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涛对许东来的建议深以为然,然后又发挥了一下,建议许东来干脆把农经弄成连环画,书页的上半部分是图画,下半部分和背面是文字注解。
这样一来的话,除了出版之外,还可以发给福州日报每期登出两页,既丰富了报纸的内容,又能让更多买不起书的穷人接触到新技术,一举两得。
许东来并没嫌把自己的工作成果放到日报上免费给不识字的穷人看丢人,正相反,他对这个建议欣然采纳,加班加点的画上了连环画。
经过两年多的经营,福州日报已经褪去了最初的商报外衣,成了一份综合性旬报。虽然发行次数减少,但版面城北增加到了八个。
商业信息、评话连载、诗词歌赋、国家大事、时事评论、农经、广告、寻人寻物,内容涵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成熟的不仅仅是报纸编辑模式,还有读者的阅读习惯。日报刚刚发行时全年订阅的客户并不多,以官吏和商户为主,阅读目的性很强。
现在福州日报社在福州本地有了三千多个长期客户,算上剑州、莆田、泉州各地的常年订阅者,数量还会增倍。这也是把原本五天一版改成十天一版的主要原因,信息量太多来不及编辑。
王二半年前就提出要在杭州开分社,这样可以减少福州总社的刊印数量,更容易扩大发行范围,但被洪涛否了。
目前朝廷对福州日报还没正式表态,这种新事物远在福州也不会太触动朝廷的神经。一旦杭州也有分社,出版量立刻就会翻倍,很快就能把影响力扩散到开封城去。
到那时再在日报上随便议论朝廷政策得失,保不齐就会遭到打击。现在还不是动用舆论武器的时候,过早发力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容易提醒敌人防备。
舆论武器也不能单独使用,宋朝即便再开明也是个中央集权政府,真把它惹急了,嘴皮子永远斗不过大棒子。
不过洪涛允许王二把日报社开到四川去,岭南、福建、川陕这些地区不管经济商业如何发达,在古代都属于边远偏穷,本来中央的控制力度就相对弱,稍微有点闲言碎语也不会太引人注目。
但这种闲言碎语一旦成为习惯,就会慢慢引起民众思想上的转变。洪涛打算先把这些地区的思想改造改造,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点点向北方扩散。
等到朝廷觉出不对时,再想扑灭这些火苗就为时已晚了。到时候火苗也不再是星星之火,它们的温度很高、可燃物很多,扑灭时一旦处理不善就等于提供了更多氧气,会发生爆燃。
不管王二在四川的分社效果如何,反正许东来的工作量徒然猛增,不光把农经弄成了连环画,还着手改编算经、钱经和炼经,打算一股脑全放到福州日报上连载。
这可不是洪涛的主意,许东来被王二给忽悠了。他知道王二是谁,但不知道秋实先生是谁。这位经常在福州日报上发表时事评论的神秘人物,不光在福建路很有名气了,还被很多朝臣知晓,比如苏轼。
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秋实先生已经有了第一批忠实读者,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粉丝。
许东来并不是秋实先生的粉丝,正相反,他在很多问题上不完全同意福州日报的观点,但苦于没机会说出来,说了别人也听不见。
当秋实先生亲自给他回信,答应在福州日报上连载农经时,许东来立马就来了劲儿。腰也不疼了、腿也不酸了,开始一封一封的给秋实先生写信阐述自己的见解,殊不知这些信全被山川督查院誊写之后转给了洪涛。
对于学生忽悠老师这件事儿洪涛虽然有些同病相怜,却也只能保持沉默。连载科学书籍正是自己想做但没想到的,既然王二想到还做到了,稍微有点瑕疵就忍了吧。
假如许东来不去改编书籍,这些活儿就得落到自己头上,古人不是说了嘛,死道友别死贫道!
