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小驸马-第3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隶属南州兵曹管辖,营将是张飞长子张苞。水陆皆驻有重兵,占城治安历来很好,迁来的汉人很有安全感。

    姜述行内圣外王国策,对外格外强硬,灭异族无数,汉人地位很高,异族人皆不敢主动招惹汉人。汉人以仁义为道德规范,惹事生非者极少,占城附近汉蛮杂居,平常却很少产生纠纷,占城郡衙乃至各县衙门都比较清闲。

    占城郡区域面积极大,约有青州合境二分之一面积,但是人口极少,合郡人口只有五十万,其中汉人大约十万。根据人口数量划分,占城共设五县,占城县人口最多,约有二十万人口,其余四县人口均不足十万。

    占城西北百里,是新建的理河县城,因理河贯穿全境得名。县城北部有座小山,理河在此拐了一个大弯,县城背山面河而建。因为是新城,规划布局十分合理,城墙为石砖水泥砌成,高约五米,城中主道宽十六米,马车道、行人道分开。主道两旁商铺林立,经营商铺者多是汉人,只有几家异族商铺,建设时采用统一图纸,铺面外观基本雷同,只有随风飘扬的店旗各不相同。

第221章 来到理河任县尉() 
沿主道往北直行,迎面一座高大宽敞的汉式建筑,这是理河县衙。县衙皆按规制所建,外观厚重大方,正中是县长升堂理事的正堂,行政属吏在左厢房办公,右厢房是县尉和民兵吏处理军务的公房。

    县长姓荀名逸,年约二十出头,是颖川荀家二房嫡子,颖川学院出身。荀逸当初到任时,在理河县引起不小轰动,原因是荀逸年纪太颠覆了百姓的常识。荀逸年纪虽然不大,但是熟悉农事,精通术数,处事干练,到任以来十分称职,无论百姓还是商户,对其皆无可指责。

    近午时街上人来人往,人不算多,也不算太少。正在这时,一行人策马进了城门,为首一位翩翩少年,身长七尺八寸,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有俊逸出尘之姿。

    城门守兵皆是老卒,为首伍长名叫宁忠,兖州人,原是水军士兵,因公伤了左臂筋骨,伤愈后安置在此。宁忠从军已有十余年,随军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极有眼力,一看便知少年出身不凡。

    少年很懂规矩,见城门前设有哨卡,临近城门时翻身下马,带着亲和的笑意,主动递上文书。宁忠识字,接过文书一看,脸色顿变,连忙行个军礼,道:“理河县尉辖下伍长宁忠,见过张大人。”

    少年收敛笑意,郑重地还了一个军礼,满面笑意地说道:“我初来上任,要去县衙报到,可否指一下路?”

    宁忠挺直腰杆,道:“属下职责所在,不能脱岗,可以安排士兵引路。”

    少年环视一下守门士兵,对宁忠点了点头,道:“多谢。”

    轮值士兵在宁忠敬礼之时,就知来人身份不简单,皆挺胸收腹,以标准军姿站在两侧。宁忠指着左侧一名士兵,道:“黄猛出列,你领张大人去县衙,速去速回。”

    黄猛年约十五六岁,相貌清秀,肤色白晳,眼神灵动,身材略显单薄,若非穿着兵卒服装,极像一名书生。黄猛迈着标准的军步向前,对黄猛郑重行个军礼,道:“是。”继而转向少年,温言说道:“大人,请随我来。”

    少年一行十人,皆牵马跟在黄猛身后,少年边走边打量两侧商铺,询问当地风俗习惯。黄猛年纪不大,但在理河县当兵已有两年时间,熟悉情况,有问必答,口齿清楚,言语间很有条理。

    城门守兵见少年行得渐远,上前询问宁忠少年来历。宁忠道:“这位大人就是新上任的县尉张大人。”

    众人闻言一愣,有人道:“伍长,这少年瓷娃娃一般的人,说是文官有人相信,怎会是武官?”

