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4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淳于量盘算的并不错,当他抵达南门的时候,尉迟兄弟也正策马向这边狂奔,不过淳于量终究还是算错了一点,那就是尉迟兄弟在军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当看到尉迟家旗号的时候,南门内外本来已经跪地投降的北周士卒顿时骚乱,有的想要趁机逃跑,有的则拼命冲撞身边的巴蜀士卒以求能够为自家少将军离开争取时间。

    尉迟迥征战大半生,虽然一向军令严整,但是爱兵如子,因此这些尉迟迥的老部下们看到了少将军有逃走的机会,自然都不再垂头丧气。

    

第八百五十五章 莫要便宜了老贼() 
能够用自己的性命换来少将军逃走,对于这些尉迟迥的老部下们来说是值得的,至少比蹲在这里不知道自己以后又要经受怎样的苦难来得好。

    而尉迟顺也抓住这个时机,直接从半掩的南门中冲了出去。

    淳于量接连斩杀了七八名乱兵之后方才稳住散乱的阵型,一边下令将这些不听话的俘虏全部绑起来,一边带着自己的亲卫骑直接追出了南门。

    如果说尉迟顺和尉迟宽能够离开是因为自己没有及时赶到,那么淳于量可能不会如此愤怒,可事实却是因为自己的疏忽,这让淳于量根本无法接受。

    他需要两个家伙的首级,可是这两个家伙迟迟不肯纳命来,这让淳于量恨不得抓住了现将他们两个撕碎。

    当淳于量策马狂奔的时候,前方道路上,尉迟宽和尉迟顺也是边走边回头,此时他们已经可以看见岘山的轮廓,而过了岘山,虎头山、荆山等连在一起的山丘就可以让尉迟兄弟找到藏身之处,毕竟这些连绵的大山上都是层林掩映,至少凭借淳于量的百余名亲卫骑是没有办法在这茫茫林海中找到逃跑的两个人的。

    一批又一批的亲卫已经四下里散开,断后或者吸引目标,因此现在两人身边已经一个人都没有了,如果没有那些亲卫拼命回身保护,恐怕这个时候淳于量早就已经追了上来。

    “嗖!”箭矢几乎是擦着头皮飞过来,在耳边留下刺耳的响声,让尉迟顺和尉迟宽同时倒吸一口凉气。

    显然淳于量的追杀之意并没有因为距离越来越长而所有削减,反而这个老匹夫似乎越来越想要将尉迟兄弟置之死地。

    尉迟顺下意识的回头看了一眼,淳于量已经越来越近,他不由得叹息一声:“没有想到今日此时却是你我兄弟的死期!”

    “六弟,你是家中兄弟几个最出色的,这个谁都不能否认,阿爹显然也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从小就把你带在身边。襄阳城破,我尉迟家妇孺老弱尽数没于乱军,曹叔恐怕也凶多吉少,至此尉迟家之根基烟消云散矣,之后就要看你和爹爹能否再重整旗鼓了!”尉迟宽这个时候却出乎意料的说道,风将他的声音撕扯的支离破碎,不过距离很近的尉迟顺却依旧听得清楚。

    “兄长,你这是何意?!”尉迟顺诧异的大叫一声。

    尉迟宽却并没有说话,径直一拽马缰,战马嘶鸣一声,堪堪停住。

    而尉迟顺诧异的想要停下,却不料尉迟宽扬起来手中的马鞭,重重的抽打在了尉迟顺胯下的战马屁股上。战马“哼哧哼哧”的拼命向前跑。只听见尉迟宽在后面大吼道:

    “快走!可不能便宜了那个老匹夫!”

    尉迟顺下意识的想要勒住战马,不过刚才尉迟宽说的一字一句敲打在他的心上。

    襄阳丢了,家眷丢了,现在大哥拼了性命要为自己断后,自己还有什么好停留的呢?这个时候停下来,才是真正的懦夫!

