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明一代的名臣,尤其是内阁首辅们,无一不和内廷关系紧密。但没有一个首辅愿意在他的任上开放海禁,让内廷再次下西洋的。
这件事在他们眼里,是动摇朝廷根本的事。
良臣相信王永寿没有骗他,刘吉祥的确不可能找外人来做海贸,一来他做不了,二来外人也不足信。
他能信的只能是宫里头的——和他一样的太监。
这听着是一个笑话,实际却是事实。
海贸于当下明朝,实际就是等若改革的大事。
明朝走到今天,商业已经极度繁荣,但阶级固化也极其严重。平民也好,贫民也好,不管哪种出身,只要走了科举道路入了仕途,那么他必然会成为士绅阶级中的一员,屁股再也不可能坐回自己的本来出身。
读书,为的只是颜如玉和黄金屋而矣。
太监们却不同,他们无法得到士大夫的认可,本能的就对士大夫产生敌视,手握权力时,便会改革,以求突破现有的局面,使得宦官能够和士大夫们一样,成为帝国堂堂正正的一员!
公公们因为出身原因,改革的目的,当然是要削弱士绅权力,将财富进行重新分配,向平民一边进行倾斜。
最早进行改革的就是刘瑾,他的改革十分庞大,涉及官僚系统的一切。刘瑾将自己的变法政策编成了一本书,名唤《见行事例》,涉及吏部的有24款,户部的有30款,兵部的有18款,工部的有13款,内容都是针对天下的弊端。
不但如此,刘瑾还恢复了洪武时代那种严厉治贪的刑法,不过与洪武时代不同的是对于贪腐的官员不再是以体刑的方式来处罚,而是代之以经济手段来处罚。
针对科举考试中南方人多的情况,刘瑾限制南方人的录取比例,增加中西部举子的录取比例;刘瑾还命令寡妇再嫁,家有死人不葬者政府将强行火化。南方富庶省份的官吏不仅不能由本省人担任,就是邻省人也不行,帝国的官员开始南北大对调,任职漕运总督的官员也不能跟运河沿岸的省份发生任何联系。
刘瑾派人清理天下田亩,将隐瞒的田亩分给自耕农耕种,限制士绅和军官占田,他还从内廷和户部、兵部派出大量的官吏去清查各地的军屯、军库、皇庄、粮仓、漕粮、两淮的盐政,还有国库下拨的资金。
总之,刘谨的变法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符合明朝实际国情的,其中很多政策后来都被张居正用过。
可惜,就因为刘谨是阉人,所以,他的变法在各种史料中就成了笑话。
二叔魏忠贤掌权后,同样也进行变革,内容和刘谨的有几成相似,同样都是不利于士绅集团的,朝给农民减负方向努力的。
变革很有成效,国库充足,边事稳定。
可惜,天启一死,二叔的努力就付诸东流。
和刘谨一样,二叔做的种种改革,都被士大夫们编成各种笑话段子加以嘲讽。
太监为了人民,为了国家求改革,从上到下的官僚却都反对,听着真是个笑话,然而事实偏偏就是如此。
究其根本原因,阶级利益而矣。
海贸这一块,实际上在隆庆年间已经开放,不过放开的是民间,而非官方。大明朝在福州月港倒是有个督饷官,可惜只是一个小港口,但就是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数十万两!
