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市舶司更是移设福州,泉州的来远驿也随同市舶司废置,标志着泉州港外贸地位的下降。
到了万历年间更是早到了严重的地震和台风灾害袭击,便是黄汝良说的三十年前大灾,使得泉州更加没落,因此有万历之后无泉州之说。
而后世人牵强附会,在前面还加了一句,便是崖山之后无中国,万历之后无泉州,这是明显的胡诌。崖山之后无中国,那明朝算什么?万历之后无泉州,郑芝龙受了招安后,置业安平,恢复了安平海贸,顺带着也逐渐开始兴旺了泉州的海贸,虽未能达到宋元泉州最辉煌的年代,但至少泉州还在,她仍然是泉州府的第一大城,人口也是泉州府所辖七县中最多的。
像大多数中国城市一样,雄伟的城墙环绕,将泉州城包裹其中。这些城墙高达数丈,由坚固的石头砌成,与福州的城墙差不多高大。
城外护城河里,河水暴涨,水中漂浮着许多家畜的尸体,随波逐流,然后人们又在河里打水食用。郑冲看了眉头紧皱,这种饮食习惯极易造成瘟疫流行啊。
到达南门口,只见城头五花八门的搭建了各种颜色粗布料的棚户,还晾晒了许多衣物在城头上,迎风招展,蔚为壮观。
郑冲目瞪口呆的看着,郑芝鹗则毫不以为意道:“大风当晚开始,暴雨如注,晋江河水暴涨,城内便积水内涝,水深数尺,百姓们便纷纷爬到高处避水,四面城墙颇高,因此聚集了许多百姓避水。这泉州数十里的城墙可是救了不少百姓的啊。今早水才退去,料想城内淤泥颇深,因此百姓们还在城头居住,尚未回家。”
郑冲难以想象当时的场景,郑芝鹗苦笑道:“便在这三天,张同知还与我水营借了许多小船来,还有些百姓困在倾斜的屋顶上,或是树上,我们水营救下不少人来,顺道还做了些饭食,来往运送给四面城墙的百姓。”
南门这里,几名驻守泉州城的兵丁守在这里,他们隶属于知府衙门,只见他们穿着草鞋,淤泥将他们的小腿淹没,破旧的单衣裹在身上,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郑冲等人进城,看到是郑氏旗号,众人点头哈腰,郑芝鹗吩咐身后兵卒给了他们一些干粮,几个士兵千恩万谢,要不是淤泥遍地实在不便下跪,郑冲相信他们会跪下叩谢。
城门洞里,稀烂的淤泥混着黑水还在往城外的护城河流淌,郑冲的马蹄踏入淤泥中很快淹没了马蹄,淤泥不浅啊。
进到城里,便是满目疮痍,街面上的各种树木倒下了大半,有刺桐、榕树、柳树等等,它们混在淤泥中横七竖八的,与它们躺在一起的还有残垣断木、碎砖烂瓦等等。
忽闻得头顶一阵猪叫声,郑冲抬头望去,只见身后城墙头上,几头猪从城垛子口探出头来朝下面叫唤着,想来这些家畜是百姓带到城头的,看来城头不但是人住的,还应该是个农场,鸡鸭猪狗什么的应当都齐。
见得如此,郑冲更是皱眉,看来爆发大疫的可能性极大啊!
