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到来,弄得老夫子提前斋戒沐浴,三日不喝酒,亲自到十里之外迎接。来的就是写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晏同叔。
说起来,当初庆历新政的时候,晏殊身居枢密使,兼集贤殿大学士,本来晏殊是庆历新政当之无愧的领袖,奈何他以神童入仕,经历几十年的宦海浮沉,相对保守,而且他又是富弼的岳父,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是他推荐的,晏殊只好退居二线,甘当绿叶。
不过庆历新政失败之后,晏殊依旧没有幸免,被弹劾贬官。先后知颍州、陈州,老宰相心里清楚,再这么下去,非要把他折腾死不可。
听说欧阳修兴学,晏殊早年也有办学的经验,与其在宦海浪费生命,不如培养几个后生,也好传承学问,光大士林。
晏殊的到来,使得书院还没开张,就名气扶摇直上,天下震动。
老欧阳没有闲着,他又请一同推动古文运动的大诗人梅尧臣,这位官职虽然不如晏殊显赫,但是诗才无双,被尊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地位岂能小觑!
不过相比他们,另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引起了王宁安的兴趣,准确说是暂时不起眼,在后世那可是名震千古,存在于教科书的顶尖人物!
那就是苏大胡子的爹,老苏,苏老泉同志!
众所周知,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学问增长飞快,他也曾经几次参加科举,奈何西昆体盛行,文风崇尚华丽空洞,老苏连番应试失败,很是郁闷。后来张方平写信,将苏洵推荐给欧阳修。
原本的历史上,欧阳修并没有和苏洵勾搭上,直到后来苏洵带着两个杰出的儿子进京,才和欧阳修成为朋友。
这一回王宁安怂恿欧阳修办学,老欧阳求贤若渴,和苏洵通信之后,一拍即合,刚刚考试失利的苏洵正好来沧州教书散心,也到了沧州。
苏轼的爹来了,王宁安激动地手足无措。
乖乖,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了爷仨!
教出两个天才儿子,本身二十七岁发奋读书,学问大得吓人!
苏老泉绝对是自学的天才,也是教育的天才!
王宁安都迫不及待想要沾沾老苏的仙气了。
……
就在王宁安抱着小本本,准备到处要签名的时候,另一伙人也凑了上来,他们和那些文人迥异,首先第一拨就是杨九妹。
她带来了一百五十名杨家悍卒,一见面杨九妹就责备道:“宁安,你小子不地道,要办学怎么能忘了我们?之前你不就讨要马夫,讨要悍卒吗?这回我亲自送来了,你不是主张士子要学马术,学射箭吗?他们可是一等一的,不信就让他们演示一番!”
杨九妹还是那个火爆的脾气,直接把人带到了演武场。
看到了这帮武夫,欧阳修气得鼻子都歪了。
“王二郎,你想干什么?”
王宁安摊摊手,“醉翁,你老不能不讲理啊,这么多位前辈,名震大宋,个顶个都是宝贝儿,伤了一个,天下人还不把王家的祖坟骂裂了。我请他们过来保护诸公,还有错吗?”
一番话把欧阳修问住了,杨九妹得意无比,招呼着大家伙,赶快寻找营地,屯扎起来。
他们刚到,还有一伙人也赶来了,为首的是两个年轻人,一个是国舅爷曹佾,另一个是狄青的儿子狄咏。
曹佾见到欧阳修,直接拿出了赵祯的手书,他是奉命过来,驻防沧州的。
“小小的沧州,值得国舅爷亲自驾临吗?”欧阳修不解道。
曹佾苦笑连声,“醉翁前辈,要是能不来,我也想在樊楼喝酒取乐啊!这不,官家说了,沧州有马场,有酒坊,还有学堂,不容有失,这不把我们俩派过来了。”
欧阳修不由得瞠目结舌,原来在王宁安的经营之下,沧州地位飞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文武齐备,群贤毕至,三个月的工期,抢在秋收之前,王宁安将学堂修好,就等着招生了。
只是这么多大人物凑到一起,究竟该听谁的,大家伙都犯了难……
————————————————————————
ps:推荐本穿越成李承乾的书,《铁血贞观》。
第100章 为大宋之崛起而读书()
“永叔年富力强,又是他主持兴学的,山长职位,非永叔莫属。”地位最高的晏殊说话了。
梅尧臣笑道:“的确永叔最合适不过了。”
欧阳修犯了难,如果晏殊不来,他当之无愧,可晏殊来了,哪有他的位置……
“要不这样吧,醉翁担任山长,晏相公出任名誉山长。”
不用问,这种馊主意一定是王宁安出的。
晏相公意味深长看了这个年轻人一眼,笑道:“既然东家发话了,就客随主便吧!”