主持开关的不是文官集团,也不是内廷的太监,而是隆庆皇帝本身。
隆庆,是一个被忽视的皇帝。
在良臣看来,隆庆是一位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皇帝。表现在其登基之初,就定下开关为主要治国方略,使得明朝经济不断发展,成为世界上贸易最频繁的国家。
在做开关这个决定时,隆庆的魄力真的举世无双,他面临的不但是文官集团的反对,更是祖制的压力。
很可惜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无法阻止皇帝开关之后,文官集团变着法子削弱此事的影响力,将其限定在民间,并且通过种种繁琐的程序限制海贸规模,最终在隆庆死后,海贸影响迅速下降,成果也被沿海的士绅集团窃取。
据良臣所知,现在南方的沿海地区活跃的海商们,其实就是沿海的士绅集团代言人。他们在未开关之前走私谋利,开关之后窃取国策成果,一个个富的流油。然而,明知海贸有大利,这帮人却坚定的阻挠朝廷开放全部海禁。
不是目光短不短浅的问题,而是银子归谁的问题。
钱叫公家挣去,还不如落自家腰包,几千年了,这就是个解不开的死结。
明朝,最大的一个悲剧就是,能干的,有勇气变革的皇帝,都很短命。
正德、隆庆、天启,三个短命皇帝无一不是最具勇气的改革者。
三位有两位,死因都是掉下河,病了,死了。
速度很快,非常快。
普通人掉下河,上来,怕也没这么容易就死掉吧。
到底怎么回事,良臣也只能想想。
其实,细论起来,万历还真是骨子里继承了他爹的一切。
终万历一生,先是矿监税使,然后对海外的金银很感兴趣,准备发兵吕宋,进行海外征途,可能就是受他父亲的影响。
仅当下明朝的情况,良臣想要推动变革,应对十年后的危机,只能走内廷的道路。说句难听一点的,大明朝眼下也只能由公公们来救了。
原因无它,公公们能绕过现有体制去做事。
当然,这需要皇帝的支持。
良臣现在需要的是刘吉祥的支持。
“扶持”二字,是他今天晚上听到的最高兴的两个字。
“大海航行靠舵手!”
良臣突然说了这么一句。
……
本来今天准备放假的,不过还是更了一章。这章你们可能不满意,不过用来点题。
明末啊,真得公公们来救。
不是笑话,因为体制烂透了。
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我要自己练()
大海航行靠近舵手,言简意赅。
“出海这么大的事,光凭良臣一人实难办成,故非督公出马不可!…常言道,大海航行靠舵手,今日良臣虽与督公初见,但却知督公于海事之经验断非良臣可比!若督公能够出马,则出海之事必一帆风顺!”良臣斩钉截铁道,王永寿大半夜跑来说要扶持他一把,他索性就投其所好得了。
“小魏果是明白人!”
王永寿笑了起来,他说了半天,无非是指出自家督公于你小魏公公出海的重要性。
刘公公这么大一个领导,能无缘无故看中你?
人才是难得,可就算你小魏真精通海事,领导也有意扶你一程,送你一程,可总不能让领导白忙活吧?
世上,真是不可能凭空掉馅饼的。
想要钱和人,你小魏总得表示点什么吧。
良臣的回应很爽快、很洒脱,直接表明海事领导权,他小魏可以拱手相让老刘。
这让王永寿有些喜出望外,虽然他知道自家督公不可能真的出马的,毕竟,他老人家年纪太大了。
但是小魏这态度还是让人很欣赏的,当然,也许是这小子太年轻,不知这海事巨利。倘他真的接触了,恐就不会如此想了。
良臣这里,是丝毫不担心刘吉祥客大欺店的,他真不怕刘吉祥厚着脸皮把他小魏的海事太监衔头给抢了。
再说了,刘公公肯,张公公那里也不肯啊。
张诚干嘛对良臣这么热心,事事帮他一把,除了收钱办事的职业精神外,怕也想着从出海这件事中分上一杯羹。
这要换了刘吉祥来主导海事,张诚还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对魏良臣,张诚可以拿捏十足,对地位并不比自己低多少的刘吉祥,这影响力就有限了。
海事这块真落在御马监手中,怕司礼监其余的秉笔大佬们也不答应。
