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剑圣-第6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他根本没有机会来得及做多余的思考,硕大的脑袋已经同身体搬家。

    豪迈侠士将酒壶向空中一抛,一手接住徐叔冀的脑袋,一剑削向了酒壶。

    不知为何,他的剑为火焰包围,砍破酒壶之后,酒水带着火焰四散。

    豪迈侠士继续高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他策马而走,快若追风闪电,仅是一会儿的功夫,便以消失在官道上了

    徐叔冀身旁的护卫并不多,因为真正值得信任的兵将都给安排到了伏击队伍里去了。

    这射杀朝廷命官是何等严重的事情,徐叔冀哪里敢安排外人动手。

    所有埋伏的兵卒都是他最信任的人……

    这也导致了他身旁的护卫不多。

    留下小部分护卫在面面相觑,他们你眼望我眼,一部分人不死心的冲着豪迈侠士远去的方向追逐而去,余下的最终一哄而散。

    豪迈侠士自然就是李白。

    李白的坐骑是裴旻赠送给他的千里宝驹,一瞬间就摆脱了追兵。

    他看了一眼手上的头颅,呸了一口,有些嫌脏,看着自己的剑上还有一些硝石,直接往身上擦拭干净,优哉游哉的往东行去了,嘴里依旧吟唱着《侠客行》: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

第二十二章 卧龙岗的李杜() 
李白一路东行,在张巡赶到枫桥的前面挡在了他们的面前“张城守,徐叔冀于枫桥埋下重兵,意图取城守首级,我以将之袭杀,城守不可涉险。”

    他高呼着,将手中的人头丢了过去。

    张巡方刚勒住战马。

    一旁的南霁云已经策马于张巡身前,一手接住人头,一手握着挂在马背上的强弓,锐利如鹰的双眼一动不动的看着李白。

    张巡并没有看南霁云手中的头颅,他与徐叔冀不并不相识,就算真人在面前也不认得,何况是一个人头?

    张巡很冷静的道“我如何信你?”

    李白早已想好了说辞,“在下师承武威郡王裴旻,这是恩师给我的令牌!”

    他说着将自己藏在怀中,一直未有示人的令牌取了出来,远远的抛向张巡。

    古人多有身份象征的腰牌、令牌、金印鉴赏,裴旻地位崇高,自然也有。

    张巡接过细看,论及样式款式,确实是上流令牌无疑,只是令牌上的身份可不是“尚书令”、“武威郡王”,而是凉国公的字样。

    李白离开裴旻远游的时候,裴旻还没有封王。

    张巡微微笑道“阁下可是凉州李太白?”

    李白先是错愕,随即笑道“城守不必试我,在下是李白不假,却非什么凉州李白。总之,徐叔冀人头我以为城守取之,信不信我李白,皆无意义,某有要事在身,先行告辞了!”

    李白性子一如既往的孤高,见张巡不愿信自己,也不为自己强辩,一副爱信不信的样子,直接策马走了,自己还有个约会呢,花时间跟这些话都听不懂的人墨迹,不如好好的与知己约会去。

    张巡真听过李白的名字,他是进士出身,兄长张晓是监察御史,科考的时候在长安住过一段时日。

    同为士林中人,裴旻为徒弟李白正名,写了一本震古烁今的文章《劝学》。

    这些事迹,张巡是有所耳闻的。

    裴旻确实有一个名唤李白的徒弟,而且这个徒弟才学奇高为当代大儒贺知章称之为滴仙人。

    见李白当真头也不回的离去,张巡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南霁云已经取过弓箭在手,说道“大哥,要不要留住他?”

    张巡微微摇头,说道“此人当是李白无疑!”

    就冲着这股傲气,张巡足以确认他的身份。

    李白的才情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傲气同样也是公认的。

    懂李白的人,将他视为至交,但是不懂李白的人,却受不了他这一身的臭脾气。

    李白冲撞大儒李邕,受到长安士林的“同仇敌忾”并非没有原因的。

    真正能懂李白的人,又有几个?