    宁忠刚才看过官凭,郑重地说道:“这位大人别看年轻,参加过康居粟特之战,立下大功,凭军功升为校尉,想是上面没人,实职只安排个县尉。”

    众人议论纷纷之时,黄猛已经引领一行人到了县衙,向守门士兵递上文书。县衙守门士兵都是机灵人,晓得少年身份定不一般,不敢怠慢,接过文书径直送往大堂。

    不一会工夫,数人簇拥着一位青年官员出衙,张靖见此人年约二十,温文尔雅,身着官衣,知道来人就是荀逸,上前行个军礼,道:“县尉张靖前来报到。”

    荀逸方才看了文书,知道新来县尉凭军功得职,本来以为是一位勇猛壮汉,不料却是一名英俊少年,愣了一下,笑道:“原以为张大人是位粗豪汉子,没料到如此温文尔雅,能凭军功入职,很不简单。里面请,我们到大堂述话。”

    理河县是座小县城,十六岁的张靖新任县尉,很快流传开来,造成了很大轰动。更让百姓们津津乐道的是,听说张靖拒绝了赴京任职的机会,自愿来到边州地方历练。许多人认为,张靖之所以分到理河县,肯定得罪了权贵,故而发配到此。也有人认为,张靖之所以来到理河,是为了增加地方工作经验,历练数年就会高升。对于外界的风闻,张靖淡而笑之,从未做出任何回应,在衙门十分低调,很少出席县里的公开场合。

    自家人知自家事。张靖为何放弃调入京城?为何自愿要求到边州任职?为何以校尉军衔降级担任县尉?个中原因,张靖自己不说,别人很难猜测得透。

    理河人口不多,交通也不发达,是占城郡所辖区域最小的一县,立县时间不长,在帝国境内籍籍无名。小地方也有小地方的好处,有山有水,风景秀丽,人口又少,显得悠闲平静。城北那座小山,名叫顿丘,面积不大,坡度很缓,植被茂盛。山南半山坡处,林木遮掩之中,一所精致木宅面水背山,周边收拾得十分利索,一看便知主人是有品位的雅人。张靖个头不矮,身材略显单薄,站在木宅前面,眺望着绕城而过的理河,眼神恍惚,眉头轻锁,显然陷入沉思之中。

    张靖身份在众人眼中十分神秘,除了与他同来的军官,余人皆不知张靖出身来历,只知张靖是临淄人,父亲是国学东莱分院的老师,母亲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工坊,家境巨富。张靖无论人前人后,从来不提家庭出身,但是出身大家的荀逸,却从一些细节上看出,张靖背景绝不简单。荀逸对张靖知之不详,张靖对荀逸却熟悉得很,因为荀逸并非外人,正是熙倩的嫡亲兄长。

    与张靖同时报到的军官,周树、刘开职级是别部司马,只比校尉低了半级。按照常规,野战军将校转到地方,一般升格安排,别部司马正常安排应为郡尉或校尉,即使平级调动,也应安排为郡司马或部司马。

    南州兵曹此次安排张靖一行职务,打破了历来定规,不仅没有升格,反而降级使用。本与郡尉平级的校尉安排为县尉,比县尉高半格的别部司马,文书中竟然没有安排实职。

    荀逸最初看完众人官凭,还以为张靖等人犯了错误,但是翻阅众人档案,并没找到相关处分公文。没有受到处分而被降职使用,这让荀逸生出许多联想,难道张靖等人真的得罪了权贵?

第222章 成了冷遇的代名词() 
身为县长的荀逸都如此考虑,郡中文武官员联想更多,以为张靖等人遭受如此打压,肯定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因此有人在背后下了黑手,下黑手者能左右校尉级别的武官,定是很有份量的权贵。八八读书,。。

    此事逐渐从占城郡衙、尉衙流传开来,大家都是混在官场的人,不会为了结交小小县尉,而去得罪隐在幕后的大人物。在占城,张靖就此成了冷遇的代名词。

    张靖身为县尉,又有治军手段,辖内无人敢找麻烦。荀逸是位谦谦君子,背后有荀攸、荀彧两颗大树,没有太多顾虑,凡事处于公心,与张靖处得不错。但是出了理河来到占城,无论是太守郡尉,还是文武佐官,都对张靖敬而远之,张靖在郡城举步维艰。

    身为县级武官正职,得不到上级主官认可、主管支持、佐官配合,工作掣肘太多,如何能做出成绩?大齐用人制度是能者上,庸者下,若是没有成绩,绩考时不合格,就要降职或免职。

    尉衙系统是二线军事单位,兼顾地方治安和安全保卫,县尉职级不高,相对比较独立,只要士兵训练得法,大比时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辖区内别出大案要案,绩考大都会应付过去。

