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北京城里制作火枪的匠人们费尽心机,千辛万苦总算弄出几支有膛线的火枪来,这已经足够让多尔衮大喜过望。
听说以后,他急匆匆赶到将作监,拿起已经制作好的火枪,反复看了看,觉得跟以前的鸟枪差别也不是很大,只得让人先试试再说。
试枪的结果却让多尔衮再次大喜过望,三十步的距离,二寸厚的木板竟被这鸟枪给射穿了。
“再试,再试!用三层甲再试试。”多尔衮有些迫不及待了。
这次靶标被移到五十步的距离上,虽然打了很多枪才打中,多尔衮还是亲自到靶前仔细看了看,见三层甲都被穿透,心里这才踏实下来。
多尔衮转身就对仍负责着将作监的范文程说道:“范先生,其他火铳暂时不造了,全部造这种火枪。”
没想到范文程却苦着脸说道:“启禀摄政王,此火枪枪管制造极是不易,倘若全部造这种火枪,恐怕一月也造不了几支。”
“那扬州为什么就能大量生产?”多尔衮疑惑地问道。
“臣也不知他们用了什么方法,密探的报告里并没有说到这一点。”范文程无奈地答道。
不等多尔衮再去细究原因,几位满人大臣竟找到将作监来了。
“有什么事?”多尔衮听说这种火枪不能大量制造,心里正不爽,见几个大臣过来找他,沉着脸问道。
“启禀摄政王,北京城里粮价飞涨,已经到了四两银子一石了,再这样下去,饿死的百姓恐不在少数,请摄政王早日调粮,迟则恐引起民变啊。”大学士刚林硬着头皮上前说道。
“不是让洪承畴火速从湖北调粮北上吗?怎么到现在还没消息?”多尔衮皱着眉头说道。
“范先生,你让那些西洋人多多想些办法,这种火枪必须大量制作,这事请先生多操些心了。”多尔衮说完匆匆和几个满臣回到了武英殿。
“遏必隆没有与南明朝廷交涉过吗?”多尔衮刚刚坐定就开口问道。
“交涉过了,但这次扬州军是以查盗匪的名义扣留的运粮船只,南明朝廷也是无法。”刚林在旁边说道。
“那咱们只能答应扬州的要求了?”多尔衮恨声说道。
“摄政王,臣觉得开放贸易也不一定是坏事,扬州的货物虽然进了我大清治下,只要朝廷下令,官绅百姓一体不准购买,想其货物要卖出也难,而我大清则可多派人以商人之名进入扬州,也可学些其生产之法,不知摄政王意下如何?”索尼显然是经过思考才提出的建议。
听了索尼的建议,多尔衮陷入沉思之中,刚才范文程的话犹在耳边响起,这同样的东西,到了扬州怎么就会变得如此不一样呢?扬州到底用什么办法大量制作火枪枪管的呢?