    毫无疑问,李白要去见得人,便是其中之一。

    一路飞驰,李白来到了南阳卧龙岗。

    卧龙岗南濒白水,北障紫峰,遥连嵩岳,山水相依,景留四时。这里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

    此地因昔年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而闻名,也是昔年诸葛亮的躬耕之地。

    魏晋时期,诸葛亮殒没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曾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以纪念诸葛亮。

    然而诸葛亮威名太甚,以至于前来祭祀瞻仰之人,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李白来到南阳,自少不了一游这卧龙岗,只是因为徐叔冀的事情耽搁了,来晚了一步。

    “子美!”

    李白激情洋溢的高喊了一声。

    杜甫兴奋呼道“太白兄,你来晚了,看看某新作的诗句!”

    李白迫不及待的从马背上翻滚而下,从杜甫手中抢过绢纸,嘴里念道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相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好诗,好诗!”

    李白大呼叫道,突然他痴傻半响,灵感如若泉涌,直接伏地而写“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符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一首五十余字的诗篇,居然信手而来。

    这常人一辈子都难写一首像样的诗作,但在这两人面前,作诗却如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两人看着彼此的诗作,那惺惺相惜的感觉,涌现心头,相互望着,彼此大笑起来。

    友情四射。

    杜甫见李白身上的血迹,问道“徐叔冀的事情,太白兄处理妥当了?”

    李白笑道“我以取他人头交给张巡城守,子美大可安心矣。”

    徐叔冀的一切行动皆属机敏,但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是唐高宗咸亨进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审言有四子分别是长子杜闲,次子杜并,三子杜专,四子杜登。

    杜甫是杜闲之子,他的小叔杜登恰好是南阳兵曹。

    徐叔冀为了伏杀张巡,悄悄的从府库里调走三百强弩。

    杜登为人心细,徐叔冀之前隐藏的虽好,却也察觉出了一些猫腻。

    尤其是今日,徐叔冀以军情机要惟有,强行从府库里取出三百张大弩。

    杜登这个兵曹就是负责管理军械用具的。

    华夏王朝以强弩冠绝天下,历朝历代对于强弩的管制极严。

    寻常人家,私藏弓弩即是死罪。即便战败时,弩手也需将自己的硬弩破坏,避免落入敌手。

    不问而取三百张大弩,这行径等同忤逆了。

    李白、杜甫于襄阳相识,一见如故,相约一起游玩南阳武侯祠,居住在杜登家中。

    杜登惶恐之下,记起了李白是武威郡王裴旻之徒,将情况与李白细说。

    李白这些年走南闯北,见识不少,只是受性格使然,不受待见,自身的才智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与裴旻身旁学剑期间,多多少少受了一些影响,察觉到了徐叔冀的目的。

