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番见解,融入许多现代国学大师的观念,在座诸位何时听过?听起来很有道理,在座众人皆饱读儒家书籍,此番解释仿佛与在座诸人内心想法相合,就连孔融、郑玄也认可,认为数言能阐明“道”字,可谓是经义研究的一件喜事。
姜述接着说道:“小子经过思考,又感觉道是准则又不是准则。”
姜述所言一波三起,已经引起众人好奇,此时大家兴趣更浓,不由聚精会神,静听姜述论述。
“所谓人无完人。个体不同,群体不同,各有情形,准则难以追寻。圣人尚且无法定义道,何况他人?”
“是这个道理。”孔融点点头,表示认可。
“无论是个人准则还是治家、治国的准则,都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是建立准则所共需的;这对人的要求很高,对人的群体要求也很高,需要人人都有德,这是准则的基础,否则准则只适用于有德之人,无德之人任竟妄为,有德之人则会遭殃。所以实行这种道的环境,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见解。”
这话讲得很有道德,有德之人寻出道以为行事准则,若是都是有德之人,这准则可以共用,若有无道之人违反准则呢?所以这些准则在一定情况下可用,针对一定群体时可用,然而在特殊情况下,特殊群体中,定有不适用的时候。
“是这个道理……”孔融有些迟疑。众人思路均沿着姜述所言继续前行。
郑玄忽然想起一件事,道:“姜家公子,你读过多少书?”
初时只以为姜述聪明伶俐,思想深远,是一名神童,但一个九岁孩童,又能读过多少书?但如今看来,若非熟读百书,如何会讲出这些话来?若不是大家共处一室,让人怀疑所言出自一位饱学老儒。
“小子四书五经已经读完,读过不少史书,还看过诸子百家的部分典籍,不能全部背诵,仅是理解一些皮毛,非常惭愧。”姜述恭敬答道。
四书五经、不少史书、百家书籍……郑玄与孔融对视一眼,心想如此看来,此子读书不少,可贵的是此子不读死书,能够举一反三。两位大儒被姜述惊得一愣,看着面前这位谈道少年,好半天才回过神来。
郑玄忽道:“姜家公子,能否背诵一段《周易》。”
《周易》苦涩难懂,十分枯燥无味,名门弟子青少年时大多不愿研习《周易》,何况没有专人教导的少年?郑玄此时半信半疑,存了考究姜述之心。
姜述前世曾随一位国学大师学习卜算,后来逐渐有些心得,兴趣很大,花了数年时间研究《周易》,四书五经唯《易经》最为熟悉。郑玄这下正好考在姜述的拿手好戏上,一句不差不大可能,但是背个大概没有问题。
“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姜述开始背诵。
姜述背诵速度很快,其中错了数字,但是大意却对,众人互视一眼,孔融擦擦头上的汗珠,心道:“我少年时人称神童,跟姜家子一比,有何自傲之处?”姜述背到履卦之时,孔融止住姜述,接着问道:“若不考虑外部环境,你以为道是什么?”
姜述整理一下思路,正色道:“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张载一改儒家学者自汉唐以来专注于典籍章句训释和玄空清谈之风,讲学关中,在后世影响很大。张载的名言自是不凡,房中众人彻底傻了,孔融和郑玄也被惊得面面相觑。两人修了一辈子经义,世人皆称为大家,再看姜家这个九岁少年所思所想,仔细做一下比较,这一生自己学的是啥?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对方虽然年小,但能讲出其中道理,已让他们受教。两人整容,恭敬地拱手,异口同声道:“请姜家公子讲解。”
姜述整理一下思路,道:“、‘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以此可以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
第20章 少年论道 二()
姜述开始引经据典,开始阐述孔子的仁,以仁为出发点解释,屋内众人自然无从反驳,而且深有同感,认为姜述所言很有道理。孔融在深思,郑玄点点头,拱了拱手,让姜述继续讲。
“‘为生民立命’,孟圣人曾言‘立命’。《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因此,‘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姜述以孟子“立命”的思想论述为生民立命,论据十分充足,众人皆无话可讲,难不成说亚圣孟子所语有错?姜述看郑玄、孔融两人没有插话,接着讲道:“‘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圣人、孟圣人之先圣者也;‘绝学’者,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
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其实宋朝的濂、洛、关、闽诸大家,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但是宋代诸位大家最终将儒家变得十分顽固狭隘,并为统治者利用,对于儒家来讲实在不知是福是祸,但是张载所言这横渠四句很有价值。
姜述讲解完“为往圣继绝学”,大家虽然感觉姜述口气大些,但是九岁少年就能想出这些,众人就敢说他狂妄吗?姜述略停一下,又道:“‘为万世开太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为成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姜述最终以叶采先生的研究结语,说道:“天地以生生为心,圣人参赞化育,使万物各正其性命,此为天地立心也;建明义理,扶植纲常,此为生民立道也;继绝学,谓缵述道统;开太平,谓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泽,垂于万世。”
姜述所言论述得很清晰,天地之志并非虚无飘缈的东西,天地为心而化万物,其志寄托于化育,而非寄托于天地本身。为万物寻找法则,天地万物共存的规律,此为万物立志的本义。
“将姜家公子方才所言记录下来,一字不落。”郑玄转首对孙乾道。
孙乾追随郑玄左右,已经养成记录习惯,方才姜述说起“横渠四句”时就开始记录,姜述讲得也不快,记得虽不精确,大纲已经记录下来。孙乾随即上前,又请教姜述一会,将记录充实完毕。
孙乾在记录整理,孔融和郑玄都在思考,待孙乾忙碌完毕,郑玄道:“姜家公子方才所方之‘道’,发人深省,如何实行‘道’呢?”
