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朝当海盗-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不其然,毛海峰刚走不久,杨长帆的脑袋就回来了。

    虽牺牲了杨长帆,但送回毛海峰的确充满了诚意,双方就此开始了不断的暗中往来。(。)

169 不征之地() 
两年的交往中,这两位徽州人逐渐找到了共同语言。

    汪直在大明眼里是海寇,在东海却被称为船主,虽兵力雄厚,行的却是买卖之事,始终极力避免与大明军队战斗,曾经占舟山也仅仅是为了行商方便。由此可见,他从不想与大明为敌。

    送回毛海峰与家书后,双方联系愈发紧密,谈到招抚之事也十分顺利,只是汪直要求招抚的两个条件,实非胡宗宪能力所及。

    其一,封官进爵,这条胡宗宪努努力尚有可为,汪直毕竟也是大明出去的人,能想到最好的人生归宿也就是这样了。

    可汪直偏偏又不满足于此,加上了第二条——开海通商。

    汪直手下数万众,不可能每个人都封官进爵。纵横多年,他在海外也是有脸面的,唯有开海通商方可安置诸多部下。至于书信之中,汪直陈述利害,力证开海通商只为国富民强云云,胡宗宪却是不在意的,只以为这是汪直为自己说辞进行的包装。

    胡宗宪想得清楚,开海通商之难有二。

    其一,太祖祖训在此,永不征倭,片板不得入海。近三百年间,唯有永乐大帝命郑和出使南洋,即便是这段时间,除郑和舰队外,百姓商人依旧不得出海。永乐大帝已是文韬武略之全才,魄力尤甚,他尚且如此,何况世宗嘉靖。

    其二,嘉靖喜静,天下波澜不惊他方可安心修道,开海禁必将带来无尽的麻烦,他不可能支持。如今胡宗宪的地位岌岌可危,再闹这一出,多扣几个帽子过来他怕是扛不住。

    可眼前已陷入僵局,不拿出一些实质性的功绩出来,几个月内胡宗宪便会被劾成筛子。

    不能按部就班缓缓推进了,要出奇招。

    总督府后舍书房中,纸墨笔砚就位,胡宗宪亲自研磨,研的很慢,犹豫不决。

    徐文长静坐于桌前:“汪直狡诈,必下猛药。”

    “文长说的是,只怕这药太猛了。”

    “不猛得连自己都毒下,怎么诱得到汪直?”

    “我懂,只是再想想。”胡宗宪不禁用更慢的速度研磨,“文长……你我已共事两年有余,如若有一天……只求你原原本本记下我的所作所为。”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徐文长答了一席毫无新意的话。

    胡宗宪终是将墨推给了徐文长:“那就做吧。”

    徐文长轻轻沾墨,最后抬头说道:“徐海余部,皆已归顺汪直。只要诱汪直上岸,可保东海十年无忧,百姓、帝王、史书,都会记得汝贞的功业。”

    胡宗宪闻言,神情终于稳定了一些:“那些弯路呢。”

    “气节稍贬,瑕不掩瑜。”

    胡宗宪的瞳色渐渐坚定,握住了徐文长握笔的手:“天下,也会记得徐公。”

    ……

    日本九州,肥前国平户岛,伫立着一座不亚于任何一位大名的居城,集和风建筑、明匠技艺于一身,高五层,内外四层,三面环海,城外港口泊大型福船十余艘,往来熙攘。

    城主自称徽王,号五峰船主,亲近一些的后辈称其为老船主,弗朗机人认为这是东方人对“教父”的另一种阐述。

    城中大厅,十余人集会议事,无论场面布置,还是家具装饰摆设,竟同明朝总督府议事厅如出一辙,纵观全场,尽是汉人。

    再看坐于首席者,身着青袍,纹绣甚是花哨,两肩绣粉米各一、两袖藻与宗彝各三,若是熟悉大明朝廷服饰的人一看便知,这正是郡王衣装。

    再看此人相貌,五十出头,长须尖脸,目色颇有威仪,还当真是一副郡王的样子。

    真正见过汪直的人必然感叹,此人从头到脚,没有一根汗毛像是海盗的样子。

    一白衣貌美青年立于他身侧,通读手上书信,汪直则不断扫视面前这十余人,观察他们表情细微的变化,他尤其看重次席一高个方脸男子,总想读透他的心。

    这个人,总能早一步面对变化,那么眼前的变化他又如何应对呢?

