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2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棉花,而是大豆。

    当然大豆在现代也算是经济作物,主要用作榨油。但在这个时空,豆子主要还是用来吃,只能算是一种食品,并且亩产也只有二百来斤,所以朱由检并没有选择种植大豆。

    那些单干的农户虽然也很勤劳,但播种这么累人的工作,当然不可能一口气从早上干到天黑,中间总有休息的时候。而且喝水吃饭、或是解个手,多多少少都得耽误点时间。

    而朱由检这边,则是分工明确,有负责具体劳作的,有送饭送水的,有替班的,甚至有预防工人中暑的郎中。

    而具体劳作的工人也是分成若干组,各负责一块田地。众人可不是只顾闷头干自己的活,而是互相比着较劲,看谁干得又快又好。因为谁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谁就能获得额外的工钱,因而大家都是干劲冲天。兴之所至,各组还轮流唱起劳动号子,积极性越调动越高。

    朱由检还深谙“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道理,每组工人中,都至少分配一两名妇女。不论古今中外,人性都是相通的。在异性面前,就算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也都在潜意识中想要表现自己取悦对方,因而干劲更加高涨。

    仅仅一天下来,那些单干的农户就全傻了眼:干活的还是那些人,只不过个人劳动换成了集体劳动,效率却比自己这边高出几倍!

    其中只有一个干得慢的,年龄不过十五六岁,却也一直弯着腰认真地点种,边干还边哼唱着小曲儿:“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第三百二十二章 凿井垦荒() 
农忙也就是那么几天的时间。趣*播种结束以后,秦王庄就恢复了正常的秩序。秦兵仍去训练,工人继续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学生也按部就班地上学;就连那几千名在田间劳作的新工人,如今也用不着全在地里干活了。

    因为播种之后,无非就是浇水、施肥、锄草、除虫。棉花这种作物喜旱不喜涝,平时并不怎么需要浇地。而施肥方面,那些死掉的蝗虫尸体都被埋在了地里,本身就是极好的肥料。

    而朱由检还积攒了大量的农家肥,那就是在化粪池里深埋的粪便。由于经过脱水处理,这时候的粪便已经不含细菌,但肥力不减。工人们只需按照计划,在各块田间轮流施肥即可,省去了到处搜集农家肥的麻烦。

    剩下的锄草除虫,也由于集体劳作的优势,变得简单起来。一块几十亩的田地,只需要几百工人分成两排,从地头到地尾像过筛子一样过上两遍,不到一刻就干完了,而且除得特别干净。

    而那些没有签订契约的农户就辛苦多了,他们往往都是一个人负责一块田。虽然平均工作量差不多,但有伙伴和没伙伴、看得着头和看不着头,人在心理上的感觉可差多了。这些人见人家泾阳商帮是几百人同心协力,一会儿就干完一块田,当然羡慕非常,自己却是越干越累,越干越慢。

    当然,节省出来的人力,朱由检绝对不会让他们闲着。前段时间由于农忙,筑城的进度受到一定影响,如今又恢复了之前的速度。

    每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在西安和秦王庄之间往返,交通、食宿都是大问题。之前朱由检人手不足,只能让“临时工”们受些委屈。如今人手充足了,朱由检立即把后勤工作也跟了上去。

    比如过去只有十几辆马车接送工人,等不及的就只好从西安步行前往秦王庄。虽然两地离得不远,可也有十几里路,体力白白地消耗在路上。

    现在却不然,首先朱由检增加了马车的数量,从十几辆增加到几十辆。当然所谓的“马车”,其实拉车的不是马而是骡子,毕竟骡子比马便宜得多,而且更吃苦耐劳一些。而马车的车夫,就由这些“农场工人”担当。

    除此之外,朱由检还把西秦公路两侧的水渠利用了起来,在上面放上竹排,由专人撑竹排运送工人。过去是只有一条路,如今却相当于是三条路,交通速度自是大大加快。至于送饭送水等服务工作,就更不在话下。

    来筑城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只有伺候别人的份,何曾被别人服务过?因此更加感激,干活也就干得更卖力了。

    但这些服务工作也只用了几百人,剩下的一千余名工人,朱由检给他们安排了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垦荒!