经过了一番商讨,晏殊出任名誉山长,欧阳修任山长,梅尧臣任副山长,余靖任教育长,本来没有王宁安什么事,谁知道欧阳修提议让他做财务长,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
面对着一双双殷切的目光,王宁安简直想骂人,这帮老货简直吃人不吐骨头,什么财务长,摆明了让自己出钱,他们死死吃一口!
尽管满肚子委屈,可是这些家伙别人花钱都请不来,王宁安只能痛并快乐着。
把官职分配完了,余靖突然一拍大腿。
“我说永叔兄,咱们商量了半天,还忘了给书院取名,该叫什么合适?”
王宁安眨眨眼,急忙站起来,笑道:“我提议叫大学,京城有太学,咱们少一点,叫大学,怎么样?”
“不怎么样!”
欧阳修唬着脸,心里说王二郎坏得冒泡,刚刚坑了他一次,立刻就报复回来。新办的学堂,就要和官府的太学叫板,嫌麻烦不够!
“那叫稷下学宫。”
这话说出来,不用欧阳修,其他几个老货一起动手了。
丫的太不要脸了,胆子再大,也不能和先秦诸子圣人相比啊!
大家直接把王宁安排出在外,有人提议叫沧州书院,晏殊摇头了,堂堂相公,跑到地方书院干什么!
想来想去,欧阳修闷声道:“要不这样,就叫六艺学堂。”
“永叔的意思?”晏殊问道。
“礼、乐、射、御、书、数,这是西周时候,官学确定的六种本事,也是儒门子弟的六种必要修行。自从大宋立国以来,科举大兴,偃武修文,士人专注文章经义,忽略了其他本事,科举出来的人才不通农政、不懂水利、不能理财、不会打仗……虽然有些本事可以当官之后不断历练,但是关乎国计民生,百姓生死存亡,不能随意交给外行,拿老百姓的生死当做儿戏,这也是仆创立学堂的初衷……”
欧阳修的一番话,语重心长,大家伙频频点头。
尤其是苏老泉,竟然手舞足蹈,简直说到了心坎里。
原来他就是不善于奢靡浮华,空洞无物的文字,才惨遭落榜的,欧阳修的主张深和他的想法,而且格局更加庞大,苏老泉觉得真的来对了。
倒是王宁安,他的心思花花,通过几个人的表情,察言观色,渐渐猜出了端倪。
不管是余靖,还是晏殊,他们和当道诸公都有些矛盾。
借着办学的旗号,宣扬他们的理念,和几位相公掰手腕。
其实也不难理解,没有更深层的考虑,人家才不会屈尊降贵,跑到小小的书院当臭老九!
王宁安一直捉摸着利用这些人,人家也把算盘打得噼里啪啦。
到底是谁利用了谁,还真不好说!
……
确立了书院名称,又划分了职务,几位大头巾就准备着开门招生了。
王宁安脑袋都大了,你们长点心好不,这是三四千人的学校,不是几十人的学堂,哪能没有规矩!
“醉翁,身为山长,你老觉得书院该怎么划分?”
“这有何难!”欧阳修曾经协助范仲淹推行兴学令,又创立太学,经验丰富。
“六艺学堂分为上舍、内舍、外舍,新生入外舍学习,每一个月小测,半年大测,两年期满,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成绩优异者,可升入上舍,由我等亲自教导。凡上舍学生,皆由书院提供衣食笔墨。”欧阳修抓着胡须,笑道:“少不得要财务长多想点办法才是。”
又让小爷出钱!
