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征服之全面战争-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候虽然还没有意大利王国这个概念,但生活在后世意大利国土上的民族,已经表现出了他们打仗有多么坑爹的本性,罗马时代的光荣早已在中世纪日耳曼人的洪流中,消散无踪。

    林皓达屡战屡胜的过往,让全面战争系统出产的帝国警卫队充满了骄傲,他们自认为对上人数远少于自身的英军,主动出击就可以将其灭掉。

    而英国精锐陆军打遍全世界殖民土著的傲气,自然也不会龟缩不前,这么俩只各有各的傲气的部队,在野外面对面举行大规模主力会战,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无论是卡尔森还是对面的英军精锐指挥官,采用的都是中规中矩的战术,卡尔森将军希望用优势的兵力直接正面击溃英军精锐,然后用自身多出来的骑兵优势,展开千里大追杀将战败的英军精锐彻底赶下海,或者是永远留在法国土地上。

    因此,卡尔森将军只在自己俩翼布下了人数单薄的一万名青年近卫军,也就是左翼或右翼只是各有5000人驻守,这点人在数万人的会战中,已经算是相当薄弱的了,不过卡尔森将军对帕金森将军带领的青年近卫军的作战意志非常有自信。

    要说帝国警卫队的士气还属于这个时代欧洲各国普通正规军的标准,青年近卫军则已经朝着非人的方向进化,自从青年近卫军出现以来,即便林皓达不亲临战场,也能忍受到伤亡比例达到八成的骇人地步!

    要知道,一支部队打到死伤八成的程度,基本上就意味着这支部队的建制已经实质上的消失了。

    要是林皓达亲临战场,青年近卫军更是会狂热的战斗到最后一人,这种事情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欧洲白佬土著的理解,一支部队能战斗到最后一人不奇怪,但要是能量产这种部队的话,那就太过惊悚了!

    林皓达能屡战屡胜,青年近卫军悍不畏死的作战意志功不可没,哪怕当初被革命思想完全洗脑的死硬武装分子,也在对耗中被青年近卫军彻底击败,可想而知,在同样武器装备同样人数规模的战争中,青年近卫军已经可以堪称无敌的存在了,可惜,战争中最缺乏的就是公平的环境!

    真要是实力相当的话,各国首脑反倒是不会轻启战端了,每一次战争都是建立在各国首脑自认为己方实力高于对方才会发动的,要是没有把握胜利的话,除非被逼到不得不打仗的地步,否则,没人愿意拿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小命前程去做一个赌徒。

    即便是最喜欢赌博的小日本,鲸吞中国之前,也是派遣了大量的间谍将中国大陆摸个通透,发动珍珠港战役前,也是摸清了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海军实力部属,进行了评估才会发动突袭。

    日本人当初唯一失算的不过是美国人的工业实力和抗战决心罢了,日本人发动珍珠港战役前以为美国人没有打下去的决心,甚至做好了体面和解的计划,更没有想到全面爆发的美国工业实力,可以用航母将日本拼尽家底攒出来的舰队轻易碾压!

    所以说,错估敌我双方的真正实力,往往会成为战败的致命因素。

352 开始前进() 
英国军队一如既往的排成了他们常用的三条战列线野战进攻阵型,每一条战列线之间大概有数百步的距离,这样一来可以在前面的单薄横队战列线被突破后,稳住大队阵型,防止全线崩溃,也能给后方的指挥官一定的缓冲时间,来调整命令调遣部队堵住缺口,或者干脆战术撤退等等。

    毕竟,想要接连突破三条战列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精锐的红杉军阵列中!

    三条战列线还能在进攻时形成有效的阶梯式进攻模式,在前面的友军损失惨重时,成建制的投入战场,保持进攻的火力持续性,或者是刺刀冲锋的纵深度。

    三条战列线都是由一个个横队方阵拼接而成,从高处向下张望的话,就会看到身穿红色军装,戴着三角帽的龙虾兵层次分明的站成一块一块的……

    有点像后世阅兵仪式中,站成横排等待首长坐车路过的仪仗兵队列,当然,纵深要比后世阅兵仪式里的横排厚实的多。

    实际上,21世纪各国普遍运用的阅兵方阵,就来自于近代排队枪毙的战场队形,中国的阅兵仪仗队的鼻祖,就来自于当初的普鲁士军队,毕竟在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不是在欧洲就是美国,向强者学习本身就是人类的天性。