对于王二和许东来之间的争论,洪涛觉得都对也都不对。这两个人出身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也不同、对人生的规划还不同,要是能每件事儿都有共同理解必须是作弊。
但王二占据着舆论喉舌的便利,有点欺负人。为了让许东来有和王二对抗的能力,洪涛突发奇想,打算也给许东来弄份报纸干干。
以前自己没人手搞报社,先不说编辑和排版工作,光发行系统就不是几个人能搞定的。现在好了,府里突然多了四十八个没有叛变可能的闲人,是时候让许东来出口气了,老这么憋着容易憋出病。
“由小人当主编办报社!这、这怕不妥吧……小人既无功名又无丝毫成就,怎可大言不惭!”对于洪涛的建议许东来的第一个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惶恐,觉得个人能力不足。
“本王又没让你著书立说,不过就是区区报纸尔,茶余饭后嚼舌头也需要功名?”
洪涛这破嘴啊,为了贬损别人连自己都不怜惜。如果报纸是茶余饭后嚼舌头的垃圾,那他在报纸上连载的东西岂不是连垃圾都不如了。
“……也没大人说的如此不堪……”许东来更不乐意听人说报纸是垃圾,洪涛可以不要脸,他还想要呢。
“不管堪不堪,本王觉得你当编辑绰绰有余,就这么定了。”洪涛这么说只是为了让许东来多点信心,没指望完全消除他的顾虑。这个人属老黄牛的,不会主动争取只能用小鞭子赶着走。
“……可小人不会办报。”一看硬顶顶不过去,许东来又开始找借口,就是想往回缩。
“我教你!这下没话说了吧?撰写文章你自己就能干,忙不过来可以找两三个帮手。别问我去哪儿找,六期儿童团都是你的学生,除了第一、二批之外,只要点出名字且不太忙,我都给你调回来。可是光有写文章的帮手还不成,排版刊印可以由宝绘堂代办,可印出来之后总得有人去市面上发售。这些人本王也帮你找好了,只是他们不太识字,需要边干边学,你可教得?”
其实让许东来办报就是个幌子,完全是洪涛想和王二抬杠玩了。他不光是个搅屎棍子,还是杠头,总看着王二大杀四方嘴就痒痒。
办报纸难吗?也难也容易。想办全路、全国性质的综合报纸确实挺难的,若只是弄个叫报纸的东西出来,对洪涛而言真没难度。
许东来配上几个儿童团里笔杆子比较好的学生当编辑,连排版到印刷宝绘堂就全给干了,甚至能帮忙介绍一些老客户。
剩下的就是发行工作,这活儿洪涛觉得更好干。从这四十多个日本人里挑点脚力好的,给每人做两身干净衣服,胸前背后绣上拳头大小的报纸名字和报社字号,走街串巷吆喝去吧。都不用会太多汉语,只要会喊报纸名字、知道一份该收多少钱就够了。
另外洪涛还打算动用自己的关系走走官方渠道,不敢多说,反正扬州地面上的官员每家订一份不成问题,说不定淮南西路和淮南东路的官员都能给点脸呢。反正一份报纸一年也没几个钱,又不是白拿。
717 理不辨不明(1100票加更)()
这么做就不怕朝廷责难吗?洪涛觉得吧,朝廷不光不会责难,说不定还要大大的褒奖。
这话说的就有点过了,凭啥王二办报纸有可能引来朝廷不快,你办报纸朝廷就会嘉奖。要是论名声,王二应该比你好,王二是没名声,但你的名声在朝廷里是负的。
其实洪涛真没吹牛,报纸和报纸是不一样的。王二的报纸主要以议论朝政、批评挑错为主,目的是唤醒民众的思想、开阔国民的眼界。
自己让许东来办的这份报纸正好和王二的出发点相反,是要站在朝廷立场上,做为保守思想的喉舌与福州日报打擂台用的。
有人帮自己摇旗呐喊朝廷还会不高兴?要是民间都这么懂事儿,想当官做皇帝的人还得多,随便放个屁都有人说是香的,多滋润啊。
但洪涛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真是抬杠瘾犯了,有多大损失都不管不顾,非要痛快痛快嘴不成?