姜述道:“小子才浅识薄,我认为实行此道,可以广泛施教为上。其一以德育人,变化气质,求为圣人。人的本然之性,即天地之性,无不善,只是由于气质之性的蔽障,阻塞而有不善。为了使人为善,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变化气质,返本为善,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圣人境界。”
郑玄一生致力教育,这话直接说到点子上,点头道:“善。”
姜述接着说道:“其二是幼而教之,长而学之。对人的教育要从早抓起,注意幼儿心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儿童天性,从小就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行为,长大继续学习,使之强化,最终造就有用之才。”
郑玄点点头,并未开言,抬抬手示意接着讲,姜述道:“其三立志向学,勤勉不息。“志”是教育的大前提,一个人求知为学,为人做官,都必须“立其志”,“正其志”,“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有了志向目标,就要孜孜不倦,勤勉不息,达到目标,实现理想。其四循序渐进,博学精思。学习求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序”过程。既不能停止间断,又不能急于求成。老师应循序而教,学生应循序而学。求学的渐进过程积累功夫,每天勤学苦读,由日积月,期月成年,经过这样的渐进功夫,学习方可有成。学有所成,还必须博学精思。其五学贵心悟,去疑求新。为了思之精,察之微,就要使心常在,常存,心思有疑释之,去之,便会获得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义理。应“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的学问之法及求知精神,用心、熟读、精思、经常、不懈、去疑、求新、勿助、勿长、讲论、开塞、实作、实行。其六,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在施教过程中,老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的求知意识,学习兴趣。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说到这里,郑玄就坐不住了,他自谓当世教育大家,听这少年谈论施教,原本只以为能谈点皮毛,不料每语皆中要点,见姜述略微停顿一下,问道:“姜家公子因何知晓为师之道?”
姜述答道:“我在族学读书,常思如何读书,如何记得快,理解得快,逐渐总结经验,又经常思考,所以想出这些办法,实施族学,甚有效果。后来又见老师授书,就琢磨若是我为人师,应该如何施教,然后与老师沟通,获得老师认可。这些是我平常观察所得,只是用于族学,也不知对也不对。”
郑玄不由汗流浃背,心道我一行致力教育,教人无数,还没总结出这些经验,这位少年只在族学读书,为了族中子弟教育,不仅想出《三字经》的点子,还在总结学习办法和教学办法,自己这一生干得是什么?郑玄问道:“不知公子为族学老师想出什么教学办法?”
姜述大学论文就有一篇研究张载学说,方才取了他的横渠四句,当下连他的教学办法也拿了出来,道:“我与族学老师沟通之后,首先用得是‘叩其两端’法。即从正反面来讲解,或从起因和结果两头入手分析问题,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正确答案。‘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是以鄙夫有问,仲尼竭两端而空空。’”然后又用‘扣钟法’,‘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就是说:‘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知,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后教之也。’又用‘时雨法’。对人的教育如同‘时雨之化’,适时而教,当可而告,及时答问,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近日我又想出‘不待讲论法’。有些知识,不须讲论,一问便知,知而明之则可,故‘不待讲论’,‘更不须讲’。圣人于文章不讲而学,盖讲者有可否之疑,须问辨而后明,学者有所不知,问而知之,则可否自决,不待讲论。意思是问而知之,可否之疑。自己决断,不要受老师可否的影响,自己决定是非取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也是启发诱导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郑玄抚掌而立,大呼妙哉。孔融开口也开口叫好,道:“方才姜家公子所言,似有意犹未尽之处,可是方才所言施教之事未曾说完?
姜述道:“只是我总结的学习方法,既然大人说起,我也是敢藏私。方才所言已有六条,其七是虚心求知,择善而从。虚心方能接纳百物,汇合各种知识,进入神明之境。虚心就是不以己有之知存于心中,干扰接纳新知,所以‘虚心’就是‘静心’。‘天地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人求学问,必须去除“意、必,固、我”,达到至诚,存德,虚静。要向各种人物学习,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八是学贵有用,道济天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教育学生做一个对天下,对人民有用的人。所以特别强调“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反对空知不行,学而不用,坐而论道。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