    杨长帆的表情没什么变化。在这里他不叫杨长帆,叫汪东城,不要问他为什么,他就是要叫汪东城。

    两年前,毛海峰回九州前三日,杨长帆找到了汪直,送上了即便是汪直也难以想象的大礼——徐海余部万余众,王翠翘,外加当儿子。

    徐海余部是军队,王翠翘是女船主,儿子虽然不重要,但可见其诚意。

    汪直并不知道杨长帆是如何说服的王翠翘,如何收服的徐海余部,他也并不相信杨长帆,但这种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接住了总不算吃亏。

    满是疑心的他接受了这个大馅饼。吞并了徐海旧部,就此东海再无敌手。

    至于对于杨长帆本人目的的疑虑,他也渐渐打消。按照杨长帆的说法,他惹到东南第一号人物,早晚是个死,被派往九州证明了这个说法,毛海峰的归来更印证了这一点。胡宗宪只要在东南一天,他便誓死不归。

    汪直起初还疑虑这是一出苦肉反间计,可这出计怎么都说不通,为了取得自己的信任,搭上徐海余部未免太大方了,再者说,你混进来又如何?能改变什么么?

    疑虑渐渐打消,杨长帆拜汪直为义父,为保沥海家人,佯报死讯,易名汪东城。汪直为试他,刻意安排几次跑商,他也都满载而归,倒也是个可用之人,到底是在大明场面上混过的,少年老成,比毛海峰要稳重许多。

    只是杨长帆与毛海峰,实在是水火不容,积怨太深。

    若是毛海峰先杨长帆一步回九州,汪直必拿了杨长帆的人头。可偏偏毛海峰回来的时候,杨长帆已经是汪东城了,老船主、徽王不能做个出尔反尔的人。

    久而久之,汪东城、王翠翘也渐渐站稳脚跟。加上了这二人的辅佐,汪直如虎添翼,横行东海。杨长帆更是善于奇技淫巧,屡屡献来稀奇物品,饕餮美食,颇得汪直欢心。

    但最后一重疑虑依然是存在的。

    现在就是最终试探的时候。(。)

170 易名() 
毛海峰书信读罢,同样扫视众人,暗中紧盯着杨长帆。>

    信中,胡宗宪暗示他已说服世宗,答应了汪直的两个条件——封王、开海,如今只等汪直上岸,接受皇上的诏书。

    通信两年,外加罗龙文数次来访,汪直早已暗暗心动。他到底是个商人,回乡封王,光宗耀祖已是他能想到的最佳归宿,至于远在浙江的妻儿老小,更是他仅有的挂念。

    可汪直毕竟是纵横东海多年的人物,如此性命攸关的大事岂能冒险?

    他虽心下已有定夺,却总要听听大家的意见,尤其是汪东城的意见。

    听过信件内容后,众人沉默。

    在场十余人,毛海峰离老船主最近,赵光头、汪东城次之,其后为追随汪直多年的老部下、收服的小头目等等,各个表情复杂。

    杨长帆看着这场景,心中竟然想起了当年看的一出电视剧,水泊梁山,宋江聊诏安的时候,大概也就是这样了吧。

    见众人不语,汪直率先言道:“诸位放心,本王自会与朝廷去谈,大明有本王的土地,自然也有诸位的。倘若一心不愿上岸,诸位亦可继续海上的营生,皆时开海通商,诸位可自由往来于东海,且不惧明军,岂不美哉?”

    有人点头,有人苦笑。

    “船主说的是。”

    “若真能开海通商,也不枉我等多年的努力了。”

    汪直闻言感怀笑道:“不出海,不知世界。本王若只顾自己,大可封王便是,本王坐镇徽州,开不开海与本王何干?正是本王出来了,见到了,深知闭关封海,无异于作茧自缚,开海通商,必当造福百姓,扬我国威。”

    他说着,又恳切望向众人:“诸位,也该有个落叶归根的愿景吧?”