还有那玻璃,自从扬州的玻璃进入大清之后,不少大清的商人也开始试着制造,但弄出来的东西就是不行,不知道这里面到底还有啥窍门,嗯,是应该多派人去学学了。
只是被扬州逼着这么做,多尔衮心里实在不甘,又想了半晌,这才开口说道:“扬州货物进入我大清,必须加以重税,好处不能全让他们得去了。”
索尼赶紧应了下来,转身就要回去安排。
“等等,进入扬州的商人,你多安排些山西范家的人,他们对我大清忠心耿耿,其皆是汉人,偷学技术也快。”多尔衮对索尼交待道。
“臣明白。”索尼转身出去安排去了。
“兴华,满清朝廷妥协了!”史可法兴冲冲跑到大都督府找到罗剑。
“宪之兄,你来看看,事情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满清朝廷里还是有人头脑很清醒啊。”罗剑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情报是赖福的安全部收集来的。
史可法接过文件夹,打开仔细看了起来,看完了之后也是眉头紧锁。
“那咱们怎么办?满清竟要对进入其治下的货物加以重税,如此一来,咱们的商人们还愿意去做生意吗?”史可法担心地说道。
“这个不用担心,只要有利润,商人们就不会放弃的。”罗剑担心的并不在此,而是满清朝廷竟弄出了米尼枪,尽管其现在并不能批量生产,但毕竟已经弄出来了。
“宪之兄,咱们的技术保密必须加强,倘若满清把一些关键性技术偷学走了,咱们的麻烦就大了。”罗剑说道。
罗剑指的是一些制造技术,比如制作枪管的技术,虽然难度大,但只要把握了其中的诀窍,尽管慢一些,但总能生产出来。如此一来,一旦满清军队中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米尼枪,对扬州军的威胁就大了。
“兴华,你准备怎么做?”史可法听了罗剑的话,也很是担心。
“安全部要加大工作力度,咱们其他部门也要协力加强对各关键部门人员的审查,关键的部门必须用最可靠的人,这事就请宪之兄多多操心了。”罗剑说道。
第一百八十四章 另一场交锋()
经过赖福精心整合以后安全部工作效率大有提高,几天时间竟查出了几十个满清派来的探子,有象赖福一样是孔有德派来的,也有满清朝廷从其他渠道派来的,总之揪出了不少。
但罗剑和史可法并没有因此松了一口气,这段时间反倒更加郁闷了。
原因很简单,满清朝廷的科举考试开始了,这在扬州的读书人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南明朝廷现在官多为患,马士英自是没有再开科举的意思,但扬州由于工商业的极大发展,最近又新添了不少部门,这些部门大都是人们没有听说过的,既不是工部,也不是吏部,而是工业部、财政部和教育部。
这些部门的级别按照大都督府的解释,是归大都督府管辖的,按照人们的普遍理解,这不相当于朝廷的工户、户部和礼部吗?
不管是吏部、工部还是工业部、教育部,你总要官员不是?但朝廷不开科举,扬州的官员又是自己选用,那读书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满清朝廷这次科举很是开放,对以前崇祯朝的秀才、举人、进士一律认账,换句话说,就是以前在明朝取得的文凭大清朝一律认可。
有举人和进士身份的,只要到官府备案,提供有效凭证,即可由官府安排官职,这一条吸引了不少崇祯朝的举人、进士们,现在在南明当官无望,到满清去当个官也是不错,这是一部分读书人的想法。
当然更多的读书人是不愿意到满清朝廷去做官的,这些人占了大多数,前段时间大家都听说扬州政事清明、唯才是用,不少满清治下和南明其他地方的读书人都跑到了扬州。
到了扬州并非他们想像的那样,来了就能做官,这让很多读书人很是失望,很多人在扬州呆得久了,慢慢就聚集到了一起。
史可法的聚贤馆如今挤满了各地来的读书人,不少人都是有举人和进士身份的,这些人没事就去找史可法,要求扬州给他们安排官职,这让史可法很是头疼。
一年多来,经历过太多事情的史可法已经深深知道,这些崇祯朝的举人、进士们是无法胜任现在扬州目前管理任务的,但这些人都是慕名而来,如果放任不管,对读书人的打击也确实太大了,弄得不好,又把他们都给满清送去了。
头疼之极的史可法又跑到了大都督府找到罗剑商量。
“兴华,咱们怎么办?这些读书人不敢来找你,一天到晚缠着我,我都被他们烦死了。”史可法一来就向罗剑大吐苦水。
“是啊,最近一段时间我也在关注满清朝廷的科举考试,你看这份资料,从咱们这儿跑了的侯方域都已经参加了满清的科举考试,还取得了不错的名次,这些对咱们的读书人都是很大的冲击啊。”
罗剑给史可法递过一份资料,史可法接过来认真看了起来。
“侯方域真的参加了满清的科举考试了?”史可法有点不太相信。
“宪之兄,你仔细看看,这上面说得很清楚,他这次好象是中了进士吧?”罗剑笑着说道,一个侯方域并没有太放在他的心上。
侯方域回到老家河南归德(商丘)后,还是安静了几个月,但由于以前的复社四公子名气确实不小,不久就连驻军归德的多铎也知道侯方域从扬州跑回来了,竟亲自上门拜访,让侯方域和其家人很是受宠若惊。
再后来侯方域得知扬州军不断获胜的消息,有些后悔离开扬州,但覆水难收,并不想回头的侯方域干脆直接投靠了满清,倒也成了归德满清官员的座上宾,在这些官员的反复规劝之下,侯方域终于还是参加了满清的科举考试,尽管因为这个事与李香君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但侯方域却并不后悔。
“兴华,咱们是不是给这些读书人安排一些职位?”史可法犹豫着说道。
“宪之兄,你觉得这些人能够胜任吗?”罗剑问道。
“恐怕难哪,咱们扬州的这些新部门对一些新知识要求颇高,这些只读过圣贤书的人哪里懂啊?我的意思干脆给他们安排一些空闲的位置,干脆把他们养起来算了。”史可法说道。
“那不行,宪之兄,我倒有个想法,这些读书人尽管对新知识了解不多,但这些人总比不识字的人基础要强出太多,如果咱们办个行政培训班,学习合格的咱们就安排职位,你看如何?”