第119章 偶遇三才子()
泉州知府衙门口,衙役们刚清扫出一片平地来,黑色的淤泥堆了几大堆在衙门口,郑冲则吃惊的望着衙门东面院墙上趴着的一艘小渔船,看来它是被大风吹倒这里来的。
衙门口旁新立起来几根旗杆,上面挂了十几颗人头,旁边站笼里关押了十几个汉子,郑芝鹗告诉郑冲,人头是这些天趁乱抢劫杀人的恶徒,已经被知府衙门正法后挂在这里示众的。而关着的乃是散布谣言、坑蒙拐骗之徒,罪不至死,但郑冲看他们的样子,必死还难受。
樊维城果然受伤很重,躺在床上不能理事。郑冲则不喜欢这种做事风格的官吏,作为泉州府最高首脑,他应该将自己保护好,方能更好的履行一个知府应尽的责任。而不是身先士卒,带着人手去巡城。
闻得是郑芝鹗、郑冲、黄汝良与徐光启联袂到来,樊维城勉强起身来见客。
郑芝鹗与郑冲上前,两人都穿了大明武将戎服,先见了官礼,而后引见了黄汝良、徐光启两位。
见得樊维城伤重,黄汝良与徐光启都好言抚慰了几句。随后郑芝鹗、郑冲送上总兵衙门公文,樊维城看了后良久不语。
黄汝良与徐光启见状,分别开口说话之后,樊维城才道:“两位老大人都已经告老归家,却还心忧国事,我等楷模。这安平会与水师大营兵将救灾之事本官定然极力支持,只是此刻本官伤重未愈,难以理事,我这便下一道公文与泉州府张同知、许通判并其余七县知县,教泉州府自我以下官吏及诸县都遵禀办理此事便是了。”
当下樊维城勉强口述,命人代笔了一份公文,然后用了知府印信,随后命人将公文快马发出。
有黄、徐两位开口,官府的态度就变得简单了,全力支持,郑冲给樊维城的评价是这人很会做官。大风来临,他身先士卒,便先博得了一个好名声,而后受伤,不能理事,赈济灾民这种棘手的事,可躲掉大半的责任。若是有人来找他商议赈灾要钱粮,他一定会推给张同知和许通判。即便将来泉州府赈灾不力,朝廷怪罪下来,他樊维城有个负伤情节,也能减轻罪责。
而现下黄汝良和徐光启找到他,说了个捐纳安平会赈济灾民的好方略,官府不需要出面,更不需要花钱,只需要监督一二便可,这件事要是办成了,便是大功一件。而此趟调集水师官兵救灾,有总兵衙门公文在,出了事他樊维城可推掉责任,若是有功他可分润,兵将不是他管的。于是樊维城这回没有拖延什么,而是亲自下了公文,坐实此事乃是他的公文命令,今后论功行赏,也有个依据。
官府顺利发了公文之后,郑冲便命施福拿出早就写好的请柬。请柬上请的是泉州有头有脸的达官贵人、商贾士绅们,名单是郑芝虎提供的,郑冲只需按图索骥便可。
请柬上郑冲请客的地方乃是龙须号,城中一片狼藉,刚才路过城内时,见得城中最大的酒楼聚福楼头被一株百年大树压垮了,而听郑芝鹗说泉州近郊几处好景致的去处也被大风、大水损坏,于是郑冲更加坚定在龙须号上请客的决定。
当下离开知府衙门之后,郑冲便命施福拿了自己的名刺拜帖与请柬,领着几名士兵分头去城内各达官贵人、商贾士绅家中送请柬,自己则与黄汝良、徐光启先回大营。
而郑芝鹗则领几名护卫打马先行一步,他们已经得到了知府衙门的公文,可以回去命大营中的将士们分赴各地救灾去了。
郑芝鹗临走前,郑冲又问了住在泉州的岳丈一家情形,郑芝鹗则道:“阿冲你放心好了,你岳丈家里,我已经派了十余名军兵守在那里,家中人人都好,也幸好家中没有房屋倒塌,只是附近吹折了几株大树而已。你派来购置宅院的两个管事也在家中帮忙,并无大碍。若是你要去岳丈家看看,我便命人带你前去。”
郑冲摇摇头道:“不必了,既然都安好也便放心些,还是救灾的大事要紧。”郑芝鹗点头道:“那好,我便命人去送个消息,便说你们到了大营,也算是报个平安。”说罢郑芝鹗吩咐一名士兵去张家传话,自己便先领人马回大营去了。
郑冲则护着两位老先生马车缓慢返回大营,道路泥泞实在不好走。再次路过聚福楼时,却见几名青衫书生走出楼头来,其中一个头较高的书生大声抱怨道:“真是天不如人愿,本来明日便要办咱们复社的诗会了,不想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将好事搅得如此零落。”
一旁稍胖的一位书生道:“陈兄,既来之,则安之,何必抱怨?”另一个尖瘦面孔的书生却笑道:“正是,在此等大风之后,我复社若是依旧能将诗会开办了,这才叫百折不挠呢。”
先那高个书生却挠头道:“但我们接连走访了几家酒楼,人家都尚未开门营生,只怕诗会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举办了。”
那尖瘦书生倒是颇为爽朗,笑着说道:“以天为庐,以地为席,天地之大,何处不是地方可去?何必拘泥于这一方酒楼之内?”
