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6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荩忱摆了摆手“我们所需要的又不仅仅是长安。长安一旦乱起来,我们在武关和斜谷等方向上都会有可乘之机。只要能够趁乱拿下这几座关隘,长安是谁的已经不重要的,都必然是朕的囊中之物。”

    顿了一下,李荩忱摊手道“不过也因此,你们白袍和羽林骑的主要目标已经不是如何让宇文赟取代杨坚执掌周人的朝廷,而是如何在掀起动乱之后趁此机会潜伏下来,为以后出兵关中做准备。”

    现在大汉对关中鞭长莫及

    “诺!”陈禹急忙答应。

    “刺杀杨坚、扶持宇文赟,有几成把握?”李荩忱又问道。

    这件事是他一手主持的,派出去的也都是白袍和羽林骑的绝对精锐,李荩忱自然也不希望自己手中赖以维系统治的底牌之一就这样消耗在这样的斗争之中,这也是为什么他现在把能够全身而退转过来当做对于羽林骑和白袍的基本要求。

    陈禹深深吸了一口气,显然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也曾经讨论和推敲了很多次“事成之后全身而退,有两成。折损过半但可事成,有四成,折损过半而事不成,有六成,全军覆没但能使敌自乱阵脚,有八成以上。”

    这已经比李荩忱预料之中的要高了。

    “记住,若是动不了杨坚,尽可能的斩其爪牙。”李荩忱沉声说道。

    杨坚之所以能够从半个赘婿一步步走到今天,除了和他能够拉扯姻亲关系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他手下的这些官员各司其职,能够维持一个体系的运转。或许这其中的文臣和武将在才能上逗比不得杨素的一枝独秀,但是他们能够分工明确,完成一个王朝的运转,这就是李荩忱佩服的地方。

    或许他们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机会并不多,但是也正是他们的携手努力,结束了一个持续三百年的乱世,开启了华夏历史上又一个盛世时期。

    李荩忱不得不承认,在统筹兼顾上,杨坚的确是很有能力的,若是换做别人,真的不一定甚至很有可能难以达到杨坚的这个能力水平。

    现在李荩忱正在尝试着去构建的就是这么一个体系,并且尽力去维持这个体系之中的平衡。

    之前李荩忱已经聚拢了足够的力量,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构筑一个结实的框架,把这些力量填充进去。无论是之前在朝堂上形成的制衡还是现在李荩忱准备还是推行的外儒内法以及提高教育水平等等政策,实际上都是在加固这个框架罢了。

    当然了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比较谁更出色的世界,而是在比较谁不会那么烂。毕竟华夏百姓一向是逆来顺受的性格,除非到家破人亡、深仇似海,否则很少会出现官逼民反的事情,尤其是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已经随着汉代“独尊儒术”的推行而广为流传,说以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会在自己的忍耐底线之上尽最大可能的忍耐。

    因此当两股力量碰撞的时候,不能奢望着对方会一触即溃。也就是说想要真正战胜对方,就必须要增强自己并且削弱敌人。双管齐下或许才能够起到一些想要的效果。而李荩忱想要给杨坚捣乱,自然就不能光把注意力放在杨坚身上。

    那些帮助他把持朝政的亲信爪牙们同样重要,甚至不可或缺。

    一旦杨坚失去了这些人,也会快速的失去对朝堂的控制力,李荩忱可不相信诸如宇文神举等人会眼睁睁的看着杨坚填补空缺,到时候北周朝堂上的动荡只会更加剧烈。

    。

第一二四三章 来之不易() 
这最后自然还是会便宜李荩忱。

    在拉拢对方官员、获得情报等等上,李荩忱也算轻车熟路了。

    当初李荩忱能够从建康府全身而退,又能够再一次入建康府而得南陈之江山,离不开孔范等人的通风报信。

    现在李荩忱不求能够在杨坚的手下找到类似的人毕竟李荩忱出身南陈,也更容易让那些南陈的官员对他存在亲切感和归属感,很多通风报信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

    只要白袍能够在长安城潜伏下来,为之后李荩忱进攻长安城做准备,那李荩忱就已经知足了。

    “淮北那边呢,有没有什么动静?”李荩忱紧接着问道,实际上他最担心的倒不是长安,而是淮北,现在大汉的政策重心逐渐向淮南转移,不管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农耕还是为了之后的进攻做准备,李荩忱都需要知道王轨那边的动作。