“既然小魏你把话说的这么明白了,咱家也不跟你兜圈子,出海这件事,我家督公帮你一把,不过,这买卖算咱们御马监一份,如何?”王永寿说完,又笑了起来,“当然,小魏你放心,海事太监仍是你做,我家督公只帮你出出主意,具体做事,还是你自己。”
“督公打算如何帮我?”良臣对此最关心。
“出海首先要有人和钱,有了钱你就有了船。有了人,你就能发财。”王永寿嘿嘿一笑,“忙时买卖,闲时劫道,小魏你能说出这八个字,想来也知道出海做买卖不比陆上,有时是生意人,有时亦是强盗。不过不管是生意人还是做强盗,都得自身硬,要不然,不是去发财,而是去送死了。”
说完,王永寿又坦言,御马监藏有一批海事图,其中不少还是嘉靖朝从倭寇手中得来的,这批海事图都可以交给良臣。
良臣点了点头,大体海事图他当然知道,可具体到某个港口,吃水深量等专业性的东西,他是不知道的。细节这个东西,永远不能忽视,就如郑成功打台湾,靠的就是台湾那边逃过来的何斌提供的秘密水道地图才得以成功。如果没有何斌提供的专业水道图,郑成功或许依旧能拿下台湾,但时间和损失却是无法估计了。
御马监这批海事图既是从倭寇手中取得,那肯定是十分详细专业的。毕竟,当年的倭寇如果脱了强盗皮,一个个都是海上的行家。海事和水道关系他们的身家性命,容不得有半点马虎的。
“却不知督公准备出多少钱助我?”良臣要探个底,要是刘吉祥就拿个万儿八千的打发他,他就没必要合作了。南城兵马司孟副指挥出手都一万五千两呢。
“五万两,足够你把事做起来了。”王永寿很平静的报了个数。
良臣没吭声,这数目有点少。
王永寿以为他嫌少,不由笑着说道:“小魏莫要嫌少了,五万两,买个镇守都够了。那些矿监税使出外,东挪西借有个几千两就可以做事了。”
良臣知道王永寿说的是实话,五万两买个镇守太监是足够了,但是对于他而言,还是有些少了。
但想与刘吉祥的支持相比,钱毕竟不是主要的因素。于是摇头道:“王公公误会了,我不是嫌少,我只是在想,督公想用这五万两从我这换什么呢?”
王永寿沉声道:“出海所得的五成。”
良臣微“嗯”一声,果然还是比较黑。略一思索,却没拒绝,而是问王永寿:“不知督公打算派什么人助我?”
“你看咱家武骧右卫的人成么?”王永寿一脸自信,他武骧右卫的人的确是上得了台面的。
良臣想了想,却道:“五成可以,但是我有个条件,只要督公答应此事,这件事我们便可以合作。”
“说。”王永寿轻叩桌面。
“我要一营兵。”良臣说出了自己的条件。
王永寿想也没想,就应了下来:“可以,咱家的武骧右卫可以拨你一营。”
“王公公,我要一营兵,却非你武骧右卫的人,而是我要自己练一营兵,挂在你武骧右卫。”
“何必这么麻烦?”王永寿一愣,“练兵可不是儿戏,你哪里能成。”
“兵,我自己会练。”良臣语气平静,但态度却很坚决。
王永寿愣了下:“你从哪招人?”
“这个是我的事,只要御马监提供我营盘,其余的事我自会解决。”不管刘吉祥是什么企图,良臣都要坚持自己练兵。至于从哪招兵,他早已经想好了。
王永寿怔了片刻,道:“这件事咱家做不了主,明日给你答复。”说完起身,良臣忙也起来送他至门口。
“王公公,不知那老船主是谁?”就在王永寿要走时,良臣突然问了一句。
王永寿转身看了眼良臣:“你真想知道?”
良臣轻声一笑:“是。”
“五峰船主知道么?”王永寿抬眼看向漆黑的夜空,“我家督公便是老船主的义子,他本不姓刘,姓毛。”
噢,原来是汪直。
五峰船主、东亚第一个海霸王的义子,难怪刘吉祥五十年了都对出海之事念念不忘。本姓毛,断然不是和汪直一起被处死的毛海峰,想来是毛海峰的弟弟。躲过了杀头,没躲过下面一刀,成了一个宫中大珰。
也是一脉相承,汪直在世时致力于要挟明朝,开放海禁,到他义子刘吉祥这,竟也把此事放在心头几十年,真是难得了。
不过良臣承认,不管是汪直,还是刘吉祥,他们的眼光都是超越时代的。可惜,他们不是士绅集团的皎皎者。
王永寿再次来到了刘吉祥屋外,将魏良臣的条件说了。
“小小年纪,倒也有些心思。不甘受制于人,也是好事。咱家制不住他,张诚就能制住了?”屋内,刘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