    三条战列线后方则是英军督战队以及预备队,预备队实际上就兼任着督战队的用途,英军之所以能丧心病狂的顶着枪弹走到敌军眼皮子底下开火,可不光是因为严格的‘棍棒教育’,督战队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只要是大型战役,英军队列后方都能看到成规模的督战队。

    英军士兵也很清楚这一点,在长期的训练中,英军士兵已经在潜意识里烙下了一个概念:向后逃肯定会被督战队打死,还会被钉在耻辱的逃兵记录中,祸及家人,向前走未必会被打死,即便被打死了那也是烈士待遇,会有一笔抚恤金……

    或许,在后世人眼里,士兵阵亡有抚恤金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在18世纪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除了真正的精锐部队外,是没有抚恤金这个概念的,如果打胜仗了,将领心情好了,或许会给阵亡士兵的家属一点补偿,但要是打败了,那基本上连尸体都找不到了……

    而英国政府的抚恤金制度,算是比较先进的了,即便那点抚恤金在后世人眼里看上去低的可怜……

    抚恤金之所以不被当时的政府重视,不是他们看不到这种激励士气的好处,而是因为……没钱!

    偶尔安抚阵亡士兵的花销或许不大,但要是将抚恤金确立为一种制度,每一次打仗都要掏钱的话,当局政府的财政绝对会望战生畏的,战争的成本也会成几何级跃升!

    在历史上,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完美结束,社会生产力得到跨越性发展,政府积累财富的速度与日俱增,抚恤金制度才逐渐完善。

    说白了,人民生活水平好了,不是因为政治家良心发现,而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大幅度跨越式发展,创造出了足以保证所有人吃饱饭还有富余的物资,才让大多数老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是科技发展决定平民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制度!

    再好的制度下,也有压迫有成吨的贪官存在,只不过现代科技生产力下贪官再多,也足以养活大多数平民,而古代近代本身出产就少,再被贪官一划拉,自然要饿死大量的平民。

    帝国警卫队同样也是成三条战列线,后方摆着预备队,只不过帝国警卫队的兵力远多于对方,战场横截面更宽,战列线更加厚重,预备队的数量也可以完爆对面的英军。

    双方在距离数百米时,从行军队列改为交战状态下的单薄大横队方阵,同时,刚刚布置好的火炮也开始发出怒吼,向对面的步兵线发射一枚又一枚实心弹。

    由于之前林皓达统一法兰西时,几乎打空了榴霰弹的储备,这一次帝国警卫队一门榴弹炮都没有带,只是拉来了几十门12磅步兵野战炮和法国人自产的小口径野战炮,剩下的野战炮则分配给了驻守在法国南部的3万青年近卫军抵挡撒丁王国联军的进攻。

    相对于杀伤力巨大的榴弹炮,林皓达对普通的步兵野战炮的态度不再如同以前那般重视,对林皓达来说,发射实心弹和短程葡萄弹的步兵野战炮,除了弹药补充方便外,并没有其他优势。

    而且,在法兰西资产阶级的努力下,法国本土的兵工厂已经恢复了这类常规步兵野战炮的生产,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积累,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不再依赖全面战争系统补充。

    毕竟法国原本就有生产常规步兵野战炮的能力,技术上并没有障碍,而且随着对榴弹炮的研究仿制,实现榴霰弹自给自足和榴弹炮的生产,也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当然,前提条件是,反法同盟会给林皓达足够的修养时间。

    数万人的军阵中,分布的几十门火炮,真心不算多,双方有一发没一发的对对方的步兵密集队列轰击,打击敌军的士气。

    双方的散兵则先一步排着松散的散兵线前突接敌对射,帝国警卫队作为成建制的部队,自然也拥有散兵,实际上,散兵跟线列步兵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区分线,出身线列步兵的帝国警卫队乃至青年近卫军,完全可以在战时挑选一批枪法好的士兵,充任前突袭扰的散兵,枪法虽然没有专业的散兵那么溜,但用来打击密集的步兵队列还是可以的。

