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偷香窃明-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以,让自己的弟弟舒尔哈赤加入使团,也是他布下的一枚暗子,朝鲜的这场战事,他努尔哈赤也有自己的诉求。至于他自己,当然是趁这个机会赶紧回去整军备战,只等着辽东的明军入朝,就要向海西四部开战了。有了舒尔哈赤在使团之中,又得到了副使大人王子晋的信任,努尔哈赤就能够随时掌握明军主力的动向,将开战的主动权牢牢把握。

    可怜王子晋,他哪里知道这许多干系!也不怪他,后世那些、帖子,对于努尔哈赤起兵前期的种种作为,其实都没有深入研究,大概是因为满清治史者耻言这一段“清太祖屈居明将之下”的历史,大肆使用春秋笔法,能简略就简略,甚至不承认女真人是在明朝统治下的。

    以至于他看到的那些东西,大半都集中在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之后,什么萨尔浒啦辽阳沈阳宁远啦这些,那可都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了。如果王子晋知道了努尔哈赤心里的真实想法,恐怕就不会有这么好的心情了。

    所谓无知是最快乐的,现在王子晋就是这样,一想到自己会得到许多地头蛇的帮助,这些地头蛇还很能打,他就觉得自己到朝鲜和日本去的决定是越发的明智了。兴之所至,努尔哈赤也就不那么碍眼,总还是能喝两杯的,当即吩咐摆酒,和几位痛饮!

    喝酒不是目的,王子晋是想要多知道一些建州部落的实力,以便于自己心中有数。不过,当舒尔哈赤说出,他现在部落中带甲者有近五千之众时,还是大吃一惊,这才万历二十年啊,建州部落就有这么强的实力?那怎么到了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八旗兵总共才六万?

    这么一想,他才很懊恼地发现,自己对于这一段时间努尔哈赤的发展居然是近乎空白,后世写架空的哥们儿们全都纠结于天启崇祯年间去了,你们怎么就不知道防微杜渐,早穿回来一会呢?要是穿早一点,我在读书的时候也就能搭车多知道一些历史资料了啊!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心中警惕自不待言,这毕竟是大明朝真正的心腹大患,只是眼下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罢了。不过,舒尔哈赤似乎和明朝较为亲近一些,所以他的实力强一些,应该是对自己有好处的,最起码,这一次去朝鲜办事,自己从舒尔哈赤那里能得到的支援力量岂非强了很多?

    “嗯,看样子,我或许可以拖一拖努尔哈赤的后腿,让舒尔哈赤的实力再强一些有难度,这舒尔哈赤若是个扶不起的阿斗,那他的实力最后还不是便宜了努尔哈赤?从长计议,从长计议”王子晋一边想着怎么既利用又限制建州,一边跟野猪兄弟俩推杯换盏,气氛倒是极为融洽,是夜尽欢而散。

    随着使团筹备工作渐渐展开,这个使团也引起了各方的注意,可是当正副使者的资料摆上各方势力的案头,一时间是万马齐喑,都无语了。

    这两个到底是什么人啊,居然会被兵部选为使节!就算不是经过内阁和礼部认可,真正代表大明朝的使节,可是明眼人都知道,正在和大臣们闹别扭的万历皇帝,显然是要用这种方式来主导朝鲜的局势,也就是说,这个不起眼的使团,才是会决定朝鲜局势走向的关键位置,那两个在官场中籍籍无名的市井无赖,沈惟敬和王子晋,就是真正影响到朝鲜战局的关键人物!

    这还了得!能在京城官场里占据一席之地的,都不是傻子,宁夏那边看起来紧张,其实是癣疥之疾而已,只要掐断了来自草原上的蒙古部落支援,啺菽堑惚Ω鞠撇黄鹗裁捶缋死础6源勇∏旌鸵橹螅聊夭康陌炒鸷辜捌浜蠹陶呷镒佣家恢便∈睾鸵椋菰系拿晒挪柯湓缇褪チ诵坌模骶凶愎坏谋唇饩鑫侍狻�

    可辽东不一样,那里从来就没有太平过,甚至于,在李成梁之前,辽东的明军被土蛮整的是灰头土脸,隔几年就要大败一次,就连一向驯服的女真部落,也出了王杲这么个刺头。多亏了李成梁,哪怕他是纵寇自重,可是到底他还是稳住了辽东的局势,练出了几万精兵,杀了好多人头!