    原来泾阳县处于陕北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区,水资源匮乏,有很多地方地表大面积裸露,又极度缺水,不论是种树还是种庄稼,根本就无法成活,只好一直荒着。

    再加上这些年连年闹灾,弃地逃荒的农民越来越多。农田无人打理,自然很快荒芜,全县的荒地面积就呈现增多的趋势,如今甚至超过了现有农田的面积。老百姓对此也无可奈何,时间长了就习以为常了。

    可朱由检是从全球人口七十亿的现代穿越过来的,自然对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有深刻的认识。土地闲置,那可是最大的浪费!所以朱由检马上决定垦荒,绝不能让宝贵的资源躺着睡大觉。

    对于荒地的归属问题,由于有了孙传庭当县令,自然就不是问题了。首先确实有很多荒地是无主的,无主的土地自然归官府所有。

    朱由检和孙传庭直接就来了个暗箱*作,让泾阳商帮以极低的价格租下了这些土地。反正这些地闲着也是闲着,产生不了任何收入,收点租金总比没有强,所以朱由检也不算坑朝廷。

    而对于那些因为百姓逃荒造成的荒地,孙传庭就代表官府将这块地暂时充官,然后转租给泾阳商帮。但租期只有一年,一旦原主返回,再另行协商补偿问题。总之,地闲着不行!

    拿到土地的使用权以后,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使用。因为这些荒地如果容易开垦,早就有人开垦了,也不会闲置到现在。

    对于关键的水源问题,按照孙传庭等人的想法,还是要修筑水渠,从泾河中引水。

    但朱由检却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现在泾阳县的水渠已经很多,泾河水毕竟有限,自己引得太多了,下游该怎么办?

    当他一说出这个想法,孙传庭立即惭愧地低下了头,半晌才由衷地道:“殿下真是高屋建瓴,与您相比,传庭只盯着泾阳一县,是太过小气了!其实不惟传庭如此想当然,各地对水源向来你争我抢,古今皆是如此。《战国策》上不就说‘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么!”

    朱由检却笑着摇头道:“水资源是百姓共同的财富,上下游理应统筹安排。如今朝廷没做这个工作,咱们自己可得自觉一些。”

    “可是不引河水,垦荒所需之水又从何而来呢?”孙传庭不无忧虑地道。

    “这个简单,凿井呗!”朱由检干脆利落地答道。

    “凿井?恐怕不行!”孙传庭疑虑地道,“这些年大旱频仍,很多井也干枯了,恐怕地下已经没水了吧!”

    “那是井凿得不够深!”朱由检却是自信满满。他心想就算是极度干旱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照样有地下水。像泾河平原这样有地表径流的地方,地下水就更丰富了。这几年干旱少雨,地下水的水位肯定会下降,但只要把井打深些,肯定还是有的。

    在二十一世纪,水资源极度匮乏,平原地区的机井打到几百米深的比比皆是。而泾阳县现有的井,一般也就是两三丈深。再往下打,由于施工难度加大,普通农户就无能为力了,所以才对井水利用不多。

    而朱由检现在有的是工人,当然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多凿些深井出来。至于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漏斗,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火烧眉毛先顾眼前吧!

第三百二十三章 林场牧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趣*讀/屋 虽然不懂技术,更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但朱由检凭着一点点常识,还是让工人们在荒地上开始凿井。

    他们用的是最简单的判断办法:哪里地势低洼,最好地面上再有点野草,那么下面就应该有水。

    选定位置后,就是坚持不懈的深凿。若换在平常,凿井三丈不见水,就要换地方重新来过了。但朱由检不管那一套,三丈没水就六丈,六丈还没水就十六丈,反正就是一条道跑到黑,不见水决不罢休。

    在他看来,凿井就像打麻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需要一点点运气的。听牌以后,与其胡乱换牌,还不如死等一张。

    与专业打井队相比,这些工人们是没有经验。但是他们胜在一点,那就是人多!如果不是凿井的作业面太小,朱由检恨不得让千人同凿一眼井,凿出一眼是一眼!

