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小驸马-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述注重商业,关重民生,更关心士兵,不会让兵丁在前方流血杀敌,家人在后方忍饥挨饿。姜述成为青州牧以后,有了制定地方法规的特权,便将兵役制改为募兵制,为兵丁发放兵饷。又制定完善各项抚恤政策,士兵战死家人享受免丁免役等优惠政策,可按月去官府领取补助粮米。募兵制和怃恤政策的完善,从根本上解决了兵丁的后顾之忧,新老兵丁因此对姜述感恩戴德。

    为了避免将校扣发兵饷,又在军中设立兵饷司马,专管士兵兵饷、抚恤、赏金发放,士兵应得银钱直接发到士兵手中。实行兵饷司马制度还有一个作用,士兵皆知兵饷为姜述发放,从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将领威信,从而减少将校自立的可能。

    军功奖罚制度参照秦朝军制,秦朝以一国之力,攻取六国,得以统一天下,其军事制度是取胜关键。在此基础上完善军功奖罚制度,有过就罚,有功重赏。虽然军事改革刚刚开始,还未完全成型,但是青州兵积极性空前,听闻出征在即,不是厌战畏敌,而是争先恐后。

    各路兵马聚齐,姜述统兵出征,进了徐州地面,已是任平势力范围,姜述分出偏师三路,让关羽、张飞、张辽各引三千兵马,沿途攻打县城。任平闻知青州出兵,早将兵马聚集在琅琊郡城开阳,县城只留有少数兵力,破城自是轻而易举。很快北方诸县收复,三路偏师在开阳与主力汇合。

    姜述在开阳城北扎下大营,沿城观察一圈。琅琊为汉代封国,治所开阳城墙高厚,只有一段因年久失修不很坚固,近期虽然经过修缮,但是仓促施工,效果不是很佳。姜述转了一圈回到大营,召贾诩前来商议,道:“开阳城墙宽厚,若是强行攻打,兵丁损折必众,欲用火药炸开城墙,文和以为如何”

    贾诩道:“如此开阳城可以立下。未知主公攻下此城,欲复其余两郡否?”

    姜述道:“自应一举而下。”

    贾诩道:“此物虽是神兵利器,但还是不示于众最好,若是泄露消息,朝廷前来索要配方,主公给是不给?琅琊、北海皆为大城,城墙宽厚,但比起下邳,却是远远不如。若是攻取坚城,使用炸药尚可,如此小城有些不值。”

    姜述沉思一会,咕囔道:“若是有个合适借口就好了。”

    贾诩忽然眼神一亮,道:“装神弄鬼。”

    姜述略一思忖,不由拍案叫绝,道:“好主意。”

    次日上午,姜述召集众将商议攻城事宜,有位老道在营前求见,姜述命人将老道召进帐中。老道神态傲慢,进帐之后行个团揖,道:“老道前来助你等破城。”

    姜述声色不动,道:“请指教。”

    老道说:“老道师从神人,今奉师命,前来助汝军破城。”

    姜述道:“愿闻何策。”

    老道说:“吾有天雷之法,可让城墙倒塌。”

    姜述起身,迎其上座,道:“请问道长姓名?”

    老道说:“老道姓张,出家日久,名字已不记得。”

    众将闻听其言,皆面露讥讽之色,张飞性急,道:“敢问道长高寿?”

    老道说:“少年之时曾与陈平为友。”

    陈平乃汉初人物,众人皆不信,欲再发问。姜述止住众将,道:“道长行法需用何物?”

    张道长说:“筑一坛,宽一丈,长一丈,四边皆插五色彩旗,汝军今夜三更在城西南埋伏即可。”

    姜述从其言,在营内择地搭建高坛,周边插上五色彩旗,又命关羽领兵一万潜到开阳城西南埋伏。老道午后登坛作法,至夜间,忽闻开阳城西南角一声巨响,火光冲天,西南城墙塌了五十余米。

    关羽见状,大呼道:“神佑我军,全军冲杀。”

    众军随即杀入城中,城中守军为墙塌之势所骇,乱成一团,未及结成军阵,关羽统兵已杀至眼前。守军抵挡不住,纷纷奔散,守将任平之弟任区急怒之下,统领亲兵向前杀上,被关羽一刀劈死。群龙无首,开阳守军当场崩溃,拜伏乞降者众。

    姜述闻得消息,只留贾诩领三千兵马守护大营,统领众军齐往城中杀来。此时关羽已经率军打开城门,众军合力,未及天亮,全城皆下。八千余守军只有千余趁夜逃出城外,余者非死即降。

    天亮之后,姜述命人张榜安民。众将聚齐,皆言老道神通,问起老道去向,姜述道:“张真人并非常人,不求利禄,破城之后不知所踪。”

    典韦后来私谓姜述道:“张飞等皆为主公心腹,为何要瞒着众将?”