    “兄长,你好残忍”尉迟顺心中喃喃感慨一声。

    自己要一走了之,却把这一切都丢给自己。

    而尉迟顺的身后,骑兵已经将尉迟宽的身影淹没。

    ——————————————…

    “尉迟宽重伤,不过侥幸没死,倒是让尉迟顺跑了?”李荩忱有些诧异的看向前来报信的斥候。

    “对,尉迟宽接连劈砍了四五名淳于老将军的亲卫骑,直扑老将军,其余亲卫骑害怕老将军有失,只能折身救援,这中间一来一回,就耽误了些许时间,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追不上尉迟顺了。”斥候急忙回答了李荩忱的疑惑,“为此老将军一气之下将尉迟宽的双腿打断,再加上尉迟宽原本胳膊就受了伤,现在已经是个废人了。”

    李荩忱不由得笑了一声,看向身边的裴子烈:“之前怎么没有看出来,这尉迟顺还挺能跑的。”

    裴子烈的注意力显然不在这上面:“估计等会儿淳于量就要来找你了,虽然没有抓住尉迟顺,但是至少抓住了尉迟宽也是一个交代,而且淳于量这家伙也是够狠的。”

    李荩忱挠了挠头,有些诧异:“在他们眼中,某和尉迟迥的恩怨就这么大么?”

    而裴子烈此时摇头说道:“并不是因为你和尉迟迥的恩怨大,而是因为他们不想给你任何同尉迟迥走到一起的机会。显然李询已经投降了的消息已经足够让他们有所警觉。”

    李荩忱怔了一下,旋即明白裴子烈的意思。

    对于这些陆续投靠在李荩忱麾下的南方世家来说,能够在李荩忱手下立足是一方面的问题,之后不会面对强大的敌人是另外一方面的问题,但是这些都得考虑清楚了。

    李荩忱接纳了杨素等人,就已经接纳了关陇集团,这让后来的东南士族无话可说,毕竟大家也得分个先来后到。可是李荩忱又接纳了李询等人,那传达出来的意思可就不一样的,原本关陇集团和李荩忱无恩无仇,所以大家联手并没有什么问题,而李荩忱接纳降将,就意味着之前曾经和李荩忱作对过的,在失败之后也有了新的选择。

    对于东南士族来说,之后他们在李荩忱的麾下,可能依旧要面对关陇世家、北方将门,和现在的局势并没有什么差别。

    大家之所以要支持李荩忱,就是为了能够力压对方一头,如果现在大家还是一起在李荩忱手下,那么又有什么区别呢?说不定什么时候李荩忱看重了谁哪一个优点,或者哪一边稍微展现出了强势的尽头,就会受到提拔或者打压,这些都将不再是东南士族所能够控制的,因此他们想要在这之前就尽量断绝尉迟迥等北周重臣归入李荩忱麾下的可能,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之后还会面对一样的对手。

    说简单一点儿,从利益考虑,这些东南世家肯定就不会允许以尉迟家为首的北周将门靠近李荩忱。

    再加上双方这么多年来的争斗,于公于私,淳于量度不会让尉迟宽舒坦。

    李荩忱想明白这一点,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这么多年了,东南士族依旧是有着独自把控一切、目中无人的癖好,看来以后也得多加小心了。

    

第八百五十六章 乱世中的百姓() 
想到这里,李荩忱不由得感慨一声。

    也难怪最终崛起的是以关陇集团为代表的北方世家,相比于东南士族,无疑北方世家更加团结,也更加包容,对于一个大统一王朝来说,对内团结、对外包容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一枝独秀什么的,明显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大统一王朝中。

    前往东南的世家往往总是展现不出来这种包容性和合作性,所以虽然他们总是涌现出一些惊艳绝伦的人才,但是最终却难以在滚滚前进的历史潮流之中稳住脚步。

    想到这里,李荩忱有些无奈。东南世家给他一种扶不起的阿斗的感觉,不过这也不怪他们,毕竟在当初仓皇南渡的时候他们就是不想抵抗、而想逃跑的失败者。

    李荩忱缓缓在城墙上踱步,正好看见了正在城墙下仔细研究守城用的几台投石机的工匠们,这些工匠都是欧阳莫的弟子,当初欧阳莫带着来巴蜀的那些学徒现在已经逐渐成长为了能够领导一方的工匠,虽然还不至于到欧阳莫那种经验丰富、李荩忱一点就透的地步,但也都开始崭露头角。