王宁安鄙夷地撇撇嘴。
“醉翁,你老的法子完全是照搬太学,且不说太学生有科举优惠,比如上舍一等可以直接授官,中等可以免除礼部试,下等可以免除取解试。就说在沧州复制一座太学,能实现你老的办学理念吗?”
欧阳修略微沉吟,没错啊,既然叫做六艺书院,肯定和太学那种偏重经义,偏重诗词的官方学堂不同。
“二郎,你有什么高见?”
“高见谈不上,晚生斗胆请教,诸位前辈以为为何读书?”
这个问题一出,在场众人面色一变,看似简单,实则很不好回答……
余靖倒是很坦然,他坦荡说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为了求取功名,为了货卖与帝王,为了做官,为了一展胸中所学,往大了说为了天下苍生,往小了说,是为了光宗耀祖。王二郎,你以为如何啊?”
“先生高见,晚生还想请教,有多少人能靠着读书,实现上述愿望呢?”
这回欧阳修开口了,“我朝科举大兴,天心仁慈,每年取士不在少数,然则四年一科,每科录取几百人,天下读书人,能通过科举者,百中无一。”
“那其他人呢,就潦倒困顿一辈子?”王宁安追问了一句,欧阳修瞠目结舌,他看过太多的落榜生了,在场就有。
“醉翁,晚生以为,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不过七十二位,成材率一样不高。创立六艺书院,就是为了培养各方面人才,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科举,适合当官。能考上进士固然值得高兴,如果考不上呢?也需要给他们一条路子。”
王宁安说着,拿出了自己草拟的一份计划。
他也采用欧阳修的“三舍法”,只是具体内容更加丰富完善。
所有新生要经过三年的基础教育,在这三年中,主要是认字、锻炼身体,学习基础算学,三年之后,根据成绩和志向,升入内舍。
想要走科举之路,就可以继续读十三经,学习诗词歌赋,积累才学。
如果科举无望,或者有别的兴趣,可以升入其他中等学堂,包括算学、医学、天文、律法、水利、工程、财会、农学。
中等学堂学习五年时间,通过之后,升入上舍,走科举道路的,此时就要准备应试,至于其他学科,在进入上舍之后,重点学习专业知识,进入各行业实习,磨砺本事。上舍原则三年时间,如果提前被录用,可以先行考试毕业。
同时,在这每一级,都设立武学院,外舍的武学院和初级教育差不多,只是更侧重身体素质。到了中级武学院,则要学习兵器,练习武艺、马术等等,上等武学院,学的是领兵带兵之法……
王宁安可不希望手下的部曲是一帮大老粗,实际上领兵打仗,是一门最高深精密的学问,没有足够的文化水平,那是不成的!
猛将张飞只存在演义中,实际的张飞学问很不错,心思细腻,还能画仕女图呢!
显然,王宁安是要利用六艺书院,替自己培养想要的人才。
晏殊等人传阅着王宁安的办法,里面的内容倒是没有引起太多的震动,可封面上的一句话,让晏殊反复咀嚼,感慨万千。
“为大宋之崛起而读书!”
第101章 学堂也怕出名()
每个学校,都要有句响亮的校训,就好像人的名字一样,选好了增光添彩,选不好,难免贻笑大方。
王宁安最初想用“为天地立心”四句,光明正大,中正平和,奈何同苏老泉打听,人家张载已经创立关学,四句口号都打了出来,没有传遍天下而已。
王宁安没有办法,只好无耻剽窃,篡改了一句,写在封面上面。要是欧阳修他们不愿意用也就算了。
哪知道晏殊和欧阳修看过之后,都惊讶不已。
“武溪(余靖号武溪)兄,这句话的境界可比你刚刚说的高了不少,当为大宋全体读书人之座右铭。”
欧阳修意味深长,玩味道:“二郎,这真是你的心里话?”
“那是自然!”
王宁安把脸色一沉,语气沉重道:“我家先人为了收服燕云十六州,血洒疆场,王家和辽国有不共戴天之仇。想我大宋,乃是炎黄苗裔,上国贵胄,拥有最高贵的血脉,历代圣贤教化,诗书礼仪,刻在我们的骨髓里!契丹蛮夷,西夏小丑,竟然骑在我们的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