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知是李如柏亲来,代善和额亦都很是慌张。因为这李如柏不仅仅是李成梁的第二个儿子,更是明军的大将,曾官至明朝的右都督。其南征北战多年,不仅在朝鲜打过倭奴,也在贵州剿过夷寇,声威赫赫,哪怕十四年前因病辞官,闲官铁岭老家十多年,其大名也为建州上下所深深忌惮。
李如柏叫人递话给代善和额亦都,让他们马上带兵退回黑扯木,否则视为对明军的攻击。至于舒尔哈齐等人,则由明军接管。
这个态度让代善和额亦都越发慌张,他们不知道李如柏此举何意,又不敢得罪李如柏,只得率兵仓促退回。
“二公子?”
几十年的习惯让奴尔哈赤下意识的没敢直呼李如柏的名字,而代以二公子一称。
三十多年前,奴尔哈赤还是李家的一个家丁时,便曾替二公子李如柏牵过马,做过护卫。后来也是因为二公子在李成梁面前替奴尔哈赤说了几句话,才能令奴尔哈赤进入李成梁视线,由此才有今天的一切。
故而,奴尔哈赤对李如柏是十分敬重的,为了报答这位二公子,他更是将弟弟穆尔哈齐的女儿嫁给了李如柏作妾。也没有因为李如柏这十多年闲居在家而忽略了他,逢年过节,该有的孝敬从未落下过。
“二公子十多年不问世事,今儿怎么出面了?”
奴尔哈赤感到困惑,并且隐隐有些担忧。李成梁虽然是李家的家主,毕竟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李家二代中如今名义上做主的人是现在的辽东总兵李如梅,但是,要因此说李如梅超越了李如柏,却是谁也不相信的。无论是威望还是资历,李如柏都比李如梅强。
凭借对李家的熟悉,奴尔哈赤肯定李如柏突然出面干预建州的事,背后一定有隐情。否则以二公子闲散的性子,他不可能兴师动众的亲自带兵过来。
“二公子还说了什么话吗?”奴尔哈赤眉头深皱。
“没有。”代善摇了摇头,欲言又止。
“有话就说,吞吞吐吐的做什么?”奴尔哈赤很是不快。
代善忙道:“阿玛,是不是李家对咱们又有反复了?”
“嗯?”
奴尔哈赤心头一跳,他不能排除这个可能,因为李成梁人老成精,对他不但利用,更有警惕。这次为了弄垮高淮,李成梁抛弃舒尔哈齐,但谁敢保证,这老家伙见高淮完蛋了,会不会又变了主意,要继续对他奴尔哈赤进行敲打呢?
奴尔哈赤有点焦虑,他深感对明朝的情报来源太少,以致有事时无法弄清楚李成梁那边到底在想什么。
他想到了老八洪太主,上次有一回老八跟他说过应该在明朝境内广派细作,利用互市边贸的机会大规模渗透明朝,甚至在一些明军重镇之内开设店铺,长期潜伏人员,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建州情报来源通畅,也能保证有事发生时可以给明军造成困扰。
当时奴尔哈赤正忙于对付科尔沁人,所以没顾得上这件事,现在看来,这件事得马上着手了。
奴尔哈赤决定等洪太主回来就和他详细说说此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让老八负责此事。这样,也算是个锻炼。
对老八洪太主,奴尔哈赤还是很喜欢的。不仅仅是因为洪太主比几个哥哥多了谋略,更重要是洪太主的母亲孟古哲哲是他奴尔哈赤最喜欢的一个福晋。虽然,原本他奴尔哈赤娶的应该是孟古的侄女东哥。
想到东哥,那个有名的女真第一美人,奴尔哈赤的心不禁晃了晃。正想得远时,亲兵拿着一封信过来,说是留守黑图阿拉的大贝勒禇英送来的。
“杨镐?”