    姜述道:“如今我等势欲行非常之事,须防着朝廷才行。众将皆为心腹,不会出卖机密,但其身边之人皆可信任?瞒着众将是想彼此少些麻烦而已,以免机密泄露以后,反惹得帅将离心。再则谎言说得多了,万口皆言,不由不信,朝廷若派探子打听,必从亲信众将着手,众将不知实情,不须遮掩,如此探子即便用心,到头也是一场空。”

    又询问降吏琅琊贤者,降吏道:“本郡望姓诸葛家主诸葛玄,家族居于阳都,甚有贤名,曾任顿丘令,后致仕在家。任平破城之后,数次召请,均被其所辞。又有名士步骘字子山,临淮淮阴人,乱前被困在城中,任区征召不从,反破声大骂,任区欲杀之,被左右劝之,现关押在狱中。”

    姜述问道:“诸葛玄可有子侄名叫诸葛谨者?”

    降吏道:“玄之侄谨年方十八,亦有才名。”

    姜述再问,降吏又说出数人,皆籍籍无名之辈。姜述先让人去狱中放出步

    骘,候步骘至,姜述下阶去迎,道:“闻子山骂贼,痛快淋漓,忠义之士,本侯敬之。”

    上前握住步骘之手同行,步骘道:“在下身陷牢狱,幸侯爷相救,然入狱已久,衣着污浊,恐污了大人。”

    姜述笑道:“述重子布忠义之心,安重衣衫?”

    入室后坐谈几句,见步骘不自安,让从人带其沐浴更衣,重新坐谈。步骘换好衣衫,却是翩翩才子,相貌俊郎,举止有仪,姜述笑道:“向闻子山才子之名,此时方见本色。”

    步骘谦道:“侯爷声名传于天下,在下与侯爷相比,犹滴水比沧海尔。”

    姜述笑道:“子山若不嫌弃,本侯左右缺一书记,可否屈就?”

    步骘闻言大喜,下拜道:“蒙主公看重,当效死以报。”

    姜述为何看重步骘此人?因为步骘在历史上大大有名,为东吴重臣,三国志评其“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姜述知步骘家境贫寒,派人将步骘家人接去东莱,又予其千金安家,以结步骘之心。

    姜述安排完诸般事务,使贾诩坐镇开阳,使典韦、许褚统领亲兵护卫,赶往阳都拜访诸葛玄。姜述看重诸葛玄,非重视诸葛玄此人,而是看重诸葛谨、诸葛亮兄弟。

    诸葛亮为三国演义主角,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真正流芳千古。诸葛谨亦是东吴名臣,与步骘同列一传,三国志对此人评价也很高。诸葛亮三兄弟,长子诸葛谨,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均,分别效力吴、蜀、魏,后世人称“龙、虎、狗”,兄弟三人同为三国名人,确是诸葛门第盛事。

    诸葛玄居于乡村,筑堡自守,因其家书香传门,周边百姓多受其惠。任平统兵过境,因其名望过门不攻。后来任平征召诸葛玄,诸葛玄以病辞,任平甚是不满,顾忌其贤名故而没有抓捕。

    诸葛玄听闻姜述亲至,率领合族出堡相迎。众人入室坐下,姜述与诸葛玄交谈一番,见他颇有才能,道:“琅琊刚复,请先生出任太守一职,请先生应允。”

第82章 诸葛家族() 
诸葛玄以前为官只至县令,如今可为郡守,自是欣然应允。姜述又道:“听闻贵家书香传家,可否引见一下子侄?”

    诸葛玄子侄共十一人,成人者唯诸葛谨最贤,余者碌碌。诸葛亮年方九岁,诸葛均更是年幼。姜述见诸葛谨举止稳重,应对得体,道:“子喻才名甚佳,为本侯书记如何?”

    诸葛谨不愠不火,脸色如常,上前拜谢道:“谢大人赏识之恩。”

    姜述又召诸葛亮上前询问,见他年少沉稳,心思机敏,识见不凡,少年时便与众不同,果然名不虚传。姜述谓诸葛玄道:“司隶校尉周异之子周瑜,昔日托付本侯教导,本侯今见诸葛亮聪慧,可为周瑜学友,欲索去青州就读,先生以为如何?”