    姜述担任丞相兼大将军以来,对官制做过多次微调,许多官衔的职责、职级、权力与旧朝大不相同,变化最大的是地方主官,如刺史、兵曹、太守、郡尉、县令长、县尉。刺史、太守、县令长组成州、郡、县三级行政衙门,负责政事钱粮,兵曹、郡尉、县尉是州、郡、县三级军事部门,负责军事治安。彼此相互制约,负责政事者掌管钱粮,负责军事者兼管地方治安保卫。职级也与以前不同,刺史原先职卑权重,现在已经提到三品,与朝中各部长官相当州兵曹职级也是三品,与野战军主将相当。拿到现代来讲,刺史相当于兼省长,兵曹相当于省分区司令兼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兵曹已经不是刺史的属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是营将、郡尉、县尉的上级主管部门。

    为了弱化地方高官的权威,避免地方坐大,文武分治贯彻得很彻底,另外增强佐官权重,州、郡两级提升五大佐官职级,兵曹系统增加司马、长史郡级为左司马、右司马权重。后来颁布大事要事公议制度,成立地方公议会,文武主官与七大佐官或五大佐官共同决断事务,与现代的省委、市委常委会相仿。七大佐官位置等同常委会常委,权重顿时提升上来。文武分制、权责明晰、互相牵制,从根源上避免了地方政权尾大不掉的问题。

    张靖身为县尉,属于兵曹系统,按理说不需顾忌行政官员,偏偏又有绩考评定制度,占城公议会的评语十分重要。张靖若与太守、郡尉、佐官处理不好关系,只需一人在公议会上说出绩考相关的不良提议,若是无人出言说情,张靖这个县尉也就当到头了。

    张靖之所以心情不好,除了不受上级待见,还有一个原因,此次任职波折起伏,除了直接责任人于禁和已经落马的付丘,肯定还有人潜地里做过手脚。张靖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又比同龄人多了数十年的人生阅历,在洛阳是鼎鼎大名的四哥,竟然被人阴到小县城不得反身,确实应该好好反省一下。

    比起张角记忆中的才学武功,数十年阅历和经验更显珍贵,张靖在付丘落马、齐隶常驻南州的情况下,依然遇到刻意打压,显然很不正常。张靖分析其间过程,回想起逢严当初言谈,这才恍然大悟,逢严劝说自己调职南州,应是遵照付丘指示行事,有意将自己引入险地。逢严用意不善,毋丘俭又在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

    从顺境跌入逆境,从意气风发到四处碰壁,这种遭遇换到谁的身上,滋味也不会好受。在经过大量调查以后,张靖终于明白,导致这个后果的始作甬者,正是毋丘凤舞之父,马超部将毋丘俭。

    毋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其父毋丘兴灵帝时因功封高阳乡侯。毋丘俭曾为姜述亲随,先任北军部司马,转攻坚营校尉,因功升左中郎将,现任马超部下营将。

    毋丘俭打压张靖,原因出在女儿身上,因为毋丘凤舞爱上了张靖。尽管张靖因功升为校尉,距离郎将只有一步之遥,以十四五岁年纪提拔到如此职务,前程可谓不可限量。但张靖父亲只是国学分院的老师,临淄张姓也非名门大族,毋丘家却是袭爵侯门。对于毋丘俭来讲,嫡女嫁给平民家庭,内心本就感觉无法忍受。凤舞相貌又好,得到孙策嫡子孙韶的垂青,两者相较,优势显而易见,这是毋丘俭出手的重要原因。

    张靖最初接到的调任书,是任军衙贼曹司吏,虽然也是尉官,却是大将军近臣。倘若张靖担任此职,很可能因此飞黄腾达,毋丘俭被逢严利用,为了拆散女儿这门婚事,竟然找张靖前来谈话,与张靖赌约三年升为营将。

    张靖本不愿到大将军府任职,主动向大将军府打上报告,阐述希望从基层做起,夯实基础之意。报告很快批复下来,允准张靖的请求,并让张靖到南州兵曹报到,由南州兵曹安排具体职务。

    按道理说,张靖在主力军担任实职校尉,到了二线军队至少要安排郡尉一职,但南州兵曹最后竟然安排张靖出任理河县尉。以张靖拥有的非比常人的经验阅历,除了于翔的突发因素以外,怎不清楚遭了别人暗算?但是事到如今,张靖才想明白其中关节,背后出手的并非于禁父子,而是毋丘俭的连襟费祎。黄巾系遍布各军,以张靖的能力,夫甘的消息很快打探出来,张靖再分析不出幕后黑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