自己所知的一些铅笔初期的制法,包括如何定型,如何烧制等,俱告知太守得知。太守郑重道自己一定会遣人尽快研制完善此物云云。

    李延昭丝毫不怀疑铅笔如若能制造成功,在这个时代会有如何庞大的商业价值。他亦丝毫不怀疑古代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当一个相同却更为方便的东西摆在面前时。或许只有极少数老顽固才会坚持使用旧物,这叫情怀。然而会有大多数人选择使用新物。这就叫潮流。而历史的潮流,却总是向前发展的。潮流使时代进步,而情怀,却能使人们牢记过去。这两者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李延昭走出郡府,这个时代的大门,正在向他缓缓地打开。

第十一章 选取世兵() 
当李延昭回到营地的时候,众人见到他纷纷围上来询问府君召见他所为何事云云。李延昭脸上洋溢着自得而幸福的微笑。众人的关心让他感觉到了无比的满足和温暖。这种感觉甚至超越了他在前世时那些偶尔的满足和温暖。现在他忽然觉得,如果下一秒把自己再丢回到自己原本所属的那个后世,也许自己还真的不愿意。

    “余向府君敬献地图。府君召余问了一些对于天下大事的看法之类的。”李延昭耐心向众人解释道。

    众人听闻,俱是欢喜。李延昭得到太守的赏识,以后或为郡城官吏,或为太守家臣,于公于私来说,对他们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李延昭向众人讲述了太守意欲从流民之中选取世兵之事。众人听闻倒是不以为意。刘仲康却详细询问了一番。李延昭详细地作了一番解释。虽然他亦对此时实行的世兵制一知半解,不过结合众人的解释来看,其实就是与曹魏时期的屯田,后世西魏隋唐时期的府兵,明朝的卫所异曲同工。都是选取军户,世代为兵,都是政府分给田地,闲时务农,战时为兵。

    然而李延昭却看众人对此事兴致不高。细问之下才知。晋朝凡为兵者皆入兵籍,单独立户,不与民同。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士兵家属集中居住,士兵及家属的社会地位却要低于郡县民户。为扩大兵源,政府往往还谪发奴僮与罪犯为兵,充任军队。

    如此一来,李延昭便能够理解为何兵户的社会地位不高了。与奴仆和罪犯为伍,社会地位能够高到哪里去呢?他不由得想起后世时常听闻的一句俗语,叫做“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虽然后世的社会,兵源都是普通民众。别说犯过罪的人不能入伍,就算是有据可考的直系亲属中有犯过罪的都不行。而且新兵基本都从高中、中专、大专和大学应届毕业生中选取。而且政府也不遗余力地将入伍从军渲染成光荣的事情。然而仍然难以改变大伙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观念。

    众人的兴致不高,应者寥寥,李延昭却心急如焚。万般无奈之下,他要求刘仲康将一干流民集合起来,他想试着去说服众人。

    很快的,几十户人家,近二百个男女老少在刘仲康的呼吁之下集合在了一起。他们俱是抬头望向李延昭的方向。看着这个屡屡让他们感到惊异的年轻人。

    “乡亲们。”李延昭心里沉痛,开口说话也不由得带上了沉重的音调。

    “在我们逃难的一路上,大家可还记得关中之地随处可见的荒地遗骸?可还记得陈仓边上那个被屠戮的小村?那小村之中,仅余的几户人家,现在已经成大伙中间的一份子,我去到村子里,第一户进去的人家,他们家中两位老人俱是被贼奴所杀害,年轻的媳妇亦遭到贼奴的侮辱,还被贼奴剖开了腹部,受尽痛苦而死,死状惨不忍睹。他们家唯一剩下一口人,却是一个襁褓之中的孩子。他的母亲知道自己及家人在劫难逃,把他藏在炉灶之中才逃过一劫!这些事情,难道大家都忘了吗?”

    李延昭所讲述的这些事,都是众人亲眼所见。陈仓那小村里幸存的几户人家,此时亦是在人群之中。众人听了李延昭的质问,亦有不少目光向他们身上扫去。他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村中惨死的乡邻,亲戚和族人,想着想着,便不由得大放悲声。那个幸存的孩子,此时亦被抱在其中一个乳母的怀中,此时不知怎地,亦是嚎哭起来。“哇~哇~哇~”一声接一声,直嚎哭得声嘶力竭。

    “大家可曾想过,那些遇难的百姓俱是本本分分,如同此时站在此处的大伙一样,一年四季早出晚归,辛辛勤勤在土地里刨一口吃食,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为何遭受到如此大难?”

    听闻李延昭如此一问,众人却俱皆茫然。是啊,这些人并没有做过伤天害理伤害他人的事情,为什么就遭到这样的大祸呢?

    李延昭顿了顿,等着底下交头接耳了一阵。随后他吼出了心中所想的答案:“余认为,这一切,便是因为,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护这些老百姓!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甚至是生命安全,都保证不了!“

    ”所以胡人来了,他们想抢什么,就抢什么!反正抢了这些老百姓,他们也不会付出代价!他们看到长相标致的女子,便上前侮辱,反正侮辱了那些女子,他们也不会付出代价!遇到忍无可忍意图反抗的老百姓,他们便上前杀了,杀便杀了,反正杀了这些人,他们依然不会付出代价!“

    ”为什么?因为官军敢战的,已经覆灭了!不敢战的,早就逃了!再也没人能阻止那些强盗!所以他们敢于在这些老百姓的面前作威作福!他们可以在这些老百姓的面前为所欲为!反正没有谁能够阻止他们抢掠,没有谁能够阻止他们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