    姜述少年成名,又首创青州国学,诸葛亮能入姜述法眼,可是天大的福分,诸葛玄安有不从之理?

    姜述又言:“琅琊虽复,周边未靖,可举族迁往东莱。本侯会妥善安排。”

    姜述此次阳都一行,延请诸葛玄出任太守,召诸葛谨为书记,收诸葛亮为徒,又费心安置诸葛族人。诸葛玄为之感动,当即下了投奔决心,拜伏于地,道:“诸葛合族为主公效命。”

    诸葛谨随同姜述先行返回开阳,次日诸葛玄赶来,姜述当众授太守印绶,仔细嘱咐若干事项,又让张合暂代琅琊郡尉,统兵三千驻守开阳,收编训练开阳降兵。

    事务基本理毕,姜述省起琅琊宫之事,自从穿越以来,姜述屡次想去琅琊宫拜见南华真人,求其指点时空穿梭之道,但数次皆因事务耽搁。南华真人并非后世唐代所封的庄周,而是另有其人,此人虽未成仙,但应已经得道,在姜述心中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三国演义记录左慈戏弄曹操,于吉戏弄孙策,而这两位名传后世的大神,皆是南华真人之徒。三国演义记载,将三卷天书太平要术传给张角,让其普救世人者也自称南华老仙。

    结合史上所述和情报汇集,姜述认为南华真人是汉末最牛的避世高人,其徒左慈、于吉名满天下尚是小道,其传授天书太平要术给张角,直接导致黄巾之乱,摇动大汉根基,准确的讲此人才是大汉的真正掘墓者。

    姜述安排完诸事,盘算还有数天空闲,分配众人任务,在典韦、许褚等人卫护下赶往琅琊宫。琅琊宫位于琅琊县境内,建于青徐两州边界山海相连之处。姜述起初以为琅琊宫建于崂山,出任东莱太守以后才知崂山属于青州境内,此时赶到琅琊宫山脚之下,才知此处应是后世大珠山。

    大珠山位于琅琊城东五里,琅琊观建在后山半山腰处,名为道观,却无香客。琅琊观是南华真人修炼之地,其一生授徒无数,此观并不对外开放,只是为授徒之所。前山所建道观名为秩志宫,原为于吉主持,后来于吉游历江东,此宫为于吉师弟温播主持,香客平时皆在秩志宫上香。

    姜述一行刚至前山,见温播领十余老道早于路侧等候,姜述心中暗自生异,下马步行上前,道:“在下姜述,前来拜见南华真人。”

    众道上前施礼,温播道:“奉家师之令,前来接引贵人。”

    说完,潘播在前引路,众人绕过前观,直往后山而行。山景秀丽,绿树成荫,道路虽是崎岖难行,但并不觉疲累。姜述为表敬意,将马匹留在山下,与众人徒步上山。所幸大珠山面积不大,山也不高,晚饭前赶到琅琊宫。

    “贵人稍候,老道前去叫门。”温播年纪虽大,但是陪着姜述走了两个时辰,丝毫没有疲态,赶到观前,彬彬有礼对姜述道。

    “还是在下亲自前去,方显敬意。”姜述一路步行过来,就是为了体现敬意,当下不想失了礼数,挥手示意护卫在原地等候,只带典韦、许褚向观门行去。温播等人见状,也不勉强,紧跟在姜述身后。

    待到了观前,典韦急走数步,抢到前头,伸手抓起门环,欲重重敲打几下。正在此时,观门“咯吱”一声敞开,一名二十岁上下的青年道士从门内走出来,先与温播等人施礼道:“师兄们辛苦了。”然后打量姜述一行,又看了看不远处的姜述护卫,并未有丝毫慌乱,打个稽首,出言道:“无量天尊,贵客辛苦了。”

    姜述见这道士年纪虽轻,但是气度不凡,心中已对南华真人怀有敬畏之心,其近侍也不敢轻视,正容道:“在下姜述,特来求见真人,还请代为通禀。”

    道士再次打了个稽首,微笑着道:“贫道玉丰子失礼了,还请贵客海涵。师祖吩咐小道若是贵客到了,只管自行进门,无须通禀。”

    方才温播等人在山下迎接,姜述心里便犯嘀咕,当初还以为攻下开阳消息传出,南华真人猜测自己会来,因此安排诸徒在路上迎候。此时闻听玉丰子之言,这才相信南华真人有未卜先知的神通,愣神好一阵子,这才回过神来,点了下头道:“既然如此,在下就不客气了,还请道长代为引路。”

    “贵客请随我来。”玉丰子再未多言,示意众人随其进观。

    琅琊观占地不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