    “现在淮北还很安静,不过作为宇文宪使者的刘休征已经渡过淮水,应该在前来面见陛下的路上。”陈禹不无担忧的说道,“根据和他有过接触的白袍将士们反映,此人绝非等闲之辈,必须要小心谨慎应对,因此臣也不敢大意。”

    “但是也无须把他看得过于难缠,”李荩忱斟酌片刻,“刘休征是一个过于理想的人,越是这样的人不见得越是不好对付。”

    陈禹怔了一下,明白了李荩忱的意思。

    这世上永远都不缺乏过于理想化的人,而他们往往倾注全力于追求自己那遥不可及的理想,把一切都想象的过于美好,认为那些乌托邦一样的未来都是触手可及。

    越是这样,他们越是不屑和滚滚红尘同流合污,最后也就只能“田园将芜胡不归”。当然了任何一种思想或者追求都是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的,抛开背景和因果来谈一种思想的产生和流行,和耍流氓没有什么区别。

    或许也正是因为在这乱世之中看到了太多的悲惨和龌龊,所以这些人致力于做出改变,致力于实现久违的和平,但是当他们发现自己根本无能为力的时候,也就只能选择退隐林泉,以求能够在那山林之中营造出来一片符合自己理想的小天地。

    改变不了整个世界,也做不到改变自己,所以他们就只能选择把自己和世界分隔开来。而在这些心怀理想却无处施为的人当中,又有各种各样的极端,有的认为这乱世单单凭借他的力量已经没有办法给变什么,诸如陶渊明,选择了归隐南山;而有的还和这乱世藕断丝连,尽可能的想要制造一些影响,比如山中宰相陶弘景,又比如本身就在朝廷之中担任官职的“竹林七贤”之中的一部分人。

    当然了,还有的认为这个时代并非无可救药,因此他们频繁的出山入山,只求能够寻求到一线生机。刘休征显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依旧妄想着能够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实现这个看上去遥不可及的梦想。

    当他察觉到自己单纯是说服宇文宪已经毫无作用的时候,注意力自然而然就转移到了李荩忱的身上。

    因此李荩忱实际上并不担心这样过于理想化的人出现,他们的心志非常坚定,素来严格律己、以挽救苍生为己任,但是也因此他们一向少于变通,并且绝对不会做什么偷鸡摸狗的事情,讲究的是为人处世光明磊落,以圣人君子为榜样。

    所以和这样的人打交道,虽然很难说服和动摇他们,但是也不用担心他们会用出什么卑劣、令人所不齿的手段。因此李荩忱倒是并不担心刘休征,甚至非常乐意能够和刘休征交谈交谈,看看这位一千多年前的理想主义者的思维和后世有什么区别。

    “把注意放在王轨身上,此人绝非易于之辈。”李荩忱沉声说道,“至于刘休征,你们有人随同监视就可以了。”

    李荩忱对于王轨的警惕,并不仅仅是因为王轨曾经害得他家破人亡,让李荩忱刚刚来到这个时代就狼狈的像一条丧家之犬、漏网之鱼。更重要的还是因为王轨本身的能力。

    此人既然有资格坐镇淮北,本身就说明在宇文邕和宇文宪这一对枭雄和名将眼中,他具有足够的才能。而且此人在历史上还是少数的几个一眼看出来杨坚之后必然会谋反的人,当然了也应该算是能够看出来这一点的人之中比较有胆量的那个。

    只可惜宇文邕对于自己的儿子还有那些大臣们过于信任,怎能料到按理说应该只能当一个闲散的外戚的杨坚,竟然会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局面?