肯定不是这样滴,表面上看两家报纸观点对立、阵营分明、互不相让、争论不休,等于让外人占了便宜。实际上吧,越这样对朝廷越不利。
古人不是云了嘛,理不辨不明。往常福州日报说啥,朝廷还能采用冷处理假装看不见,拖些日子就没人关注了。
但有了两份互相对立的报纸之后,朝廷就别打算消停了。我批评你,你装死不吱声是吧?得嘞,有人帮你说,必须和福州日报吵得不可开交,从各个方面论证此事的真伪、对错。
论证过程就是带领百姓进行逻辑思维、理性论证的过程,人世间的每件只要有这种抽丝剥茧般的辩论,就没一件能隐瞒真像的。然后洪涛的目的就达到了,不管两家报社谁输谁赢,最终输的都是朝廷。
要不说坏人就得坏人来磨呢,你让个道德君子来,他能想出这么不要脸的左右手互博之法?能舍得下脸在辩论中认输,让全国百姓和所有同僚耻笑?洪涛就能!
同时许东来也得跟着能,在这件事儿里的受害者除了朝廷之外,还有他,很受伤。不过现在他还体会不到,正怀着满腔被洪涛扇呼起来的热情准备投入到报纸的筹建工作中去,同时还不能误了画连环画的工作,真是累并快乐着。
“他们是倭人!”在前院见到四排整整齐齐的人才储备之后,许东来的热情好像有点低落。
没这么坑人的,好歹给几个听得懂人话的吧,这玩意都没法交流,弄一群外国人卖报纸,扔到城里能找到回家的路不?难不成自己还要每天赶着马车去城里收拢迷路的报童?
“你只管去挑帮手、安排宝绘堂的印刷机和排版工坊,发行的事情本王替你照应。”倭人有倭人的优点,可惜和许东来讲这些是对牛弹琴。
赶走了许东来,洪涛才算第一次仔仔细细的打量了一遍自己的奴隶或者叫家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和一群古代日本人聊什么合同工的事儿,只能让他们迷惑外加特别不安。
整体上讲此时的日本人确实比宋人瘦小一些,穿着越得体的人越瘦弱,这可能和长期吃素有关。现在没有太多副食品,有些身体必须的营养只能从肉类中获得,一点不吃的话除了营养不良就是贫血。
反倒是衣衫褴褛的人更相对更健壮点,看肤色估计都是渔民。他们连饭都吃不饱,哪儿还顾得上荣誉不荣誉,没有肉吃点鱼也是好的。
四十八个日本人里四分之三是女性,女性里百分之八十是年轻姑娘,只有三个穿着破破烂烂的渔家女岁数稍大。
想来她们就是在濑户内海被顺手抓上船的,所以来不及挑选。看来王浩和蒋二郎对自己的喜好已经心知肚明了,这肯定不是巧合。
相貌嘛……比较惨,后世的日本女人肤色还算白,可古代日本女人真差远了,即便穿着很整齐的几个也谈不上皮肤白皙。
其中有三个还算面容姣好且看上去比较年轻,洪涛打算送给长公主当贴身丫鬟。再挑十个左右在府里当杂役,反正活儿也不累。
渔民们也不浪费,不管老少一律交给水手训练。自己不能总驾着训练舰出海,早晚会有大海船的,到时候就不用再去向别人伸手索要人员了,且忠诚度也有保证。
倒是有三四个青壮年男人有点不好安排,看样子他们穿的也算整齐,不像日本农民或者渔民,也不像日本贵族,难不成是日本商人?这玩意自己可没用,实在不成就只能转送给特里和萧兀纳当海军陆战队去了。
“可米卡奇娃……”大致做完了人员安排,洪涛一咧嘴,从记忆中有限的几句日语里挑了一句比较合适的。
“……¥≈ap;ap;ap;”此话一出,两边的特种兵全都瞪大了双眼做钦佩状。太神奇了,自家大官人连倭人的话都会讲。为啥确定是倭人话呢,因为倭人们都听懂了,齐声回应着跪了一地。
“拿纸笔来……”下一句洪涛想说免礼平身,可是不会讲,咽了口吐沫还是不会讲,只能把手伸向旁边的特种兵。
王雄不是在信里说了,日本社会里越是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就越熟悉汉字和汉话,即便不会说也会写。
洪涛打算试试他们送给自己的这些人有没有文化,如果一个都没有,就得去和王浩和蒋二郎说道说道了。你们俩还想不想在大海上混了,送来一堆文盲是怎么个意思?
蒋二郎和王浩侥幸逃过一劫,这些倭人里不光有认识汉字的,还有好几个呢,男女都有。洪涛自然要挑一个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