    如今李成梁被扳倒,回京城养老了,却又出了这么一档子大事,日本要进攻朝鲜!辽东会不会乱?辽东一乱,会不会影响到京城?再进一步,这场大事,会不会为已经演绎地如火如荼的朝廷政争带来新的变数?其实这最后的一点疑问,才是最让各方势力关心的。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王子晋发现自己手中那十几个使团名额的行情日益看涨,甚至有人提出,要把原本属于他的出使机会让给别人,价钱翻一倍,现银交付给王子晋!而那个要顶替他的人,则是从未在兵部尚书府露过面的。

    王子晋乐得答应,这又不是他能拦得住的,原本这些花钱来的家伙就不是他的贴心人,无非是挣点银子贴补贴补,顺便把水搅浑而已,在商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王子晋,深知一个道理,独食吃不得,会犯众怒的,眼下他还没有那本事扛众怒。

    有一就有二,没几天功夫,这十几个名额就大多换了新人,本来就复杂的使团,这一来就更加复杂了,十几个新来的很努力地试探同僚,看看都是什么势力派来的,背后搜集情报和做暗盘交易的人百倍于此,京城上下就为了这个使团被搅得暗流涌动。

    沈惟敬可没有王子晋这么淡定,他那的名额多,场面就更乱,偏偏他的心思还比王子晋要重,他可是一心想要在京城的官场中站住脚跟,给自己老来得的儿子挣一份前程的,这哪里敢轻易得罪人?因此人情关系首先就胜过了利益考量,他又想要保持自己对于使团的掌控权力不变,为此这几天脑细胞都死了好多,等到听说王子晋那里是收钱就上,风平浪静啥事没有,沈惟敬简直是欲哭无泪,这同样是人,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当然,掺人只是次要,大家最关注的,还是这正使和副使的人选。争议最大的,当然就是正使沈惟敬,这是自然的,谁叫你最大?况且,副使王子晋好歹是个读书人,官员们先天就比较有好感一些,沈惟敬是什么?当兵都没当出息的一个无赖而已,这种人也能当使节!

    再一细看王子晋的履历,太仓人,姓王?这下很多人都自以为明白了,是王锡爵派来的人吧!王阁老好手段,人在苏州手却伸到了京城,神不知鬼不觉就在使团中占据一席之地了,大家若是不打起精神,朝鲜问题这张好牌可要被王阁老抓到手里了!

    殊不知,王锡爵本人到现在还蒙在鼓里呢!

第四十八章拒任首相() 
大明朝消息传得再慢,也是有个限度的,如果是有能量调用足够资源的话,从南京到北京,其实也用不了两天的功夫。先前石星调查王子晋的底细的时候,用了驿站六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一路来回,也就花了两天多一点的时间。

    别人或许没有这样的能量,不过蛇有蛇路,鼠有鼠道,比如身在南京的另外一位大能,顾宪成的知交好友李三才,就通过家中商行的渠道,飞鸽传书,取得了同样的情报。题外话,飞鸽传书这种事情,其实是很难大规模推广来作为一个稳定的沟通渠道的。且不说成本,那鸽子肉可是很好吃的,路上被人被老鹰打了去怎么办?就算这些风险不计算在内,那鸽子是只能往家里飞,说白了是单向传输,跑到别处再飞回去的话,要经过事先的训练才行,也就是说,你要先人工带到外地去,再放回来,脚上拴个纸卷写那么百十来个字老实说,有这么折腾的功夫,还不如搞几匹快马跑跑了。

    不过紧急情况下,这也不失为一条快速通道,李三才此时恐怕是江南最先得知有一支前往朝鲜的使团即将出发消息的人了。看到飞鸽传书带来的信息,李三才为之愕然不已,上面那个名字好生耳熟,王子晋!难道是多事相公?