    激昂的鼓点在帝国警卫队中响起,在军官的呼唤下,第一战列线的士兵齐齐向前踏步前行。

    同一时间,英军阵线上也响起了‘前进’命令,富有节奏感的掷弹兵进行曲骤然响起,面无表情的‘龙虾兵’成一条细细的红线,如同后世的仪仗队一般向前迈步,唯一的区别只是没有如同后世仪仗队为追求美观将大腿踢得老高,胳膊甩到胸前罢了。

353 第一轮接战上() 
沉闷的鼓点,飘扬的笛声,伴随着默然的踏步声,和军官不时响起的高亮嗓音,构成了步兵队列的主旋律。

    相向而行的帝国警卫队和英国红杉军精锐,肩扛燧发枪跟随着前面的脚步走向‘死神的镰刀’。

    在进攻前,英军指挥官为了尽快分出胜负,用速战速决的方式来弥补己方兵力不足的劣势,命令所有的兵团必须在看清对方士兵的‘眼白’时,才允许停下打出第一轮齐射。

    而正常人想要清晰的看到对面眼白,起码也要接近到20码以内,也就是走到相距十几米的时候,再停下开火!!!

    这在欧陆其他国家的军队中,简直就是异想天开的命令,别说是士兵了,就连军官也会拒绝执行这种送死的命令,燧发枪的命中率再坑爹,也足以在30米以内成片的击杀人体了……

    也就是说,英国红杉军要真真切切的顶着枪林弹雨前进到足够近的距离,才能开火!

    在这种战术面前,什么个人战斗技能训练成果的,都变得没有多大意义,唯有纪律和队列,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队列决定了齐整的横队被一轮轮排枪打出缺口时,后面的士兵能及时的替补上去,纪律则是保证近距离面对枪弹的士兵不会吓尿裤子的保障……

    成三条战列线前进的英国红杉军,每条战列线的横队方阵拥有4排士兵,标准的交替射击的队形,英国人可不单单只会所谓的三列齐射战术,那种战术是用在长时间排队枪毙中的,想要速战速决自然是让己方战列线时刻保持进攻态势最好不过。

    在四处横飞的实心弹,将人体的大腿,胳膊乃至脑袋打的粉碎期间,双方的战列线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一百米,九十米,八十米!

    无论是帝国警卫队还是英国红杉军都丝毫没有停下来齐射的打算,还在不急不慢踏着‘鹅步’挺胸抬头扛着燧发枪向前走,没有表情的面容上,不知有多少人在发丝间流下滴滴冷汗,他们虽然因为严格的训练能直面这种场面,但要说内心不害怕紧张,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死板严谨的排队枪毙战术,就是用训练和严格的纪律将士兵打造成一个个如同机器零件版的呆滞生物,让他们习惯性的服从命令,本能的根据军官的口令,执行基本的行进,停止,开火,装填等固定动作,普鲁士人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使得满脑子只知道装填开火的普鲁士士兵在一分钟内甚至能打出5发子弹!

    要知道,欧陆各国普通正规军的平均燧发枪射速,一分钟只能达到2发左右。

    毕竟训练期间的射击和战场上面对敌人黑洞洞枪口的射击,那是完全俩个概念,哪怕是训练有素的精锐老兵,在战场上那种刺激紧张的环境里,也可能屡屡出错,近代欧洲的排队枪毙战斗结束后,缴获的燧发枪里往往会发现塞着俩发,三发,四发乃至更多的铅弹没有打出去……

    根据历史记载,战场上这种填满子弹的燧发枪,最高记录是枪管里塞进了整整12发子弹!

    可想而知,拿着这杆火枪的士兵,那真是从开战到结束一发子弹都没打出去……

    这类塞满子弹的燧发枪比比皆是,并不是个别现象,这也是排队枪毙中,对射的杀伤力不高的原因之一,其中很多火枪兵看似在机械的装填,瞄准和扣动扳机,实则什么都没有打出去……

    甚至连士兵本身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打没打出去,面无表情不代表着无所畏惧保持着清醒的大脑,枪弹横飞的战场上,更多的是大脑一片空白只知道本能的按照训练养成的惯性作战的士兵,而不是满脸理智的老兵油子。

    现代战争的士兵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