    和他们在巴蜀时候一样,李荩忱在前面攻城略地,他们在后面一边照顾着大军之中的器械,一边开始逐步研究考察适合设立工坊的地方。只不过自从大军出汉中之后就少有斩获。

    毕竟从汉中到襄阳这一带主要都是沔水谷地和山地,想要找到适合搭建工坊的平地还是不容易的。现在对于他们来说,地处荆山以北平原和河网上的襄樊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相比于李荩忱的攻城略地,他们更喜欢将工坊建的各处都是。工匠不算什么受到尊重的职业,但是工坊绝对不是谁想见就可以建造起来的,这背后至少得有朝廷的允许。尤其是可以生产大型器械的工坊。而李荩忱显然并不介意这些,这也让这些工匠喜出望外。谁都想让自己的职业开枝散叶,变得更受尊重、变得更受瞩目。

    看着这些单纯而洋溢着笑容的工匠,李荩忱觉得他们很幸福。或许这是整个襄阳城中最单纯的一群人了。

    脚步声匆匆响起,一名老将快步走上城门,正是淳于量。

    “末将没有抓住尉迟顺,有辱使命,还请将军责罚!”

    淳于量认错态度这么好,李荩忱当然不能再多说什么,当即上前伸手托起来淳于量:“淳于将军千万不要如此。尉迟顺和尉迟宽兄弟奸诈狡猾,之前檀溪一战某也险些吃了亏,老将军能够在乱军之中追上尉迟宽,也算得上是一件不小的功劳了。”

    淳于量心中轻轻松了一口气,显然李荩忱并没有刁难自己的意思,此时再想起来之前和李荩忱的三月之期,淳于量以一种难言之痛。看来自己是真的老了。

    而李荩忱似乎并没有心情去琢磨淳于量在想什么,当即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一夜激战,老将军也累了吧,府衙之中已经设下了酒宴,老将军还请移步吧。”

    淳于量怔了一下,旋即明白这是李荩忱举行的庆功宴,肯定也是分配功勋以及趁此机会召集将领商议接下来安排布置的酒宴。

    对此淳于量当然不会拒绝。

    他也想知道,在李荩忱的心中,自己又是什么样的地位。

    ————————————…

    还没有过中午,城中就已经开始热闹起来。

    襄阳城的百姓显然早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甚至对于他们来说,城头变幻大王旗,到底是谁拥有这襄阳城实际上并不重要,只要他们能够对百姓好,那么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得到拥戴。

    当然了如果接下来换了一个同样对百姓好的统治者,那么百姓也不会感到有多么惋惜,他们更在乎的是他们眼前的温饱,连这些问题都解决不了,他们才不会去考虑其余的,至于到底是谁站在城头上,到底是谁向他们收税,又有什么关系?

    不过至少现在李荩忱算是得到了这些百姓的不少好感,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李荩忱及时的下令军中停止诸如之前的劫掠,这就尽可能的减少了襄阳城百姓受到的损失,百姓对李荩忱自然也就有了好印象。

    当然现在的好印象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尉迟迥驻守襄阳期间,对百姓也不错,颇得称赞,他麾下的兵马后来补充了不少襄阳子弟。可是之后的襄阳攻防战中,曹孝达为了搜集粮草和兵马,对城中的百姓已经大肆压榨了一番,几乎家家户户都抽了壮丁守城,而家中的余粮也毫不犹豫的拿走了半数。

    曹孝达这个举动从保卫襄阳城的方面来讲无可厚非,但是无疑让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失去了襄阳百姓的支持,尤其是后来李荩忱军队进城的时候,惊奇的发现,很多襄阳百姓毫不犹豫的将藏匿在家中的北周士卒绑好了交出来。。。

    听到这个消息,李荩忱也只能感叹一声。

    乱世之中,说句实话已经不求百姓能够有多高的素质。你对他们好,他们也会反过来对你好,但是他们有的时候就和护食的动物一样,如果你触动了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绝对会毫不犹豫的和你翻脸。

    不过这也并不是不能理解的,经过了三百年连绵不断的乱世,而且又是身处襄阳这等双方拉锯的最前沿上的百姓,早就已经变成了一些可能常人匪夷所思的理念深入骨髓之中的刁民。

    乱世下,人吃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更何况这些百姓只是表现的更加冷淡呢?将家中藏匿的士卒交出来,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求生的一种办法,不指望李荩忱能够给多少奖励,只要不会因此平白无故的责罚他们就好。

    毕竟家中若是被察觉到有藏匿敌人,那么少不了是要全部斩首的。

    只要为了生存,这些百姓早就已经把什么礼义廉耻抛在脑后了,他们或许更加回归“野性”。

    对此李荩忱除了叹息也无计可施。

    任何的理念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