奴尔哈赤看完信后,眉头再次深锁,禇英在信上说明朝派杨镐作为钦差来到了辽东,眼下已至沈阳。而杨镐在到沈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以钦差大臣名义,要奴尔哈赤前往沈阳。
第三百四十九章 魏舍人小像传()
九月二十三,黄历是好日子,宜祭祀,宜嫁娶,宜宰牲。
黄历是好日子,这天也是好日子。经过几天的阴雨,老天爷终于放晴了,阳光普照大地,只不过空气却是寒冷的很。
但寒冷却阻止不了沈阳中卫所属虎皮驿曹家岭村村民的热情,今天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份外隆重,也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因为,就在今天,他们将迎来传说中与天斗、与地斗,为了百姓勇于牺牲,敢于神灵斗一斗的钦差魏舍人。
为了迎接魏舍人的到来,也为了庆贺新落成的“魏舍人祠”完工,一大早,曹家岭村的村民就动了起来。不但是他们,方圆几十里地,只要能来的百姓们都来了。他们,带着一颗质朴和虔诚的心,只为一睹钦差魏舍人的尊容,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位连神仙都畏惧的青天好官。
从最初的发懵一点点反应过来的魏良臣,以平生最快的动作调整了心态,并且努力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激动。
百姓们真是淳朴啊!
魏良臣由衷感慨,眼前所见,当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感受着百姓热情的魏良臣,自豪无比,在万众瞩目中,他遥看远方山岭,很是激动的问身边的沈炼:“你可看到那座山头放光芒?”
“光芒?”
沈炼认真的端详起魏舍人所说的那座山头,却发现,只不过是座秃山,不但没有光芒,连个绿叶都没有。
没前途。
魏良臣很不满意沈炼的态度,他有点思念李维。若李维在,此刻定能一眼看出,那座山上自他魏舍人出现后,就一直在金光闪闪。
不过,今天实在是个好日子,良臣没有因为沈炼的不知趣而觉得扫兴,他兴致勃勃的骑着高头大马,顶着乌纱帽,热情洋溢的向沿途百姓挥手致意。
“乡亲们好!”
“乡亲们,辛苦了!”
“我代天子来看你们了!”
“”
来自钦差的问侯,来自北京的问侯,来自皇帝的问侯,让这辈子能见过的最大官就是知县的百姓们兴奋起来。
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更是热泪盈眶:这么好的官,这么年轻有为的官,当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魏良臣从马上翻身而下,不顾沈炼等人的劝阻,执意走到百姓当中,亲切的一一问侯。
一句又一句简单而又有效果的不间断的从他嘴里冒出,但是,自始至终,他都在谦虚的对乡亲们强调——他是代天子来看望大家的。
“这个场景回头一定要记在小像传里。”百忙之中,魏良臣不忘抽空低声吩咐满面容笑,陪他慰问在一线的蒋方印。
蒋方印,正是魏舍人小像传的作者,而这本书,现在还没有出炉。准确的说,知道前方百姓正在为魏舍人修建生祠后,无师自通的蒋方印连夜敲开了魏舍人的房门,然后和他仔细探讨了一下编著魏舍人小像传的可能。
魏良臣被蒋方印的想法惊住了,几乎在瞬间,他生出知己之感,恨不能与对方斩鸡头喝黄酒结为异姓兄弟。
但是因为考虑到这位蒋举人年纪有点大,夫人必然上了岁数,所以反复思量之后,魏舍人决定还是不吃饺子了。
不过,他狠狠肯定了蒋方印要为他出书列传的想法,并且表示无论如何也一定要将这本书刊行天下,务必使天下官绅知道一点,就是只要当官肯为民做主,他就一定能活在百姓心中。
“舍人放心,我心中已然定稿矣!”蒋方印一脸“我办事,你放心”的模样,让魏良臣很是放心。
魏舍人小像传这本书的出炉,是魏良臣非常重视的事情,能不能将他斩城隍、立生祠的事迹传播天下,这本书至关重要。
咦!
正亲切的和一位白发老人交谈的魏良臣突然注意到,人群当中有几位小嫂子模样可人,不由想上前为她们献诗一首。
但为官之人,岂能如此放浪!
魏舍人痛心的从小嫂子们面前走过,今天真是好日子啊,这么好的天气,真是适合召开妇女大会的噢,不对,是适合一心为民、一心为国的魏舍人闪亮登场的好日子。
“钦差大人,前面就是您的生祠了!”里正巴巴的看着魏舍人一步步向他走来。
“噢,是么?”
