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猛士回明-第2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看那座山,小时候我不知道爬过多少次,那时上面有侵华日军修建的一个炮楼,后来山下修建一个大水库,有了这个水库老家的人才真正没有饿肚子了。”罗剑指着前面连绵的小山说道。

    山还是那些山,水却不是那些水,人也不是那些人。

    罗剑并没有到附近的村子里去,只找到依稀是老家的地方,这只是从大概的地形上判断的。

    没有熟悉的小松树林,没有熟悉的池塘和小路,更找不到老屋旁边的那颗大枫树,故乡在罗剑的眼里是如此的陌生。

    一个人坐在村头一个杂草丛生的小山包上,罗剑有些沮丧,本想回故乡寻找自己的根,却发现自己仍是象浮萍一般。

    “兴华,是不是有些失望?”柳兰轻轻地走过来问道。

    罗剑没有说话,也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兴华,你是不是有些着相了?我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对父亲在农村的老家并没有深刻的印象,小时候随父亲回去过几次,每次回去都发现老家在变化着,都在一点点的变好,如果现在再让我回去,我肯定也找不到老家了。”

    罗剑抬起头想说什么,柳兰上前轻轻捂住了他的嘴,接着说道:

    “我们现在要做不就是让这山上不会再有侵华日军的炮楼吗?不就是让这儿的山和水都变得更美吗?不也是让生活在这山山水水的人们生活得更好吗?”

    罗剑轻轻扶着柳兰在身边坐了下来,看向柳兰的目光里不仅仅是爱恋,更有一种敬重,他感谢上天把柳兰送到他的身边,如果没有她陪伴着自己,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还真说不清楚。

    “兴华,虽然你不是在这块土地上长大的,霆儿也是在南京城里出生的,但是我会告诉霆儿,这儿就是他的故乡,是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这片山水养育了他。”

    两个人轻轻地说着话,村庄里跑出十几个小孩,大的十一二岁,小的才三四岁,村子外里来的一群人吸引了他们,全都跑过来看着他们,孩子们身上穿的都是麻布衣服,有的还看得出来是大人穿过的旧衣改小的。

    村里小孩子们的到来让罗剑把注意力从山水转到了村子里,村里几乎全是茅草房,这种茅草房以前罗剑还见过,那是他上大学时在路上看到的,但很快就被砖瓦房代替了。

    王强从一个护卫背上拿过一个包袱,从包袱里取出了一大袋糖,这是杏儿在南京城里准备的。

    “小朋友们,都过来吃糖。”王强笑着朝孩子们招呼道。

    高大的王强让孩子们有些害怕,王强蹲下身来,手里抓着一把糖招呼着最小的拖着鼻涕的小男孩。

    经不住糖的诱惑,孩子们都跑了过来,王强把糖一一给孩子们分了下去。

    “小朋友,你上学没有啊?”王强冲最大的男孩问道。

    男孩摇摇头,显然没听懂王强的话。

    “小伢子,你上学堂没有?”罗剑走了过来,弯下腰用家乡土话问道。

    男孩这次听懂了,看了看罗剑,又摇了摇头。

    罗剑有些惊讶,又朝男孩问了问,才知道村里的小孩们大都没有上学,象他这样十一二岁就要帮家里干活,现在家里田地不少,人少了根本忙不过来,以前强调的学龄儿童必须上学的规定在大部分农村已经没有人管了。

    从小孩嘴里问到的情况让罗剑有些生气,又有些失落,原本的一些成就感,被孩子们断断续续的话击得粉碎。

    三年的时间,自己和大家一起努力着,奋斗着,到底给这个时代带来了什么?如果自己四人真的要回原来的那个时空,这个时代又会朝哪个方向发展?故乡的乡亲们还会不会跟现在一样的贫穷和落后?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八章 全力发展科学技术() 
没有在安庆停留,罗剑一行从安庆码头直接上船回到了南京。