    身为名将,王轨不可能意识不到南方的威胁,所以李荩忱也不相信他会老老实实的。

    开垦淮南的各项政策现在正在稳步实施,这是三百年来从未见到过的盛况,也是来之不易的努力,李荩忱自然要打起精神。

    “属下明白。”陈禹沉声应道。

    ……

    一清早,广陵城外就已经热闹了起来。

    对于华夏民族来说,无论走到哪里,耕种都是最重要的,当锄头翻开土地的时候,播种下去的并不仅仅是种子,还是延续生命的力量,还是未来的希望。

    勤劳的华夏百姓从来不害怕劳动,也从来不会拒绝劳动,他们喜欢这种播种和收获的感觉,也喜欢这种劳动带来的温饱。千百年来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风俗习惯,而就像是与生俱来的特性,当一个孩子呱呱落地的时候,这就已经流淌在他的血脉之中、刻在他的骨头上。

    对于这点,李荩忱也不得不承认,华夏民族安土重迁的思想的确顽固的限制了他们向前进的脚步,但是随之而来的对于农耕的热爱,却又能够让他们每走到一个地方就可以稳稳的把脚跟扎住,毕竟没有什么比驯服了这片土地更能够证明这片土地的归属的。

    也正因此,百姓们对于每年的春耕看的很重,尤其是刚刚迁移到淮南的这些百姓,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祖上也都是来自两淮,因此现在脚踏着祖宗之土,他们并没有畏惧和陌生的感觉,而是热切期盼着能够在第一年就迎来收获。

    

第一二四四章 又是一年春好处() 
华夏百姓是很容易得到满足的。

    他们甚至不要求与能够获得丰收,只要没有天灾,那么就证明他们得到了这片土地的认可,自然也就愿意在这里繁衍生息。

    按照以往的制度,偌大的春牛已经在前方摆好,在庄严的礼乐声中,李荩忱身穿庄重的天子十二旒,在两名婢女的一左一右搀扶下缓缓走上台阶。

    黑红相互交错的颜色在这个时代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威严,而天子十二旒垂下来的珠帘遮挡了李荩忱的视线,再加上衣袖宽大,所以没有人的搀扶实际上很容易会出现意外。

    当李荩忱在铜镜之中看到自己的这一身打扮时候,若不是自己的身形还算是瘦削高挑,恐怕就真的和后世曾经那些帝王画卷之中画出来的身着红黑色龙袍、大腹便便的皇帝没有什么两样。

    原野上的春风带着暖意,吹动着李荩忱的衣袖。

    他走上高台,向西望去。

    广陵郡是大汉最东侧的一个举行大规模春耕典礼的地方,从这里继续向西,建康府会由乐昌作为皇后代替李荩忱出席,而再往西,长沙、江陵、成都······

    每一个城镇这个时候应该也都在翘首以待,等待着钦天监算好的良辰吉时的到来。

    李荩忱深深吸了一口气,此时礼部官员已经在宣读祭文,对于他们来说,一年到头也很少有这样能够抛头露面、尤其是在陛下面前抛头露面的机会,所以自然是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读完祭文之后便是行祭天之礼。

    李荩忱手举着香面向上天的方向,郑重的行礼。

    对于这个冥冥之中的上天,他是好奇又心怀感激的,正是因为这上天,他来到了这个时代,也正是因为这上天,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

    或许世界上不会再存在一个叫杨坚的皇帝和他建立的隋王朝,但是会大多数百姓的命运却因而转折。

    他们不再需要忍受更多的战乱和离别,而是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追随着大汉的脚步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个时候李荩忱也只能叹息,或许在上天的眼中,众生终究是平等的。或许这个世界存在因为权力和财富而划分出来的不同的阶级,但是在面对命运的曲折和生老病死的时候,每个人又各不相同,他们会有这相同的机会,这是再多的权力和金钱或许都没有办法弥补的。

    之后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击碎春牛的过程。

    对于百姓们来说,那些绕口的祭文说的是云里雾里,而李荩忱祭天的过程更是庄严肃穆的让他们觉得像是在看很遥远的故事,因此也就只有击碎春牛才是最有趣的。

    李荩忱举起锤子,重重的砸在了春牛身上,很快就把陶制的春牛砸成碎片。为了防止春牛不大而等候的百姓太多而造成哄抢,陆子才早就准备好了十多个稍微小一号的春牛放在周围,此时士卒们也都抡起来锤子把这些春牛砸碎。

    当然了后面的自淮南巡抚以降的官员们也都有他们的春牛,加起来二三十个春牛全部都砸碎,再由周围的将士负责把碎片堆积到一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