魏良臣加快了脚步,前面的都是虚的,唯有那座生祠才是实的。此刻,他很想看看百姓们为他修了一座什么样的祠堂,又为他塑造了一座什么样的小像。
人群如潮水一般追随着魏舍人涌向了镇子东头的“魏舍人祠”。
参与修建“魏舍人祠”的工匠们此时也很激动,同时也感到万分庆幸,因为就在昨天的时候,这座祠堂还没上顶呢。
得知敢斩城隍,为辽东百姓求来甘露的魏舍人竟然就在虎皮驿后,乡老们连夜组织人手赶工,终在天亮时为这座祠堂加上了顶子,并如愿以偿的请动魏舍人前来观看。
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
在无双数眼睛的注视下,魏舍人来到了他的生祠前。
他石化了。
因为,他看到的是一座跟土地庙差不多大小的所谓祠堂。
高,大概有两米。宽,也大概有两米。
看起来是个正方形的建筑,屋顶上披着红瓦。整个生祠是以青砖砌成,外面抹的是泥灰。因为建成时间不长,明显可以看到泥灰尚未开透,有些地方甚至被雨水冲开了一些。
这座生祠让魏舍人十分不中意,也十分不舒服,他觉得,百姓们对他有崇拜是好的,但是,也不能这么糊弄他啊。
在他的想象中,他的生祠就算比不了孔庙,也当比山神庙要强啊。可眼面前的土地庙算什么?
他想到了前世时,家乡的路边,村民们逢年过节烧纸钱的地方。
不错,那也是土地庙。
“舍人,请进去一观小像!”里正和乡老们没有注意到魏舍人此时的心情十分糟糕,欢天喜地的邀请他老人家为小像“点金”。
所谓“点金”,不是真的有什么金子去点,而是在雕成的泥像上用毛笔在两个眼睛中各点一下,取画龙点睛之意。为吉利,俗称“点金”。
乡亲们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没有规划,并且是自发行为,没有财政支持。能建成这么一座生祠,也是难得了。
魏舍人这么安慰着自己,他实在是不忍拂乡亲们的好意,于是在里正乡老等人的簇拥下,走进了祠中。
地方实在是小,人一多就显得拥挤。沈炼等人识趣的站在外面没跟进去。
还好,魏舍人的小像还是让魏舍人有些满意的。
虽然,这小像是用泥胚雕的,但是泥像年轻英俊充满正气的脸庞还是很符合魏舍人对自己长相的评估的。
同时,泥像上戴九曲簪缨,身穿大红蟒衣,腰系玉带象笏,更让魏舍人对自己的形象刮目相看。
“好好好。”
魏良臣连说三个好字,于是,周遭众人同时叫好。里正乡老和参与雕刻的工匠们也是一颗心落地,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请钦差大人点金!”
在鞭炮声中,魏良臣笑容满面的为自己的塑像点了金,在走出祠堂时,他突然停下脚步,很是惭愧的对跟在后面的里正道:“本官何德何能,敢劳乡亲们为我建此生祠,我真是受之有愧。”
里正自是一番恭维,良臣听的连连摇头,想说什么终是没说,最后,才语重心长的说道:“乡亲们盛情难却,我便姑且受之。嗯,难得乡亲们如此待我,此地,我日后要经常过来看看。”
这话一说,里正的脸皮子却是下意识的抽动了一下,连带着正想着如何为魏舍人小像传构思文稿的蒋方印也是脸皮僵了僵。
第三百五十章 如作俑者()
“乡亲们心意是好的,但是欠缺了点规格,未免有些不美。”
离开曹家岭后,蒋方印一路上都听魏舍人喃喃说了四回“规格”,且每次说起这“规格”二字时,脸上总是充满遗憾和无奈。
规格是什么意思,蒋方印虽是举人,经腹满伦,但还真不懂。他只知道要是魏舍人没事经常去曹家岭看看,那无疑会让曹家岭的里正乡老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那里正当时别扭的样子,可是深深烙在蒋举人心头。
身为举人,早年蒋方印未曾投杨镐为幕僚时,在家乡那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说是一霸,也不为过。也正因为有身份,故而蒋方印对于乡里之间的事了解的是门清。
别看曹家岭的百姓欢天喜地的欢迎魏舍人,为魏舍人建生祠,人人对魏舍人崇拜的不得了。可这背后,却也是涉及钱财之事的。
没有钱,那生祠怎么修起来的。
没有钱,那祠前的功德碑是怎么立起来。
没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