    柳兰一路上都在关注着罗剑,见罗剑在安庆上船时,心情已经开朗起来,心里也暗暗高兴。

    柳兰不知道的是,罗剑已经暗暗下定了决心,把满清赶出中国并不是自己的终极目标,让百姓们生活都好起来,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罗剑给自己订了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以故乡作为参照,孩子们都能上学,乡亲们都能住上砖瓦房。

    在这之前,即便是智能系统评定自己几人可以返回原时空,罗剑也决定不回去。

    这个想法罗剑没有跟柳兰说,自从结婚之后,两人都在极力回避着回原时空的话题,两人又都明白,总有一天,还得直面这个让两人都无奈之极的问题。

    回到南京的罗剑就被老太太好一顿数落,老太太怪他把还没出月子的柳兰带那么远,罗剑被数落得都有些吃不消,还是柳兰把小罗霆塞给了老太太才让老人家消停下来。

    罗剑这一趟故乡之行感觉问题极多,最直接的一条就是农民的生活水平如何提高的问题。

    从老家了解到的情况是,每户农民家里田地并不少,平均起来有将近二十五亩以上,这在罗剑那个时空里是不可能的,罗剑记得自已家里小时候只有五六亩水田和一两亩的旱地。

    最关键的问题是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并不高产的种子,严重缺乏肥料,加上落后的耕作方式,造成田地里产出极低,尽管田地不少,但极低的产量让农民们并不能摆脱贫穷。

    就拿红薯来说,罗剑他们试种时的亩产达几千斤,而在老家了解到的情况是亩产只有四五百斤。

    “必须把化肥工业发展起来!”史可法的办公室里,罗剑坚定地说道。

    “这就对了!你能作出这个决定。也不枉你跑一趟了!”史可法高兴地说道。

    两人商量了一下,立即召开了会议,决定再建两个大型化工厂,对目前的南京政府来说。这个投资可不小,更何况罗剑和史可法都决定头两年只以成本价给农民提供化肥。

    尽管这样会使财政有些吃紧,但这个决定没有人反对,就连朱聿键也投了赞成票。

    走了不少弯路,虽然还远远谈不上成熟的技术。但化工厂现在生产基本的化肥已经不成问题,决心一下,相关部门立即开始了各项准备。

    准备建设化工厂的同时,罗剑决定给各研究所加大投入,争取短时间内能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三年的时间不足以让罗剑知道哪种制度更适合这个时代,罗剑不是政治家,对社会制度的思考也只是在很浅的层次上,从小受到的教育也限制了他去做更多的尝试。

    罗剑也不想去做这样的尝试,老百姓实在是太苦了,不能因为自己的尝试再去折腾他们。罗剑只希望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哪怕慢一些。

    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发展科技,用技术的进步把社会这个蛋糕尽量做大,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

    技术突破性发展是完全可能的,最关键的是有理论和方向。几年努力建成的一些基础性工业虽然远远谈不上是完整的工业体系,但的确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靠罗剑和刘为民领进门的一些人现在在科技研究上已经开始分化,这是罗剑和刘为民都是十分乐见的。

    宋应星老先生现在迷上了内燃机的研究,尽管石油的开采还远未提上议事日程,但老先生觉得内燃机跟蒸汽机相比有着无比的优势,他希望在有生之年把内燃机给弄出来。老先生甚至想拆了猛士车的发动机,刘为民没有答应。

    方以智在研究所苦学了几个月,现在一头扎进了车间里,整天与陈子龙混在了一起。开始对机床进行实质性的改进,据他自己说,改进后的机床效率将会大大提高,有人问会提高多少,方以智笑而不答。

    朱慈焕在电磁学习上的进步让罗剑尤感满意,现在问的有些问题连罗剑都已经解答不了。罗剑估计。半年之内朱慈焕在实验室里把发电机和电动机弄出来已经不是太大的问题。

    让罗剑和柳兰都觉得有些奇怪的是王续,当初他的兴趣在物理上,不知道什么原因让他现在彻底地进入了数学研究,微积分现在对他来说已经不是问题。

    化学有刘翠娥在,进步也十分明显,刘为民觉得她有成为居里夫人的潜质,是因为她迷上化学之后,除了吃饭和睡觉,几乎没有其他任何事情,为了保证她的研究,刘为民甚至专门给她安排了一个妇人和一个丫环照顾她的生活。