    没办法,这时代又没有照片,又没有身份证号码,要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单凭人名是不够的,中国人重名的情况历来很严重。可是李三才不知怎么的,就倾向于相信,这个王子晋,就是自己所知道的那个,在苏州城里闹得风生水起,忽然又败落下去的多事相公王子晋。

    沉吟了半晌,他方才提起笔来,写了一封信:“此人善于谋划,借势用力,机敏之才。在苏州时,曾蒙娄江提携,据传其年后失踪,失踪前曾再入娄江府邸。吾弟可小心在意,若能面刺其心,则上善。”写罢,便招来随从,将这封信封好,让他带着快马加鞭送往北京城。

    同一时间,王锡爵在苏州太仓的家中,也接到了一封书信,那是一封不具名的信笺,只有王锡爵知道,是出自司礼监掌印太监张鲸的手笔,正是向他探询心意,说是内阁王家屏大学士已经铁了心要辞职不干了,需要王锡爵出山来力挽狂澜。

    王锡爵看了,也只是淡然一笑。眼下朝廷的局势如何,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比他更清楚的。以他的手腕和声望,出山之后当然能镇住一时,可是根本的矛盾不解决,他最后也只能落得一个黯然下台的收场。在张居正时代被压制的言官们,早已按捺不住夺权的渴望,谁都挡不住他们的步步进逼,连皇帝也不行,王锡爵又算得了什么?

    就从这封信上来看,万历皇帝显然也并不是很看好他出山,因为皇帝很清楚,大明朝可以有很多首辅,可是像王锡爵这样,既精通权力平衡,又具有士林中的崇高声望,还能站在皇帝一边调和阴阳的大臣,那真的是满朝只此一人而已——原先还有一个的,就是王锡爵的师兄,当了八年首辅的申时行,可是一场国本之争,已经毁了申时行,如今已经回到苏州老家去养老了。

    在国本之争尚未尘埃落定的时候,王锡爵若是出山,那就是又毁掉一位难得的首辅之才!以万历的人才资源,他承受不起这样的损失,那或许意味着他将从此失去内阁!所以,他没有亲自写书信用印玺,而是以张鲸的名义发出。

    “终究还是不到时候啊”王锡爵轻轻叹息,眼下朝廷中这场权力的迷局,谁也看不到终点,大明朝的天,眼看就要塌下来了吧?谁有这补天的手段?正想要将书信看完收好,陡然见到信尾附加的一段话,王锡爵的瞳孔为之轻轻一缩:

    “近日圣意,已派遣使节前往朝鲜日本两处,宣喻抚慰朝鲜,责问安置日本,正使沈惟敬,副使王子晋。阁老希知。”

    王子晋!王锡爵的眼前,立时浮现出那个俊秀的年轻人来。他,居然已经到了京城,并且取得了这样的成就?距离他见过了自己,离开苏州城,至今才不过一个多月吧?

    此时的王锡爵,也不知是该忧愁还是该高兴。他知道王子晋有才华,可是王子晋的心性他也能看得明白,那绝对不是会在大明的皇权之下安分守己的人,任凭他的才华发挥出来的话,一定会震动整个大明朝的根基。这样的忧虑,是他先暗杀后赶走王子晋的真正原因。

    可是,他终究是心虚的,是有歉疚的,因为王子晋真的很冤,就连他自己,恐怕都没有惹事生非的念头,相比起来,像李贽那种公然宣扬颠覆传统的家伙,蛊惑性还要更大一些。也正是这份歉疚,让王锡爵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将王子晋逐出江南了事。这样的放逐,应该也足够遏制这位年轻人的发展了吧?

    但王锡爵没有想到的是,王子晋的东山再起会来得如此之快,找到的也是自己鞭长莫及的地方——不,严格说起来,如果自己马上回信,坚决要求换人的话,应该还是能够让王子晋退出这个使团,从而再一次扼杀王子晋在这个社会中取得更高地位的努力。

    但,这有意义吗?望着手中的书信,王锡爵的浓眉皱得紧紧的,大明朝眼下的问题,可不是王子晋,而是迟迟不能找回平衡的上层权力分配啊!这个事情不能及早解决的话,不等到王子晋冒出头来,就会出大乱子了!

    也许王锡爵久经宦海,深沉如渊的心里,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那念头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奇特,以至于他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王子晋,他会不会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

    笑话了,他连科举都没进过,文才更是一塌糊涂,能够在大明官场中有什么作为?连皇帝,连自己,连师兄申时行都无法解决的迷局,他这个只懂得赚钱和惹事的小子能有补天之手吗?

    王锡爵终究是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而只是把手中的书信依样收好,放在了专门收藏重要信笺的隐秘所在。只要他不发出声音,万历皇帝就不再会追逼,而是会在现有的人选之中挑出一个来,暂时执掌内阁,按照顺位来看,应该是赵志皋吧?这样的日子,混一天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