那胖书生击节赞叹道:“不愧是姚江黄麟儿,纾解豁达,我等不及。”
高个书生道:“黄兄的意思是咱们不在城中举办诗会,便到城外去?”
那尖瘦脸的黄书生颔首道:“正是,泉州有八景,哪里不可去?复社昔年在金陵、虎丘举办大会,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来的文人学友何其多,城内这些小小酒楼只怕也装不下我们这许多人。”
高个书生赞道:“好,那我们便分头往城外打听好去处,选好地方尽快向大家说知。”
郑冲听了这几人说话,忍不住停下马来,下马上前朝那几个书生一礼道:“敢问几位可是复社中人?”
那几名书生停下脚步,见来人衣着华贵,风度翩翩,进退有礼,当下也都还礼,那尖瘦脸黄书生道:“正是,不知这位兄台有何见教?”
郑冲微微一笑说道:“小弟乃是本地人士,听闻几位想要找好去处举办复社诗会,但就小弟说知,如今城外的好去处都不可去了。”
黄书生咦了一声道:“怎会如此?”郑冲叹口气道:“便是风灾所致。”
当下郑冲指着城内西北之地两座高塔道:“那里乃是我们泉州八景之一的双塔凌云,便在开元寺内。开元寺建于唐代垂拱二年,寺内建造于南宋的东西塔,东塔叫镇国塔,西塔叫仁寿塔。本来可做诗会的去处,但几位也见到了,一场大风下来,塔上砖瓦剥落,此刻也不适合去了。”
几个书生抬眼望去,果然如郑冲所言,双塔上瓦片剥落,零落不堪。
那黄书生一揖道:“那其余七景之处呢?还请仁兄赐教。”
郑冲道:“城中有小山,广种绿竹,名唤小山丛竹,满山一遍葱翠,每当风起日高之际,或漫步山头竹阴之下,或对竹品茗对歌,其乐无穷。宋朝朱夫子十分喜欢此地景色,题词小山丛竹。本也是个适合举办诗会的去处,但如今大风过后,竹林倒伏,景致不存了。”
黄书生皱眉叹息道:“可惜了,既然城内好去处已无,那城外呢?”
郑冲道:“东北隅有崇福寺;东北东岳山还有凤山春晓的景致,山中有东岳宫;东郊还有七星湖上的东湖荷香,临漳门外浮桥附近有一处紫帽山的笋江月色。但现下四处皆是风灾所毁,崇福寺此趟风灾倒塌僧舍二十三间,死伤僧人五十多人。东岳山林木多倒伏,道路阻断。七星湖湖水内涝、临漳门外护城河飘满家畜死尸。皆是一片狼藉,举办诗会恐有不妥。”
那黄书生哦了一声,看着郑冲道:“既然仁兄这般说了,定是有更好的去处推荐,不妨直言。”
郑冲微微一笑,这黄书生看穿了自己的心思,当下拱手道:“在下倒是有个好去处,诸位不妨可去后渚港水师大营,可在那里乘坐大海船,泛舟海上,举办诗会,倒也相得益彰。”
黄书生等几人听了这话都是一阵惊讶,那高个陈书生道:“水师大营?大海船?这位仁兄莫不是说笑,我等怎能去那军机重地?朝廷水师又怎会肯让我们登上水师海船?”
那黄书生却目光灼灼望着郑冲道:“未请教兄台大名。”郑冲淡淡一笑,举手一揖道:“小可安平郑氏长子郑冲!”
此言一出,几名书生皆是一阵惊呼,那黄书生又惊又喜的道:“可是八闽之地广为流传的郑氏龙须儿?”
郑冲笑道:“郑氏区区在下,不知几位高姓大名。”
那黄书生长长一揖道:“久闻龙须儿大名,弱冠英杰,斩杀海寇,夺红夷战船,英雄盖世。小可余姚黄宗羲,今日得见尊驾,深感欣慰。”
那高个陈书生也一礼道:“小可松江陈子龙。”那胖书生则道:“在下松江徐孚远。”
听了这三人名字,郑冲又惊又喜,不想在这泉州城内居然偶遇这几个日后的大牛人。
第120章 结社与结党()
面前这三个人,黄宗羲自不必说了,明末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的长子。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说黄宗羲是中国启蒙思想之父,主要是他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表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主张限制君主权力。黄宗羲从民本到民主思想的发展,启发了清末君主立宪的思潮,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