    罗剑之所以敢肯定在技术上有大的突破,是因为这几个人并非只是他们单枪匹马地在研究,而是他们身后都有一帮年轻人在跟着学习,不久的将来,这帮年轻人就会挑起科技的大梁。

    好在当初建研究所时,选的地址与国子监所在的地方不远,现在南京国立大学成立,这些各学科的尖子将一边在大学任教,一边作着自己的学习研究。

    对这几个人,南京政府给了他们极高的待遇,他们每月的工资比罗剑和史可法都高,而且南京政府在研究所附近专门修建了一批别墅,免费提供给他们。

    尽管宋应星他们对政府给他们几人这么高待遇表示了不满,他们认为政府更应该把钱花到教育上,而不是花在他们几个身上,但罗剑坚持如此,他就是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导向,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中来。

    政府对科学技术如此重视,确实在南京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尽管不再有人说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但各种不以为然的想法还是不少。

    几千年来形成的读书为做官的想法并非两三年时间就可以彻底纠正,很多读书人仍是不肯放弃“圣人之学”,期待着政府有一天能够“回心转意”,再次开启科举之门。

    《明报》上出现的一篇攻击政府大抓科学技术政策的文章引发了舆论界的大讨论,没有人知道这篇文章其实是罗剑授意写的。

    罗剑希望通过这种思想观念上的碰撞,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让以前的读书人能够从故纸堆里走出来,彻底放弃读书为了作官的思想,开始学习真正有用的东西。

    《中华日报》和《明报》上的大讨论持续了半个多月,《中华日报》最后取得了完胜,最新成立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科学技术委员会是在罗剑的提议下成立的,本来南京政府已经准备成立科技部,但罗剑经过认真思考之后,又同柳兰和和刘为民商量了很久,这才决定不在政府内部成立管理机构,而是把科学技术委员会给单独列出来,政府按照财政收入一定的比例给其提供经费。

    罗剑认真想过,有自己几人在,现在的政府还能够对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等自己几人不在了,恐怕以后的政府就很难做到,罗剑想让科技的发展和管理形成制度化。

    南京方面停止了大规模的进攻让多尔衮稍微松了一口气,如果南京政府继续山东的攻势,多尔衮实在不知道满清朝廷还能坚持多久。

    虽然大战停下来了,但多尔衮并没有感到日子好过,过年的这些天,多尔衮几乎每天晚上睡觉都要做恶梦,梦到的都是济南城下躺着的几万清兵。

    多尔衮其实最清楚,济南城里的国防军是靠着极为先进的武器才能几千人打败十几万人,他也清楚,南京政府把进攻停下来,并不是他们准备放满清朝廷一马,而是他们的生产能力跟不上,这让多尔衮产生了一些信心。

    前两天他亲自去看了阿济格训练的新军,却让他极不满意。国防军的训练方法早就有细作详细地报到了北京,但阿济格似乎并没有严格按照这个来训练新军。

    阿济格对多尔衮的到来并非不重视,接待安排都是为极为周到,并没有在多尔衮面前摆大兄的架子。

    阿济格让新军给多尔衮的表演很是热闹,一个个步枪手轮番上阵,几发子弹就能打中靶子,打得还挺准,但多尔衮看着看着却皱起了眉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陪同多尔衮来的范文程却看出一些端倪,张口想说什么,看了看一脸兴奋的阿济格又闭上了嘴。范文程的这个动作却被多尔衮看了正着,多尔衮也不说话,站起身同范文程回去了。

    “范先生,你也觉得哪里不对?”刚刚离开新军,多尔衮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启禀摄政王,臣觉得英亲王把火枪手当弓箭手在训练,臣亲自督造这种火枪,知道最难的是其装弹,不提高装弹速度,不让一个方阵动作整齐划一,就很难形成成片的火力,杀伤效果就会大大减低。”

    范文程看了一眼多尔衮,见他并没有露出不快之色,又接着说道:

    “臣也详细从同国防军打过仗的将领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