    即使如此,每眼井仍能分到百余名工人。这些工人分为四班轮流作业,昼夜不停;每班的二十多人,有的负责在作业面掘土,有的负责往筐里装土,有的负责往上吊土,有的负责把吊上来的土运走,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绝无停顿。一班干累了,另一班立刻顶上,这叫“人歇井不歇”。那作业面是眼瞅着往下走,不到半个时辰就能挖一丈多深。

    俗话说“皇天不负有心人”,很快,这种“暴力凿井法”就收到了成效。开头凿的几眼井,在挖到地面以下**丈的时候,土壤就明显有了潮气;再往下挖一丈,清澈的地下水就汩汩地冒了出来!

    有了成功的先例,工人们再干起来,心里就有底了。而且说实话,就是打不出水,他们也不着急,反正工钱是按照挖掘的土方量来算的。就算打一百丈仍不出水,泾阳商帮该给多少工钱,一个子也不会少给。这和那些打井队就不一样了,打井队是必须保证出水,否则就白干了。

    不过七八天的时间,泾阳县的田间已经出现了近百眼新井。井水甘甜清冽,可以直接饮用,可比泛着泥汤子的泾河水干净多了。

    有了水源,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工人们照着老规矩平整地面、深犁两遍,再透浇一次水,施一次肥,荒地就变成了可耕之地。虽然还远远算不上肥沃,但最起码是可以种庄稼了。

    但此时已是小暑节气,就算是“小冰河”时期,夏天一到,天气还是比较炎热的。棉花的播种时间早就错过了,按照农民们的经验,此时该种些绿豆或是芝麻。

    可朱由检的选择,却又一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宣布,泾河以北的新垦地全部种树,以南的则全部种草!

    这下工人们可全傻了。在他们看来,如果说种树还可以折树枝子烧劈柴、或者用树干打檩子椽子的话,那么种草则是百无一用。这玩意既不能吃,又不能用,还要人像伺候庄稼那样精心打理;到了秋季,一样是全部枯黄,什么也得不到!真不知道这小帮主怎么想的,大概不是吃饱了撑的,就是脑袋让驴踢了!

    但是看在工钱的份上,他们对朱由检的命令还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树苗和草种都是泾阳商帮花高价买来的,虽然现在不是种树的季节,朱由检还是命工人们马上种下去,能活多少便是多少。

    这夏天种树可不比春天。由于日照强烈,为了避免树苗中贮存的水分过快蒸发,必须剪掉一部分枝叶,并且将裁剪处的伤口细心地包扎好。如此一来,工作量比春天种树增加了不止十倍。

    但在朱由检看来,就是工作量再大,这项工作也必须要做。因为雨季马上就要到来,别看这几年陕西大旱,可保不齐今夏就会出现暴雨。黄土高原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一遇暴雨,极易出现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害。

    而树木的根系,对固定土壤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植树成功,最起码泾河两岸是不会出现泥石流了。

    而且成片的林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阻挡风沙。大风极易造成作物的倒伏,有了树的保护,庄稼就多了一道屏障,取得好收成也就增加了一分希望。

    若把这些地方全种上庄稼,不闹灾则可,一闹灾又是重大损失。前世“毁林开荒”的教训已经够深刻的了,以至于后来不得不“退耕还林”,朱由检当然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当朱由检把这些道理耐心地讲给大家听后,工人们这才明白了帮主的良苦用心,种树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很多。

    可那些草的用途,朱由检却不做任何解释,也不许任何人提问。甚至在草场种植完毕之后,立即实行封闭管理,闲杂人等连进都不让进了。

    只有孙传庭、戚美凤等朱由检最可靠的班底,才知道他这么做的深意。原来他是要将这些新垦地打造成一片牧场,一为养马,二为练兵!

    原来朱由检自从离开辽东,心中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在野战中打败强悍的女真骑兵?

    传统步兵显然是不行的,那机动性根本就没法比。守城自保尚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