罗剑其实对这个问题早就有过一些思考,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象陈子龙和宋应星、方以智等人的是极少数,大多数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说到底,除了八股文写得不错,剩下的就全是书呆子了。
家里条件好一些的读书人还知道出外游历,见识还多一些,家境贫寒的读书人维持生计都很困难,况且又无一技傍身,哪有条件出外长见识?
“就怕他们不接受啊,十年寒窗,一朝得中,就等着做官,现在又要让他们重新学习,怕阻力不小啊。”史可法觉得这虽是一个办法,但就怕读书人不接受。
“宪之兄,这事你不要管了,我来处理,保证让你满意就是了。”罗剑笑着说道。
第二天就将发行的《扬州半月刊》紧急调整了版面,刊发了一篇题为《读书人的出路在哪里?》的文章。
这篇文章是罗剑亲自写的,文章中罗剑指出扬州现在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扬州所有官员必须坚持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这样才不会被淘汰。
尔后罗剑又指出科举考试的诸多弊端,罗剑用不少例子指出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并不一定就是从政的能者,而扬州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都对官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罗剑指出,扬州欢迎读书人前来工作,但工作并非意味着做官,扬州以后的官员选拔将采用全新的模式,每个官员都必须有基层工作的经验。
扬州的这种措施并非堵死了读书人的出路,恰恰相反,这种做法是给读书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有些读书人想当成为政府官员为百姓服务,可以参加大都督府组织的考试,这种考试与科举无关,考的是处理实际事务的经验和能力,如果愿意参加的,大都督府可以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
更多的读书人可以选择的事情很多,现在扬州有这么多新兴的产业,这些产业都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这对读书人来说,就是很好的出路,在这些工厂里做事,待遇往往比政府官员更高。
罗剑最后指出,所有的读书人都不应该固步自封,而应该适应新的形势,不断继续学习,使自己适应扬州发展的需要。
罗剑的文章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多数读书人对大都督的话都是听了进去,已经有五六十人报名参加大都督府组织的行政培训班,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也有一部分读书人买了不少管理方面的书籍,准备学习完了到一些工厂里担任管事。
只有极少数几个读书人见在扬州当官无望,黯然离开了扬州。
行政培训班开班一个多星期,史可法的心总算踏实了下来,他也亲自过过上过几次课,他从自己的的实际出发,指出书本上的知识同实践有着极大的差距。
史可法甚至把罗剑他们来扬州之前自己应对失措的事拿来做例子,这让很多读书人都觉得督师是真心地为他们好,在引他们上路。
行政培训班不仅进行行政知识的培训,还对一些科学基础知识进行了普及,罗剑去上课的时候最多,弄得朱慈焕都有些小小的意见,因为他还有好多问题想请教罗剑,但罗剑有时上课上到竟然很晚都不回来。
刘为民也专门从瓜州赶回来,为这些读书人讲企业管理的知识。
行政培训班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