    几位心下不太情愿的,听过这些也只得纷纷点头。

    汪直笑着摆手道:“一个个说吧,海峰开始,想回就说想回,不想就不想,各有各的安排。诸位随本王多年,该知本王从无虚言。”

    的确,汪直能做成这样的事业,恰恰就是因为他是一位良心商人,虽然“良心”这个词在多数时候跟他没什么关系,但他却是一位坚定的契约主义者,尤其面对客人,无论你是大名官府还是江洋大盗,船主点头的生意,就一定会做成,做好,卖给大名的炮不好用,船主甚至会请弗朗机人过来亲自指导。

    重利不忘义,终是让他在东海交尽了朋友,四方来投,终成一番大业。

    毛海峰提了口气率先说道:“我曾在浙江数月,与胡宗宪谈过一二,此人虽狡诈,却并非绝无诚意,父亲的意思是好的,只是要再试试他,确保万无一失。”

    “你自己怎么想?”汪直随即问道,“随我上岸,还是留在东海。”

    毛海峰点头道:“父亲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嗯,光头。”汪直心下稍安,望向赵光头。

    赵光头不假思索说道:“船主,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鱼离开水,会被人吃掉。”

    “嗯。”汪直早已料到赵光头的态度,“这么说,你会留在这里?”

    “我也不知道。”赵光头木木摇头,“我不愿上岸,也不愿船主上岸。如果船主执意上岸,我该护船主。”

    “好的,我不勉强。”汪直随即望向了杨长帆,“东城,像光头一样,有什么说什么。”

    杨长帆沉吸一口气,同样不假思索道:“义父上岸,绝无生路。”

    汪直眉色微微一皱。

    毛海峰阴阳怪气道:“怎么,是不是怕义父走后我为难你?怕什么,我应过义父放下干戈的。”

    “让他说。”汪直摆手道。

    杨长帆微微抬手,凝视四周:“大家忘记梁山好汉的下场了么?”

    厅内一阵沉默。

    故事中,宋江的态度与眼前的船主何其相似!

    诏安受禄是成了,可他们一个个也死了。

    “引经据典也不考究清楚,那就是个瞎编的故事。”毛海峰冷言道,“再者说,也没个高俅不是?”

    “你不知道。”杨长帆正色道,“如今的朝廷,可不止一个高俅。”

    “哼,当过两年小官而已。”毛海峰随即转望汪直,“父亲,我看是他与胡宗宪有仇,怕上岸罢了。”

    “不错,也有这一层考虑。”杨长帆毫不否认,“义父是重信重义之人,胡宗宪可从来不是,妒我手拥奇才徐渭,三番五次加害于我,终是逼徐文长随他一同害我,我与此二人之仇不共戴天,岂能上岸?”

    “哼,终于说对了一次话。”毛海峰难得与杨长帆有所共鸣,“那徐渭也的确是只狐狸,要我看杨长帆请他辅佐,根本就是作茧自缚。”

    汪直闻言神色一凛,瞪向毛海峰。

    “是汪东城……”毛海峰连忙改口。

    汪直指着杨长帆道:“东城将举家性命寄托在本王手中,岂能负他?”

    的确,汪直想脏杨长帆易如反掌,只需要告诉胡宗宪,杨长帆没有死,他来投奔自己了,杨长帆家人立刻会面对灭顶之灾。

    但汪直讲信义是真的,就此严视四周:“诸位皆追随本王多年,今后休再让我听到刚刚海峰说的那个名字。东城为本王安全考虑,满心赤诚,谁也不要害他。”

    众人纷纷点头,这也源于杨长帆浸淫过浙江官场,在这边混的相当低调得当,群众基础还是有的。

    汪直这才转望杨长帆:“东城你说说,为何本王上岸绝无生路。”

    杨长帆早已摸透了汪直的脾气,也不怕说重话,满脸尽是忠肝义胆:“胡宗宪为了今天的位置,先后背信弃义害死多位忠良。依东城看,船主正是他进内阁的下一位牺牲品。”

    “为何非要本王死?封王开海,东海平乐安康岂不更好?”

    “封王开海只是胡宗宪一家之言,万不可信。”

    “信中可说了,世宗已允。”

    “义父为大家的归宿考虑,东城理解,但万不可操之过急。所谓秘旨,不亲眼所见,万不可信。”

    众人纷纷点头,杨长帆这话说到了关键。

    胡宗宪毕竟只是个传话的,关键还是嘉靖有没有真点头。(。)

171 兽性() 
“好,这事我记下了。≯ ”汪直抚须道,“不见旨,不上岸,诸位以为如何?”

    “正该如此。”

    “圣旨总不能是假的。”

    汪直见众人服气,心下也舒畅了一些,也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再怀疑杨长帆了,只问道:“东城一定是不愿上岸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