    这些年的游历,他的诗才剑术有了质的飞跃。豪情壮志一起,直接单枪匹马的就将徐叔冀砍了。

    末了,还跟没事一样,来南阳岗会友。

    心大如斯。

    。

第二十三章 我信他!() 
相比陌生的徐叔冀,张巡更加相信李白的话。

    毕竟没有人会做没有意义的举动,李白若是留下来,他或许会怀疑一二,李白直接离去,反而显得他问心无愧。

    但张巡并没有理会枫桥伏击的兵马,而是很理智很果断的绕过枫桥,避开伏兵快马加鞭的赶到南阳。

    徐叔冀在迎接张巡的途中被刺客所杀,此事已经传到南阳。

    南阳上下官员大乱,徐叔冀为人颇有才气。他野心初现,很注重收买人心,得知他遇害,满城文武皆动容愤慨,还有一点点不知所措。

    徐叔冀大权在握,为了抓权很多事情亲力亲为。他这一去,导致了中心骨崩塌,诸多官员不知干什么了。

    张巡的出现稳住了局面,他是裴旻亲自任命的南阳第二把手。

    在这乱时,一把手去世,在朝廷调命未下达之前,张巡理所当然的代替徐叔冀行事。

    张巡料定徐叔冀就算有反心,也不会公开,仅限个别心腹知晓。他堂而皇之的先将南阳军权控制在手上,然后代替徐叔冀接见南阳百官,掌控南阳军政。

    张巡也因此与杜登会晤,了解了徐叔冀叛乱的些许内情。

    李白是天才,同样的张巡也是天才。

    两人之间的才华,略有不同。

    让张巡作诗,也许半天都憋不出一个屁来。

    但让张巡带兵,却是如指臂使,能够看透李白看不透的东西。

    李白只是看穿了徐叔冀要杀张巡,而张巡却看穿了更深一步的东西。

    “杜兵曹是说徐叔冀并没有与安贼勾结?”

    张巡肃然的看着杜登。

    杜登作揖应道:“某看着不像,徐叔冀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好官。在叛军攻取中原之前,某对之十分敬重。只是叛军渡过黄河之后,四方惊恐震动。徐叔冀变了,对于权势格外重视。起初我以为他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叛军,还极力配合。随着前任城守的冤死,某才明白,他开始为了权力,不择手段。但我相信对于朝廷,他还是有着几分忠心的。”

    张巡闭目沉吟了片刻,突然睁开了双眼道:“准备迎敌!”

    他当即不理会杜登,大叫道:“南霁云、贾贲、姚訚听命……”

    张巡一直以为徐叔冀投向了叛军,才会在枫桥设伏,好将自己的人头进献。

    现在却发现徐叔冀并没有直接投向叛军。

    这两者之间,天差地别。

    张巡有着非凡的战略头脑,对于叛军当前的局面了然于胸。

    叛军现在占据着东北、河北、中原三地,但随着裴旻的到来,河东郭子仪出色的表现,叛军已经不可能向关中、河东扩张了。

    东面徐州,战略意义不大,惟有江淮、荆襄二地是最佳选择。

    江淮水网交织,湖泊众多,古人曰“天下赋税仰仗江淮”,“江淮自古为天下富庶之区也”。

    这取江淮,于叛军而言,意义重大。

    其次是荆襄,荆襄同样的河流交错、湖泊密布。中心地界有大小河流近百条,比不及江淮,却也是富庶之地。

    江淮、荆襄还有一个优势,眺望江南。

    江南天下粮仓,大古往今来便有江南丰,天下足的说法。

    不论是取淮南渡江,还是沿着江陵而下,皆是攻取长江天堑的最佳途径。

    由此足可分析出来,叛军下一步军事动向。

    或是取睢阳,下江淮;或是夺南阳,进荆襄。

    张巡心底认为取睢阳,下江淮是第一选择。

    但张巡更清楚,唐王朝在江淮一带的布防情况。

    李瑶虽然昏聩无能,却也知江淮的重要,布下了重重防线。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李祎当年抵定江南留下来的三万强兵。

    叛军想要磕下江淮并不容易,反之荆襄却是有机可乘。

    如此一想,叛军攻打南阳的几率反而更大了。

    张巡并不知长安粮食情况,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局势。

    故而对于裴旻将自己调来南阳的举动是十分认同佩服。

    叛军先厚禄招降,招降不成继而动兵的手段,早已成为惯例。

    张巡几乎可以断定,叛军一定已经派人来南阳与徐叔冀联系了。

    如果徐叔冀受不住诱惑,投降了叛军,叛军对于南阳只是手到擒来,可以徐徐图之。

    可徐叔冀万一阳奉阴违,真当叛军是酒囊饭袋?

    他们能够走到这一步,固然存有诸多意外,但不管是安禄山、史思明还是暾欲谷、严庄、高尚之流,都不是易于之辈!

    得知徐叔冀阳奉阴违,必然会做最坏的打算,暗地里做好了进兵的准备。

    这徐叔冀为李白所杀,此事一但为叛军所知,大军必将袭来。

    只是短短的一瞬之间,张巡已经看清看穿了局势。

    一切果如张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