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吴掌柜-第4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郡王,授以镀金银印、银册。

    清朝皇族区分为宗室、觉罗。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塔克世起算,太祖及其兄弟以下子孙称“宗室”,腰系黄带子。塔克世之叔伯兄弟支系则称为“觉罗”,腰系红带子。革退宗室者系红带,革退觉罗者系紫带。

    有宋一代,怎样使用或者不用皇族,特别是皇子,是所有当政者与生俱来的麻烦。厚待亲族,培养有经验而能干的皇帝,使帝位的传承和平的进行,避免对抗和兄弟相争,前朝玄武门之变让赵家人警醒,而这几大需求又互争雄长,想要彼此调和,即使不是绝无可能,也是相当困难的。

    太祖建国之后并没有仿效汉代以及后来明朝的做法,将宗王派到他们自己的封地上去,而且,他还使用最亲近的家人掌握重权职位。后来的太宗担任开封府尹多年,在皇帝频繁的亲征期间,负责首都事务。973年,他被封为晋王,获得高于宰相的礼仪待遇。他的弟弟匡美以同样的原因先后担任兴元府(利州路治所)和京兆府(唐朝的首都,永兴军路治所)的府尹。同一年,太祖诸子中唯一成年的德昭继匡美之后任兴元府。

    太宗烛影斧声继位之后,很快提升了廷美(按“金匮之盟”的约定,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廷美,但赵匡义登基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和德昭(太祖之子,后来诸多中提到的八贤王是他的兄弟德芳,别弄混了)。廷美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太宗以前的职位),先封齐王,又封秦王。德昭接替廷美任京兆府尹,封武功郡王。太宗还赋予两人在朝会死列班在宰相之上的荣誉。只不过,接下来两人的结局却很悲惨。

    979年,在宋与契丹争夺幽州(河北)的战斗中,太宗要撤回首都,又怕敌人阻击,只带了小股随从秘密离开大营。当夜,人们发现皇帝不见了,谣言开始在不满的军队中流布,要立德昭为帝,太宗后来听说后大为不满。军队回到首都后,因为远征军以惨白告终,太宗迟迟不肯论功行赏。德昭提出疑问,太宗大怒,嘲弄他说:“要是我这个位置让你来干,论功行赏就不会那么久了。”恓惶的德昭当夜回到自己家后,割喉自尽。太宗正史上的记载是,他跑到尸体边,大哭道:“痴儿,你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呢?”他当时到底是真的悲伤还是假惺惺,这就不清楚了。

    廷美的遭遇更为复杂。982年夏历三月,太宗接到密报说他弟弟和一小批军官密谋造反。他自诩不愿太过无情,于是只将廷美调离开封,改任京兆尹。至于廷美的合谋者则遭到降职处分,一一被流放。不久,赵普复任宰相,他报告说廷美密谋杀害太宗,这一次是和兵部尚书卢多逊等人。74名大臣廷议,主张处死所有的谋反者。但是太宗只是流放了卢多逊,幽禁了廷美,处斩了6名谋反者。廷美的儿子、女儿、女婿都受到了降级的处分。廷美抱怨自己的命运,结果被流放到湖北,很快就病倒,死在当地。太宗对他的死感到悲伤,给了廷美死后的哀荣,但是言语之间任然相信他有罪且不知悔改。

    这些阴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太宗构成了威胁,已经难以得知。现在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是赵普翻云覆雨的手腕决定了廷美的命运,因为,众所周知赵普反对兄终弟及,为什么到了太宗这里却自相矛盾,也不得不说赵普这人秉性好不到哪里去。具有皇位继承权的德昭,廷美被排斥出政治权利的中心,是血腥政治的必然节奏。

    清代学者王夫之,曾经在《宋论》这本书里面对赵普这人做过精彩的叙述。

    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薑斋,晚年居住在衡阳石船山,故又称“船山先生”。王夫之在明代灭亡之后隐居治学,著书多达一百余种。清晚期的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夫之,他于同治初年(1862)在金陵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众多著作得以汇聚流传。其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通》《思问录》《读通鉴论》《宋论》《黄书》《噩梦》《楚辞通释》《诗广传》等,《船山遗书》所收共七十种三百余卷。

    一个王朝的兴衰,总是由善恶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善者之善,恶者之恶,不从长远的历史进程上看,只看一时一事,是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作用的。善者是正确的措施和制度,恶者是错误的措施与制度,而这都是由特定的人来完成的。所以史论所评只能以人为中心,以事为枢纽,而根本的着眼点就在于这些人与事对这个王朝命运所起的作用。

    在宋代能做出正确决策、措施从而定下良好制度法规者,在王夫之看来,宋太祖是最值得称赞的。他说太祖为后世子孙定下三条戒律,每一个新继位的皇帝,都要进殿,在刻着三条戒律的石碑前下跪拜读,这三条戒律是:保全后周皇帝柴氏的子孙、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之赋。王夫之说,有这三条,“不谓之盛德也不能”。这三条戒律的精神就是:“以忠厚养前代之子孙,以宽大养士人之正气,以节制养百姓之生理。”而要做到这三条,不用求别人,只需求自身就够了。只要自己心里相信并遵守这三条,就能使“治德蕴于己,不期盛而积于无形,故曰不谓之盛德也不能”。有了这三条,王夫之认为宋就“轶汉、唐而几于商、周”。汉代的文、景之治,再传而止,唐代的贞观之治,及子而乱,宋太祖从建隆年间改变了五代的乱世,让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直到神宗熙宁时才逐渐趋向衰弱,所以说超过了汉、唐而接近商、周。他认为这不仅要靠子孙的贤明和士大夫的襄助,更要靠家法的檠括以及政教和熏陶,所以自汉光武以外,要讲帝王的美德,没有人能超过宋太祖。

    太祖用三条戒律确定的基本制度,后几代帝王还能遵守,但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就开始出现不少议论,到神宗熙宁时期就因为要进行变法,从而逐步舍弃了太祖求己不求人的治国精神,使太祖治国的德意逐渐泯灭。王夫之认为宋王朝的得失之枢、治乱之纽、斯民的生死之机、风俗的淳浇之原,就在这里,后来的帝王不明白这样一个至为简洁的道理,从而使宋朝的国运逐步走向衰落。

    王夫之总结太祖的治国之道就是三点:简、慈、俭。内心没有分歧干扰,所以行动上就会简。用简明的政治来行慈,慈就不是用小恩小惠沽取人民的感恩。用简明的政治来行俭,俭就不会引起官吏的贪吝。孔子说的“善人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汉文帝、汉景帝没做到,宋太祖却差不多做到了。

    ps:书友们,我是陶人张,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725章 哼哈二臣() 
风雨,精彩!

    这里额外提一下两宋一北一南开国时的两位重臣赵普和秦桧,他们对赵家的后世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看看他们的履历表。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赵普虽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生于黄州,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南宋初年宰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宋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书金帅反对立张邦昌,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为挞懒信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逃回临安,力主宋金议和。绍兴元年1131年,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次年被劾落职,绍兴八年1138年再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几乎把持了当朝的政权。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时年66岁,追赠申王,谥忠献。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执政后又恢复其王爵和谥号。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赵普和秦桧二人,按照大家的印象,多半会褒赵普而骂秦桧,在王夫之看来,二人是有宋一朝最大的罪人、最大的野心家。作为一家之言,大家不如姑妄听听,区区还是觉得有几分道理的,正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赵普、秦桧二人的共同特点,在王夫之看来,都怀有很大的野心而想取宋王朝而代之,这与唐代徐世勣即李勣一样。徐世勣杀王后立武氏武则天,是想让武氏乱唐而由自己来夺蹊田之牛。假使徐世勣不死,他就可以操纵武氏,让愚蠢的唐中宗如同晋安帝司马德宗一样,这样就可使“唐移于徐氏矣”。而王夫之认为,“赵普亦犹是也”。赵普与太祖“誓而藏之金匮”的约书里规定“立长君、防僭夺”,在赵廷美、德昭死后,太宗一旦不保而赵普还活着的话,他就能“藐尔之孤”,把赵氏年幼继承人的生死操纵在自己的股掌之中。但他没有想到太祖死后,太宗以英姿居叔父之尊而继位,经营开封许多年的太宗下手动作实在太快,使赵普的奸慝不能得逞,于是他就只能姑授太宗以俟太宗之后的年幼继承人由自己来操纵,这与他当初的节操相去甚远,不得不说是莫大的讽刺。经过这样分析,王夫之下结论说:赵普的用心与徐世勣对武氏的用心是一样的。

    秦桧除了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岳云父子,还有更大的野心。王夫之说:秦桧诛逐异己,不欲留下一个人,不只是出于一时的忿忮而求报复,他又遍置党羽在朝廷的各个要津,让宋王朝没有一个大臣可以倚靠,当时高宗年已老耄,普安郡王虽然已从疏远的支系选拔上来,但还没有正式立为太子,一旦高宗宫车晏驾,秦桧还不死的话,他就会选冲幼之人暂时继位,然后再由自己起而夺之。此时外有女真为援引,内有为佐命,篡夺赵氏的王权,对秦桧来说就是“易于掇芥”了。王夫之说,秦桧的这一野心,“岂待吹求而始见哉”?

    秦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下了很大工夫,做了不少准备工作。首先是逢迎高宗之欲,班北伐之师,解诸将之兵,而使自己独立于百僚之上,之后又将诸贤流放,害死岳飞,让韩世忠谢事闲居,使刘锜、二吴敛手听命,让张俊总领诸军的心愿不能实现,也等于被废黜了。此时的秦桧,就可以为所欲为。他周回四顾,知天下无人能如己何,高宗对他也是惴惴然而无法驾驭,在此情况下秦桧就敢于睥睨神器了。王夫之说这是“势之所激,鼠将变虎”,而在秦桧刚刚回到宋朝时,还“非有曹操、司马懿之心”,但发展到后来,“考之于其所行,不难为石敬瑭、刘豫之为者,岂有察之而不易知者乎”?说明王夫之是根据秦桧的所有行动从而得出这一判断的。王夫之又说秦桧“其锐往而无定情也甚狡,其执持扼要而操以必得也甚坚,则不必久怀篡夺之心,乘乎可篡而篡焉,复何所戢而中止乎”?认为其野心逐渐形成,既是必然的,又是不会收心而中止的。

    王夫之观察和总结宋代的兴亡史,最痛心的一点就是宋王朝军事力量的衰弱不堪,他认为其根本原因也可以追溯到赵普身上。赵普最初利用太祖对军事将领的猜疑之心,让太祖对军事将领们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策略,赵普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为了太祖巩固手中的皇权,在王夫之看来,赵普其实还怀有更为自私的目的,即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而削弱军事将领的权力。王夫之说,赵普在太祖当上皇帝的时候以幕客之雄,膺元勋之宠,睥睨将士,地位在军事将领之上,但他也自知军事将领对他并非心服口服。其后军事将领平定各处的割据势力,赵普都没有参与之功,所以当时为太祖推诚戮力的功臣,皆瞧不起赵普而愤恨赵普倾轧自己,赵普与军事将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